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29 11:18:06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2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来自XX学校,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节中的第二个问题《用坐标表示平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和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的平移引起的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点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坐标平面内平移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能够利用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写出平移变化后点的坐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平移变化情况,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坐标表示点的平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坐标系中,通过对点的坐标的平移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以PPT为操作平台的课件,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之所以选择PPT来制作这个课件主要考虑了两点原因:

  1、就课的内容来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点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图形、图片,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多媒体课件能逼真的模拟出图形平移的全过程,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抽象的东西变具体,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点、进行平移变换、判断点的坐标来发现规律,靠反复的练习来巩固所学,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多媒体课件恰好能节省一部分时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观看短片,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欣赏同学们在学习平移后创作的作品。

  (教师播放短片和学生作品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欣赏、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意图:通过火箭发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回顾平移的内容。再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使所画图案中的平移更准确,以此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图形变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交流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2:

  探索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小车移动的过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2)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意图:①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学、好动的特点,以动画为载体,展开所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采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并总结发现的规律。)

  活动3:

  教师与学生共同倾听部分学生的发言,总结出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并板书在黑板上,使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P(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P(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意图:①通过学生自主归纳,鼓励他们在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提问中交流与提高。②通过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高应用

  活动4:

  出示习题,引导学生练习解答。(投影展示)

  (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升华知识

  活动5: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意图: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养成归纳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P55第1题;P56第4题;

  2.选做题:教材P55第2题

  (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体验坐标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感受主要有三点:

  1、内容处理上,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顺利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2、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由于时间仓促以及对学生不是很了解,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钱场中学的陈芬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平面镶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某个多边形所有的角加起来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该多边形是几边形?小明同学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你能吗?

  (2)(演示教具)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利用抢答赛问题以及教具演示实验来提问设疑,学生很容易发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外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问题: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3)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选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索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对学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时肯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

  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

  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提问:

  ①在“量”、“拼”、“分”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操作简单又相对准确?

  ②我们刚才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先回顾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

  得出结论(1)问题:用刚才类似的方法,你能算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叙述结论。

  (2)问题:依此类推,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

  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边形,通过增强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同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4、应用新知

  尝试练习(1)想一想: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材88页例1)。

  (2)算一算

  ①教材89页练习1、2。

  ②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③五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呢?

  (3)读一读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89页最后两段内容,然后我再用课件展示。

  通过做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先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求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我提出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归纳得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这两段是新增加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增加对任意多边形外角和理解与认识。这样处理,注重教材阅读学习,同时用课件演示更加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5、归纳总结

  形成体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现在你能解决数学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吗?你知道为什么能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了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引问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6、分组竞赛

  升华情感我制作了A、B、c、D四组不同的电子试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自检掌握情况。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

  在每组试卷中,大部分选自教材的练习题。另外,我还另增加了1个思考题,实际上是对证明四边形内角和方法的补充,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复习旧知识,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2、关于教材处理

  本教案设计时,我对教材作了如下改变:

  ①将教材例1作为练习中的“想一想”,由学生自已尝试解答;

  ②将例2中的求“六边形”的外角和,改为练习中的“算一算”,先让学生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这样处理仍然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③作业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这样,在情感上,本节课学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习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x+7=1.2; (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 (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 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 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 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 =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分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对本节课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三角形》这一章章节结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按照传统的教材编写程序,受三角形、多边形、圆顺次展开的限制,这些内容分别设置在不同年级,而新教材是一种专题式设计,以内角和为主题,先三角形内角和,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这样看来“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就起到了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桥梁作用。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多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内角和,所以这节课很适合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适合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大约十二三岁,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厌倦,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2)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知识关联区: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数学思考:

  1、经历归纳、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拓展与探究、反思与作业五个环节。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媒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并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帮助。另外利用实物展台可以节省时间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我设计了两个情景:

  情景一:演示显示生活中的各种多边形模型,直接引出课题:您想知道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直接导入,简洁明快,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情景二:抛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学生积极动脑回顾并回答,目的是建立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后继问题的解决。也易于学生接受。

  2、建立模型:

  活动1:

