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内容:
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板演:4.08÷8
2、计算下面各题。
4.5÷18=48.126÷13=
3、口答:按要求扩大下面各数,说一说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
扩大10倍:0.5(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扩大100倍:0.36(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2(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375(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4、填写下表。(课件)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举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学例4。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的情景图,
想:图上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吗?
(2)列出算式:7.65÷0.85
(5)思考: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学的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是小数除以小数)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小数。
3、引导学生用二种方法解答。(想:a、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转化?b、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小数点应该怎么办?)
第一种算法:把题中以米为单位的名数统一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名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二种算法:
(1)除数扩大100倍得85;
(2)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得765;
(3)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六、巩固练习
1、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除数和被除数需要同时扩大多少倍,应该怎样移动竖式中的小数点,然后再计算。(用展示台演示)
9.12÷3.8=
0.756÷0.18=
2、我能填出正确结果
18.8÷0.8=()÷83.64÷2.6=()÷26
0.72÷1.6=()÷160.42÷0.35=()÷35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七、布置课后练习:
1、练习六第1~5题。
2、《家庭作业》第3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小数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汇报:
信息1: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kg的生活垃圾。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信息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
t。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2.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
kg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思考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
(1)学生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①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②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师生共同整理:
30.8÷(4×7)
30.8÷4÷7
=30.8÷28
=7.7÷7
=1.1(kg)
=1.1(kg)
(3)提炼方法。先说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数量关系,表示具体的意义;再引导观察两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两个数的积。
(4)同桌互相举例验证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思考,你发现什么?(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3.研究除、减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
t。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3-3.5÷5
=1.3-0.7
=0.6(t)
如果学生分步列式计算,试着引导列出综合算式,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说明运算顺序,再算出结果。
4.探究小数混合运算顺序。
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下面算式的计算
(16.8+2.1)÷0.7
0.96÷(5.4÷0.9)
完成后学生汇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师引导思考: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吗?
小结: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名回答第(1)题,集体补充。
(2)指名两位学生板演(2)、(3)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面的式子,写出综合算式。
1.32+1.48=2.8
7.92÷1.32=6
2.8÷0.25=11.2
8.2+6=14.2
14.2×2.5=35.5
综合算式:(1.32+1.48)÷0.25
综合算式:(8.2+7.92÷1.32)×2.5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其他问题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理解,形成认知。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练习巩固,验证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炼出计算的顺序,从分步到综合,过程清晰,层次清楚。
不足之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运算的顺序,对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其次,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运算的顺序后,对算理的运用还缺少更多的练习。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算理的教学,还要兼顾技能的形成、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本单元知识,能用思维导图清晰的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熟练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单元复习过程,熟练掌握单元知识的同时,再次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理解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四、配套资源:
《多边形的面积》ppt课件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五、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如下复习资料,学生独立完成: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有序回忆概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以一组简单并且特征明显的数为线索,让学生重现已有的概念,不仅能抓住要领,而且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为接下来建构知识网络做好准备。】
2.知识梳理,整体回顾
(1)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①一样大?为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很清晰。我们利用这样的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是没有改变的。这就是数学上的“出入相补”原理。
出示课件:
(2)认识底和高
师:屏幕上的这些图形都不陌生,你能按要求画出它们的高吗?
师:用三角尺画图形的高,需要先确定什么?(确定图形中的某个顶点或图形边上的某个点)
师:接着该怎样画呢?(接着,思考如何用三角尺画出底上的垂直线段,其中一条直角边过图形中确定好的某个点,另一条直角边和图形的底重合。最后画出图形的高)
注意:画高时要用虚线,关注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出示课件:
(3)多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嘛?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小组交流,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学生交流会后用课件动态依次出示:
小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把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完善思维导图
(1)引导整理,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集体整理/调整思维导图(知识网络)。
师:哪一组愿意来介绍下整理/调整后的的情况?
请2~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知识整理图,说明这样整理的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质疑,提出改进意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看看你们小组整理的知识图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通过改进,使你们组的知识图也更加完善。
各小组对本组的知识图进行反思和修改。
师: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经过修改之后的知识整理图?
