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21 13:42:3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合适,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

  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2.新授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停下来吧,哪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结果?

  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具体,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吧。

  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高÷2!如果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h÷2!。思路很清晰说的很完整,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

  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

  3.巩固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校车防晒膜的问题,窗户的上底长40里米,下底长50厘米,高30厘米,请你们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独立算出校车需要多少防晒膜。

  时间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出师了答案,你们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

  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

  4.小结

  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

  5.作业

  马上要下课了,现在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实践活动“到社会上调查”。

  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调查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数

  据的方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

  系,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居住的实际情况,课前让学生自由组成调查小

  组,了解10户人家的相关的数据,并填写相应的调查表。

  2.班内按座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包括求平均数。这节课,我们要

  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板书课题)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要进一

  步学会调查和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并能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或进行数据的.分析,对调查统计的结果作出一些推理和判断。

  二、整理数据

  1.交流调查情况。

  (1)谈话:事先,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在社会上调查

  了一些数据。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调查了哪些人家,调查的是哪些情况。

  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具体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2)指名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调查情况。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调查的完成情况,以及

  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2.组织讨论。

  再请同学们在自己小组里讨论:

  (1)你在调查中收集到哪些数据7.

  (2)从你收集的数据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提问:谁来把自己小组里讨论的情况向全班作一个汇报?

  3.解决问题。

  请各个小组根据刚才的交流,在小组里提出能解决的问题,然

  后解答。

  各组汇报解决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结果如何。

  从你们解决的问题中,你能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吗?

  三、课堂小结

  谁来谈谈这节课的体会?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和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能运用倒数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倒数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笔算性复习,并引入倒数的情境中

  教师口出以下算式,让学生解答。

  在校对答案中,引导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计算式子的最后结果都是1,类似这样的式子,你还能举出一些吗?小组讨论,并分别再举到三个。

  二、引出课题,并板书: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板书。

  倒数有什么特点?

  应该如何表述倒数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什么要点?

  三、再次研究倒数的类别:

  之前大家曾找了倒数三个,有没有想过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分类呢?

  1、整数的倒数

  2、分数的'倒数

  3、小数有吗?

  4、0有吗?

  小组讨论:0为什么没有倒数?穿插1的倒数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

  连好后,由学生自行分析,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贴士:

  一个分数的分子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分母是最小的合数,这个数是。

  五、课堂讨论活动:

  1、你认为学了倒数后,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2、倒数在数学中会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举例子吗?

  六、课堂作业:伴你成长P18。教师巡视辅导,对个别学困生重点解疑。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条件正确地求平均数,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统计知识,提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进行统计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每人了解自己的体重多少千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统计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统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求平均数练习

  1、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书数量关系式)

  2、做练习十九第11题。

  (1)让学生做第(1)题。

  讨论:你认为这一题应该怎样解答?(先求总人数,再除以总户数)为什么这样解答?

  解答这一题的算式怎样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让学生做第(2)题。

  要求学生说一说题意。

  指名一人板演列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和第(1)题比较,解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求平均数问题,都要用总数量÷总份数来解答,所以解答时要按数量关系先求总数量和总份数。但由于条件不同,所以解题的算式就会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题里的具体条件确定求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方法。

  三、统计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14题。

  请哪位同学按顺序说一说每种粮食的'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题里的统计表,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结合提问各是怎样算的。

  2.完成练习十九第15题。

  (1)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

  (2)每组同学收集各人的体重,计算出每组的平均体重。

  (3)各组在班内交流本组学生人数和平均体重,其余学生记录在课本上的表里,老师同时在黑板上填表。

  (4)求全班平均体重。

  现在你能求出我们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吗?

  指名一人板演列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

  集体订正,弄清每一步算的什么,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求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通过练习你有哪些体会吗?

  五、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能求出三个小朋友体重的总千克数吗?每两人的体重总千克数怎样求?

  求出三个小朋友的体重总千克数,以及每两人的体重总千克数,第三人的可以怎样求呢?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做一做。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12、13题,并计算出第1l、15题的结果。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熟练地进行约分的关键是准确、迅速地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直接引入

  引导学生看书完成树上

  用分数表示课本44图中的阴影

  二、探索新知

  同学们讨论,这几个分数不一样,为何大小相等?

  ()()()

  比较这四个数的大小

  ===

  试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

  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知识

  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揭示约分的概念和最简分数的名称。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巩固练习

  3、总结,像这样,把一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分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不能再约分了,是最简分数。

  1、圈出最简分数,并约分其余分数

  12/162/310/127/186/308/3625/45

  2、比大小

  3/4○1/47/18○7/15

  18/24○3/4

  能运用约分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约分

  (约分概念)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的]本游戏活动以摸球作为载体。通过此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操作顺序:两人一组,然后记录颜色,再放回。记录摸出的红球、白球次数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2、组织活动

  (师给每组口袋内准备的白球与红球数的比例应相同。)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当操作。

  3、汇报交流并猜想

  每组学生操作完毕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将汇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猜想。也要请他们说说猜想的根据。

  4、验证猜想

  请学生打开各小组的口袋,验证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相符。

  5、小组讨论

  投影出示讨论的题目包括表格。然后出示问题。

  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6、课堂练习

  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例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探讨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探讨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任务,讨论交流总结规律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动手画一画。

  在一个假设周长是40m的圆上插小旗,每隔10m插一面。

  2、一共插了多少面小旗?小旗的面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3、如果把圆拉成直线段,小旗的面数和间隔数有同样的关系吗?画图试一试!

  小结:插小旗也是‘植树问题’,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植树的棵树和间隔数( )。

  二、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08页的'例3,它是什么形状?有什么规律?

