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认识线段》评课记录
朱月萍:今天朱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低年级的数学课,整节课体现了形象化的教学风格,下面请各位老师围绕“形象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
2、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开始,由生活中的实物毛线引入新课,再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特征,最后抽象成线段这一图形。由生活到数学,由形象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
游晓霞:教者从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重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教者能引导学生发现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
孙 亮:画线段时动画出现的是先画直线,再画两个端点,是否可以展示先画两个端点,再画直线,或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直线和另一个端点。
胡万进:关于四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学生容易定式思维连成4条线段,可以在出示3个点连成线段之后再在连好图形旁边再加一个点,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对角线连成的线段了。
周 建:
1、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课堂结构合理,过度自然,语言形象化突出,教学效果好。
建议:连接4点,可以结合学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进: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性的语言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得体,富有启发的无声语言带动课堂教学。
郁 平: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来教学。活动中通过实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观的让学生找出线段的特征。比较线段长短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比价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理解题意,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7——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商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景图,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本环节重在唤醒学生已有只是经验,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点,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解题模式。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通过解决三道层次分明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看望老人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了解路线图的基本结构,由方向和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说出来去某个地方所走的路线,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3、养成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学会看简单地图上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的空间,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景,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这天,小红、小明和小刚三个好朋友约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板书:看望老人)但三个小伙伴不认识路,他们手中只有一副地图,这可难住了三个小伙伴。大家能帮帮他们吗?老师把三个小伙伴去敬老院的路线图带来了。(课件出示主题图)看看你能从图中看懂什么?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路线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
(二)、探索新知:
1、观察路线图,学会从中获取信息。
说一说,在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知道图上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那些数又表示什么?图中的每一小段表示什么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路线图,知道从图上获取信息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
小红现在要去敬老院,她应该怎样走?敬老院与邮局都在小红家的西边,怎么区分敬老院与邮局的不同位置呢?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吗?
请你说一说小明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呢?
你知道谁家离敬老院最近?谁家离敬老院最远?为什么?
如果三个小朋友看望老人后,他们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本环节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而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学生明白:只知道方向是不够的,还要知道距离才能确定位置。)
三个小伙伴回到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小刚要去邮局,小红和小明要去书店,他们又应该怎样走呢?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资源进行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巩固练习:
1、帮三个小伙伴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再帮城建局的叔叔们一个忙好吗?
在商场的东面60米的地方建一个游乐场,请用三角符号标出她的位置。在商场的西面20米的地方建一个停车场,请用圆形标出它的位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还想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本环节在课本原有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变式练习,意在激活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边标边说中巩固、强化,使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有一天,三个小动物听说一个地方藏有宝贝,它们决定去寻宝,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寻宝路线,并算一算谁家离的最近?(参看课本的寻宝图)
3、小兔送信:
小兔要给4只小动物送信,你能说说它的送信线路吗?送完信后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小兔送信有几条路线?走哪条最近?
(这两个练习采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进一步增强辨别方向的能力。)
4、放学了,从咱们教室到学校门口应怎样走?再说一说自己放学回家的路线。
(练习紧密联系生活,活动性强,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想说些什么?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本节课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学生带入一个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看望老人
小红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走----米,在向---走----米到敬老院。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分散难点,我设计了上面的板书,以适当的空位引导学生有话可说、说准确的话,体现了路线图的基本结构——由方向与距离确定的相对位置。这样的板书集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于一体,书之有用,书之有据,书之有条,书之有度。)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课内容:
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P70页"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教学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了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课本编排了2道准备题,2道例题和6道习了题。准备题主要复习了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例4通过计数器讲数的组成,由于读数就是把数的组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也是读数的基础。例5是通过数中间不带0,中间带0,未尾带0,中间未尾都带0等7个数。讲怎样读数,并概括出读数的4条方法。试一试中的4个数,包括了读万以内数的各种情况,练一练中的第2、3、5题主要练习了正确理解数位和位数,第1、4题是把数的组成和读数结合起来练,第6题主要练习了读实际数据。
三、重点、难点、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读数,难点是带0的数的读法,因为0在读写中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例如读数时,0在数中间要读,但不论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0在数的末尾都不读。关键是读数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万以内的数,包括一万。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和千,巩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具体数据的读数,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准备练习了:
1、十里面有()个一,一百里面有()个十,
()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我们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意图:新课前充分复习了旧知,能唤起回顾,引起旧知表象再现,为新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在计数器上拔364,问: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拔4356,问: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意图:利用数的组成,引出数位表,利用数位顺序,为读数奠定坚实的基础。例4的教学主要是借助计数器,以突出数位的作用,为读数做好准备。
2、教学例5。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位顺序表,分层教学,分三层次,中间带0读法,末尾带0读法,中间和末尾都带0的读法。
(1)请同学们自编几个有0的三位数的四位数。
例如:30750801000020087303800等等。
(2)请学生分类(按0摆放的不同位置来分并说说分类的现由)
分3类:中间有0:301208
末尾有0:100007303800
中间末尾都是0:5080
意图:这种分类练习了既有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下面学习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0在不同位置所表示的数也就不同的含义。
(3)读中间带0的数。
请一生读一读中间带0的数,强调:如3013008为什么301中间有一个0,3008中间有两个0,他们都读一个零呢?