学生二次交流,全班评价,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大致形成下面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能够起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进一步升华。】
4.典型题目练习,综合应用知识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答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15=360(cm)
梯形的面积:(14+26)×22÷2=440(cm)
三角形的面积:42×7÷2=147(dm)
【解析】代入相应的面积公式,求出相应的面积。
(2)一面用纸做成的直角三角形小旗,两条直角边分别长12厘米和20厘米。做10面这样的小旗,至少需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知识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答案】12×20÷2×10=1200(cm)
答:至少需要用纸1200平方厘米。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题目中已说明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2厘米、20厘米。则根据公式可求出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题目中要求要做10面这样的小旗。因此再用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0即可解决问题。
(3)做《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5.全课小结
师:通过对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全班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公式分别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请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3.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收集整理一些容易错误的题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P.11页的例6和“做一做”,练习三第7~9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
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0.45×0.60.8×0.1250.759×0
0.25×0.4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向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连乘、乘加、乘减。)
二、尝试:
1、出示例7: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
4、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计算出结果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 ⑴出示:50.4×1.95-1.9 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25.2=26.7776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0.94+25.8
=96.38=26.74
⑷集体订正。
2、你会填吗?
4.2×1.69=□×□
2.5×(0.77×0.4)=(□×□)×□
6.1×3.6+3.9×3.6=(□+□)×□
⑴生独立填在课本上。
⑵填好后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⑶集体订正。
3、看谁算得快。
19.4×6.1×2.3 3.25×4.76-7.818.1×0.92+3.93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1页8、 9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第5单元简易方程
第11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70~72练习十五第3~5、10~12、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的过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
1.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 4x =36+17 23÷a>43
x +84 3x +4y=8 48÷a=9
2.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42—98(x =57,x =135)(2)5.2—x =0.7(x =4.5,x =8.8)
(3)4x—7=21(x =7,x =8)(4)5(x —l)=25(x =4,x =6)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2)教师提问:你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3)学生总结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改正错误的答案。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1)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2)教师分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已知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指名学生列式并求解:2(5+x)=36,解得x =13。
(4)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5)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
1.巧设相邻的自然数
出示题目上:三人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5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思路导引:
⑴任意写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观察特点。
⑵设其中一个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两个自然数。
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范解答。
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
(x—1)+x(x+1)=57
3x =57
3x÷3=57÷3
x=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教师小结:对于“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问题,一般设中间的自然数为x,刚其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x+1他x—1。
2.列方程解答。
⑴一个数减去43,差是28,求这个数。
⑵一个数与5的积是125,求这个数。
⑶x的3.3倍加上1.2与4的积,和是11.4,求x。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4*题。
(1)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组员之间相互说说解题的方法。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强调:可以把“x=5”代入题中,把“□”看成未知数再求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对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1题:2(5+x)=36 x+3x =80
拓展题: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1)+x+(x+1)=57
3x =57
3x ÷3 =57÷3
x =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身边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体会数字编码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并知道数字编码的一般特点。
2、通过开展对相关编码信息的探索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初步体验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数字与信息的联系)
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与数字打交道。比如说,(出示“1”)提问:一件礼物,一个苹果,一张报纸……这里的“1”表示什么?
提问: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么?你又分别想到了什么?
(小结:数字组成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些信息,也可以用来编码,同样传递了一些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数字和信息。
二、初识编码,感知特点(说一说)
交流电话号码信息――感受数码
⑴师:像110这样特殊的电话号码,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说一说吗?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结:其实不管是特殊的电话号码,还是普通的电话号码,这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探索编码,感悟方法(看一看)
观察:跟上一封相比,有什么区别?(多了邮政编码)
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加上邮政编码呢?(学生回答后放录像)
问:看完录像谁再说说为什么需要加上邮政编码?
谈话:邮政编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它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别小看这6个数字,它可是表达了丰富的信息呢。谁大胆试着说说看这6个数字都表达了哪些信息呢?
介绍邮编的相关信息
⑴师:21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210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邮区;2100表示南京市邮局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邮区; (板书)规律
四、解读编码,感受价值(比一比)
研究身份证数码
⑴出示身份证图片
师:从邮政编码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所在地的相关信息,如果想了解这个人的个人信息,需要知道什么编码?
1、你能从这几张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他们的出生日期吗?
2、猜一猜,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哪个是小明的?
⑵练习解读身份证信息。(出示一张身份证)
师:你能把身份证上的信息填写完整吗?
师:你觉得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
五、总结收获,介绍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其它运用。
谈话:在生活中,有时候人们还用字母或文字、和数字来组合成编码表达信息?比如……(出示相关图片)
介绍:条形码火车票Z表示直达车,车牌苏A表示南京,图书I表示文学,/前表示出版社编号,/后表示图书馆流水号。
⑵提问:用这些编码来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你还在哪里见过用数字编码的呢?