  猜一猜: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学生的度量过程可能会产生误差,所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易于学生理解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然后由各小组成员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此环节为了节省学生在黑板前重新画图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图形,亮出观点,鼓励学生接受别人观点的同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选一种你喜欢的上述分割的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活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探索的情况。然后由各小组成员利用实物展台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同时,在四边形的基础上,探索连续整数边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间的关系。为活动3归纳n边形的内角和准备素材。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求内角和的目的'也是为活动3奠定基础,便于公式的总结。但是还是有可能出现其它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由四边形内角和求五边形内角和,由五边形内角和再求六边形内角和,依次类推,但是这种方法给活动3公式的得出带来困难。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评价。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活动3:

  想一想、议一议:n边形的内角和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活动,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出现刚才那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学生可能会归纳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以下不同形式的公式

  ①(n—2)180° ②180°n—360° ③180°(n—1)— 180°

  通过任意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3、解释与应用

  (1)智慧大比拼。通过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本节知识。目的是检验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情系奥运。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拓展与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种截取情况,根据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结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讨、勇于创新。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

  5、反思与作业

  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

  分层次留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收获和进步。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独立思考;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是否兴趣浓厚;是否善于合作;能否主动探索;能否自由表达。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解释与应用,拓展与探究两个环节初步了解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通过分层次作业,三天后进行的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教学中的疏漏进行弥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反馈,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难度问题,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反馈和评价。另外,通过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7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平移》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整合

  从《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图形变换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发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教科书将“平移”安排在本章最后一节,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方面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平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后面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对平移变换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立平移概念及探索平移性质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寻找图形的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培养审美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平移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平移作图问题.由于第一学段(1~3年级)课标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第二学段(4~6年级)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所以我将两节课的内容整合成为一节课.这样既可以避免无谓的重复也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1.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要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性质及利用平移作图,学生必须具有图形平移的生活常识和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同时,还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以上所须基本都已具备,但学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稍微偏弱一些,而且虽然学生对动手操作活动较为感兴趣,探索精神和学习毅力却又不足.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①了解平移的特征,能发现特殊图案的共同特点,并能根据这个特点绘制图形;

  ②能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根据基本性质作平移后的图形.

  2、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动手画图,增强学生画图的能力.

  3、解决问题: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教学重点是探索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在于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探究、观察、归纳等活动获得新知,并亲手画图实践进行应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平移的概念,再让学生从活动中自主探索得到平移的性质,并应用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是由[活动1]仔细观察下列美丽的图案,回答问题:

  (1)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下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否想象出是怎么绘制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5.2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当学生回忆起已有的与平移相关的内容后,再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研究:

  [活动2]

  (1)如何在word文档中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右图所示的小雪人的图案?

  (2)大家观察我画出的两个雪人.

  问题:

  ①雪人的形状、大小、位置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②雪人的鼻尖B是怎样运动的?它运动到了什么位置?帽顶呢?指出:如A与A’,B与B’,C与C’称为对应点.

  ③连接几组对应点,观察得到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④再连接一些其他对应点的线段,它们是否仍有前面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提供的`问题串,让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归纳总结出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再由“思考”让学生总结评议的两个要素,同时和学生小学学的只会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平移作比较,进行衔接和扩展.

  定义: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特征: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思考:图形平移的要素是什么?方向和距离

  5.3动手操作,应用性质作出平移图形

  让学生根据平移的性质平移图形,同时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平移图形其实就是平移关键点并归纳整理出作图步骤.

  [活动3]: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

  (1)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2)找出其中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思考:

  (1)三角形中哪几个点是最关键的点?

  (2)已知一个顶点的对应点,你由此就能确定什么?(你能否由些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

  (4)确定了图形的移动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如何作出其他3个顶点各自的对应点呢?

  (5)找出各顶点的对应点后如何得出原图形经平移后图形呢?

  归纳:画出平移图形的步骤:

  关键在于按要求作出对应点。

  然后,顺次连结对应点即可。

  通过这个问题也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图形的平移实际上就是这个图形上的端点的移动,即是“点对点的移动”.

  5.4开动脑筋,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活动]4看一看,辨一辨

  1.下面哪些燕子可以通过平移与黑色燕子重合?

  2.选择

  经过平移,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不同B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相同D无法确定

  3.能由△AOB平移而得的图形是哪个?

  4.如图,△ABC是由△CEF平移而得,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

  这四道练习题:

  1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

  2概念的引申: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的特征.

  3识别图形的平移: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平移

  4应用平移的性质寻找具有某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线段以及相等的角,将图形的平移最终应用到“在变化中寻找不变量”中,这里的“不变量”不仅包括线段也包括角.其实这一点和平行线是不谋而合的,学习平行线最终目的是实现“角”的移动,而平移同样实现了“角”的移动.