请学生概括出: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试着写几个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三、四位数。
(4)读末尾带0的数,强调:如100007303800
为什么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找出草稿纸上这种类型的
数。
(5)掌握中间或末尾带0的读数方法。
(6)通过读数找出读数的方法。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7)试读例5:56847259032006400305010000
(8)结合读数的方法:看题、讨论、回答。
A、万以内数的读法,从()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B、千位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个位上是几就读()。
C、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意图:这样安排迁移自然,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读数法则,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不但怎么读,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读,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过程中还要丝丝入扣,学生积极性就高,参与意识就强。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再次巩固读法。
(四)巩固练习了:
1、说出计数器上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出来。
例:372120439300强调若数位上没有珠子,那么这个数位上数的组成就不用说。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抽几个说说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例38670945082007200600090509800
3、先把三个数803080038300读一读,再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填空:803是()位数,它的位是()位,其中3在()位上。那8003呢?8300呢,有什么不同?
4、填表。
最小
三位数
四位数
提问:比的三位数大的数是几?999个后再加1个数是多少?你还能提出几个什么问题?
5、书P72页第6题,读出下面各数。
6、摆数游戏,请你用2个8和2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
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
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
意图:练习了设计应该突出重点,有梯度,这样学生以万以内的读法就能掌握得更正确,更熟练。在设计练习了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我在设计教学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了解学生作好必要的铺垫低段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估算”理解模糊。在加减法估算之前,刚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估算却与精确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经验,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急着精确算。若单刀直入,就会导致学习开始阶段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因此我认为不妨先来一段前奏,为学生带带路,作好认知与心理上的铺垫,待水到渠成之时再展开教学。于是,课始,安排了一个环节,通过猜人数、猜体育用品的价格、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揭示估算的意义:不追求准确的结果,而只需一个数值范围。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尽量将学习材料生活化,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使学生亲身体验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身临其境的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老师买体育器材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在探究100元钱买三件运动器材够不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很多方法: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用连减的方法、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老师都应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出现多种方法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4、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生活背景和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校园运动会”这一主线展开,由估体育器材单价,到买体育器材,到估计运动员人数,再到运动员献爱心买礼品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为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礼品的具体情境,“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大约需要多少钱?实际要多少钱?你们的钱正好够用吗?剩下的钱怎么办?多余的钱怎么办?”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新鲜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曹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体交流中得出正确又简便的方法。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得到主动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组织了几次估测活动:⑴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估测,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测量的灵活性,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量长度的价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等候时间》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本节课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相关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探索出各种排队等候的方案,在通过计算,对每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最优化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寻找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谈话引入课题。在谈话中,不但回顾了前两节课的内容,又导入到新课;在新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得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出示导学案中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事先让学生做了导学案,预习了排对问题,就是卸货可能出现的顺序,有6中顺序,在学生预习、讨论的基础上来让学生帮助完成我的`课件-----填表格(即是卸货的六种顺序的讨论结果)。学生在展示讨论的过程中把每一种卸货顺序占用的总时间,总结出最节约时间的一种顺序都一一说清楚。
在巩固新课中,我安排了三道练习,一道是“小明、小亮、小叶三人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他们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5分钟、3分钟、1分钟,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综合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这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巩固练习,在展示时考虑此题相对比较容易就没有再让学生来展示。
第二道也就是实际展示的第一道,是在例题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题“是要使四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第三道题是一个巩固新知题“一个装满货物的仓库,如果用小型车装货物,需要 20 分钟装完;如果用中型车装需要 35 分钟装完;如果用大型车需要 55 分钟才能装完。仓库只能一车一车地装。要使这三辆车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装货的顺序?这样安排,这三辆车等候时间总和是多少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探索、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这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自己学习感悟的。 学生的视觉感官在多媒体课件刺激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件上完成表格,使学生民百排队等候时如何最节约时间。巩固新知的习题,层层深入,逐步拔高,使他们圆满得完成学习任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培智教育数学课《出生日期》。
一、说教学内容
《出生日期》这节课是根据智障学生智力的特点,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生活自编的教学内容。它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融入社会起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出生日期的含义,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思维以及生活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遇到困难勇往直前、依靠智慧努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坚持不懈的品质。
