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14 17:08:50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1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和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学生学习初中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通过实验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动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这样就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病。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及一个圆柱和两个圆锥,另外还要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表一份,

  四、说教学过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合理科学的教学程序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精心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综合归纳;四、合理应用;五、能力拓展;六、全课总结。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环节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兴奋状态,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节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这一具体情况,本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淘气。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愿意吗?事情是这样的:淘气的学校门口有一个卖瓜子的小摊,老板为了省事,不用称称着卖,而是用硬纸板做了两个容器,(大屏幕出示底为12。56平方厘米,高为6厘米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老板总是这样给同学们宣传:我的这两个容器,底一样高也一样,如果你用圆柱形容器买一元钱只能装一次,如果用圆锥形容器买一元钱则可以装两次。同学们,请你们帮淘气想一想,淘气应该用那种方法卖瓜子呢?问题抛出后,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当然答案也就不同,这是教师抓住时机再次提问:要想知道那种方法划算,必须怎么办?当学生提出计算体积时,就会发现所学知识不够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这时出示课题:圆锥的课题。

  二、探索研究

  此时的学生极想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在我们学习圆柱体积时我们已经清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求得,那么圆锥的体积能否用底面积乘高来求呢?学生通过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不难发现,底面积乘高求得的是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能否利用圆柱的体积来求圆锥的体积呢?为每组同学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只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利用圆柱的体积求出圆锥的体积。究竟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先将圆锥放入圆柱中估计一下。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引导学生做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能有序有效地开展,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组长要明确分工,确定检测员、操作员、记录员。

  2、各小组做两次实验,两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证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

  让学生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确定实验的结果。当学生完成后,请各组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板书。为了再次向学生强调等底等高,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的学具都等底等高吗?让各组学生举起自己的学具。老师发现我们各组之间的学具大小不同,结论怎么相同呢?使学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总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教师再次质疑:如果不等底等高还会存在这层关系吗?小组之间交换圆锥再次做实验,再次强调等底等高。

  三、综合归纳

  利用板书,让学生观察,圆锥的体积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出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所得的结论,你认为哪些字、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对公式的辨析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出现错误。

  四、合理应用

  上课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本环节我安排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采用哪种方法更划算?让学生利用条件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这样做不仅前后呼应,而且也能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圆锥的计算公式。

  第二个问题,则是利用例2改编的一个情境:淘气的同学晶晶看到同学们帮淘气解决了问题,也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利用多媒体出示:麦收季节,晶晶家把收的小麦堆成了一个近似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教师做简单引导: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利用展台展示个别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有些满足,如果继续毫无意思的练习,必将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这一环节我就将练习题起了两个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圆锥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又一次体会。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实是几道判断题,希望同学们能像孙悟空一样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识别出几句话的对错呢。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

  通过这样几句话的判断,可以让学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判断的正误上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对这类应用题已经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则是在判断题的基础上,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高9厘米,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满了水,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实心圆锥挤压,最后能挤出多少水?还剩多少水?如果有学生不明白题意,可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直观演示。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六、全课总结:

  学生学了一节课,究竟学会了什么,让他自己说说看,当然,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课上的是否成功。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20xx÷4和20xx÷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口述学习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习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借助于他们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xx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习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平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习。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习。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平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习。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自身和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借助课件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

  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使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认识物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搭一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课本35页,例题2、例题3、及做一做。)

  2、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安排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5、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6、说学情、学法:

  学生是在学习了比、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解比例的,对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要采用了以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旅游?(想)现在跟老师一起去北京世界公园去看一看,好不好!(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并让学生说图片的认识,适当教育)(这样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注意。)

  复习引新出示按1:25制成,模型高度是5.86米,实际高度是146.5米的金字塔图片

  (1)同学们请用这四个数写一个比例,(请学生展示作品)。

  (2)比例同学们已经写出来了,那么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表扬学生)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齐说)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板书)

  (二) 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1)、提问:这道例题和刚才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

  (2)、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3)、揭示课题 例题2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例题2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了吗?(能)

  出示练习题 8U12=XU4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例3:(略)

  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这个比例,求出未知项x,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然后教师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出示练习题 (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容易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以下板书。

小学数学说课稿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二)使学生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三)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能正确读出多位数是教学重点,中间和末尾带一个0或几个0的数的读法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数的产生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和数打交道,但是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需要数人数,数物体的个数,于是产生了数.那时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只知道同样多或同样少,还不会用一、二、三等数来数物体的个数,于是就借助其它物品,如摆小石子.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还有用在木棒上刻道的方法来计数.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比较完善的计数方法.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十进制计数法.(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二)十进制计数法

  1.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约有12亿,世界人口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2.用算盘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可以在算盘上先拨上亿,边拨珠边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分别板书:十亿 百亿 千亿

  提问:你学过的个、十、百、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它们叫什么?

