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4 16:28:59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结合实际 用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中的“捐书活动”设计成“射气球活动”,并创设了小猪和小狗在动物乐园进行射气球比赛的情境,从整体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三、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四、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开课伊始,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动画,并结合演示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玩过射气球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乐园去参加小动物们的射气球比赛。接着演示小猪和小狗的比赛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分别说出小猪和小狗在三次射气球比赛中分别得了多少分。学生回答后,将这些数据生成统计表,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小猪和小狗得分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我有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步加法计算问题,可能是减法计算问题,可能是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体验估算,尝试计算,交流算法这几个小环节。

  1、体验估算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那么小猪和小狗在射气球比赛中谁能赢呢?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组再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的估计方法不可能一样,我有这样的预计:他们可能这样估计(小猪在比赛中赢了2局多11分,输的那局只输了3分,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比较相差数法。还可能这样估计(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求近似数法。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尝试计算

  首先是谈话切入:同学们都估计出小猪在射气球比赛中获得胜利,这个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小猪射气球分数的统计表,问:小猪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会列出算式118+104+95,这时接着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让学生赶快拿出练习纸算一算,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我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3算法交流

  学生在计算时,我要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请用典型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计算方法,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我预设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竖式法(学生板演讲解这种方法时,要明确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学生对连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学生板演计算方法时也要按这类书写,这样便于区分比较,如果学生的计算方法很单一,我就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探索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接下了我说了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原因。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环节 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首先是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小狗射气球得分统计表,求小狗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是一道基本的计算题目,学生能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结果。两次计算的结果证明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小猪获得比赛的胜利。

  如果在计算中有同学这样做109+(102+98),一定要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同学这样计算,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连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凑整”的简算意识。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我用课件创设了小猴挑战,宴请宾朋,买巧克力的情境,完成一组练习题的内容。首先是小猴子挑战,小猴子想请同学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射气球才能战胜小猪取得胜利呢?学生可能很快就用估算的方法说出答案,教师给予肯定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并在小组中交流,验明正误。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猴子怎样射气球,得了多少分取得的胜利。因为答案有很多个,这时正好理解小猴子“至少”打哪三个气球才能获胜和最多得了多少分?

  接下来是宴请宾朋,小猴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他想在动物乐园召开盛大的庆功会,还邀请了很多嘉宾,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要为这些嘉宾准备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这三个数字,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连续进位加满十进一。

  最后是买巧克力,小猴子还要准备一些巧克力招待嘉宾,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类,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应该怎么买巧克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一组练习题的设计,从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四环节 畅谈收获 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自己的收获,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可以说学习方法态度上的收获,这样的设计重视了知识的反馈,给学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便是我对《射气球活动》的粗浅理解,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数学课堂上因我们而精彩!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

  三、说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创设参观科技园学生分食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观察:由小精灵带领大家来观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儿童情趣,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多让学生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动:用手中的学具,来亲自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动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学生演示等活动,最后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得出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分的结果。

  (五)积淀经验:课堂回顾,总结本课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点,为今后学习除法做好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提供主题图动画素材,通过观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情境导入,实际操作。利用各种学具代替实物,按照小精灵的要求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学生利用学具代替实物,按照3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利用实物动画操作演示,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4、讨论小结,确立“平均分”的含义。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5、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亲身体验,学更容易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经验的迁移,对平均分的实际意义理解更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教学例2)。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读题,将数学活动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再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

  进一步的体验。】

  3、交流分法,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说一说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讨论:结果是怎样的?提出结论: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结合分后的直观图和语言表述,再次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辨析练习。完成“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基本练习。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里重有通过“连线”的方法展现平均分的过程,并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包含情况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进行区分。练习后,同样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3、深化练习,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看图完成填空,让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这里的枫叶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的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课堂回顾,升华“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

  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升华对“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