4、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提高生活常识技能来补偿缺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用适合每个学生的目标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说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四、说教学难点:
能熟练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说出自己的出生日期。
五、说教法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教师运用引导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2.遵循个别化教育理念
个别化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针对智障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堂要求。例如要求学生会说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时教师需要向每个学生逐个进行指导。
3.体现数学课堂生活化。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内容,再将其语言化、知识化,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将学习生活化,将生活学习化。这也是我从事七年培智教育一直实验的教学方法。
六、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动一动等自主学习方法来掌握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思维等能力,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地安排各项学习活动,注重引导学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唱数、认数、认识日历等知识,已为本节课学习内容起到了过渡、铺垫的作用。所以用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根据智障学生对知识形成缓慢、模糊,学得慢、遗忘快等的特点,在复习时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抢答,以小礼品为奖励,从而唤起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各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出示卡片引导学生观察。以教师为例,卡片出示出生日期,引导学生根据卡片上的三种颜色,启发学生得出:出生日期是由年、月、日三部分内容组成,使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
2、进行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①让学生看卡片反复读一读自己的出生日期,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出生日期。
②教师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出生日期,指导学困生读,加深学生记忆。
③同桌两个互相说自己的出生日期,并让学生分别到讲台上说一说,不仅突出重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④采用合上卡片,闭上眼睛,心里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日期,进一步加强学生记忆出生日期。
(三)巩固练习
第一个练习:
利用“比一比谁最棒”,激发学生在黑板上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
这个活动分两组进行:
第一组:学生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后,我采用逐个点评的方法,检查学生找的卡片是否正确。
第二组:学生找到卡片后,教师采用第一组同学帮助第二组同学检查所找卡片是否正确地方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第二个练习:
利用去动物园看马戏表演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是哪一天,就能得到马戏表演的门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门票,而且还让学生又一次记忆、加深巩固了自己的出生日期。这个活动突出重点,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自己的出生日期,突破了难点,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真心希望我们的这次交流能为师弟、师妹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也更真诚希望各位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课。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教材的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整堂课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等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小兔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运用课件出示路边的景物,与学生一同欣赏美景中,回顾学过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入本课主题“找规律”。接下来出示小兔家的密码门,与孩子们一同探讨密码的设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二)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出示小兔家墙壁和地板的设计图片,找出其中的循环排列规律。在寻找规律环节中,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在学生充分讨论和观察后,通过课件用动画演示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认知。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感知规律
首先是小兔乖乖热情好客,出示按一定律排列好的水果,要学生接着往下排。
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学具摆摆,加强感知。以猜一猜、摆一摆、排一排等环节,取代练习中单调的顺时针排列的图形,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经历实践,创造规律
以帮助小兔乖乖设计窗帘图案为主线,让同学们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做个小小设计师。最后通过设计 “窗帘”图案的游戏,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课堂内容得到了延伸,增强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信心。
(五)全课总结,升华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数学规律的合理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所以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善于用自己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规律,用勤劳的双手去运用规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装扮得更加美丽!
以上我就从几个方面交流了我对本课的构思与设计,当然,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还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导。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叶澜教授的一段话,她说:我们之所以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那么,真心希望各位师弟,师妹们能从我的说课中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更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多学,多看,多练,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虽平淡却浸透着精彩,工作,虽劳累却饱含着充实与快乐!
最后,我想把我工作中总结的几句话送给大家:
干工作,相信自己;肯努力,做好自己;常反思,看清自己;多学习,充实自己。
用反思回首昨天, 因为那里沉淀着经验;
用踏实经营今天, 因为这里书写着辉煌;
用惊喜期待明天, 因为那里充满着希望。
对于教育教学,年轻的我们永远是在路上,我们坚信:只要把脸迎向太阳,撒在脸上的总会是阳光。谢谢!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了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了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了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了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了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了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了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了的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学生说说角的组成。
3、聪聪带着大家去找角。
(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小精灵聪聪,激发学生学习了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了状态。)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2)提问学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证明2号角和4号角是直角?