  (叫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习的个、十、百、千亿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你共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师: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写数的时候,要用一些符号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学过的数字有哪些?

  (1,2,3,4,5,6,7,8,9,0.)

  这10个数字叫阿拉伯数字,它表示数的符号.数和数字是有区别的,如25是一个数,它是用数字2和5表示的.

  (2)认识数位.

  这10个阿拉伯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5230这个数里有几个数位?(5个数位)它们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一个数字由于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数的大小也不一样,所以只用10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因此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它与计数单位是有区别的,如数字8在右边起第九位,那么8所在的数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表示8个亿,这个数就是九位数.

  (3)数位顺序.

  副标题#e#

  学过的12个数位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把板书上的计数单位下面加上一个位字,并画成表格形式,成为顺序表:

  (顺序表是逐步补充完整的)

  ①先说说学过的数位有哪些?是怎样排列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数位及顺序.说明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位后面用表示还有其它数位.

  想一想:在整数中数位很多,最小的数位是什么位?有没有最大的数位?

  ②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

  提问:你能类推一下,今天学的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吗?(亿级)

  教师板书: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提问:每级各表示多少?

  (个级表示多少个,万级表示多少万,亿级表示多少亿.)

  ③分别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教师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比较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每级都是4个数位,4个数位排列顺序都是个、十、百、千.

  不同点:个级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多少个;万级第一位是万位,表示多少万,亿级第一位是亿位,表示多少亿.

  教师概括:数位顺序表是我们读数、写数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特别应熟记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5)反馈、口答.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 4250070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它表示,7在位上,表示.

  4.读多位数.

  (1)读出下面各数:

  提问:亿以内的数怎样读?

  (先把数分级,先读万级的五十六,再在后面读出单位万五十六万,第二个数先读万级的四百二十六,后面读出单位万,四百二十六万.)

  (2)出示例1.

  指导学生读例1各数.

  500000000 读作:五亿.

  1060000000 先读亿级十亿,再读万级六千万,合在一起 读作十亿六千万.

  400305000000 先读亿级,四千零三亿,再读万级,五百万,合起来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

  提问:含有三级的数,从哪一级读起?怎样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在什么位置上的0都不读?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读几个?

  副标题#e#

  (4)阅读课本37页多位数读法法则.

  完成37页做一做的题目.注意哪些0不应该读,哪些0应该读,读几个.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2)7246500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6在位上,表示6个.

  2.读出下面各题:

  1204000000 103050600000

  43006000000 250000000000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多位数的读法法则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九:第1~5题.

  课堂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千亿,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位置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计算的基础,数字、数位、位数,计数单位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中要加以区别.读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是学习的难点,要加以指导.

  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部分介绍数的产生.

  第二部分,教学十进制计数法,共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数数,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同时指出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第二个层次,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第三个层次,读多位数,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第三部分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设计了易混的概念题及容易读错的中间或末尾带0的多位数,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熟练、正确地读多位数.

  板书设计

  十进制计数法

  数的产生

  数字 计数单位 数位 位数

  从个位到千亿位数位顺序表

  例1 试读下面各数

  500000000 五亿

  1060000000 十亿六千万

  400305000000 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

  1204000000 十二亿零四百万

  103050600000 一千零三十亿五千零六

  十万

  43008000000 四百三十亿零八百万

  250000000000 二千五百亿

小学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第三步设计为:

  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二节《买鲜花》。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买鲜花”的情境,通过“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底蕴有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题。

  2、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六、教具准备:

  挂图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妇女节”快到了,这一情境,提高学生买花的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通过买花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结合问题情境,理解掌握在计算有除法又有加法算式、有除法又有减法时,我们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我将各类习题由难到易融于智力闯关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兴趣,激发了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思小结:

  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小学数学说课稿9

  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和一题试一试,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基础上出现的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看做和他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不需要调商)的两位数除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在除的过程中不需要调商,学生容易掌握,在基本掌握了试商的方法后再学习在除的过程中需要调商的,就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是学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用四舍法试商,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这一部分的试题;

  2、在学生体验四舍五入法试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比较小结试商方法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3、结合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贵在思,激励学生养成认真思索的好习惯。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试商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试商,顺利正确的进行笔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说、思、议、练、评,在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目标,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说说做做,作好知识准备

  1、说一说。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一个整十数。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一个数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为四舍五入法试商作好准备。说说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如:92里面最多有()个30等)先让同桌互说,然后口答。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训练学生的试商思考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进行试商。

  2、做一做。列竖式计算(97÷30、3800÷60),让学生独立做题后交流说说试商方法和结果。让学生重温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通过这一部分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树立强有力的支撑。让学生感悟到研究新知的思索方向。