  (1)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表格

  (4) 我可以把(圆拉成直线),我的发现是:(间隔数与棵树相同)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小结:在封闭图形上植树,棵数=间隔数。

  2、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3、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

  三、自我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填一填

  (1)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在内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 )面彩旗。

  (2)正六边形的花圃每边有3盆花,顶点都有花,共有( )盆花。

  (3)同学们进行体操表演,48人围成正方形,4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 )名同学。

  2.判一判。

  (1)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8人,最外层一共8×8=64(人) ( )

  (2)在五边形水池边摆花盆,每边放4盆,最少需要15盆。 ( )

  (3)时钟3时敲3下用2秒,4时敲4下用4秒。 ( )

  3.教材第108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

  4、第9题,这是一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胜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独立列式解答。此题现要求出跑道的的总长,再想要插26面小旗,有多傻拍个间隔,再用总长除以间隔数。

  5、第10题,独立解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三)

  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棵树=全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棵树

  例3 120÷10=12(棵)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第2单元 位 置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5、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 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线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往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 , )、( , )、( , )和( , )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 ),数字2表示( )。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易错点剖析】在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先表示列再表示行,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另外在确定第几行第几列时,也容易数错。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

  【归纳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行与列,明白了确定行与列的规则,巩固了数对的知识。

  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熊猫馆的位置在( , ),白鹤馆的位置在( , )。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

  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 )走( )格,再向( )走( )格。

  【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

  【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按下列要求做题。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点的位置。

  2.把三角形ABC向上平移5个单位,画出图形,再写出平移后图形A1B1C1顶点的位置。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数对(列,排)

  行:横排

  列:竖排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探索约分方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说明知识形成的过程及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约分。

  板书课题:约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懂得什么是约分,根据什么来约分,应该怎样约分等知识。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1、做一做:(图略)

  设计找相等分数的活动,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从上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我发现这几个分数的大小一样。)

  板书:8/24=4/12=2/6=1/3

  (2)师: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发现吗?

  ①学生观察这一组等式中的分子、分母变化特征。

  ②由学生口头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

  (3)教师利用电脑课件配合学生说明。

  3、概括全文。

  (1)请学生尝试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接着引出约分的概念。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介绍最简分数的名称和意义。

  像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约分了,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约分的方法。

  (1)把16/48化成最简分数。

  (2)介绍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三、练一练。

  1、第1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进行约分。学生独立练习,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碰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2、第2题,用猜灯谜的.形式进行约分练习,请学生独立完成。

  3、第3题,在○里填上﹥﹤或﹦。这里包含了多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其余的要约分后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大小比较的思考过程。

  4、第4题,写出三个与相等的分数。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你知道吗?

  通过学生阅读,再加上教师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板书设计:

  约分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例1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例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三、编排特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创设舞蹈比赛选拔队员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呈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全班的交流,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给出众数的概念,突出其特点。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一组数据的极差和均匀程度分析怎么确定身高,再汇报交流。

  给出众数概念后,注意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理解为什么用众数来确定队员的身高,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做一做

  编排思想:

  呈现学生视力分布的数据,整理和描述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不同特点。

  安排调查学生视力的实践活动。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平均数和众数的应用。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汇报交流。

  根据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学生视力的分布情况。

  第3小题,可开放,学生能说出道理便可。

  第5小题,要真正搞一次实践活动,进行数据分析。

  练习二十四

  第2题,虽然两名队员平均成绩一样,但是甲队员的成绩分布更稳定、均匀,更适合参加比赛。

  第4题,通过整理数据让学生理解: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第5题,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第6题,进一步感受众数在统计中的作用,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例2

  编排思想:

  利用复式统计表给出中国和韩国第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情况,再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进行描述,让学生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

  发现这样比较不是很直观方便。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明明给出提示。

  让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聪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特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

  提出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结合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比较均可。

  比较的问题可多样,如增减变化情况和相差情况等。

  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让学生回忆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教师归纳画图的方法和规范性。

  结合回答问题认识统计的意义。

  做一做

  编排思想:

  通过回答问题,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便于比较两种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学会分析数据,通过比较发现:两人成绩总体上都在上升,但是李欣是稳步上升,刘云则波动较大,不稳定。由此可预测比赛成绩李欣可能好于刘云。

  练习二十五

  第1题,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男生和女生都在增高,但13岁后女生趋缓。

  第2题,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第4、5题,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五、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如教材第122页例1要解决挑选身高是多少的队员参赛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选用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15个候选队员的身高的集中情况,教材先让学生用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发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然后引出众数,由此体会众数的特点: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教学时则可按此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3.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哪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预测到什么等等。

  4.适当把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要求。

  关于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因此要开放些。注重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对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淡化纯数值的计算。

  综合应用打电话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I(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并合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出新知:

  1、出示情悦图

  找出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

  1、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航模小组朋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可能画出线段图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操索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自主计算

  2、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

  板书:12×1/3=4(人)

  4×3/4=3(人)

  12×1/3×3/4=3

  学生观察情况图后,说一说图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

  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可以先分步列出算式,再用综合算式计算。

  1、说一说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

  鼓励学生分析情况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进而进行计算。

  通过考试解决乘、除和连除使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三、练习反馈

  1、试一试

  2、练习第1题

  3、解决问题

  ○1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法

  ○2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也可以分步计算。

  三、数字故事

  让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可以到综合算式,也可以到分步算式

  1、学生独立解决

  2、集体订正

  5/9×3/58÷6/7

  3/8÷1/10×4/5

  5/9×3/5×9/2

  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五、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10-05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1-29

五年级数学教案10-24

五年级数学教案【荐】09-03

【推荐】五年级数学教案09-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14

五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0-1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