(4)教师强调:比角的方法。
(多处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了,通过小组内的自主学习了、合作学习了、探究学习了,让各个层次面上的学生各有所长。让学生通过学生指角的活动,重现角的形状,感知角的特征,从而复习了比角的方法,为下面的分角作好准备。)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学生在小组内对这6个角进行分类。
(2)小组汇报分类的两种分法。
(3)教师呈现分角的方法。并边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边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随机板书)
(4)教师小结:辨角的技巧。
(师生通过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动,共同探究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导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了。)
3、体会锐角和钝角。
(1)教师造角,学生说出角的名字。
(2)教师说出角的名字,学生造角。
(3)小组内造角。
(4)师生合作“给角画个像”。
(5)教师强调:画角的要求。
(通过师生互相造角的动手活动中,感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生生的评价、师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聪聪的评价。
聪聪带着学生到活动乐园去玩一玩。
(以小精灵聪聪对同学们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了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进入活动乐园玩。)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活动一:找角。
2、活动二:欣赏角。
3、活动三:摆角。
(以活动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赏角和摆角”的练习了,避免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享受到学习了的喜悦和成功。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练习了,让学生检查学习了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承上启下,评价总结。
1、交流体验,欢送聪聪。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课后找找家里的角,并说上名字,看谁找得又准又多!
(在评价、交流体会中,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也建立自信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的内涵。)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说课: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学效果预测。下面是我对每个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
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
“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以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次找图形的规律是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规律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演示这些有规律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
二、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
选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主要鉴于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点所决定。
1、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是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
虽然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循环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可以清晰地演示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四)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又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想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便抓住时机复习在一年级所学习的周期排列规律,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铺垫:小朋友们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提炼: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正当学生满心愉悦之时我自然地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的家去看看吧!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我说:“在我们的周围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家的墙面有哪些规律。”我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学生可能会:斜着看,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竖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入什么图形;或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是防盗门上的密码。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并总结墙面的规律: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把这种排列称为循环排列规律。
当学生对循环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又以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铺地面的方案,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让他们探索地面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中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无论从横向、竖向、还是斜向他们都能够发现规律。“工人师傅在铺地砖的时候,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只要每次像这样拼出一大块,然后把大的一块一块拼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规律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规律的多样性,有顺时针循环排列的,也有逆时针循环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变成一行排列,让学生去体会两者的不同处和相同处,明白排列的行数变了,可规律没变。我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活动,以老师用水果来招待大家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规律。“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课件演示校对,同时让学生用手势配合,循环规律再一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实上这部分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然而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数学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此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以大家边吃水果边做闯关游戏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个练习:第一关小巧手,让学生用今天学的规律为老师家窗帘设计图案,从而学生感受到学习找规律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第二关猜一猜,“老师还买了许多玩具来布置房间,请你猜一猜我下面还要摆什么玩具?”第三关画一画中让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做一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最本质的追求,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但是,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多媒体的呈现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并且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然后让他们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在学生列举过后,我用媒体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规律的事物。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再加上多媒体呈现的惟妙惟肖的图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四、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表述观点,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课的难点发现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中,对于个别学困生我还应该重点辅导。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我将会不断的审视、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课堂多些精彩少些遗憾!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紧凑高效,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无可争辩的优势。
今天,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辨认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认一认”、 “练一练”、 “画一画”、“做一做”、“变一变”这几个环节来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旧知导入——利用钟面,初次直观感知角
利用说一说、画一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让学生初次感知角的存在,然后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1、说一说
我根据教材例1情景中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剪刀、钟面和折扇图片,让学生找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
2、摸一摸
通过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上的角,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现原来角都有两条直直的线和尖尖的点,从而形成对角的特征的初步感知。
3、找一找
学生经历了“说一说”、“摸一摸”这两个环节的学习后,对实物角的辨认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就水到渠成了。我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自己找到的角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感知,同时让学生发现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
4、折一折
这一环节通过用纸折角的活动,不仅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通过把所折的角“印”下来这一过程来完成从实物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利用“印”角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总结出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为后边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打下伏笔。
5、认一认
直接向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练一练
我先设计了判断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然后出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
7、画一画
在学生逐步建立起了角的表象后,我再利用画角来加深学生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一特征的认识。