  5.5图案欣赏,发现生活中的图形美

  图案欣赏给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也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5.6图案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图形的变换美

  在作业中布置了一道图案设计题:请你利用图形的平移设计一个图案,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设计图形是一种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它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设计图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设计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体会图形的变换美,动手操作带给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要比欣赏图形、观察图形深刻的多.

  结束语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5.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5.3动手操作,应用性质作出平移图形

  5.4开动脑筋,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5.5图案欣赏,发现生活中的图形美

  5.6图案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图形的变换美

  让学生通过探索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应用知识体会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会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量,渗透用平移变换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培养审美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谢谢!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表达方位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知道所有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四、说学情: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说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分四块内容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

  ⑴知识目标:主要是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来探索新知的能力,扩充和完善不等式的性质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猜想与归纳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思想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中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学习以及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本节课的难点是用不等式的性质化简。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在性质讲解中我采取探索式教学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托盘实验---得出性质。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应用的困难,采取了类比操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整节课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

  三、学法指导:

  鉴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应以激励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教学。鼓励学生一种类型的题多练,并及时引导学生用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

  例题讲解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数学思想。充分复习旧知识,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主要环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

  观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55+2____3+2,5-2____3-2

  (2)–1,-1+2____3+2,-1-3____3-3

  (3)6>2,6×5____2×5,6×(-5)____2×(-5)

  (4)–2(-2)×6____3×6,(-2)×(-6)____3×(-6)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五、教法说明

  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5换成2,-5换成一2,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

  六、教法说明

  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为什么?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3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

  学生活动:看课本第124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

  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

  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

  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

  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

  (1)如果x-54,那么两边都可得到x9

  (2)如果在-78的两边都加上9可得到

  (3)如果在5-2的两边都加上a+2可得到

  (4)如果在-3-4的两边都乘以7可得到

  (5)如果在80的两边都乘以8可得到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

  例1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1)x-7>26(2)-4x≥3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

  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七、教法说明

  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扩展

  本节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

  (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五)课外思考

  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

  八、布置作业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中心对称”和下一节“中心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与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中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完善初中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并为前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必要的补充。.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心对称性质的发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深刻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运用价值,通过设计简单的对称图形,体验中心对称的美感,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应用。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以及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几何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运用了的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

  2、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首先复习轴对称与旋转图形的定义,结合课本62页,让学生观察图形,回答问题:

  ①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②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分别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必要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引入中心对称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度)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进行比较,我采用列表格的方式,从三个方面分别让学生去填,以便加深对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

  2、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完成第63页探究,旋转三角尺,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两个中心对称的三角形后,及时开展中心对称性质的研究。学生在观察和讨论后,由师生合作,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让学生尝试自己证明△ABC与△A′B′C′全等,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

  3、应用新知

  1) 讲授64页例1。

  (1)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ABC关于点O的对称△A′B′C′.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作图,并规范画图方法:要画一个多边形关于已知点的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这个多边形的各个顶点关于已知点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即可。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画出图形后,能否加深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理解;

  (2) 学生不同的作图方法.

  2)、课后练习。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能熟练画出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巩固学生的作图能力,并会简单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

  3)、拓展应用

  已知四边形ABCD,分别以顶点A,BC边的中点,四边形内部的一点为对称中心,画对称图形在同一个图形中,进行不同的变式训练,来巩固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小结

  今天这节课即将结束,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收获吗?

  学生相互归纳和补充(幻灯片展示)。教师应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相互交流一下学习过程的感受、认识、想法和收获。

  5、布置作业

  课本67页第1题;68页第7题

  四、教学评价

  本课由问题引入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直观地得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点对称的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掌握两个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画法,尽量使图形直观化,效果更明显。在教学时使学生的尝试和探究贯穿课堂全过程,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示范,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和应用:

  《同底数幂的除法(1)》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此前,学生通过三我六步,已经掌握了《8.1同底数幂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为进一步学习《8.3 同底数幂的除法》做了很好的铺垫。《同底数幂的除法》是整式的乘法和幂的意义的综合应用,是整式的四大基本运算之一,这节课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要内容,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会正确运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进行运算,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并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发展归纳和有条理地表达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推导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推理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数学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来自实践中的发展特点。

  1、3 重点、难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突破在于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推导与一般意义上的除法运算上的区别,避免出现的错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应该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围绕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的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教师启发、总结、点拔和补充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的设计上,则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尝试、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开放、学习更轻松、热情更高涨,并能正确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情境引入——探求新知——应用新知——深化目标——课堂训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引入:

  师:我们居住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叫做地球,你知道地球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吗?

