-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表示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会理解会说分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PPT、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听歌)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你们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个人物?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去郊游,他们带了一些食物,看--(出示课件)
师:他们该怎么分呢?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2个。(板书:2)
师:2瓶水呢?
生:要把两瓶水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1瓶。(板书:1)
师:蛋糕呢?
生: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得半个。
师:半个,那要怎么分呢,这样行不行?(不平均分)恩,这样八戒可就不同意了。
生:不行,要平均分。
师:没错,要平均分。
二、新授
(结合课件导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及分数表示的意义)
1.揭示课题
师: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蛋糕的一半。表示一半的数要怎么写呢?
我们以前学过吗?那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一份)对,在数学中用这个分数来表示一半。那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2.折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下面,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分一分。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用斜线涂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并和同桌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师:谁来展示一下?说一说表示的意义。(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空白部分应该怎么表示?为什么?(因为它也是长方形的一半)
小结: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有3种折法。(出示师折的长方形)
老师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出示),我们用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在横线下板书2),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在横线上板书1)
谁观察到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分数的?
生:先写横线,再写2,最后写1。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掌声送给她。想不想跟我一起写个1/2呢?请同学们拿起笔。(边板书)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就在下面写2,表示分成的'份数;一半是其中的1份,就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这个分数你会读吗?生指名读
师:读的时候你注意到他是怎么读的啊?生:从下往上。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齐读2遍)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师:谁来帮老师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真棒!
师:你们知道吗?分数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
(教学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你们知道分母和分子是什么关系吗?(母子)为什么?
同桌讨论:分母2是什么意思,分子1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母子关系?(分母2是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子1是表示其中的1份。这1份是从里面拿出来的,就好像是它的孩子一样,所以是母子关系。)
3.判断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分数1/2,接下来你能判断一下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生反馈 及时表扬
(判断后导出:四分之一除了这种折法,还有其他折法吗?拿出正方形试试看。)
4.学习四分之一
师:请拿出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四分之一用斜线的方式涂上颜色。
(展示4种折法-说意义)
讨论: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的1/4?
生:因为它们都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师:谁再来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小结:不管怎样折,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纸的1/4。
师:像 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无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如何,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题)。
师:你能说出其他分数吗?
5.小结:这节课相关内容在课本第90页,请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填一填,涂一涂。(反馈)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说分数
师:刚刚我们接触了这个新朋友,下面我就得考考你们了,你能找出这些图所表示的分数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下面,我们再一次创造一些分数,好吗?(师提供各种图形纸张,学生自由折出各种分数,并和同桌说说分数的意义。)
四、总结
师:下课前,谁来说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看到同学们收获这么多,老师很开心。其实呀,分数的家族可大了,除了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材简述】
"认识周长"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指出物体的周长,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以观察、测量计算中,获得对周长的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让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周长的含义,懂得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树叶、皮尺、绳子、各种图形。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教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图形,你们认识吗?
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
师:老师最喜欢这张卡片了,想给它加一个边框,但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材料,既够用又不浪费?请同学们帮助老师。
生:要想知道边框的长度,只要知道卡片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我们把卡片一周的长度取名叫周长,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1、理解周长的含义。
师:老师又遇到了新问题,给卡片加框有下面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合理的,为什么?
(课件出示给卡片加边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是合理的,并说明理由)
生:方法C是合理的。
师:对,因为方法三是绕卡片一周来做的,也就是说是卡片的周长。
2、总结周长。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师小结:我们把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三、探究周长的策略。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请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周长?
(课本、课桌桌面、黑板等)
师:请你摸一摸课本封面、课桌面的周长。
(找一个学生指一指课本封面的周长)他指的对吗?
师边指边说:对,像这样从一个点起绕课本面一周,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同学们只能是这点能用起点吗?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呢?请个同学指一指。
对,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课本面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课本面的周长。
师:你能描画一下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三角形、平等四边行、五角星。
学生将准备好的图形进行描画。
四、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1、如果想知道三角形、平等四边行、五角星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呢?请小组交流讨论。
生: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课件出示测量和计算过程)
2、出示树叶,这个树叶有周长吗?怎样可以知道它的周长?
生:先用绳子绕叶面一周,再用尺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树叶的周长。
小结:刚才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像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需要借助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对于有些问题要我们多用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延展延伸,运用周长。
老师课件出示下面问题。
问题1(考查知识点: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问题2(考查知识点:认识周长;能力要求:能正确认识图形的周长)
问题3(考查知识点:周长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总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量一量爸爸、妈妈腰的周长。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特点的相互联系,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图形的拼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具:准备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聊一聊(竖起的大拇指)
一、猜一猜,激趣引入
1、(出示一个装着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但只露出其中一部分的的信封)
师:信封里装的是个四边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1: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长方形有四条边,有四个直角。
生2:正方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四个直角。
生3:梯形
师:为什么呢?