  本着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学校打算给全校的同学定制校服选颜色入手,问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选出喜欢每个颜色的一个代表,站在最前面,手里举起一张和这个颜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欢该颜色的学生站在这位同学的身后,由举卡片的同学数出该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填在课件上,告诉学生像这样分类数一数,再把大家喜欢每一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课件上面就叫“数据的收集”过程,然后老师板书“数据的收集”,继续演示课件,将刚才的数据放进一个表格里,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收集的数据填到表格里叫“数据的整理”继续板书,完成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1。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调查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又与生活实际联系,警察叔叔统计某一路段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看动画,数一数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学生在老师发的练习纸上做出统计,学生在观看动画后,有的纷纷放下了笔,因为每人统计4种就会跟不上,因此老师提议一组统计一种车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已有的计数知识,有的同学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圆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种计数方法,让学生说出哪种方法好,学生指出用“正”计数最好。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与统计后,在课件上填完善后,根据课件回答问题:

  (1)在这一分钟当中,( )车经过的数量最多,一共经过了( )辆。

  (2)从这个统计表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进行小结:让学生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们喜欢不喜欢这种方法,愿意不愿意解决更多的统计问题。

  3。根据课后第六页第六题

  课件给出:老师想要举办一个联欢会,想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爱吃哪一种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种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统计,用刚才大家都觉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学依次说出最爱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进行统计的小组长也要说出最喜欢的水果。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完善板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把标题和主要知识点或图板书出来即可,因为大多数内容可在课件中展现,那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简洁的板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随后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练习“平均分”

  在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设计练习题,逐步加深难度,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四)联系生活,应用“平均分”

  联系生活,引出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再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习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习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习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习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习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习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习千位数的写法。

  (3)学习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习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习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习:(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习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

  一、确定位置;

  二、认识东南西北;

  三、认识平面图。

  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发情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发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设计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

  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3、导入并板书课题;

  4、练习:

  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

  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打算安排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

  2、练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

  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习:

  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

  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

  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

  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

  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

  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

  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说课稿07-12

数学下册说课稿:平移与旋转06-26

数学下册认识角说课稿07-23

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的内容06-1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06-16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06-15

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06-11

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01-29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03-10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02-1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结合实际 用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中的“捐书活动”设计成“射气球活动”,并创设了小猪和小狗在动物乐园进行射气球比赛的情境,从整体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三、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四、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开课伊始,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动画,并结合演示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玩过射气球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乐园去参加小动物们的射气球比赛。接着演示小猪和小狗的比赛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分别说出小猪和小狗在三次射气球比赛中分别得了多少分。学生回答后,将这些数据生成统计表,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小猪和小狗得分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我有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步加法计算问题,可能是减法计算问题,可能是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体验估算,尝试计算,交流算法这几个小环节。

  1、体验估算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那么小猪和小狗在射气球比赛中谁能赢呢?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组再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的估计方法不可能一样,我有这样的预计:他们可能这样估计(小猪在比赛中赢了2局多11分,输的那局只输了3分,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比较相差数法。还可能这样估计(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求近似数法。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尝试计算

  首先是谈话切入:同学们都估计出小猪在射气球比赛中获得胜利,这个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小猪射气球分数的统计表,问:小猪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会列出算式118+104+95,这时接着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让学生赶快拿出练习纸算一算,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我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3算法交流

  学生在计算时,我要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请用典型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计算方法,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我预设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竖式法(学生板演讲解这种方法时,要明确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学生对连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学生板演计算方法时也要按这类书写,这样便于区分比较,如果学生的计算方法很单一,我就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探索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接下了我说了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原因。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环节 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首先是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小狗射气球得分统计表,求小狗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是一道基本的计算题目,学生能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结果。两次计算的结果证明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小猪获得比赛的胜利。

  如果在计算中有同学这样做109+(102+98),一定要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同学这样计算,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连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凑整”的简算意识。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我用课件创设了小猴挑战,宴请宾朋,买巧克力的情境,完成一组练习题的内容。首先是小猴子挑战,小猴子想请同学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射气球才能战胜小猪取得胜利呢?学生可能很快就用估算的方法说出答案,教师给予肯定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并在小组中交流,验明正误。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猴子怎样射气球,得了多少分取得的胜利。因为答案有很多个,这时正好理解小猴子“至少”打哪三个气球才能获胜和最多得了多少分?