  生:不知道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那你知道太阳和地球哪个大吗?

  生:太阳

  师:那你知道太阳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呢?

  生:……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多少倍吗?列个式子

  生:÷= ……

  师:其实本质就是这个问题吧。

  (列出式子,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除法(1)》)

  (通过对课本例题进行“再创造”,以测量生活问题为背景,引出数学问题。既尊重课本内容又符合加强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要求。在辅以幽默,启发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根据幂的定义:,进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重点强调幂的定义,强调乘方与幂的联系。

  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除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板书法则)

  五、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

  计算:

  (1) (2) (3) (4)

  六、 思维训练,拓展提升

  例:

  计算:

  (1) (2) (3)

  (核对预习检测的题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深化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1)》,大家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略)

  师:好的,大家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一下,看看大家学习的怎么样。

  (学生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同底数幂的除法》的第一节课,课堂所需要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教师少许的启发和指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的“三我六步”教育法成为最佳的选择。在选题上,从最基础的题练习起来,在学生全数掌握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给予中高难度的练习,力争8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在情感调控上面,注重激情,着重在语言上做引导,对课堂进行有力的调控,从而保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四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其实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什么是同类项;二是:怎样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教学设计流程:

  下面我就重点讲一讲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求代数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为课代表所报的数。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数带入式中,比一比谁先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先求出正确答案者为胜。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活动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学习数学,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同类项

  ①找一找:以下几组代数式有什么相同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简单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③找朋友:老师将12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然后让学生上讲台给自己手中的单项式找同类项朋友,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设计意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而同时让没有参加的同学当裁判判断分类是否正确,也培养他们的公平公正严谨的态度。)

  探究活动二:怎样合并同类项

  ①问题情景,引出概念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自主探索找出规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则

  ③探索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合并的法则及步骤。学生通过自己摸索尝试,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更加牢固,体现了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我会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辨一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为本节课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②试一试: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先化简再求值的思想方法,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③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4)我会说: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采用由学生4人一组,互相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找出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注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同类项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为止,下面说一说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兴趣化,教师在教学中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和服务者,通过设计丰富多彩,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校七年级备课组基于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学习完成自主开发的一节复习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以了解的几何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几何推理解题途径思考——逆向思维。

  逻辑推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开展新思想方法的训练也突显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技

  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本课时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线性质及判定定理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反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掌握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后,能较顺利完成简

  单的“角的关系直接得直线平行”或由“平行线直接推得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逆向思维方式在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经历的“观察—猜想—说理—验证”的 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在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基础上了解与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由于从说理方法来看,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探索”这样特定数学活动,获取一些经验方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严密的几何说明体系。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并会进行说理(通过阅读课标,分析教材,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而作为解决重点的方法不是让学死记,而是主动尝试与探索。)

  2.了解应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数学思维方式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又应用具体问题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过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基本方法。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学生较之以往,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就成为突破教学瓶颈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关键。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平行线有关几何问题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例题学习→设问质疑→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变式应用→反馈拓展→小结→布置作业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4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关于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共6课时,重点是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说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整体的教学程序包括: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结论;知识运用、加深理解;变式练习、形成能力;回顾与反思、纳入知识系统;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部分。

  设计七部分。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及处理方法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1、引入课题:

  师:由小学的学习易知3×4=12,那么同学们请大胆猜一猜(–3)×4

  等于多少呢?

  引入课题:有理数的乘法(板书)

  由学生所熟知的正数乘法运算引入未知的负数参与乘法运算,目的是做好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找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法的兴趣。

  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结果,则设疑并直接引入课题;若学生能说出正确的'结果,则追究根据。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电脑显示下列情景:

  1、情景一、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O点。

  (1)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2)×(3)=6

  (-2)×(3)=-6

  (2)×(-3)=-6

  (-2)×(-3)=6

  2、情景二、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由于深圳近4天来都没有下雨,导致深圳某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天下降3厘米,那么这4

  天该水库的水位变化总体情况如何?用式子如何表示?(电脑显示课本水位下降的图片)

  表示为:(–3)×4=–12(板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更有利于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依次展示两个教学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并让学生说出得到式子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文字的叙述与算式的有机结合,使得算式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结论的归纳,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电脑显示图片可以使情景二更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思考解答。

  引导探索

  归纳结论

  1、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电脑依次显示如下问题:

  问题1、对比下列两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1)2×3=6;(–2)×(3)=–6

  (2)×(–3)=–6

  (2)3×4=12;(–3)×4=–12

  通过师生、生生的共同讨论,由问题1可归纳得到:

  (1)如果把一个因数改为它的相反数,那么积也改为相反数;

  (2)一个负数与一个正数相乘,结果是负数;(板书)

  问题2、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

  (1)(–2)×(–3)=?

