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说课稿汇总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广角——》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广角——》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
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
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广角——》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四、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五、说设计
1、把自主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是有经验的,因此在充分尊重学生经验认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配合学生汇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恩图,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维恩图,并通过直观演示将两个集合圈合并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元素的顺序可以不同”,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尤其是“两项都参加的和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体会交集和并集的含义。
2、放手学生,让学生体会与交、并有关的计算。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根据连线或维恩图,会列出多种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结合维恩图体会各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体会求“两个集合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要将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后减去其交集的元素个数。突出基本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与交、并有关计算的体会和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3、关注“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后,学生的不同答案有可能引发“冲突”。抓住这一“冲突”,追问“你能确定有17人吗?”、“你能证明为什么不是17人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用个性化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意义提供保障。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通过学生生活实际介绍了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交、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复,并顿悟重复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5、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
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参加跳绳人数”和“参加踢毽人数”,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人数”和“只参加踢毽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让学生明白这是两种活动都参加的。
6、锻炼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课堂最后设计的课后思考题目对学生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既是锻炼又是提高。
(四)巩固练习
通过三个练习,分层次的练习达到巩固。
1、基本练习:完成105页的1、2题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完成105页的1题
﹙2﹚你从图上能很快地看出哪些信息?再算出语数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先分析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收获,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全课。
六、课堂上运用课件着重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1、课件出示小动物回家,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生动、活泼。使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高效的自学,使儿童在小组合作中体验与情感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我们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并领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
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如课件出示韦恩图,引导学生填写、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课堂上时时注重学生严密的思维。
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此以往,由质疑进而求异,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谢谢大家!
《数学广角——》说课稿3
一、说教学内容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2“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说学情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特别是“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是本课的难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本课的重点。
四、说学具、教具准备
学具为每组学生三个硬币,为攻破三个饼烙法提供实践操作材料。变抽象为直观。在教具的安排上,我同样安排了“三张饼”作演示用,并以直观的多媒体相辅,进一步增加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定教、教服务与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突破本课重点时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探究最佳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由引——帮——放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二个板块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目的有两个: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为本节课提供一种好的环境。
第三四板块是自主探究,优化策略。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操作感悟——抽象内化——巩固应用”三个片段,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沿以下四个步骤:“两张饼的烙法(基础)→三张饼的最佳烙法(难点)→双数饼、单数饼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双数饼:两张两张烙;单数饼:两张两张烙+最后3张饼交叉烙(优化)进行探究。
1.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的数学思想只能是“渗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而不能仅仅靠传授。因此,本课中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础的方法,自认为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为什么烙1张饼与2张饼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而烙1张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为探索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2.学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动机的,如果总是在教师的命令之下被动探索,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探索的源动力,关键就是要把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全过程中。本课中,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就是运用了“初步尝试暴露问题,再引导重新操作”的策略,学生的探索积极有效。例如,在探索最佳方案时请学生回忆一下,“1个饼和2个饼都要用6分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操作,谜底终于被慢慢揭开----原来只要不让锅浪费空间,就可以做到时间最少。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不是靠几道题目的讲解和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应用意识。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以探索到的具体某次烙饼的最佳时间为终极目标,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在后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自觉应用。例如,探索了3张饼的最佳方法,在讨论烙5张饼时,学生想到了把5分成2张和3张进行思考,因为都有前面的结论和方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不是拘泥于“零起点”去进行从头探索。同样,在7张、9张时推广应用,逐步探索得出规律。
第五六板块是总结内化,拓展应用。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统筹思想的精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末我安排了“为妈妈设计烙饼方案”的环节。通过围绕“要烙 15 个饼,怎样烙时间最省”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把 5 个饼看成一份”,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中的困惑
《课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在人人都知道数学于生活,应该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但是如果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即便这样时间最短又有什么意义呢?以烙饼为例:为了体现时间最短,在烙三个饼子时,先烙1号2号的正面,然后把其中1号翻个面,另一2号则拿出去放一边,同时把外面的3号饼放进去烙,两分钟后,1号饼熟了拿出,同时把锅里的3号翻个面、把外面的2号饼再放进锅里烙,如此折腾确实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在时间上来说确实是最优化的策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过一个饼子没烤熟,只烤半边,然后放一边凉一会再烤另半边的做法,应该说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策略,在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不能换一个既贴切生活又能渗透优化思想的例子呢?
