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时间:2022-12-01 12:21:00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1

  老师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第二单元的《按比分配》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上述理念,本节课创设了“为学校制作奖章”、“调制洗涤液”、“小亮的早餐”这三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急于让学生小组交流,而是先自己观察、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与代数”中强调: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在小学阶段中的地位

  《按比分配》是北京版教材12册中《比和比例》中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历了以下过程:

  二年级除法的意义,认识平均分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继续理解平均分,直观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四年级商不变的性质为分数的约分、化简比做准备

  1、认识单位“1”,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分数的乘除法及解决实际问题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1、比的意义

  比

  2、按比分配

  比例

  由此可见,《按比分配》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是处于后面的应用阶段,它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内容,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3、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

  ⑶比较4个版本的教材

  内容共同点不同点

  北京版分树苗1、创设情景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要求突出用分率解题的方法

  4、强调从两方面去验算按比

  分物线段图

  北师大分橘子分一分

  人教版稀释溶液按比配制试剂

  苏教版按比涂色结合空间与图形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前测分析

  本次调查的是六年级1班的26名学生

  1、幼儿园有150个橘子,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小班,你觉得怎样分合理?说明理由

  A.平均分给两个班B.按总人数平均分

  请阐述理由:

  按照你的分法,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有解法吗?

  分析:这是第一题,在第一问中,100%的学生选B,理由:

  由此可见学生有按比分配的意识。在解决问题中,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了用量去求的方法,第二种方法中,有69.2%的学生用的方程(18人),但是与第一种方法原理一样,有19.2%(5人)的学生用的份数的方法,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很透彻。只有11.6%(3人)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说明对分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扎实,而且能够灵活应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永胜小学栽种54棵树苗的任务交给2个小队,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栽种棵数的比是5:4,两个小队各栽多少?(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分析:这道题直接给出比,有88.5%的学生解决出了这道题(23人),在这些人中,全都用了按份数去求的方法,在这23人中,有43.5%(10人)的学生写出了两种方法,按率去求,说明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很好,但是也说明学生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不够。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况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及存在价值,掌握按比分配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按比分配的价值和意义,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及分析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

  3.进一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意义,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比、份数、分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解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思想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知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思想

  第一层: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渗透转化思想

  五年级有90人,六年级有120人,你能用我们高年级所学的知识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1、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人数的)(板书)

  你是怎么得到的?

  通过这个分数你能知道五年级几份,六年级几份?

  (3份、4份)(板书3份,4份)

  你们能快速地把分数转化为了份数,那谁能把他们转化为比,来表示五六年级人数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人数:六年级人数=3:4(板书3: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层:深化认识,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并把它转化成其他两种形式。

  1、六年级是五年级的,

  2、与总数的关系,说一说的意义:把高年级看成“1”,把单位“1”平均分成7分,表示这样的3份是五年级的。

  意图: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量去公平分配东西,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想把他们先化简的意识,没有把量与比联系起来,所以我设计了从学生人数中,引导学生找到两个量的关系,先通过分数,引导学生想到份数,在与比联系在一起,学生初步体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转化思想,再让学生根据其他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三者之间的转化,同时复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第一层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人人争当小雏雁”的'活动,学校想请我们高年级同学帮助设计“小雏雁奖章”,一共要设计70枚奖章,怎样分配任务更合理?

  把你的分配方案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其他人听听有没有道理?

  第二层:分组汇报、发现联系

  汇报:

  方法1:4+3=7

  70÷7×3=30(个)

  50÷7×4=40(个)

  方法2:4+3=7

  70×=30(个)70×=40(个)

  看看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说理由,)

  看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多叫几个组发言

  小组交流再汇报

  (从意义说:方法2是先平均分7份,再求3份,就是的意义

  从算法说:70÷7×3=70×7÷5=70×,这个想不到就不说了)

  第三层:验证推理,总结方法

  怎样验证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从比、从总量验算)

  最后总结,看看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答?

  (通过具体的量、分率、份数)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本环节重点突出用份数和用分率解决的方法,用份数的方法在数学思考上比用分率的方法好理解,分率方法比份数方法抽象,但是在前面的铺垫中,强调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用分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再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突出用分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通过这个实际问题,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按比分配和如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其实,按比分配不仅仅局限于可以合理地解决分物问题,你们还知道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吗?