生:梯形也是四边形
2、学生抽取信封中的图形进行验证
师:为什么不猜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呢?
生1:因为三角形不是四边形
生2:略
(设计意图:学生揭示谜底抽出装在信封里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重温四边性的特点,体验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趣)
师:小朋友们猜得准,说明你们对四边形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第七单元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师:正方形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唤起学生已有经验)
二、动手操作
师: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设计了一个拼一拼的游戏,可这个游戏是有要求的,大屏出示要求:
每人拿出准备好的两个长20cm、宽10cm的长方形纸板,拼一拼,看一看拼出什么图形?
(1)同桌二人合作
(2)把准备好的两个长20cm、宽10cm的长方形纸板,拼一拼(不能重叠),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3)用练习本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1、引导学生理解要求
2、学生合作操作,完成要求
3、汇报交流
(1)展示不同的拼摆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拼的?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把两个长方形的宽重合得到一个大长方形。
师: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能用手围一围吗?(引导学生围一围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怎样计算它的周长?
生1:20×4+10×2=100(厘米)
生2:(20+10)×2×2—2×10=100(厘米)
生3:20+20=40(厘米)(40+10)×2=100(厘米)(板书)
师:你是怎么拼的?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把两个长方形的长重合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师:你从哪儿看出它是一个正方形的?
生:两条宽加起来就是20厘米,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师:任意两个长方形都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生:当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时,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怎样计算它的'周长?
生1:20×2+10×4=80(厘米)
生2:(20+10)×2×2—20×2=80(厘米)
生3:10+10=20(厘米)20×4=80(厘米)(板书)
师:你是怎么拼的?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把两个长方形的一条宽和一条长重合得到的。
师: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要求学生把这个图形拼摆出来,用手围一围)
师: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20—10=10(厘米)20×3+10×4=100(厘米)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介绍平移的方法
师:课件演示1号线向下平移,2号线向左平移
师:平移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怎样计算周长?
生:10+20=30(厘米)(30+20)×2=100(厘米)(板书)
师:比较课件上和黑板上出示的计算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1:黑板上的,因为简便。
生2:直接用公式计算,简便容易理解。
师:我们通过拼摆得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的图形,还计算了它们的周长。什么是周长呢?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4、引导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师什么呐?
生:长方形周长=(长+宽)×2
师: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怎样求宽?
生:宽=周长÷2—长
师: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师什么呐
生: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边长
(大屏适时出示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深刻感受了长、正方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复习了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可以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周长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小学,本班共有2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对数学很有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并且有马虎,粗心的现象。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必须要兼顾到这群学生的接受情况。尤其这是一个新的计算知识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从口算乘法,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领悟进位乘法。同时,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景;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景中数学信息分析基础上进行的,紧扣情景图的信息,将很好的解决学生直观视觉思维。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探究相同加数连加竖式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1.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先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预设:
生1:个位3加3得6,6加3得9;十位2加2得4,4加2得6。
生2:个位3+3+3等于9,十位2+2+2等于6,得数是69。
生3:用乘法,个位上三三得九,十位上二三得六,得数是69。
教师引导:谁注意听了,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小结:要先算个位上3个3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上3个2相加是多少。
设计意图:虽然加法竖式的计算师旧知,但是真正计算三个数以及多个数连加竖式,这还是第一次,三个相同的数连加竖式,更是没有接触过。通过计算这个竖式,达到两个目标:1.使学生体会计算相同加数连加应该用乘法,用乘法更简便;2.通过教师引导初步建立多位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模型,即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重点提问: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小结:计算时要先算个位4个8是多少,再算十位上4个1是多少,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与前面的侧重点不同,这道连加题也有两个目标:1.巩固前面初步建立起来的计算模型,再次体会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2. 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1。
这是第一次出现进位数是"2"的情况,在计算乘法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
3.教师出示折叠纸条:
教师:看到这个算式什么感觉?(太长了)这是几个12相加?想个办法把这个竖式变短?学生说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比连加竖式简短了,将前面两个连加竖式也改写成乘法竖式,教师将乘法竖式板书在连加竖式旁边: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很用心,起到了"承上""启下"两个作用:
1.由连加竖式自然的引出乘法竖式,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的简便。
2. 由连加竖式引出了乘法竖式。自然巧妙,不漏痕迹。教学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自主探究算法。
教师引导:23×3表示什么?想象一下3个23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3个23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请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大家是否都是这样算的。
(2)探究算理。
教师提问: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用3乘个位上的3,还要用3乘十位上的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手中有3个23连加的竖式的练习纸,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做加法和做乘法有什么联系?
