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教案 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教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说课稿教案 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中班下《比较轻重》。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在《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的身边取材,虽然幼儿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个认知,但对于怎么比较还处于具体抽象的状态,结合本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具备主动积极的特性,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是浅显的,零碎的,因此通过此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也符合《纲要》中所提出的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说活动目标:
1、 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 、 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三、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是会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四、说活动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本着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力求达到合作探索式学习的活动过程,我精选了以下教法。具体是:
1、提问法——————在师幼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还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师幼互动法—————在这个环节中,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此外,除了运用到以上的教学方法外,我还穿插运用了自主探索法,示范法等活动加以结合,使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使用多种感官通道探究问题,深入观察,有利于幼儿的经验形成。
2、 操作体验法——————它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亲自操作,亲身体验。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
五、说活动准备:
(1)天平
(2)雪花片、积木、乒乓球和玻璃珠等。
(3)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
六、说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卫老师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二、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
(1)先出示两个书包,"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书包,小朋友猜猜,这两个书包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书包提一提,孩子会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从而得出结论:大书包大,但是轻,小书包小,但是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3)操作中提升:卫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四组操作材料,第一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芦。第二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芦 。第三组:雪花片 积木 螺丝配对。第四组:雪花片 积木 螺丝配对。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在整个活动中卫老师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卫老师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说课稿教案 2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8的乘法口诀。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乘法口诀,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难点: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突破:通过口诀的编制理解口诀的意义,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合理、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体味到“有价值的数学”、“有乐趣的数学”。
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8的乘法口诀,找出规律,巩固口诀。培养学生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乘法的意义、口诀的与编制规律来进行口诀的熟悉,多读、多练、多背加强口诀的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口诀的编制与整理过程中,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
3、课堂组织民主、科学、和谐,这种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2、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
摆方块活动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3、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
在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探索平台。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谁能背给老师听听吗?指名背诵。
谁能回忆一下昨天我们是如何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说说看。
预设:A用小三角摆小船
B用连续加的方法
2、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大胆尝试的机会,让你们仿造用三角摆小船的方法研究一下如何编制8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用回忆7的乘法口诀推导和编制过程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1、拿出昨天老师要求你们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填书上的表。小组合作。
出示一个由8块小正方体搭成的正方体。
数一数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摆1个大正方体用8个小正方体,摆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合作摆一摆,分别说一说,再填书中表格
据此,你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再指名说说。
在让学生观察说说每一句口诀有何变化?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上面探索新知这个方面,我就完全秉持了这个理念,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三)回顾探究过程,自然生成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摆正方体,探究了8的乘法口诀,谁能把我们刚才动手的过程简单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每次都用8个小正方体?(1个8)
为什么每次都比上一次多摆一个大正方体?(多一个8)
观察口诀表,看看每一句与相邻的两句有什么关系?
预设:A结果或多8或少8。
B每次8 不变,8的个数不同。
在同学们充分观察讨论之后,老师小结:8的乘法口诀以1个8 为基础,依次增加一个8;每相邻两句口诀都相差一个8这就是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了解了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记忆8的乘法口诀。
2、先观察“想想做做”第一题,想好后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二题,直接填空。订正时,请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回顾探究过程,梳理知识形成的要点,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新知应用,体会知识价值。
1、“想想做做”第三题,对口令练习。让学生根据8的乘法口诀说出相关乘法算式,在活动中进一步熟悉8的乘法口诀。
2、第四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巩固对口诀的记忆。
3、第五题,要求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是:每袋乒乓球有五个。
4、第六题,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获取的信息有:一共有7人参加收割向日葵的劳动,每人收8棵,一共收了多少棵?