  二、例4的探索。

  教师通过改变复习题97÷30出示例4:97÷32,鼓励学生自己来试一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来思考计算的,然后和全班同学说说。在练习和交流中让学生发现把32看作30来试商这一方法比较好,鼓励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试商方法来试一试:20xx÷51,学生解题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结果。

  通过改变数字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一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尝试解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在解题中发现试商方法:可以把除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在尝试成功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马上运用发现的试商方法试一试,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把刚才的题目和学过的题目比一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运用知识。

  1、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教师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口答。通过全班学生都能说一说这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舍这一试商方法。

  2、结合情境算一算:教师出示三题相关这一部分计算的一步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计算。通过这一结合实例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运用四舍这一试商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计算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确立想学好数学的思想。

  3、教师创设情境:王老师带着500元钱去买玩具,机器人每个21元,小熊每只32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且算一算。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并解答,让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有多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构造探索新知的知识基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四舍五入这一试商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新授课《梯形的面积》。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一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基础上通过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并且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但这节课比前两节课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推导,但又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联系前面两节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关系最密切,且两者的教学思路也相似,同时梯形面积的教学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其公式的基本推导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样,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为今后学习圆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及解答求积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情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具有了一定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但对转化这种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开课时利用课件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推导过称的回顾再次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加深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⒈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⒉培养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⒊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

  ⒋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用到的学具有:自制的两个梯形图片、剪刀、直尺、教科书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图片、剪刀、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次我将教学流程预设为四个环节:

  一、以回顾旧知为导入,明确新知任务及探究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明白在解决新问题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为学生在后边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借助不同的旧知解决新问题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想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学具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转化成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选取其中的一到三种进行推导验证,使学生明白不论用哪一种转化后的图形进行推导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过两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推导验证,完善建构。

  四、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五、总结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 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们依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难点是:正确画角。

  三、 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角、体验——摸角、小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做角、尝试探究——画角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 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们做了如下设计: (一) 引出概念——创设情境,直观感知角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多媒体出示熟悉的校园生活图片。从图片中找角,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 建立概念——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1、

  角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首先,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喜悦,使他们谈到的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收获,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又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的角,又一次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紧接着设计了判断角和指出身边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2、

  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我们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制作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身边的物体制作出角,这是放手让学生把“想”和“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获得成功体验。在展示角时,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分叉的大小有关,又借助电脑演示角的大小与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下面画大小不同的角及以后学习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基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尝试探究自己画角,教师通过电脑演示形象生动的画角过程突破本课难点,再由学生复述画角的过程及自己画角来再次巩固加深对角的抽象认识。

  (三)、丰富概念——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多媒体展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最后又设置一个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课外延伸,改变以往用总结本节课的方法结束课程。

  五、 教学预想: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节教材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再引导学生借助“圆规”方式画,再次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加强操作、研讨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圆

  教学难点:画出规定条件的圆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二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3.利用特征,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②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xx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分句课本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本届初三现有学生168人,其中往届生10人。与临近乡镇相比,不但人数少,而且整体水平较差,特别是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多。这使得我们初三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艰巨,但我们决不能动摇既定的升学目标,我们只有扎实工作,花大力气,发扬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本届升学目标的实现。为此,特制定本届初三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奋斗目标

  1、本届初三年级升学指标要达到重中(普师)10人,普中30人,升学率达85%以上。

  2、各班对前三名学生各科的基本分数要保证达到:语文120分,数学135分,物理95分,化学95分,英语110分,政治40分,体育35分。

  3、毕业总平分力争进入市前15名,各科毕业平分与全市乡镇第一名的差距要控制在10分以内,要杜绝极差生,使毕业率达100%。

  措施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级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学生会议。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以确保中考参考率达到市教委的要求。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各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学科间不占不挤,要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各学科的教学进度要保证达到市教委的统一要求,明年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第一学期每周六下午进行集体补课。

  5、每天晨读、早读、中自习、晚自习都安排到人。强化辅导工作。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和晚自习的第一节课各班可集体辅导,其余时间安排学生自习;明年5月10日至6月10日,初三任课教师全员到班晚自习,进行个别辅导。

  6、加强对薄弱科目的检查和督促工作。从第一学期起学校定期对理、化、英三门进行抽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明年中考无弱科。

  7、复习阶段,各学科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以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8、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第二学期开始对各班重中对象和暂差生的部分薄弱科目进行拔尖和补差,具体时间、对象及辅导老师另定。

  9、引资料、学经验。同轨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各科任教师不得滥订资料。

  10、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各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时间安排

  1、第一学期各学科的进度(见市教委的具体要求)。

  2、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

  3、3月21日至4月30日进行第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系统复习初一至初三的内容,重点是初三内容。