算3乘3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算3乘2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请学生自己动手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标注箭头,在加法算式中圈一圈。
教师小结:看来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大的联系。我们做这道乘法题的时候可以把它展开,想象它的加法竖式的样子,通过加法的'计算步骤找到算乘法的方法。
(3)模拟练习
先引导生想象与乘法对应的加法竖式是什么样子,再请学生独立计算,最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请学生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乘法的每一步计算加法中的哪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了"连加竖式与乘法结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实现算理和算法的结合。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1.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就是表内乘法和加法,借助连加竖式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与笔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竖式算理是相通的,都是分别求每一位上几个几是多少,再相加。学生可以将加法的算法迁移到乘法中。3.学生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出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忘记用一位数去乘十位、百位上的数。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学生认知基础决定的,因为学生之前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相加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连加竖式入手,让学生体会要把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加起来……然后把这种经验迁移到笔算乘法的计算中,就体现为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在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时,加强乘法与连加竖式的联系,让学生寻找乘法计算过程的每一步对应加法中的哪一步,代替了通常所用的小棒或点子图,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
教师引导:18×4表示什么?想象一下4个18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4个18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忘记加进位数),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计算中出现进位数要加上加进位数。
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没有用4乘十位的1,直接用十位的1加进位3),组织学生讨论,强调还要计算十位上的4个1是多少。
如果没有出现错误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
①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4乘1算的是加法中的什么?
请学生先自己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再请学生在黑板的算式上圈一圈。
②十位上的"7"怎么得来的?突出进位的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③如果是5乘8,要向十位进几?7乘8呢?8乘8呢?
教师:看来在计算乘法的时候会出现进位数是2、3、4等比1大的数,满几十就像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
(1)巩固刚刚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2)稍加变化,变式成进位乘法,挑战学生的思维。
(3)因为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一。所以在处理到这个题的进位时,要让学生明确乘法中的进位不仅仅是1了,两数相乘会出现满20、30……的情况,让学生深刻的明确个位相乘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了。
3.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这道题不但个位満十要向十位进一,而且十位也満十了,还要向百位进一,不能忘记加进位数。如果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在此基础上再稍加变化,变式为乘法连续进位,难度又进一步,始终调动着学生的思维的兴奋度。
三、有效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任意选一道题和同位相互说说计算。
教师重点提问第3道小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强调还要用一位数去乘百位上的数。并且拓展提问:如果千位上还有数呢?万位有数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想一想,在计算这些题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2.纠错练习
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全班交流,共同订正。
第1小题教师重点强调不要忘记还要用2去乘十位上的数。
第2小题重点强调要加上进位数;第3小题重点强调一位数与多位数相乘不是相加。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中出现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并通过提问拓展至更多数位,帮助学生能够完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用一位数去成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纠错练习中重点强调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对后面独立做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四、全课总结
教师结合例题总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把得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相应的数位上要加上进位来的数。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运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与交流。
2、通过简单几何图形的操作,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运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周末的时候,小明和小华出去玩,(课件出示)她们带了一些东西,怎么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呢?四个苹果(生:每人两个);两瓶水(每人一瓶)。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公平,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可是饼只有一张,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能)师:怎样分?(生:从中间切成两半。课件演示)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一半)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张饼的一半。
这一半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4来表示吗?(不能)那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环节二:认识一张饼的'
师:那到底应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先仔细观察这一半。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是两份中的几份呀?(一份)
平均分(板演:分数线)两份中的一份,(完整的)这个数就是分数二分之一。读作:二分之一
师:会读了吗?(先齐读,再指名读)
师:这一份是整张饼的二分之一,那另一份呢?(也是二分之一)我们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它的。(教师板书)这个它指的是谁呀?(这张饼)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张饼的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环节三:动手操作体验不同图形的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张饼的二分之一,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用你手中的图形①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课件出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折的?谁想展示一下你的作品。(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