  (2)(–3)×(–4)=?

  通过师生、生生的共同讨论,由问题2可归纳得到:

  两个负数相乘,结果是正数(板书)

  问题3、通过前面的讨论,同学们认为两个有理数相乘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结果的符号如何确定呢?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应当创造机会给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两个问题的处理方法都是小组讨论,教师巡查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及时表扬表现较好的小组。这样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问题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

  板书的作用可以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依据,同时有利于学生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通过这些层层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在发现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2、归纳法则:

  让学生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板书)

  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让学生自我改正、完善,然后现得出规范语言表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例练习题学习:

  电脑依次显示下列例1、例2和问题1、

  例1、算一算,看谁能完成得又快又好:

  (1)(–4)×5;(2)(–5)×(–7);

  (3)(–8)×;(4)×(–)

  (5)(–)×(–1);(6)–3×(–3)

  (7)(–)×(–);

  (8)(–3)×(–)。

  问题1、想一想,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你认为计算的一般步骤如何呢?

  问题2、请观察第(7)、(8)两小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合小学学过的互为倒数的知识,引入有理数互为倒数的概念: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叫做互为倒数。(板书)

  用字母可表示为:如果a×b=1,那么a和b叫做互为倒数。(板书)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按法则板书第(1)小题,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让5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教师巡查辅导。

  例题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严格的解题规范格式,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时采用生生评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问题1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明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要先确定符号,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教学时让学生反思解答过程,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2的创设,使新旧知识点得到延伸,同时可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用符号进行表示是社会文明得以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通过以上的练习与评价,达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目的。

  变式练习形成能力

  1、游戏:让三位学生表演,其中一位学生说出两个有理数,另一位学生说出它们的积,第三位学生说出它的依据。其余同学做评委。

  2、你能编出乘法运算吗?使得它们的积等于–12;

  3、()×(–)=1;()×(–1)=1

  4、–2的相反数是_____,倒数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__。

  5、知|x|=5|y|=2,试求x×y的值。

  6、P30练习1、2、3。

  在游戏中,如果第一位学生故意说出为难别人不好

  口计算的数,则提醒他;如果他说的都是正数或整数,则提示他也说说其他数。

  这样的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2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出几组数,学生可能会编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这样就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

  第3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4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互为倒数的概念,同时可以复习旧知识,使学生区别清楚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不同。在教学时采用抢答的方式。

  第5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课堂上这组练习整体同时显示供学生选用,从而落实了分层教学的工作。

  回顾与反思

  纳入知识系统

  电脑显示

  1、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对本节课所学习的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请提出来我们议一议。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实例来观察、猜测、归纳出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并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其应用。我们知道了两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那么3个、4个、5个、20个等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又如何确定呢?我们下节课再探究。

  让学生通过反思的形式回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与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的印象,有利于培养学习养成反思的数学学习品质。同时,教师的概括性语言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课本P38习题1.4第1、2、3偶数题(做在作业本上)

  (2)P39的拓广与探索。(选做)

  2、预习课本P31、P32的内容。

  1、巩固所学的乘法法则,进一步发现和弥补教与学的不足。

  2、形式多样的作业,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预习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2.8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3、学生归纳的结论:4、例题示范:

  2、互为倒数的概念:

  互为倒数的字母表示:

  板书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回顾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从而达到将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四、几点思考:

  1、关于评价: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多表扬学生的表现,并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思考回答。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关于课本的处理:本节课中我直接利用课本的实例来引入,主要是这样的例子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用图片展示,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基于初一学生学习的特点,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上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法则我留到下节课来探究。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5

  一、 说教学目标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9 章第 2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三、说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回顾旧知,提出目标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 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归纳小结 达标检测

  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01-09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1-30

数学的说课稿11-30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09-21

七年级数学有序数对说课稿03-18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07-14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06-25

七年级下册数学《实数》说课稿09-23

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09-22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说课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