假如生活没有数字,将会……
师:数字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呢?编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在一定范围里,简洁,唯一,有规律。
⑴ 出示第1个问题
师:房间的编号中要包含哪些信息?
一楼第三个房间该怎样编?四楼第十个房间呢?十楼第九个房间呢?
⑵ 出示第2个问题
明确小组活动要求。
⑶集体汇报交流。
请在小组内讨论出方案,再试着编码!交流时写出代表你自己的编码。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自主编码,同时让部分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设计的编码,并解释说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六、回顾过程,总结经验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数字与信息。在活动中你觉得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2~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
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9册86页例1、87页“试一试”、“练一练”,89页1、2题。
【教学目标】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8×3=
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谈话:哪些同学有自己的小房间,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小数和小数相乘的法则作铺垫。谈话过渡自然。)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
(2)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房间长3.6米,宽2.8米。
(2)提问:从平面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会解决什么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利用什么公式来列式?
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
列式后说说和我们以前学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便于一扶一放。)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
3.6×2.8≈ ( )
想:3×2=6(平方米)
4×3=12(平方米)
房间的面积在6-12平方米之间。
还可以怎么估算?
4×2=8(平方米) 3×3=9(平方米) 3.5×3=10.5(平方米)
哪一种估算方法比较好?
(3)猜:列竖式怎样算呢?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吗?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根据刚才的估算,再猜一猜,小数点可能会点在哪儿?
3 . 6 ×10 3 6
× 2 . 8 ×10 × 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 0 0 8 ÷100 1 0 0 8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学生讨论得出:
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1008就要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
这个结果与我们刚才猜的和估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先估计得数,然后根据估计的得数猜小数点位置,再用算理验证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挥估算的作用,体现估算的价值。)
2、试一试。
2.8×1.15= ( )
计算2.8×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
同座的互相说说算理)
(讲评学生做的结果)(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怎样列竖式计算简便)
1 . 1 5 ×100 1 1 5
× 2.8 ×10 × 2 8
9 2 0 9 2 0
2 3 0 2 3 0
3.2 2 0 ÷1000 3 2 2 0
解释算理:
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求原来的积,3220就要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化简后是3.22。
[设计意图:说清算理,巩固新知,同时“学数学,用数学”,将整数乘法简算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算。]
3、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 在小组里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把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完善成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齐读)
(设计意图: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完善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降低了学生归纳、概括的难度,化难为易。)
4、练一练。
(1)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算理〉
8.7 72.9 16.5
×0.9 ×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 0
(2) 计算下面的题。(小黑板出示)(生生互动,相互检查、批阅,师讲评)
3.46×1.2 1.8×4.5 10.4×2.5 1.04×0.25
(3)89页第2题:生找错,纠错,体会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巩固新知。同时又为学习例2“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用0补足”作铺垫。)
5、计算:1.2+0.8 1.2-0.8 1.2÷8 1.2×0.8
(设计意图:区别小数四种运算的异同点,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6、拓展:(回到例题)如果每平方米造价5000元,小明的房间和阳台造价各是多少元?(先估算,再计算)
(设计意图:小数乘整数已学过,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再次让他们体会估算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
收获:再次齐读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反思】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本课教学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入手,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在推理中实现转化
在用竖式计算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不同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也能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正确的大致范围。
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处,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小数乘整数乘法进行。然而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适时呈现推理图,让学生思考箭头图及提示算式的意思,扶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推理过程,通过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的数学推理活动,让学生感受着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转化策略,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应用中发展思维
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既有专项练习,更有别出心裁的对比练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了学生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不是思维的戛然而止,而应留有余味。教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设计,如对“10.4×2.5 1.04×0.25”这两题的计算,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认知水平低的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领悟新的内容,加速知识的迁移,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超前学习。让数学课更能体现出“数学味”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第3单元小数除法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6~27练习六第4、6、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过程与方法:经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知识的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现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难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演示讲解;练习体验,理解分析,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教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口算。
1.6÷4= 0.49÷7= 3.8÷19= 9.6÷6=
5.1÷17= 3.5÷5= 14.4÷12= 7.6÷19=
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口算回答。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50.7÷5= 0.91÷65= 18÷48=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组织学生算一算,改一改。
(2)让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并指出题目中竖式计算错误的`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可能会指出:第一个式子的商遗漏了小数点,第二个式子商的小数点后面少了一个0。
2.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9题。
提问: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0题。
(1)出示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0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这是一个单价、数量与总价的问题,先求出总钱数也就是总价,单价就可以通过“单价=总价÷数量”的式子得到。
三、巩固拓展
1.利用画图法解决差倍问题
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所得的数比原来的数增加了38.7,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提问:想一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
把一个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实际上现在的数就比原来的数增加了(10-1)倍(如下图所示),求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规范解答:10-1=9 38.7÷9=4.3
答:这个小数原来是4.3。
教师小结:已知两数的差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差倍问题,解决差倍问题时,关键是找到两个数的差与较小的数的位数关系。
2.即时练习: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减少了3.69,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4、11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9题: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第10题:单价=总价÷数量
24.2+16.4=40.6(元)
40.6÷7=5.8(元)
40.6÷14=2.9(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并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小数的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3分钟左右)
1.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
24800 995720
4602800000 59756008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的方法是:
四舍五入到亿位的方法是:
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方法的共同点是: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近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整数的近似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小数的近似数怎么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
1.自学例9。
明确例9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9情境图。
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求近似数的错例,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分别要保留几位小数?