课件出示小练习,加强对的认识,明确只有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才能是(课件练习"你来当当小裁判","考考你")
环节四:认识其他分数
师: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
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那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认识(课件展示)
师:看来完全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同学们,那么我这块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它的(五)分之一,那你能用彩笔在书上涂出它的吗?动手涂一涂(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像这样把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现在大家都认识分数了吗?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出示课件)
环节五:练习巩固认识几分之一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圆的,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纸,它的四分之一又怎么来表示呢?请同学们再来折一折(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展示折法
2.课件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并说说理由(小组完成,指名说)
3.练一练,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想一想可以填什么分数?(指名回答)
4.读一读,读出下列分数,请生读分数(出示课件)
5.写一写(出示课件)写出下列分数,请生上台写分数
6.看一看(出示课件)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7.(出示课件)比一比,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巩固
1、师:前几天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师:看来呢,同学们对之前学的分数的知识掌握得很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板书分数)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问题
师:大家都喜欢吃西瓜吗,老师也喜欢,老师买了个西瓜,把他平均切成了八块,我吃了2块,语文老师吃了1块,用分数该怎么表示呢?(2/8,1/8)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两位老师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语文老师比数学老师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还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算式板书:1/8+2/8= 2/8—1/8= 1—1/8—2/8=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的分数加、减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简单计算)
三、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1、师:1/8+2/8你会计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一试。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我们一起动手来检验一下吧
(圆片正方形纸线段图)
同桌合作,验证一下这个结果。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把它当作老师买的西瓜,你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表示我和语文老师各自吃的部分,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动手之后同桌或小组交流
数学老师吃了其中的2份,语文老师吃了其中的1份,加起来一共是3份,所以是3/8。
2/8表示2个1/8,1/8表示1个1/8,2个1/8加1个1/8等于3个1/8,就是3/8。(结合多媒体)
3、追问:谁也能向老师一样说一说(引导学生用几个几分之几加上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几个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几来说)
4、那我们来做几道题吧:
基础练习:1/4+2/4= 2/7+3/7= 5/9+2/9= 3/5+1/5=
(让学生说说者集体的算理)
四、知识迁移,得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2/8—1/8=
你会算吗?边算边想你是怎么算的?
2、选学生回答
3、图示:2/8—1/8=形成演示及算理填空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4、师:那也让我们再来说几道练习
2/7+2/7= 4/8+1/8= 4/6—3/6= 7/9—4/7= 9/10—5/1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五、1减几分之几教学
1、还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师:怎样列式?整个西瓜该用几来表示?
学生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8/8—3/8= 1—3/8=
3、师:"1"在这里表示什么
"1"表示整个西瓜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来计算呢?
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所以把1看作8/8来计算。(学生回答不出,可以教师来说)
8个八分之一减去3个八分之一剩5个八分之一,也就是八分之五
4、师: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
1—7/15= 1—1/3=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六、巩固练习:
书本100页习题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采用分水果的情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算理。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桔子、梨。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来一个吃水果比赛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愿意)谁愿意把你的水果分给你的好朋友吃呢?(我愿意)
占若天同学到讲桌前把自己带来的桔子分给他的两位好朋友吃。边分边说我的桔子有9瓣,分给占伟明2瓣,分给于效3瓣,分完后,他的两位好朋友分别说出我吃了这个桔子的2/9,我吃了这个桔子的3/9。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刚才的分桔子、吃桔子活动。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组讨论(教师参加到小组活动中)
2.小组汇报。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了这样一些数学信息:占伟明吃了一个桔子的2/9,于效吃了一个桔子的3/9。
可以提出的这样数学问题:
(1)他俩一共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3)于效比占伟明多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3.教师小结:那怎么列式子呢?请同学们各自在白纸上列出式子。并等会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1:2/9+3/9=5/9因为2个1/9加3个3/9是5个1/9,就是5/9。
学生2:1-5/9=4/9我在算1-5/9时,看到还剩下4瓣桔子,就觉得等于4/9。
师:说的很棒,还可以怎么想?
(学生:1是那整个桔子,桔子有9瓣,所以1就是9/9,9个1/9减5个1/9=4/9。)
学生3:3/9-2/9=1/9因为3个1/9减2个1/9等于1个1/9是1/9。
三;分吃梨(平均切成8份)
交流汇报:我们小组通过分梨吃活动,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桂颕吃了梨的2/8,占路平同学吃了梨的`3/8,占玲茜吃了梨的1/8。
提出的问题有:
(1)他们三人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2)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吃?
(三)小结:同学们在快乐分吃水果活动中,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
计算方法,你们真帮!我们总结发现1.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2.1减几分之几,先把1转化成几分之几,分母和减数的分母一样。
三、拓展应用
1.出示口算卡:
3/4-1/4=2/7+4/7=4/8+1/8=1/3+2/3=
5/6-2/6=7/9-3/9=1-4/7=6/7-3/7=
2.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思考:
(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有什么收获?