  我们生活中配试剂、调果汁都需要按比分配的方法

  1、老师家中的洗涤液是需要稀释的,这是500ml的稀释瓶,上面的比表示浓缩液和体积之比

  你看看这几个比,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会发现1:1)

  1:1什么意思?(平均分)

  平均分和我们的按比分配有联系吗?什么联系

  学生通过讨论(平均份是特殊的按比分配)

  按1:1,我怎么调制?

  (250ml浓缩液、250ml水)

  现在请从剩下的几个比中选取2个,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浓缩液和水各是多少ml?

  说说你问什么选择这个比(1:2和1:3去污能力较强、其他的不容易伤手,容易洗干净)

  2、生活中除了调配试剂我们能够用到按比分配的方法,在早餐搭配问题中存在这样的方法

  亮亮的早餐表

  面包鸡蛋牛奶

  100g50g200g

  1)亮亮的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2)如果亮亮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准备420g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g?

  试着自己解决,然后再跟同伴交流一下

  这个问题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

  三个数的比跟两个数的比有什么联系?

  意图:例题是从分物的角度进行按比分配的,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分物还有调制试剂,所以第一道练习题是从配试剂的角度呈现的,引导学生看懂稀释瓶,其中有一个1:1,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1:1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分配;第二道题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是三个数的比,首先学生尝试的写出三个数的化简比,再进行组内交流,比较三个数的连比与两个数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按比分配有更深的认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或者你还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意图:让学生讲收获是对整节课的一个回顾与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八、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横向纵向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分析时,进行了横线分析,即4各版本的对比,弄清这一知识在不同教材中的位置和呈现方法,归纳区别和联系。还进行了纵向分析,梳理相关的知识,分析和把握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竖看是一条线,横看是一个面,只有上下相通、左右相通,才能正确的认识知识,

  2、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前,我做了前测,访谈,并回忆以前的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且在解决问题时,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九、评价体系

  1、一个足球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

  2、一种混凝土的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2:3:5,要配制20吨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法1:3+4=7(个)法2:4+3=73份、4份3:4

  70÷7×3=30(个)70×=30(个)

  70÷7×4=40(个)140×=40(个)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 ,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 、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 。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W]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

  小黑板

  二、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

  学生口头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把12张画片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

  教师提问:这12张画片是按怎样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1.平均分是把一个数量按1:1的方法进行分配,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同样对的。它的解题思路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量等于平均数即每份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把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这就不是平均分了。这种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比分配。

  板书:按比分配

  2.教师提问: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思考。

  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个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教师指出:按比分配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如药水的配制、混凝土的配制等。

  3.教学例11.提升方法,

  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学生先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分什么?总量是什么?

  (2)按照什么分配?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发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小黑板上的图分一分。

  红色:有()格?黄色:有()格?

  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兵说一说思路。

  方法一:3+2=530/5*3=18(格)30/5*2=12(格)

  这种方法十八个部分的比看着各部分的份数,按份数和总量的关系进行思考,先求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分别乘各部分的份数。

  方法二:30*3/3+2=18(格)30*2/3+2=12(格)

  这种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各部分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教师指出;今后我们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最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

  指导学生检验结果。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讨论,交流。

  方法一:18+12=30(格)把两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

  方法二:18:12=3:2求出两部分量的比,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比2.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道题,想一想他们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要分几步区解答。

  让学生明确: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是有总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体数量。

  它的解答步骤和方法是:

  (1)先看分什么,总量是多少。

  (2)再看按什么来分。

  (3)求出总份量。

  (4)求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5)求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计算。

  2.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4

  永胜小学栽种54棵树苗的任务交给2个小队,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栽种棵数的比是5:4,两个小队各栽多少?(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意图:例题是从分物的角度进行按比分配的,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分物还有调制试剂,所以第一道练习题是从配试剂的角度呈现的,引导学生看懂稀释瓶,其中有一个1:1,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1:1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分配;第二道题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是三个数的比,首先学生尝试的写出三个数的化简比,再进行组内交流,比较三个数的连比与两个数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按比分配有更深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相关文章:

按比例分配说课稿02-21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08-19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范文04-16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参考06-11

六年级数学上按比例分配说课稿02-21

六年级数学上按比例分配说课稿范文11-27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4篇12-01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六年级数学说课稿01-16

《按比分配》的教学设计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