2.回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试着做例9。
3.想一想: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近似数1.5和1.50,哪个更精确一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大约是多少?
1.496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大约是多少?
比较两题的结果,这里的1.5和1.50相等吗?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求整数和小数近似数有哪些共同点?
导学要点:
进一步分析近似数1.5和1.50所表示的准确数的区别。
小结: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5.回忆学习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学习过程:回忆相关旧知、方法迁移、解决新知。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学会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
师: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旧知的迁移是探究学习新知的'好方法。
6.总结求近似数的方法。
a.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b.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要求学生一起梳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注意点。
指导归纳:
①弄清保留几位小数
②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有什么注意点?(正确使用“≈”,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14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练一练。
点拨:比较两小题要求精确到的数位不同。
2.练习七第5题。
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练习七第6题。
要求学生完成改写后放在原题中读一读、比一比。
(二)变式练习
1.练习七第7题。
学会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
2.练习七第8题。
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对比练习。
(三)创编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适当的数字。
□.□□≈2.3
□.□□>2.3
2.判断:准确数大于近似数。()
3.填出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4.6<()()<48.2<()
()>11.12>()()>0.9>()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
1、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
xx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2、第7题
出示: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
(1)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
(3)交流排列情况。
0.056<0.065<0.506<0.56<0.6
3、第8题
(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
(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
(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
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
2、第11、12、13三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搜索,课上进行交流。
相关数据: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人。
三、思考题:
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
(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先看第1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
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
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xx讨论:
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
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
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数个。】
三、评价与反思:
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要关注理解这部分学习内容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尽可能说出自己的困惑,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后记: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和性质,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发展数感。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具体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用小数在数轴上表示各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预设3分钟)
(一)根据知识整理单快速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整理单:
1.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自主整理知识点:如有遗忘,可以快速翻阅书本30-45页。
2.本单元哪些地方我还有疑问的,简单列举出来。
3.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角或做上记号。
二、交流与梳理(预设5分钟)
1.集体交流知识整理单第一个问题,并互相补充。
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组成(小数数位顺序表)
……
学生交流本单元主要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适时板书知识点:
小数的意义--特殊的分数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性质--末尾的“0”
小数的组成--数位顺序表
提问:如何快速记住数位顺序表?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错误较多的题目概况解题注意点。
2.讨论疑难点。
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解答。
三、基本练习:(预设10分钟)
1.书本第46页第1题
第一题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是2.06,而不是2.6?
2.书本第47页第5、4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对有疑问的题目重点评析。
第五题交流的时候让学生回忆数位顺序表,重点交流小数部分的.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第四题总结指出:相同的数字出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大小是不同的,决定数的大小的一是数字的大小,二是数字所在的数位。
创编题:你能用数字2、3、0、6和小数点,按下面的要求设计小数吗?
(1)数字2表示2个0.01:
(2)数字6表示6个10的两位小数:
(3)数字()表示()个()的()小数:
同桌一人出题,另一人按要求设计小数。
四、综合练习(预设12分钟)
1.书本第45页第2题。
提问:解决这一题关键是什么?(弄清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选一个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看着直线上的点,你还能想到哪些小数?
2.书本第45页第3题。
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并读一读这些小数另外,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例子。
每一幅图分别表示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在用小数表示钱的数量时,用元作单位,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如3.8元,可以写成3.80元。
4.提高题:
想一想:原来的数是多少?
提示:先写出这个整数,再尝试点小数点。
提问:如果一个“0”都不读,小数点该怎样点?读两个“0”呢?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0-19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1-03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
五年级上册数学的单元教案01-06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2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