2.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齐读)。同学非常聪明,通过分、吃水果活动,你们自己探究出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你们表现的太棒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学生都很喜欢做游戏,分水果。但有时候觉得课堂太过于兴奋,纪律欠佳,计算方面,有个别学生会粗心算错,还有个别学生会把分母和分母相加了,平时多加强计算的训练。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周长的知识,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音乐,展示羊村运动会中喜羊羊和懒羊羊赛跑的画面。懒羊羊绕着长方形跑一周,喜羊羊绕着正方形跑一周。比赛结束时喜羊羊先跑完正方形,懒羊羊不服气,说不公平,自己跑的路程远。
提问: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懒羊羊的话有道理吗?比赛公平吗?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但是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她心服口服。其实,我们要比较"喜羊羊与懒羊羊跑的路程长短",就是要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周的长"(用手演示指一周),也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吧!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新课教学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ppt(长方形图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都有什么特点?
预设:长方形对边相等(师用红笔和黄笔分别描出对边,标出长和宽)、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组讨论交流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可以用学具中的小棒拼一拼,算一算;也可以在纸上画个长方形,算一算。
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预测有这三种方法:
(板书)
①6+4+6+4=20(米)长+宽+长+宽=周长
②6×2+4×2=20(米)长×2+宽×2=周长
③(6+4)×2=20(米)(长+宽)×2=周长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种方法,仔细观察一下,其实无论哪种方法,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长和宽)
提问:如果我们从中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作为计算周长的公式,你们觉得选哪种最好?(第③种)
预设:应该有同学选择其他,不做否定,请他们找出理由说服对方,如果争执不下,可以由教师出面公布:选择计算最快最准确的方法,比赛,出几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题。全班分成两组参与。先做完的举手,订答案正确率高的一方获胜。
(2)总结板书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3)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周长公式解题的优点:只有知道长宽2个条件。就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使计算更方便快捷。
2、探究正方形计算方法。
(1)出示ppt(正方形图形),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都有什么特点?
预测:正方形四边相等(师用红笔勾出四条边,标出边长)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组讨论交流:谁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边长+边长+边长+边长②边长×4
(2)交流:学生说出不同办法(老师板书)
①5+5+5+5=20(米)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②5×4=20(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3)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周长公式解题的优点:只有知道长宽2个条件。就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使计算更方便快捷。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判断比赛是否公平了吗?(重新展示懒羊羊和喜羊羊赛跑的画面)
(三)综合运用
1、帮豌豆叔叔解决难题:一个长方形花圃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要求周长,我们只要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了呢?
预测:长方形的长和宽
让学生找出长宽各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计算。
2、小白兔的难题:这是我的一块手帕,每条边长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师引导:要知道绸带能不能围成一圈,也就是比较绸带的长度和正方形手帕的周长。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自行解答。
(四)巩固提高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3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周长是多少米?
(四)创设情境,汇报小结
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2、在家长的帮助下量一量,算一算,门的周长和电视屏幕的周长。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多数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认知水平较欠缺。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应该说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这些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直观的、形象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使教材"活"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生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引领学生开展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是我本节课研究的任务之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本节课采用PPT、结合动画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课件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描绘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周长的基本概念。除此之外,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其它图形,先让学生动手尝试描出图形的边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再用课件动画展示画边线的方法,以订正纠错、引领学生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课件采用互动交流形式使用,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图形的周长,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实现了课件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数学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情境创设、新知学习和知识运用过程中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运用如下:
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中,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在再次感知这一环节中出示在几幅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让学生动手比划一下这些图形的周长,同时,用课件一一演示,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再出示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有没有周长,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并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在进一步感知周长概念这一环节里,为了突破"封闭图形"这一概念,多媒体课件在这一环节中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实际测量,深化理解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树叶,启发学生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对于曲线图形的测量方法,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化曲为直"的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栅栏图,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在知识升华,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两个彩旗方阵,让学生分组讨论哪条线路长生再汇报,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四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教法与学法及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充分的交流过程中认识周长,掌握测量常见图形周长的方法。
学法:
1、观察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教法:情境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2、引导观察,建立认知:(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仔细观察,小蚂蚁在干嘛?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了"周长"。)
2、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2)(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都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3、找一找。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
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4、比较周长的长短。
(1)目测。从生刚刚找出的周长中,师随机提问,黑板的周长和文具盒的周长哪个长?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2)测量。(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你认为哪个周长长?
生意见不一,怎么办?(用尺子量)树叶能用尺子量吗?怎么办?
生说出绳测法(师用课件演示。)
(3)学生活动。
(4)学生反馈。反馈时说出测量的方法,量出了几条边,为什么。
5、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花园围上栅栏,需要多少米?(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龟兔赛跑,它们跑的路程一样吗?