《数学广角——》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的简单方法。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键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游戏带入了课堂,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盒子中的礼物,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提示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第二个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提示条件猜。从而引出推理的概念。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文具在哪儿、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年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有哪几个人,有哪几本书,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让学生上台边连边说理由,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更简单,清晰地表示出来。
(四)在“设计”中深化
先从生活中简单的,不是??就是??一句话的推理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用放松游戏进行巩固。从生活中的推理延伸到数学中的推理,进入数学乐园,数学乐园大门的密码也是一个简单的只有两种情况的推理。再过渡到例1.三种情况的推理。先根据信息确定一种情况,再根据提示判断另外两种情况。在讲解完例1以后,用儿歌小结推理的方法。
再开始设计练习。练习的层次有易到难,每一个练习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一关:文具在哪儿?是例1的同类型题。第二关:小狗叫什么名字,则有了一定的变化,加入了乐乐比欢欢重,而不再是简单的不是??就是??的推理。第三关:猜猜我几岁?则没有给出一个很直接的信息,而是要结合两句提示,综合运用排除和推理,先由美羊羊和沸羊羊都不是最小的,用排除的方法,确定懒羊羊是最小的,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推理。
最后第四关的推理,又加大了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又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在这一关的过程中我还是采取了先集体收集信息,有哪几个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以后再独立连线,然后梳理清自己的想法,最后请学生汇报,集体反馈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数学广角——》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植树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这节课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1.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能力目标] 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归纳推理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把从植树问题中总结出的规律准确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应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 图示
A 15 5 3 4
B 20 5 4 5
C 25 5 5 6
D 30 5 6 7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棵树比段数多1,这是我引导学生段数就是间隔数)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20个间隔)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棵树=段数+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习题)
1.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2.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的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学习本课的价值和作用。)
拓展: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4—1=3(次)
问 :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棵树=间隔数+1
100÷5=20(段)
100÷5+1=21(棵)
(在板书设计方面,将本节课的重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植树棵数=间隔数+1呈现在学生面前。)
《数学广角——》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四、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路线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六、反思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如果师生、生生能够进行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提高、思维就会越发活跃。
《数学广角——》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重复》。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节课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遵循多学少教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感受新知
创设“理发师的困惑”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两对父子的身份关系入手,在解决为什么只有三个人的困惑中,理解两对父子中的重复身份,引导学生用四个手指表示重复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重复”的数学模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抢椅子和猜拳两个游戏,这两个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会巧妙的抓住“抢椅子”3人和“猜拳”4人,一共是7人,为什么只有6人站起来?进行质疑,让学生自主对教师的质疑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引出请呼啦圈作裁判,进而引导学生继续主动学习。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利用呼拉圈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集合思想。参加两个游戏的学生分别站到两个呼啦圈里,并引导学生自主把两个呼拉圈相交,让重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在相交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创造出学生心中集合圈,这时老师帮助学生把呼拉圈学问提升到数学的集合圈,利用呼拉圈画出数学的集合圈,并用贴名条的方法,把参加游戏同学的信息补充完整,来进一步理解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我想通过这样的自主发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是我设计练习的宗旨。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给动物分分类。再次巩固对集合图的理解。
2、根据直观图画,计算商店一共进货多少种,让学生利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
3、根据统计表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五)回归生活,拓展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将组织同学们统计班级内爸爸吸烟和喝酒情况,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找出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的位置,从而拓展渗透全集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学少教,以学定教,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数学广角——》说课稿8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换一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本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等量代换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但比较浅显。本课设计理念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突显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创新性、科学性、思考性、互动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的思考问题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建构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和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六、说媒体运用
理解、接受并运用等量代换思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解决了有些孩子仅凭直觉作出判断,脱离实物或直观图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动画1)播放《曹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个动画后谈话,曹冲解决称象的的问题实际是应用了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曹冲称象应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构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1)牛刀小试----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1、2)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2)曲径通幽----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设计意图: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1)我能行。(图片2)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代,两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2)挑战自我。(图片3)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物体间的重量。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左边两只鸭右边一只鹅(平衡)左边四只鸡右边两只鹅(重些)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91△+□=63○+△=46○=?△=?□=?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图片6)
八、说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形象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数学教学灌输了新的动力,在本课教学中,电化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的直观演示,在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中起到了使学生顿悟的作用。学生不仅轻松地的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学广角——》说课稿9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为便于学生理解,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排列的有序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依据一定规律来处理排列问题,做到不重不漏,为以后探索其他有关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排列的知识来解决,如数字组成数、照相时的位置安排等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时也可能运用到排列知识解决问题,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排列”的数学思想只需感知,而不需教给他们“排列”的有关概念术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自主尝试学习解决问题,经历简单的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逐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说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作业纸。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构建知识坡度。
1、都说咱们二(2)(或1)班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数学广角闯一闯,有没有信心?(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有信心解开吗?(有)
2、(课件出示)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请学生齐读)
数字1、2摆在一起,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呢? (12或21)(板书)
3、那么12和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了位置)
4、你觉得可能是哪个数?