5、第七题,让学生根据口诀填空。通过填未知乘数,既巩固了有关的乘法口诀,又为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形式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既避免了学生单调乏味之感,又从不同角度多种视角巩固了新知。趣味化、活动化的组织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新知”的理念。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谈话:1、学习了这一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好、中、差各一名学生说说。
让不同的学生谈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概念。
2、师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五、 教学评价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做到了一下几点:
首先,体现了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构想。
其次,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教学任务明确,抓住了重点。
六、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个8 8×1=8 一八得八
2个8相加 8×2=16 二八十六
3个8相加 8×3=24 三八二十四
4个8相加 8×4=32 四八三十二
5个8相加 8×5=40 五八四十
6个8相加 8×6=48 六八四十八
7个8相加 8×7=56 七八五十六
8个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数学说课稿教案 3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数学说课稿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1、圆柱的认识是西师大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
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本课我采用了适时点拨、引导启发、归纳总结、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使学生重新认识几何体为以下认识圆柱体做好铺垫。
2、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圆柱和圆锥,导入新课。
3、出示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师引导: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结合教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
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动脑。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底面剪下,观察形状后再比较。
(2)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方法证明?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4)用直尺量一量圆柱体的高发现了什么?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圆柱体的高都相等。
(5)课件出示圆柱体的画法
2、通过观察几何体练习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对新知加以升华。
3、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以高。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首先出示:
1、读出下面各圆柱体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2、判断
3、出示课后作业对本节所学新知进行适当拓展。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国共产党同进步,体验成功。
数学说课稿教案 5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分析数据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以及估算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2)将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具准备:
答题卡、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放君山公园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的眼睛睁的大大的、亮亮的,看的可认真了,那你知道这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吗?
生:君山公园。
师:是啊!“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君山是我们岳阳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么美丽的风景区想不想去玩?(想)
师:那好,今天就去玩一玩,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孩子也准备去呢。瞧!他们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准备乘船出发。(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二(1)23人,二(2)31人,二(3)32人,二(4)39人
师:二年级有四个班,你打算为他们安排几条船?
生1:每个班一条船;生2:两个班一条船;
生3:三个班一条船;生4:四个班一条船。
师:能把你的安排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汇报:方案一:23+31= 32+39=
方案二:23+32= 31+39=
方案三:32+31= 23+39=
。。。。。。
师:你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乘船的方案,赶快看看为你们准备的大轮船,你们发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信息?(限乘68人)
师:谁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艘船不能超过68个人。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出去游玩要注意安全,那你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那种方案最合理呢?同学们分三个小组算一算,一小组算第一种方案,二小组算第二种方案,三小组算第三种方案,可以独立算,也可以同桌合作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注意找到算的最快的学生。
A、一小组算的最快的学生汇报:刚才我看你算的最快,你是怎么算的呢?聪明的孩子一定会认真听别人的好办法。
生:23+31=54,23+30=53 53+1=54
师:你听懂他的意思吗?(指生重复说一次)
谁有不同的方法?。。。。。。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32+39=怎么算呢?
生:32+30=6262+9=71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B、汇报第二种方案。23+32= 31+39=
C、汇报第三种方案,32+31= 23+39=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那种方案最合理?(第三种方案)
通过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知道了第三种方案最合适,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相加,个位满十要想十位进一。)
二、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口算练习。
师:安排好了乘船方案,现在我们出发去君山公园拉。公园到了,管理员阿姨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如果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的完成这些练习题,就将获得拥有这张优惠券的机会,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玩,想不想试试?
课件出示口算题: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练习一的题,每人独立做4道,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桌,但是不能帮忙做。
集体订正。
师:做对的学生请举手。恭喜你们获得了拥有优惠券的机会。
做错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诚实!你们错的是那道题,现在能改正吗?管理员阿姨觉得你们既诚实又可爱,也把这张优惠券送给你们。
2.选择游玩的项目。
课件出示:瞧!这就是管理员阿姨为大家准备的游玩项目,同桌商量选好项目后,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将算式写在练习卡右边的横线上。
项 目
价格(元)
猴 山
15
碰碰船
24
蹦蹦床
10
海盗船
16
蹦 极
28
学生合作安排自己的项目。
(刚才在选项目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的同学能互相谦让,合作得非常愉快,值得大家学习!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选择。)
投影订正。
3.小小采购员。
大家玩的很开心,不知不觉就要吃中饭了,这是一张调查表。
班级
面包(个)
盒饭
二(1)
23
二(2)
18
13
二(3)
17
15
二(4)
39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在练习卡上用算式表示出来。
A、指定学生汇报
23+18+17=58
13+15+39=67
B、仔细观察这三个数,谁有更好的办法,能最快算出来?