3、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为自己班设计标语牌的实际问题,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又密切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纵观整堂课,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加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运用生动的情境,理解周长。
"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动画效果,让学生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找出其他物品的周长。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周长的含义,发展了数学思考。
二、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让学生找图形的周长,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而这其中,为了突破"封闭图形"这一难点,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地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周长,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对腰围策量的实践活动,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想法求出四个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四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后进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意识与能力。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些不同图形的卡片,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并说说什么叫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课件同时展示卡片的周长。
2、师:课件展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请同学们指出它们的周长,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卡片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 小组合作学习。
(1)师:这两张卡片,一个是长方形的,另一个是正方形的, 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哪个周长比较长?(指名说)
学生讨论回答:
①长方形的长;
②正方形的长;
③两个图形同样长。
师:到底是谁说的正确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们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师:课件展出一个长方形的图画,如果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怎么求周长?学生经过自学、互学和小组讨论后出现的方法有:
①长方形的周长=6+4+6+4=20(厘米)
②长方形的周长=6×2+4×2=20(厘米)
③长方形周长=(6+4)×2=20(厘米)
小结:通过观察,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那么你们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你喜欢哪一种呢?
(2)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并总结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老师带领同学齐读长方形公式:"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于二"。
(3)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4)练习
出示课件:用我们探究出的公式算一算。
①做一做1、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②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的长方形,铁丝多长才够?
4、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课件展出一个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探讨:
同学1:5+5+5+5=20(厘米)
同学2:5×4=20(厘米)
(2)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正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两种不同算法),学生通过理解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方法二: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
想一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老师带领同学齐读一边公式:"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于四"。
(4)练习
出示课件:用我们探究出的公式算一算。
①做一做2、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20分米,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②用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提高
1、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 )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
3、张大伯要利用一面墙围一个长方形鸡圈,如果这个鸡圈长10米,宽8米,围这个鸡圈最少需要多少米塑料网?
4、一张长方形纸片,长4分米,宽3分米,用这张长方形纸片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余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四、作业
1、课本87页 2、3题。
2、课本88页 6、7题。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探究法、活动法、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图形卡片、绳子、三角尺、直尺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线绳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等常见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感知"周长"的意义
(1)学生各自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平行四边形,花朵形等,并向同桌展示。
(2)摸一摸。
慢慢的沿着图形的周围摸一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感知树叶的周长。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的相关知识。(板书: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物体的周长
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什么叫周长?
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注意区分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通过找ppt课件上图形的不同之处得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引出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找并描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
找学生上台指出ppt课件上图形的周长。
2、找一找
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ppt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3、描一描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图片,请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量一量周长
我们刚才学习并感知了很多关于周长的知识,实际上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来计算周长呢?
1、规则图形的周长
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合作交流后得出,可以通过用直尺、三角尺测量出每一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可在台上进行示范)
2、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曲为直)
如:圆形,树叶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你们有办法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有什么办法呢?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后找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利用线绳,从一个起点开始,固定好并拉紧线绳,沿着树叶边缘围一圈,然后量出线绳的长度即树叶的周长)
总结出测量方法后,请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操作测量树叶或圆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计算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么?(ppt课件呈现图形及图形各边的长度)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八练习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计算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测量周长?
