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习的难点。
(四)活动练习法:把练习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习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习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习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习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习,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复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计算对学生来说可以说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样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喜欢活动,让孩子们在买东西的模拟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 教学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作用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明确学数学还要用数学。
3.解决问题要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4.自主为本,合作协作。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今天我当家”的模拟情境中,让孩子们灵活运用10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我当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提出的问题能正确解答,培养孩子们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
三、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把孩子们引入到购物和吃
饭的模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有学习的兴趣,在购物和吃饭这样的模拟活动中,足以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能进一步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资源。
四、 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图片情境设计成模拟商店的情境。在课前,布置每个孩子都带一些商品实物,对于鸡、鸭、鱼、肉比较难带的实物,可以让孩子们设计成一幅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购物模拟商店。除了准备商品实物外,还要准备一些假钞,用扫描仪扫出来的钞票,为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做准备。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会吝啬我的语言,会给他们鼓励。同时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平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买菜做饭,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让我们也当回家,让我们自己去采购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好吗?(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用这样的话导入,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并直奔课题。
(二)、实践活动:(25分钟左右)
这是四个小组第一次比赛:在比赛购物前让孩子们说说,这顿晚饭要做什么?打算买哪些东西?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让孩子
们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小组确定方案的过程,确定自己要买什么,谁买谁卖,并注意在买东西过程中不要算错钱。
接下来四个小组分头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我们班是34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大约是8、9个学生。每组可以有2-----3个售货员,其他的是小小购物员。教师参与活动,询问有没有要包饺子的小组,如果有就参与其中,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其中一个小组今天的晚餐包饺子,为后面在“吃饭”这个情境中也有数学问题做准备。
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说说买了哪些东西,怎样买的?在买东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汇报得怎样,如果有听课教师,可以让孩子询问听课教师的意见,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您认为我们小组的同学汇报得如何?您给我们小组打多少分呢?”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使各小组的比赛更激烈。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买的东西,设计今天的晚餐,设计在一张4开纸上,可以画、可以写。教师巡视各小组,给出建议,并引导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数学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晚餐内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与自己买的东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组发现了数学问题。在给各小组打分时可以像前面让听课教师来打分。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个“今天我当家”的模拟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
购物活动灵活地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体会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小组对抗:(13分钟左右)
给各小组时间和机会,根据模拟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组的晚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考一考,采取抢答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加10分,答对了加20分。如果学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也想到了
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你们能帮助一下我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就给予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开放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取胜?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1分钟)
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真正“当一回家”,去帮助父母买菜或买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互动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争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习,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自主权。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85页“组织比赛”。
教材分析
“就像读书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小学生统计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从这句话可见一斑。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八单元《统计与概率》中的《组织比赛》是今天我要和一年级同学共同学习的内容。关于统计,学生在第一册中初步接触了形象的统计图表,统计的对象是每个学生最喜欢的水果,他们在数量上是确定的,而今天我们要统计的“比赛”,也是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教学统计表,不仅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简单统计表,为后来即将学习的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如“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这样的抽样统计打基础。
教学目标与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重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描述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合理思考猜测。看教材内容,不外乎在条形统计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指定数据,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在研究了教材、课标观看了教学辅导光盘后,我将教学目标细化,分别为:
1、经历数据搜集与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估测。2、通过数据整理后呈现方式的比较,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
3、了解本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描述统计结果
4、通过对即将进行的比赛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刚刚起步,借助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以简单的活动促使人人参与、人人关注,来体验简单统计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给物品分类,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认知特点:学生对于经历过的事情会印象深刻,他们善于在亲身体验过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
学习困难:
1、学生统计整理数据时,面临纷繁的信息,有统计不准确的现象。
2、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可能会出现涂色方法不科学的现象。
3、描述统计结果有局限。
4、统计思维训练还在起始阶段,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和消化,课堂节奏会平缓。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创设合理现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老师提建议引发学生争议,在争议和交流实践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大胆放手让学生调查,经历统计过程,了解统计基本方法,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化静的知识为动的体验和思考过程。
3、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与新问题的对立,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积极思维。
4、必要的讲解穿插其中。
5、保护学生求实、求新、求异心理。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检查,让学生在学数学、实践数学中都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统计
1、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举行了一次运动会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悉的、喜爱的运动会开始,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交流。
2、那我们班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不好?(板书:组织比赛)这几个项目,你喜欢哪一项?(生自由发表意见,意见不一致)
师:那老师可为难了,谁能帮老师想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呢?
师:你真了不起,这个建议好。但是,我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项比赛的人是最多的呢?