5、那12和21你能确定哪个是密码吗?(不能)
6、提示: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的较小数。(请学生齐读)(12)
点击“12”,课件演示锁打开。
(设计意图:教材中直接呈现了给出3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对于部分学生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先出示1和2两个数,利用开门密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排列是有顺序的,也为后面三个数的排列提供了活动经验和思维方向。)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一)尝试学习
过渡语:欢迎顺利进入数学乐园!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开启“数学城堡”之门吧!还有没有信心?
第二道门出现。
1、狮子大王来提示!这道门的密码也是两位数,但它是由1、2、3当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
(课件出示:密码是用1、2、3组成的两位数,这个两位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不一样。)
2、指名读提示,问:这个提示告诉我们什么?
3、追问:有可能是11吗?为什么?
4、谁先猜猜可能是几?(12、23等)
这么回答很乱,容易遗漏和重复。怎么把组成的两位数的情况不重不漏地全部找出来呢?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师介绍3张数字卡片)
5、(课件出示)要求:同桌两人分工合作,先商量怎么样摆出的数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并确定一人摆数,一人把摆出来的数写在练习纸的背面,最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
学生活动,师巡视
(二)展示交流
师指名3组上台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并介绍方法:一个组到前边来汇报,要求2个人一起来。一个人摆卡片,一个人把
摆出的数在黑板上写出来。
预设:
1、 12、21、13、31、23、32 共6个
师:哪些同学跟他们一样?谁来猜一猜他们是怎么摆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一下。(师板:交换位置法)
2、 12、13、21、23、31、32 共6个 (固定十位数)
3、 21、31、12、32、13、23 共6个 (固定个位数)
请学生多说几遍:谁听懂了他们的想法?你再来说一说?
老师发现我们的小朋友真有办法,排数的时候能按一定的顺序来排,这样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了。
(板书: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展示课件(3种方法)并追问: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密码提示:第二把密码锁的密码是其中最大的两位数 。你们说是几呢?
点击“32”,媒体演示锁打开。
(设计意图:教师点拨提升,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为承上启下,又让学生找出密码数:32,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我们到智慧屋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吧。(课件出示任务)
1、 你能用数字9、3、7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
请写出来:
其中最大的是( ),
最小的是( )。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适当指导。
(2)全班交流。
2、 9 3 0
这三个数字能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
请写出来:
小结:0不能排在高位!
3、任务二:帮照相。(练习二十四第1题)
数学城堡为了奖励你们刚才破解两道门,想给你们照个合影,你们乐意吗?
(1)学生先写一写。
(2)指名3位学生演示拍照位置展示。
(3)展示课前的拍照。
(设计意图: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不同内容的活动练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外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完成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没有十位上是0的两位数,这需要灵活地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说课稿10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小精灵”来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场景
(课件配音)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小精灵,我想加入你们的数学广角,欢迎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谁能用一边 一边说一句话?
出示:一边 一边
板书:数学广角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生病问题” “沏茶问题” “做饭问题”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活动,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从多种方案中形成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1、生病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钟 等水变温6分钟 找感冒药1分钟 量体温5分钟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让生评价这些方法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3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吃药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灵的好朋友小红生病了,想吃完药赶快休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忙设计吃药要多少时间。 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很愿意给小精灵提供帮助,也会很快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向学生出示了吃药的有关程序让学生设计方案,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画一画四个活动来得出最优策略,完成学
习任务的。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寻找最优化方案过程中,既掌握了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沏茶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例2图)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沏茶问题》也就是例2,我设计用小精灵讲故事《我当优秀的小主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图,让学生明白要当优秀的小主人,要懂礼貌,客人来了应该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讨论: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分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做饭问题
课件显示做饭工序: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1)看图,学生独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时间才能开饭
(3)引发争议,交流思维过程
(4)出示方案,总结评价。
2、数学竞赛
《我是设计小行家》
(1)出示炒鸡蛋的工序
(2)学生独立思考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只要17分钟。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我设计数学竞赛《我是设计小行家》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做好一盘味道鲜美的炒鸡蛋,将活动推向高潮。我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
(2)必须画出流程图(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 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 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广角——》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数学广角一》。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时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自然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且他们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交流的方法,同时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电脑和上网条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上网查找资料,基于这些的条件,我们科组在研讨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检测、评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的感受,更好的理解自然数在生活中应用及编排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还要加强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说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1表示男生先起立接着坐下,2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换个规则再来,1表示全班学生起立后接着坐下,2仍然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数字“1”在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数字“1”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
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编号时要用到什么?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数字来编码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说一说?