  4、5月1日至5月15日,各学科分类综合复习。

  5、5月16日至6月10日,综合测试训练(具体安排另定)。本届初三现有学生168人,其中往届生10人。与临近乡镇相比,不但人数少,而且整体水平较差,特别是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多。这使得我们初三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艰巨,但我们决不能动摇既定的升学目标,我们只有扎实工作,花大力气,发扬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本届升学目标的实现。为此,特制定本届初三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奋斗目标

  1、本届初三年级升学指标要达到重中(普师)10人,普中30人,升学率达85%以上。

  2、各班对前三名学生各科的基本分数要保证达到:语文120分,数学135分,物理95分,化学95分,英语110分,政治40分,体育35分。

  3、毕业总平分力争进入市前15名,各科毕业平分与全市乡镇第一名的差距要控制在10分以内,要杜绝极差生,使毕业率达100%。

  措施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级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学生会议。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以确保中考参考率达到市教委的要求。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各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学科间不占不挤,要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各学科的教学进度要保证达到市教委的统一要求,明年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第一学期每周六下午进行集体补课。

  5、每天晨读、早读、中自习、晚自习都安排到人。强化辅导工作。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和晚自习的第一节课各班可集体辅导,其余时间安排学生自习;明年5月10日至6月10日,初三任课教师全员到班晚自习,进行个别辅导。

  6、加强对薄弱科目的检查和督促工作。从第一学期起学校定期对理、化、英三门进行抽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明年中考无弱科。

  7、复习阶段,各学科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以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8、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第二学期开始对各班重中对象和暂差生的部分薄弱科目进行拔尖和补差,具体时间、对象及辅导老师另定。

  9、引资料、学经验。同轨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各科任教师不得滥订资料。

  10、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各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时间安排

  1、第一学期各学科的进度(见市教委的具体要求)。

  2、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

  3、3月21日至4月30日进行第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系统复习初一至初三的内容,重点是初三内容。

  4、5月1日至5月15日,各学科分类综合复习。

  5、5月16日至6月10日,综合测试训练(具体安排另定)。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小黑板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谁能写出这个数?

  (1)学生通常会写作每秒300000千米。

  (2)教师写作“30万千米”。

  (3)让学生读一读,两个量是否一样。看一看,两个量写法哪个方便。

  2.导人揭题。

  为了读写的方便,我们常可以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出示课题: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多位数。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例6(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30000 40320000

  (1)学生尝试解答。

  (2)反馈:230000=23万 40320000=4032万

  (3)师生小结: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的4个0,写上万。

  2.例6(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00 1100000000

  (1)学生尝试。

  (2)学生归纳方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和万级的8个0,写上亿。

  3.试一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4000000( )万 70840000( )万

  500000000( )亿 2300000000( )亿

  (三)归纳小结

  1.回顾例6,小结改写方法。

  2.提出改写注意点。

  (1)去掉万级或亿级后面几而不是去掉末尾所有的0。

  (2)不要忘记添写级名“亿”或“万”。

  (四)反馈调节

  1.练习“练一练”第1、2、3题。

  2.在下面○里填上>或<(“练一练”第4题)。

  18460○1980 2990000○300000

  75443○76320 59800000○60000000

  填好后说说比较方法:(1)位数多的比位数少的大。(2)位数相同,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五)课堂总结

  1.用万、亿作单位写数有什么好处?

  2.怎样改写?

  3.想一想有没有学过类似的例子。

  作业:

  《作业本》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自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份数和份数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界限,也就是说,在解答简单的有关每份数和份数的应用题时,无需再考虑算式的意思。然而正是在<课标>的理念倡导下,使我在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时遇到了障碍。

  如:一根铁丝,每次截取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此题可以列式为:2×4或者4×2,可是到了五年级,由于受其影响,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时显得有些吃力。如:一根电线每次截取0.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有学生列式为0.2×4,也有学生列式为:4×0.2,到底是0.2×4正确,还是0.2×4和4×0.2都正确呢,倘若按低年级的要求,又怎么让学生明确0.2×4和4×0.2在意义上的不同呢?如果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理解,这道题应该是求4个0.2相加的和是多少?而4×0.2则符合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即4的十分之二是多少。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理解此题,正确列式为0.2×4,因为教材之所以通过两个层面来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不难看出这两部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数乘法例题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乘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乘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乘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列竖式计算。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乘法中,小数乘法中,教材先在积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小数乘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小数乘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积。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积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习,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乘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结合生活中的里子积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乘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乘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乘法的方法。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题学生对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数改了。

  这一节内容很多,同样小数乘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说课稿小学数学03-10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说课稿06-26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11-24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5-25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5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11-21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