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计算两部分。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块,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以后小数的认识以及分数的进一步认识。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5是认识十分之几,接着是教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在例6中安排了通过学生涂色来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会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由于有了前面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作为学习的基础,所以学生对于认识几分之几的认识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知识的正迁移而主动建构的,但是因为这一课之后马上要学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对于单位1和几分之几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课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识几分之几,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明确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对于像4例题中出现的4/4这样的分数其实就是指整个图形这个含义的理解应该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体验。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将把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方法渗透、融合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二、说教法学法:
1、在积极的“对话”中学习
正所谓“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等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加深对……的认识,形成表象。
3、在数学化的课堂教学中建构
数学思考不是架空于数学课堂之上的,而要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什么是数学化?简单地说是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研究、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在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指一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从以上教学方法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复习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评价交流,总结全课——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谁能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数,请同学们在这些分数中,选出一个分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同学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大家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学生说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拿出正方形纸,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还能在这张纸中找到四分之几呢?请你用彩色笔涂一涂,并在心里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几,然后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进行交流”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新知识展开探究,这是本节课的探究起点,也是本节课的探究主线。
2)通过反馈交流,共同发现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对分数含义的探究,接下去是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探究。以2/4和1/4为起点,通过图形的帮助,让学生思考2/4和1/4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2/4里有2个1/4,2个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学生说为主,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四分之几和四分之一比较只是取的份数不同,同时结合图形强调指出4/4里有4个1/4,就是取了这样的四份,刚好就是1张完整的正方形纸,让学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数可以写成1。
2、教学例5
新课程指出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纸条用图来表示画在黑板上,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把1分米长的彩纸条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份是几分之几再反馈,紧接着再画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别是这条彩纸的几分之几,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在集体交流时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能从这才纸条中找到10分之几,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几分之几?就是什么?
3)小结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数,它们表示几分之几,并让学生举例创造一个分数,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于分数的表象。(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4)以3/4为例教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创造的分数中各部分名称。
3、教学例6
1)第一组题让学生看看哪个学生涂得多,哪个分数大2)第二组题让学生涂一涂,同桌两人根据自己涂的情况,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集体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的。(预设的方法:两张纸放在一起;联系分数的含义比)
3)引导比较: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在交流对话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4)学生独立操作:同样两张圆,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欢的份数,要求其中一个每份都涂,另外一个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并写出相应的分数比较大小。在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如果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也就是分母与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个圆,也可以用1表示。
【这里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和1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再次让学生得到感知,分层突破了本课学习的难点,也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评价交流,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由于前面学习探究的知识量比较重,在这里进行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引导反思不懂的地方为后面的练习扫清障碍。】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2、变式练习:
1)判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得对不对。
3、提高练习:猜一猜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1/2,2/4,4/8……)这些分数的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吗?为什么?
4、让学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这堆小棒的2/3,再拿出这堆小棒3/4,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呢?让学生动手操作
5分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分数。
【在练习的安排中注重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最后一个问题实现从生活中归纳出数学,又回归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2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x,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
2.创设情境:
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板书学生的方案:
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6.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7.巩固学习效果
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习效果
8.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
教学目标: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根据学生所说,概括说出: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们先研究图形中的一类——四边形,从而顺利出示课题。
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课题。
(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脑中的四边行画下来。”第二步,展示学生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第四步,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①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先让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教师呈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②围四边形
学生利用学具里的钉子板围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很多学生围出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测量,得出他们的对边也分别相等,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经常设计总结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5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比如玩个数学游戏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6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动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是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通过讨论,让学生把对应的12时记时法写在24时记时法的旁边。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尝试进行互换。
(二)、实践探索,自主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比一比
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2、议一议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达成共识,得出“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名称。并说说为什么不叫25时记时法或26时记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适时结合钟面,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并让学生在对喜欢哪种记时法的讨论中明白,使用两种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记时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换一换
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记时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三)、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想想做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1、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公路标志、火车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书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给出自己的想法,巩固两种记时法的互换,建立起初步的时间观念。
2、画一画。给想想做做中的第6题四个钟面画上指针。
3、小小播报员。结合本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在小组里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6-1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6-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02-15
小学数学倍数和因数五上册说课稿06-12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7篇06-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7篇)06-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6篇11-02
小学上册数学《分糖果》说课稿范文08-04
小学数学五上册《稍复杂的方程》说课稿范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