课件展示几个例子。
3、看来这些数字编码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号码虽然由简单的数字、字母等组成,但代表着各种有用的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解开它们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探究了解身份征的编码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课件引导:
补充: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调查讨论和小组合作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信息。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5、小马虎的难题。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课件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 320623450607331
320623440101040 360102197209280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谢谢大家帮小马虎解决了这个难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为我们大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的这种品质感动。我先代表小马虎谢谢大家!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之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是我们每个同学将来都会拥有和面对的实际问题,我们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1).你长大后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2).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
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7、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二)、自主设计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比如校长说17号同学来一趟校长室,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
教师巡视。
2、成果大展示。
《数学广角——》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学广角——》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及学生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因此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排列组合问题。
并根据《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培养起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并且,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为学生今后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本节课我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使学生在探知新知的过程中,感知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数学学习热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概念灌输的教学模式,更多体现了教材对数学广角这一新增内容的编写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只需“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即可,因此对于这部分问题的解决,根据学情测试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这类问题会采用非常直观的画图法或是文字描述法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小活动把知识点的内容串联起来,尽量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体验,以达到课标要求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
活动导入利用小明开皮箱密码锁这一情境进入教学,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
借助活动,体验搭配这一环节,围绕1、3、5组成两位数这个简单数字排列问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搭配数字的过程,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引导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
运用知识,拓展搭配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出示0、1、3、5组成两位数,使学生感知0不可以出现在最高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第四部分:通过练习,加强学习通过“做一做”第1、2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最后,我在下课前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数学广角——稍复杂的排列问题”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收获,根据学生的不同发言再加以小结,以此来总结概述本部分所学的知识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此来结束本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
五、说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有序排列,不重不漏(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等)
六、说教学反思
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2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在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拍照--吃午餐--买礼物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出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但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重复或遗漏现象。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本课所学内容,有些题型略加改变,学生便无从下手了。
《数学广角——》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直接要学生来学习,显得非常空洞,也没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模式
教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猜年龄,两个数排列,课前活跃气氛。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去数学城堡看看,想进去,得有密码才行,看看要求。生动的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活动,探索新知
1、给出问题:找出需要注意的点,要明白组数的要求。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才能顺利的进行小组活动。
2、数学活动: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同学汇报总结:教师挑选出的同学汇报,教师在大屏幕投影学生作品,学生解释自己做题方法。预设四种情况(重复、遗漏、位置互换、固定)。前两种无序,比较乱,别人看不懂,还易重复遗漏,后两种有序思考,才能全面,不重复,不遗漏。允许不同方法解决,引导有序思考。学生总结出方法,让学生体会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利用方法解决问题。
三:体会方法,巩固新知
1、 涂色练习
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请你涂一涂。
2、 拍照练习
巩固解题方法与思路,虽然对象不同,但思路相同。
四:全课总结
畅谈感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认识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一)
有序 互换位置法 固定法
《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 1 2 : 12、13 2 1 1
《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 不重 1 3 : 13、31 1 2 3
2 3 : 23、32 3 3 2
不漏
六:课堂评价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有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课件、给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数位表格、彩笔等。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八:教学得失
得: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由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然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先让学生按照我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主学习。学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对一帮扶。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本节课在教学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时。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参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知道在小组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尽量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深入小组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即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充、质疑。这时,教师再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答疑解惑。以解决师生的双边互动。
失:
1.原本预设学生能写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时,让学生产生了定向思维,导致学生反倒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在这里费时较多。
2.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有点多,学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么?这里我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意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排列。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这样来排?如何渗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数学思想?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怎样促进高效课堂?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数学广角——》说课稿15
教材分析:我这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在教法上: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1、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路灯的问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在学法上: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一、情景导入,了解“间隔”“间隔数”的含义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在小路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尝试猜测得到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树,使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通过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对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实际操作,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练习的形式掌握规律。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这节课我试图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初步建立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得到感悟。
【《数学广角——》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说课稿01-15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02-19
《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07-26
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12-04
《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12-16
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12-04
数学广角说课稿合集15篇12-04
数学广角说课稿通用15篇12-04
《数学广角》说课稿合集1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