23+17+18=58
13+15+40=68,68-1=67
4.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游玩了君山岛,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会了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数学书第90至91页的内容。
(请打开书仔细阅读。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你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我们回家吧,回去的时候注意把自己的垃圾带走,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哦。
数学说课稿教案 6
一、活动目标
1.能在1~5的数字中找出数字5。
2.能将数字5与有5个元素的物体集合匹配。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数物匹配
说明
1.认识某数的主要标志是理解该数的实际意义。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即排除物体的外部特征,抽象出物体的数目特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进行各种数物对应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难点,能够不受物体的大小、排列、形状等因素的干扰,抽象出物体的数目特征。
说明
由于中班上学期幼儿的概括水平还比较低,要他们从不同排列、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物体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1~5的数字卡,动物印章,大串连(玩具)。水果、动物、汽车等卡片、盒子。
2.环境创设:在数学活动区内放置以上的物品,供幼儿操作探索。
四、设计思路
抽象能力差,不能排除物体外部特征的干扰是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主要障碍。活动设计应针对这一特点,为幼儿安排操作探索活动,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数物对应操作,逐步提高概括能力,达到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语言是幼儿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桥梁。设计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完成对数的实际意义的抽象。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分组讨论—>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体验数物之间的关系。
说明
操作探索环节中有四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按顺序操作。
(1)数物对应。幼儿操作如图一的卡片,即在圆圈内放上物体。
(2)按数取物。幼儿操作如图二的卡片,即在每个数字下面挂上相同数目的大串连。
(3)按物取数。幼儿操作如图三的卡片。即在圆圈内放上相应的数字。
(4)按数目分类。要求幼儿按卡片上物体的数量分别放入相应的数字盒内。
2.通过分组讨论使幼儿理解5的实际意义。
(1)让幼儿找出能用数字5表示的物体卡,并说明理由。
(2)让幼儿寻找活动室内可以用数字5表示的物体集合。
(3)找出放错的物体卡片,并设法改正。如:5的下面出现了4只苹果,幼儿可以取下卡片放在4的下面,也可以卡片上贴上一个苹果。
3.通过巩固操作,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通过材料的改变,如不同的动物、交通工具、水果等,提高抽象概括的要求,巩固对数字5的认识。
数学说课稿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对性质的理解
2、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法
引导、探究、
学法
研讨、探究
教学进程
情景导入
(一)动手操作:
(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
(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二)交流、探究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成立的理由。如图因为a∥b,所以∠1=∠2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1=∠3所以∠2=∠3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学生画图板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三)应用、提高
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
解:因为AD∥BC所以∠C=∠CDE
又因为∠A=∠C所以∠A=∠CDE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知道AB∥DC
练一练:
如图a∥b∠1=55、∠2=68,求∠3、∠4、∠5的度数
(四)总结升华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P23、(3、4、5)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课后反思: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数学说课稿教案 8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科学活动《排一排》。
下面,我将从说幼儿、说教材、说目标、说准备、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延伸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幼儿
科学活动的内容具有启蒙性、探索性和生活性。它重在操作,以实物吸引幼儿的兴趣,在学习中显得更加轻松,幼儿更加愿意主动探索,让整个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排一排,让幼儿在积极主动地体验过程中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为发挥排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能够按照形状特征进行分类与排列,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很适应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说目标
首先要对幼儿进行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因此,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二点尝试。
1、运用变“魔术”的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用看不见的瓶子引起幼儿的兴趣,用串好的扣子逐渐引导幼儿注意珠子的排序。
2、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动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它们都是图形宝宝,并能细细地,有顺序地操作。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以下该活动的目标;
(1)、初步感知图形排列的规律,并进行ABAB间隔模式的排列。
(2)、能仔细观察排列的规律,清晰的进行表达。
(3)、对排序活动感兴趣,愿意并积极的参加操作活动。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3个目标,幼儿能够按形状特征进行分类与排列,能积极参加到操作活动中。
四、说准备
穿好的扣子教具不同颜色图片(小动物图片)
各种图形若干(圆形)
重点: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难点:按一定顺序排序。
五、说教法
(一)、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示范法
通过示范把各种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排成一横排,引导幼儿观察说出他们都是怎么排列的。
2、游戏法:
以游戏的形式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把几何图形按形状分类。
六、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的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七、说过程
1、游戏“开火车”
在游戏中,让幼儿观察说出它们都是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巩固学习三种几何图形。
2、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图形分类排一排。
八、说延伸
益智区中,提供木珠,各种塑料雪花片,图形片,可供{色、形状、大小进行ABAB间隔模式的排列。
数学说课稿教案 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数学说课稿教案 10
一活动目标
1.学习3 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 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教师用记录卡一张,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二、学习3的组成。
1、教师:今天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你们愿意帮助小猫来分一分吗?