8、做一做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活动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出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9、变一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同时又借助《红角与蓝角比大小》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三)总结延伸——儿歌总结、拓展训练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再用儿歌总结本课时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记忆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同时,又牢记了角的特征。最后设置一个拓展训练进行课外延伸。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会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章《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快乐的动物》。《快乐的动物》是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图,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念性定义,本课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既要学会画图表征,又要能够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内容
“倍”的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具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好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重难点分析和确立: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幼稚,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好。所以,在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倍”的意义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重点:体会“倍”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步骤:
根据教材教学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经验,还包
括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经验),于是我创设了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来引入新课。“秋天到了,森林的小动物商量着要举行一次快乐动物的聚会。今天它们一起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玩耍,你们想跟他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数学知识吗?”孩子一听,故事中的小动物也要学习,他们也会比较认真的调整自己的坐姿,带着愉快的心情准备学习新知识。这时候教师出示色彩鲜艳的“快乐的动物”的教学挂图,学生也会很好奇的欣赏起来。挂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孩子认一认、数一数,挂图上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分别有多少只。让学生自己寻找信息,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及时的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建立其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实践活动,体会“倍”的意义
根据孩子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先用学具代替小猴和小鸭,分别摆一摆它们各自的只数。学生很快就能摆好,这时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摆学具,引导学生发现小鸭的只数比小猴的只数多。从而提出问题“如果把小猴的只数(3)看成一份,小鸭的只数可以看成几份呢?”学生在已经认识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很快的想出是“2份”。这时,我通过圈一圈的方法,先把小猴3只圈一圈;小鸭3只圈一圈,3只圈一圈,就圈了2圈,于是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第二个动手活动,还是摆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指导学生把每份稍微分开点,揭示“倍”的意义。教师强调“第一行是代表小猴的只数3只,第二行是代表小鸭的数目6只,把小鸭的只数3只一组,3只一组的圈起来,这样6只小鸭就被平均分成了2组,每组小鸭的只数与小猴的一样多。实际上,小鸭数是2个3,小猴数是1个3,小鸭数就有2个小猴数那么多,我们就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列一个除法算式就是6÷3=2。”引导学生复述语句,感知“倍”的意义,表扬读的好听的小组或个人。
再有,第三个动手活动“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再说一说”。请学生解决“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几倍”的问题,活动过程如下:
1。组织学生用圆片先试着摆一摆。(引导学生把小松鼠的只数看成一份,小鸡的可以看成几份)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再填一填。
3。小组讨论,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4。组织学生反馈。学生再填表格的时候,教师巡视后,评价并进行小结:“你们学的可真棒。小松鼠有2只,看成一份,小鸡有8只,2只为一份,2只为一份,可以摆出4份,也就是说8里有4个2,8是2的4倍,我们还可以说小鸡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所以用除法计算。”
最后,第四个动手活动“圈一圈,说一说”,解决课本46页第(1)、(2)、(3)题,进而强化理解“倍”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认识过程),学习效率自然有所提高。新知识学习过后,通过相关练习的提高,巩固“倍”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具体运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再通过相关作业练习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而调节教学进度和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忆本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一说,从而让学生能宏观把握学习内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今天,我听了一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锐角和钝角》。
这堂课要求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本节课孙老师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感知角。
(2)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3)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4)课堂总结 欣赏角的图案,通过这几个环节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 在课的导入部分,先出示了凤凰山主题乐园这么一个情景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然后再抽象出角,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 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孙老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角,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找每一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在制作角的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展示一个角,并说明是个什么角。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教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欣赏简笔画,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5. 一些细节处理的比较得当。得出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时候,老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读锐角和钝角,在用一个符号表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关系并来说这个关系时,孙老师及时追问还能在怎么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等等。
6.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通过板示,直角,锐角和钝角,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商榷之处:
1. 学生对角进行分类时,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的分类标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2. 在制作小礼物,创造角汇报的环节,教师组织得不够有力,课堂显得有些乱。学生创造出来的角有很多,可以请其他的学生在这个作品中再来找找还发现哪些角,让学生去说。
3. 在板书上首先板示直角比较好,再板示锐角和钝角。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和直角比较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 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们依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难点是:正确画角。
三、 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角、体验——摸角、小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做角、尝试探究——画角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 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们做了如下设计: (一) 引出概念——创设情境,直观感知角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多媒体出示熟悉的校园生活图片。从图片中找角,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 建立概念——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1、
角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首先,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喜悦,使他们谈到的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收获,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又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的角,又一次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紧接着设计了判断角和指出身边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2、
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我们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制作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身边的物体制作出角,这是放手让学生把“想”和“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获得成功体验。在展示角时,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分叉的大小有关,又借助电脑演示角的大小与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下面画大小不同的角及以后学习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基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尝试探究自己画角,教师通过电脑演示形象生动的画角过程突破本课难点,再由学生复述画角的过程及自己画角来再次巩固加深对角的抽象认识。
(三)、丰富概念——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多媒体展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最后又设置一个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课外延伸,改变以往用总结本节课的方法结束课程。
五、 教学预想: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6-23
数学的说课稿02-22
二年级的数学说课稿精选06-16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稿02-15
关于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推理》的说课稿06-17
二年级数学下说课稿03-07
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08-23
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01-30
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说课稿07-12
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