  接下来是宴请宾朋,小猴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他想在动物乐园召开盛大的庆功会,还邀请了很多嘉宾,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要为这些嘉宾准备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这三个数字,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连续进位加满十进一。

  最后是买巧克力,小猴子还要准备一些巧克力招待嘉宾,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类,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应该怎么买巧克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一组练习题的设计,从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四环节 畅谈收获 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自己的收获,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可以说学习方法态度上的收获,这样的设计重视了知识的反馈,给学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便是我对《射气球活动》的粗浅理解,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数学课堂上因我们而精彩!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

  三、说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创设参观科技园学生分食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观察:由小精灵带领大家来观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儿童情趣,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多让学生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动:用手中的学具,来亲自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动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学生演示等活动,最后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得出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分的结果。

  (五)积淀经验:课堂回顾,总结本课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点,为今后学习除法做好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提供主题图动画素材,通过观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情境导入,实际操作。利用各种学具代替实物,按照小精灵的要求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学生利用学具代替实物,按照3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利用实物动画操作演示,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4、讨论小结,确立“平均分”的含义。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5、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亲身体验,学更容易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经验的迁移,对平均分的实际意义理解更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教学例2)。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读题,将数学活动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再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

  进一步的体验。】

  3、交流分法,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说一说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讨论:结果是怎样的?提出结论: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结合分后的直观图和语言表述,再次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辨析练习。完成“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基本练习。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里重有通过“连线”的方法展现平均分的过程,并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包含情况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进行区分。练习后,同样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3、深化练习,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看图完成填空,让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这里的枫叶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的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课堂回顾,升华“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

  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升华对“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

  本着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学校打算给全校的同学定制校服选颜色入手,问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选出喜欢每个颜色的一个代表,站在最前面,手里举起一张和这个颜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欢该颜色的学生站在这位同学的身后,由举卡片的同学数出该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填在课件上,告诉学生像这样分类数一数,再把大家喜欢每一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课件上面就叫“数据的收集”过程,然后老师板书“数据的收集”,继续演示课件,将刚才的数据放进一个表格里,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收集的数据填到表格里叫“数据的整理”继续板书,完成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1。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调查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又与生活实际联系,警察叔叔统计某一路段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看动画,数一数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学生在老师发的练习纸上做出统计,学生在观看动画后,有的纷纷放下了笔,因为每人统计4种就会跟不上,因此老师提议一组统计一种车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已有的计数知识,有的同学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圆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种计数方法,让学生说出哪种方法好,学生指出用“正”计数最好。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与统计后,在课件上填完善后,根据课件回答问题:

  (1)在这一分钟当中,( )车经过的数量最多,一共经过了( )辆。

  (2)从这个统计表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进行小结:让学生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们喜欢不喜欢这种方法,愿意不愿意解决更多的统计问题。

  3。根据课后第六页第六题

  课件给出:老师想要举办一个联欢会,想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爱吃哪一种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种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统计,用刚才大家都觉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学依次说出最爱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进行统计的小组长也要说出最喜欢的水果。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完善板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把标题和主要知识点或图板书出来即可,因为大多数内容可在课件中展现,那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简洁的板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随后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练习“平均分”

  在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设计练习题,逐步加深难度,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四)联系生活,应用“平均分”

  联系生活,引出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再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习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习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习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习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习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习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习千位数的写法。

  (3)学习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习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习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习:(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习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

  一、确定位置;

  二、认识东南西北;

  三、认识平面图。

  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发情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发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设计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

  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3、导入并板书课题;

  4、练习:

  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

  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打算安排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

  2、练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

  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习:

  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

  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

  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

  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

  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

  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

  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