2、出示记录卡,幼儿自主学习3的分成。教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3只桃子,3个蘑菇,3条小鱼……)
教师: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教师: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教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把3根棒棒糖,2根棒棒糖分给了小兔,1根棒棒糖分给了小猴。)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教师小结: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三、游戏学习3的组成。
1、教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2、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
(1)教师:看!这是什么啊?(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3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
(2)先变成数字宝宝
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 是数字3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3呢?
(3)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
教师: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
3、教师:刚才你们都很聪明,都能找到和自己合起来是3的好朋友一起过魔洞,真棒!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数字宝宝几,你找到的好朋友是几?
数学说课稿教案 11
活动目标:感知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复习1~20的数数,了解各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数字1~10卡片人手一套。1~20数字卡片一套。
2、小型玩具。
活动过程:
1、数量对应:
幼儿将1~10数字卡依次排好。
幼儿在数字卡片下面排出对应量的玩具。引导幼儿发现1~10数量按顺序排放的递增(递减)关系。
教师随意取几张数字卡片,请幼儿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2、游戏“大了、小了”:
玩法:请一名幼儿离开教室,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给在场的幼儿看,然后将卡片合上。请离开的幼儿,猜猜这个数字是几。如果他说的数字比卡片上的数字大,其他幼儿立刻说“大了”,反之,则说“小了”。以此类推,脸续猜3~5次为宜。
(1)幼儿分成两组,以小组的形式做游戏“大了、小了”。
(2)以竞赛的方法,比比哪组得胜。
(3)指导在游戏中有困难的幼儿,帮助幼儿逐步建立1~20之间数的顺序。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说课稿教案 12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说课稿教案 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数学活动《豆豆乐》。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在农村,地里的豆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们对身边的这些变化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我抓住这一契机,利用豆设计了这个以数学为主的探索活动,让孩子们在猜豆、剥豆、数豆、排豆、串豆的过程中,在自然流畅的感性活动里,自主观察与探索,自由表达与表现,从而体验到快乐和成功。
(2)内容分析
《纲要》中强调要遵循幼儿身心的规律与学习的特点,并指出"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身边事物和现象". 《豆豆乐》是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的数学活动,本活动要求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和按照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小班下学期的幼儿活泼好动、爱玩,并乐于在玩中去学习各种知识,对数、排序的概念和都有了些零碎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数数、排序也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豆豆乐》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初步学习对数量的认识。
(3)幼儿现状分析
通过半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对于感知数量和简单的AB式排列在一些活动中已初步接触过,本次活动要求幼儿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在排序中能有所创新。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小班幼儿虽然喜欢数数、排排,但准确度不高,往往会无意识的去玩。因此,在此次数学活动中,我尝试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生活中爱上学习
(4)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数学领域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了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猜猜、排排、串串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和按照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5)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以及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5以内的数量。活动的难点是:按照物体的大小进行有创造性的排序。
因为活动目标中既有认知、能力的要求,有对幼儿的态度、情感的发展尤为关注。因为新《纲要》中提出了"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目标,以豆为主要材料,通过设置帮猫妈妈做事的情境,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6)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进行了以下的物质准备:蚕豆、豌豆、牙签、框若干,四只小鸡,猫妈妈卖豆的图片以及插豆的盘子。
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符合《纲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二、说教法
这一活动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爱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中我安排幼儿进行了独立的剥豆、排豆,操作中主要是让幼儿在感知数量的多少,提升经验,然后进行简单的观察,发现这些豆的大小不同,来引导幼儿排序。
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小班幼儿易受情境感染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了 "帮猫妈妈插豆"的情节,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融入到做事情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数数兴趣,让幼儿积极观察,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3、交流讨论法: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剥豆排豆的过程中,我让幼儿和好朋友说说每节豆荚里有多少,比一比,在排豆的过程中,观察大小,充分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感受到了参与活动的乐趣。
三、说学法
1、操作法:本活动的操作是通过让幼儿独立完成剥豆、排豆和串豆。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特点: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本次活动就是以这种理念为依据,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自由地操作。