五、课后作业:
长江作业本相对应的练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的大小。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难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几分之几,能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玩折纸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创设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折纸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新课,学生兴趣浓,效果好。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四分之几。
(1)拿出你手中的正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四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
(2)学生独立折纸、涂色,然后小组交流。
(3)班交流,展示折纸的方法。
并介绍所取的份数,分别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生1: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1/4。生2: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2/4。生3: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3/4。
生4: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4/4。
[设计意图]借助折纸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分享学习的成果。
1、认识其他分数
(1)师:拿出你的1分米长的纸条,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份数,涂出你所喜欢的分数,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集体交流,学生汇报。
生1: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10份,涂出了其中的7份,用分数表示是7/10 。
生2: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10份,涂出了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3/10
生3: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8份,涂出了其中的5份,用分数表示是5/8 。
生4: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9份,涂出了其中的4份,用分数表示是4/9 。
……
师:像2/4 、3/4 、7/10 、5/8 、4/9 …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借助一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将它平均分成若干等份,任取其中的几份,并用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在认识十分之一的基础上,从而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教学分数的写法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会写分数吗?老师先来写一个好吗?师板书34 。同时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的写法。先些分数线,再写分母4,最后写分子3。
结合3/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3 ……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师说明:中间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分数线、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师:老师写的漂亮吗?你有信心比老师写得更漂亮吗?(生:有)
师:试试看。(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展示。)
3、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抽取出学生刚才所涂的两组分的份数分别相同的图形展示。
(1)、比较2/5 、 3/5的大小
学生独立进行比较后,小组进行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2)比较6/6 5/6的大小
学生独立进行比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3)学生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教师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折纸、涂色来学习几分之几分数的比较方法,降低了难度,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的形象感知,丰富了表象。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同时,就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做准备。
三、理解应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学习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和几分之几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还有很多同学的没有被展示,下面我们就继续选几组分数,先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表示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并有选择的比较他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继续借助学生所提供的素材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识。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今天我们继续认识了分数王国中的其他分数和分母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回顾整理,引导学生加深对几分之几的分数的认识和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的理解。同时为今后学习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基本性质、通分做好孕伏。
五、课堂检测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
(1)把一块月饼分成6份,其中5份就是5/6.( )
(2)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就小.( )
(3)79读作9分之7.( )
(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是这个圆的3/5.( )
拓展练习:
涂色的正方体是大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六、布置作业
(略)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7-68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材分析: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经历了不进位与进位的笔算过程。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二是笔算过程中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是0也要乘,注意0的占位。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0的乘法算理,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师引入本课主题,学习有关0的乘法,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师生口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1.师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有"0"的乘法。
2、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算理。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进行计算。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口算训练:
0+6= 8+0= 9-0= 0x5=
7x0= 10x6= 5x30= 50x8=
200x7= 1x2x3x0= 1x2x3+0=
师生交流有0的运算的特点。
二、授新互动
1、师出示课件例5: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2、生读题题,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尝试列式,生口述,师板书,604×8=
6 0 4
× 3 8
4 8 3 2
想:十位上写几?
(十位上0乘8得0,加上个位进的3,在十位上写3)
3、生完成例5中练习,完整地解决问题。
师强调解题过程。
4、出示课件(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先估算一下:大约要多少元?
5、师要求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汇报交流、质疑。(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2 8 0 2 8 0
× 2 3 × 2 3
8 4 0 8 4 0
想: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第二种方法简便些。)
师板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师生交流,完成课件改错题 。
三、当堂训练:
1、 生独立完成P66"做一做"
师: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2、指3名学生演板,然后集体订正。
201×3 607×4 840×5
3、比一比,哪个算式得数大。
1+2+3+4 1×2×3×4
1+2+3+4+5+6+7+8+9 1×2 ×3×4×5 ×6×7×8×9
师:要想让加法的得数比乘法大,( )里应填几?( 括号里必须填同一个数。)
1+2+3+4+5+6+7+8+9+( ) 1×2 ×3×4×5 ×6×7×8×9 ×( )
4 、师出示课件,同步训练。
你会计算207×4与8×420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收获?
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齐,多位数末尾有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创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运动会吗?那天,同学们都比赛的很激烈,玩得很开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进行着运动会,你猜,什么运动会?(森林运动会)
师:森林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可多了,有:(骑车、跨栏、拳击、射击)。下一项运动项目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看?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这项比赛是龟兔赛跑。1号选手是兔子小姐,2号选手是乌龟先生。比赛马上就开始了,这时狮子王就说了:"请兔子小姐绕第一块草坪跑一圈,乌龟先生绕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听狮子王这么一说啊,兔子小姐就急了,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得路线比乌龟先生跑得路线长。"
师:诶,同学们,到底谁跑得路线长呢?谁来猜猜?
师:如果想比较他们谁跑得路线长,就是在比较这两个图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嗯,第一个图形是--(长方形),第二个图形是--(正方形)。
师:那么今天啊,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师:你看啊,刚刚兔子小姐都急死了,我们先从兔子小姐开始可以吗?我们来看兔子小姐这一块草坪,要求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周长,首先需要知道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狮子王也采用了同学们的方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那么,另外两条边需要量?--(不要)。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你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样,老师给你点时间,请你在草稿本上先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挑选三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生1:6+4+6+4=20(米)
生2:6×2+4×2=20(米)
生3:(6+4)×2=20(米)
师:现在请你们看看黑板上三位同学的做法,我们先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将四条边加起来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生2:因为长方形有两条长,有两条宽,用两条长的加两条宽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生3: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相加,有两组这样的长和宽。
师:刚刚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在这三种方法里,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步骤最少?
师:因为它很简便,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讲究的就是简洁美。那么,另外两种方法也对,但是没有第三种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再计算的时候采用第三种方法。老师把第三种方法移到正中间来,现在请你看看,6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4呢?那这个小括号又表示什么呢?