师:哦,怎样调查呢?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设计意图】创设“喜欢哪项体育项目的人数最多呢?”的问题情境,意见不一致,引导学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实用性,必要性。
(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现在请你们来当小小调查员,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调查好吗?为了方便大家调查,老师请来了一个好帮手,她想跟大家说几句悄悄话:(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统计表。我今天要帮助大家调查你们最喜欢的体育比赛。)
1、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
2、每个人只能说一项;
3、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我的第二排中作记号,比如用“√” “×”“○”“△”等方式;
4、把每项比赛的总人数写在“( )”里。
师:听清楚了吗?调查完,请各小组长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填到老师的这张表上,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完成得又快又准确。那我们开始吧。
统计表
项目 拔河 跳绳 篮球 跑步 呼啦圈
人数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合作意识。同时,还使学生意识到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会更加认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统计图并和老师一起填涂统计图
师:其实我们不光可以用统计表来记录喜欢每个项目的人数,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屏幕展示)大家观察一下,统计图上有什么?(比赛项目、格子、橫线、名称)看到名称我们就知道这个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那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喜欢每个项目的人数呢?是的,可以涂格子。我们一起来涂涂看。跑步有20人,涂多少格合适呢?是的,一个格子代表一人那么我们就从下往上涂20个格。注意哦,涂的时候要把格子涂满,不涂出格。
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我们就来组织跑步比赛
师: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项目的人最多。这是它最明显的特征。(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体会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利用和老师比赛以及选出最漂亮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的形式,既在突破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时间观念,竞争意识。
(三)应用实践,提升统计观念。
师:同学们真聪明,表现真好。老师准备买些奖品奖励大家,有,漂亮的尺子、可爱的削笔刀……,你最喜欢哪样呢?
师:我每样买的一样多,行吗?那怎么办呢?你真聪明,能用今天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
师:那我们一起来用站队的办法,调查喜欢每个奖品的人数。
师:通过调查,老师知道该怎样买奖品了,谢谢你们。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图吗?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的美观又准确。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师:谁来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喜欢什么项目的人最多?喜欢哪个项目比哪个项目的同学多一些或少一些)。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再次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直接应用所学的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统计的乐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全班同学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等等。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课末,把学生学习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指给学生课外统计的内容和方向;把思考的余地留在课外,暗示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在生活中。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第一课时76页《套圈游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创设“套圈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渗透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探究、交流去探索创新。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为了避免单纯计算而带来的枯燥无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按排了四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运用观察法-获取已知的条件,用估测法-体会估算必要性,用引导法-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游戏法-扩展学生的思维,让计算教学也生动丰富起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六一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估算。学生通过分析统计表上的数据,初步估计淘气是赢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此处,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采用多种估算方法去进行估计。(1)比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2)比较赢的次数;(3)通过移多补少比较赢的次数;小朋友说得都真不错!但是你的估计真的对了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呢?
(1)学生说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淘气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后再比较。
(2)揭示课题。生说师板书:淘气共得多少分?24+29+44=
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三个数连加)以前我们也学过,你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生:从左到右计算)
2、探索算法。(1)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计算三个两位数连加)
(2)反馈,交流算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讲解。
(3)优化算法。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结:通过计算,可以验证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其实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要运用它。
4、及时练习书上的练一练的第一题的两道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1、套圈游戏继续猜想70分可能套中哪两只动物?要想赢第三次会套中哪只发散学生思维2、出示文艺演出的题目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原型以外的知识,赋予学生在数学深层次上思考的机会。3、奥运会估算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交流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总结部分。我以“这节课你学会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套圈游戏》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问题为教学线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情绪为学生动力的特色。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习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习,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习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习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习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习,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
(二)教学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三)教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三)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
(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
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教师提问
(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 问号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6+3=9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
(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 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小组汇报
(五)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
三.巩固练习,启发思维(完成练一练1---3题)
四.小结
五.说教学方法
1. 设计教学法
所谓「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 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习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诚.再者,当一个设设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六.说学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习,热爱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 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平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平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平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根据大纲的要求
1、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学习用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与同伴的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初步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水果图片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以庆元旦举行联欢会为契机,老师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水果,可是老师该怎么买呢?哪种水果买多些?哪种水果买少些呢?
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让同学们从事先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图片中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图片。选好后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各自所选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样贴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如果这样摆不好,你觉得怎样摆比较清楚明了。并上黑板摆放图片,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然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就是我们第一组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的统计图,通过这个统计图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多,喜欢什么水果的少,那老师要想知道我们全班小朋友喜欢水果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制作一个统计图呢?随即教师课件出示最喜欢的水果统计图,由学生汇报,教师将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图片填入统计图中。再根据统计图师生一起填写统计表。
然后学生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由于我班的同学都在学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师傅们并不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样的早餐,所以有时侯做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吃的饭菜时,就会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费。怎样来解决这个浪费的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统计知识统计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数学乐园》说课稿07-14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说课稿范文02-06
数学乐园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2-05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数学乐园04-11
数学乐园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06-12
《数学乐园》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9-24
《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03
数学一年级《生活中的数学》说课稿范文11-05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说课稿01-27
一年级数学《左右》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