2、情境体验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情节,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在情节中轻松掌握了数数、排序。在反反复复的观察和交流中,并不缺少的是为孩子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地接近成功,从而培养孩子们喜欢帮助他人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3、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纲要》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作用,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做法和说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观察性、操作性、交流性".我主要分三个环节:
一、猜猜
1、猜猜这节豆荚里会住着几颗豆宝宝?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兴趣,初步感知数量。
2、每位小朋友拿出凳子下面的豆荚,与好朋友之间相互猜一猜,为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条件。
3、然后验证结果。做了一个喂小鸡的游戏。
二、排排
这里先让幼儿观察豆,发现大小不同,自然地引出豆宝宝排排队,然后让幼儿有意思的去排,在此基础上,让有幼儿自由发挥,创造性的给豆宝宝排队,让孩子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串串
这一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提升
1、在这部分有目的地创设了 "帮猫妈妈插豆"的情节,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意愿随意的去串豆,培养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让幼儿把做好的豆串送到熊妈妈的店里,这里是要求幼儿按圆点的数量插上去。
3、最后让幼儿把插好的豆拿到街上去卖,使幼儿很有成就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真实的,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材料,给孩子提供一个乐中学的空间。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生活化。老师尊重幼儿的世界,走进幼儿的生活,以豆为一根主线,引导幼儿猜豆、排豆、串豆,使孩子充分体验到了游戏中的愉悦,体验到了收获的愉快情绪,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感知,动手操作,数数排排,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注重形成幼儿持续学习的意向。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孩子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因此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
数学说课稿教案 14
一、说教材:
6的组成是基于5以内的组成之上的。我利用6朵花出现的不同特征,将6朵花分为两份,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能力,一方面也总结出6的5种分法。在这一阶段孩子初步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由于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借助于孩子操作图片进行教学,为孩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活动的一些要求我将本次的目标设为以下几条: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6的5种不同的分法。
难点: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花的不同特征给花分类,知道每一次都要合起来在分。
四、教学过程
一、给花朵分类
在幼儿的观察中认识6朵花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一部分的两种特点给6朵花进行分类。分的时候教师要讲明白是将6朵花按两种特点分完了再合起来,然后再分。在操作过程中我让孩子将分好的结果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的操作才有总结性的分析。在交流的时候也能通过自己的记录纸验证自己操作过程的正误。
二、花转换成点
由分好的花转换为点,这个过程是将实物概括为数字的一个辅助,由实物过渡到对应量的点最后到数字孩子们在这样的思路中更容易理解6的分合式是怎么样演变过来的。
三、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点到数字对于孩子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整个过程层层深入,孩子的兴趣也被调了起来。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轻易地总结出6的分合。
四、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孩子们从2的分合一直学到到6的分合,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规律只有少数部分孩子能察觉。为了让孩子在写分合式的时候更方便,教师让孩子观察数字间存在的规律,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分合式左右两个数字位置互换总和不变。孩子们在观察中提高了探索数字间规律的兴趣。
五、游戏
游戏是用轻松的方式对本次活动的巩固。教师将6朵花藏掉几朵孩子根据出示的花的数量说出具体藏掉的朵数,这是已知总数和分数算出另一个分数的数学推理。孩子们在游戏中心情愉快,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教案:
6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活动准备:
花朵大图和小图、分类的大图和小图、点子图、每人两个盘子、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朵
教师直接提问:我手里有什么?有几朵花?
他们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标记图。
师:6朵花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根据这6朵花数一数每一种花有几朵,把6朵花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
二、幼儿操作
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每人取一份花朵根据纸上的标记记录下每种花有几朵。
三、交流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根据花的花瓣分有…朵是圆形的,有…朵是三角形的。
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的标记上。
四、花转换成点
1、出示由点表示的分合式
师:如果我用6个点表示6朵花,那么6朵花中分出来的1朵圆花瓣的花和5朵三角形花瓣的花怎么来表示呢?
2、幼儿上来继续填写
3、幼儿一起读一读:“6个点可以分成1个点和5个点……”。
五、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1、师:如果我用数字6表示6个点,那么接下去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分出来的点呢?
幼儿上黑板写一写,引导幼儿一起读一读。
2、数数6有几种分法。
六、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师:我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写好的6的分合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
两个部分数有交换的现象。
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
我手里有6朵花,现在我藏掉几朵花,你们猜猜我藏掉几朵花。
小朋友根据6的分合说出答案。
游戏多次进行。
师:课后,我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玩玩这个游戏。
数学说课稿教案 15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数学说课稿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教案07-14
数学说课稿教案07-14
小班数学比长短说课稿教案04-06
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说课稿04-14
数学的说课稿02-22
大班数学教案和说课稿03-28
大班数学《6的组成》说课稿及教案01-08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20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