师:有几组这样的长加宽呢?(2组)。所以,还要×2,表示有两组这样的长加宽。
师: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就总结出来看,就是(长+宽)×2。现在请你读一遍。
师:你们都会了吗?现在老师想出两道题目考考你们,可以吗?请你用刚刚总结出来的方法计算。一二大组做第一个,三四大组做第二个。
师:那么刚才,我们已经帮助兔子小姐计算出了第一块草坪的周长,现在该轮到谁?
师:乌龟先生应该等不及了。吴贵先生的草坪是块正方形草坪,需要我们计算出什么--(边长),正方形有一个特点--(四边相等)。
师:狮子王量出了边长是5米,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请你在草稿本上独立计算。
学生上讲台板演
生1:5+5+5+5=20(米)
生2:(5+5)×2=20(米)
生3:5×4=20(米)
师:那么哪种更好呢?
生:第三种
师:老师将第三种移到中间来,谁能说说,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现在你能像刚刚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一样总结出正方形周长吗?小组进行讨论。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嗯,同学们真厉害,总结出了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就是:边长×4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师:都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两道题来练一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了,那么我们通过计算,发现这两块草地的周长--一样长。所以狮子王安排的比赛公平吗?比赛马上开始了!谁赢了啊?我猜:兔子小姐肯定又在路上睡大觉啦!
三、练习巩固
师:那么今天咱们不仅看看比赛,而且还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一起去冒险岛冒险吧!Are you ready?
1、第一关:解密游戏
你的朋友被困于冒险岛,你必须在一分钟之内说出密码,才能解救你的朋友!准备好了吗?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2、第二关:火眼金睛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7厘米。
(3)一个正方形边长是6厘米,周长是24厘米 。
(4)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比正方形周长长。
(5)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则边长是2分米。
3、第三关:小能手
黄小鸭一块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用90厘米的丝带能围一圈吗?
教师引导:用丝带围一圈,就是要求这个正方形手帕的什么?(周长)
如果周长小于90厘米,就能围一圈;
如果周长大于90厘米,就不能围一圈。
4、第四关:小小数学家
运动会结束后,羊村的羊羊们邀请狮子王来自己啊做客,狮子王首先来到了美羊羊家,接着去了沸羊羊家,再去懒洋洋家,又去了沸羊羊家,最后回到了美羊羊家。已经知道美羊羊和喜洋洋的加相距60米,美羊羊和沸羊羊的家相距40米,现在请问你,狮子王一共走了多少米?
师:第四关是最后一关看,恭喜你们冲出冒险岛闯关成功!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点评:
1、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些操之过急,探究的力度还不够,未讲透公式,还要再详细讲解,先理解再使用。
2、重点突出,但难点未突破,而且学生板书未指出错误。
3、在新授时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
4、在习题时,要带学生读题。
5、课堂激励手段多样,有效到位。情境贯穿始终,很有童趣和吸引力,流程清晰,逻辑性强。
6、练习题有梯度。
7、有教学机制,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强。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关键: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一)直接说出得数
60×3 14×2
600×3 140×2
6000×3 1400×2
1、你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这样的口算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小结学生的回答: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另一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二)用最快的速度口算下面各题:
220×3= 230×2= 400×3= 6000×5=
1、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这些题?
2、最后一道题的.末尾怎么出现了4个"0"?
(三)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8×6= 703×5=
1、你能用竖式计算这两道题吗?
2、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题复习已学过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过渡: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2、能熟练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一)、设疑,引入新课
1、问: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读书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了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1、出示学习提纲: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280×3 =?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结果。
(3)实际"一共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算完后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 -----
8 4 0 8 4 0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自主探索不同的算法,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再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小组汇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谁能把刚才的计算方法总结一下?
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时,所列竖式的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概括,加深学生对简便算法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熟练正确进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能多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很快探究出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找出了比较简便的方法,老师觉得你们表现得太棒了!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做练习:
(一)、我会做(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420×6 370×5 130×9 260×7 1500×3
(二)、我是小法官。
(1)计算230×4时,积的末尾有一个0。( )
(2)计算25×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150×4=60( )
(4)26×0 =26+0 ( )
( 5 )4800×5的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
( 6 )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一定有几个0。( )
(三)、我来当医生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08×4=8032 350×6=210
208 350
× 4 × 6
--- ---
8032 210
(四)、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设计意图:练习题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于及时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快地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6
新课标数学教案07-24
新课标数学教案【热门】07-24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通用10篇)03-11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案例文09-30
数学三年级上册小学教案09-27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02-13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2-0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