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向下看的作文

时间:2024-08-29 09:12: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高处向下看的作文八篇

  【篇一:从高处向下看】

从高处向下看的作文八篇

  用史料、史事来观看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一颗超然家脱俗的心,豁达、很开明的看待现在所拥有的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不局限于身边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一些琐碎的小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尘世之外看待这个世界。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情况:得与失,苦与乐,沉与浮,升与降,胜与败,生与死。然而,谁能不受这些外物的束缚,大胆地跳出来,活得洒脱一些,超然一些呢?有些人斤斤计较,见利忘义,患得患失;有些人睚眦必报,不肯原谅别人;有些人不能以苦为乐,讲条件,计较报酬;有些人只能得不能失,只能胜不能败;有些人追名逐利,利欲熏心,成为外物的俘虏,成为名利的奴隶。如何摆脱人生,不为各种复杂的矛盾困惑,跳出各种怪圈,这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前程如朝霞般灿烂;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成功如灯火般辉煌。也许,只能是这样攀援却达不到巅峰;也许,只能是这样,奔流却掀不起波浪。生活总是这样告诉我们目标已成为海市蜃楼,希望的启明星也减了清辉和光芒,只留下似曾相识的幻觉好迷茫的希望,隐藏在一个永远属于记忆的缝隙里,伴着无奈的感伤。天地悠悠,青春将在哪里归宿,纵使眼前有花开花落,昂首有云卷云舒。又能奈何?

  要保持着一颗超然脱俗的心,在凡尘之外看待这个世界就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取舍,学会抛弃。不该要的,不需要的,不要放不下。得不到,就痛苦,就悲伤,就忌恨,就不该追逐的不能费尽心思去追求,要大胆大方地舍弃,要大胆勇敢地抛弃。不要什么都计较,不要什么都看重,不要什么都追求,不要什么都在乎。有时候,拥有是最大的痛苦;有时候,失去了才幸福。不舍得抛弃,不舍得舍弃,有时会带来无边的烦恼和痛苦,有时会酿成大祸,有时会失去更多。心甘情愿地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大境界。

  生活之中我们背负了许多压力,面对艰难困苦与挫折,徘徊在痛苦与欢乐的边缘,功成名就时,觥筹交错,享人生之乐;逢落魄之时,受到欺凌哀世态炎凉。然而,当你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去对待成功与失败,去对待得和失。

  以高于凡人的境界,不拘于时间,空间。去看待这个世界。让无情的烦恼远离你,让无比的痛苦远离你,以此去感受悲喜,感悟人生。

  【篇二:从高处向下看】

  人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一一题记

  你说你有梦想加之以行动一定会到达你想要的高度,于是你不顾一切地追求,麻木到忽略自己的爱人。殊不知那高度好比金字塔,你用尽全力,也不是一定就无可阻挡,反而忽略了你背后的人,等到路遥马亡,你才知道回头。

  若你心思细腻,知道偶尔回头,你一定明白的,世界阴暗的一面会扼杀你的所有,趁背后的他们还没离的太远,你别急着走。

  我想说的,是人类那颗高远又脆弱的心。循着阅历丰富的他们教导,用力学习用力生活,坚定的爬上更高处,爬到了一定高度又转过头来向身后的人报告你又爬了多么多么高,背后的他们回以微笑,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却又不是这样,你真的相信后来的后来你不会怀念以前和背后的人在一起的安心日子吗?或许有一天,你无比自豪的带着你的成就转回来正面背后的人,他们无比艰难的带着深情的眼神向你这边踱步,你投以嫌恶也说不一定呢。

  世界背后真的让人不寒而粟,所有人都在忙着追,忙着把别人甩到背后,甚至忙着勾心斗角,我无话可说。

  难受的时候我总爱去翻看七堇年的文字,她说人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为什么?因为最朴素的生活才是最让人羡慕的,你能想象吗?当你回了家,有微笑的面孔,熟悉的爱,总是好过你成就非凡最后孤零零面对空荡的大房子,那种我认为最宽广的孤独没人想要。

  似乎所有人都习惯给涉世未深的人们灌输一个思想:你需要去哪里哪里,才不会辜负对你满含希望的他们,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才会真正领会到幸福的真谛。我只知道单纯的上学一个月都只能分给背后的他们四五天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慢慢的参加工作了或许你一年才能有四五天好好看看他们的脸。最让人心疼的是他们已然皱缩地脸永远甩不掉的微笑,想到这里,你心疼吗?

  再谈谈成功人士的世界吧,有的人倾其一生就为了研究某个东西,无可否认,确实很伟大,也确实让社会有一定的进步,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你的成就,带给世界的,不见得是好的。很久了,总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盘绕:“世界越发达,人心越冷淡。”你满身的光环确少了独有的一份家的温暖,你何不停下脚步仔细看看身边的人?

  我懂得的,人不该如此堕落,可是世界本来就是给如此,我只是在大家都还迷茫时及时清醒了,我没有不思上进,只是把我的位置和家的位置互换了。

  世界的美在于你有一颗博爱的心,适当的停一停,背后的人是感动而不是简单的微笑。

  祝愿你的旅途不多不少。

  【篇三:从高处向下看作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题记

  物欲横流的社会,世事喧嚣繁杂。尘世间,有太多冗杂的琐事羁绊着我们的心灵,有太多的烦恼萦绕在心扉。我们好似囚禁在笼中的困兽,渴望着逃脱枷锁却又无奈屈服。

  何时我们的思想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这样说自己:“一向观世如史,保持着‘超乎象外’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四维空间,还有上下。”的确,对于我们而言,这句话意境深远,非常人所能企及。但这是一种心态,一种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奉行的宗旨。

  生活中,我们往往太过于在意自己的得失,常为一些小事而忧虑发愁。我们的心态或许太过于浮躁,以至于我们不能很理性地看待周围的环境。我们的心情总是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无形之中,我们的心情被外界环境支配了,这是一件多么可叹可悲的事!又有多少人追名逐利,最终失去本真?

  因此,在这时候,保持超乎象外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红尘中,面对冗杂的世事,保持一颗淡然洒脱的心,一份超脱旷达的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宠辱偕忘,淡看浮华,不为名利而忧愁,活的真切,活的通透。

  在喧嚣的人世间依旧气定神闲,静心若水,站在情感的制高点往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才能真正追求洒脱的境界。对待任何事情,都以局外人的心态淡然处之,不掺杂任何的私欲,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此之谓情感和思想的高处。

  这种超然脱俗的境界,或许是只可让我们仰望的高处。人,不是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尽善尽美:尝试着追求这种境界。活到通透,就是隔着前尘,把后世看到岑渺;就是放下妄念,心无所执;就是淡看浮华与荣辱,追求高远的心境。

  生命中应时常让自己保持一颗轻松自如的心,一份乐观豁达的心智。不管风起云涌,不管世事变迁,保持“超乎象外”的心态,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

  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将是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篇四:从高处向下看】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题记

  公元712年,河南巩县杜家迎来了一位新成员。这个尚才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就是日后诗坛最耀眼的双子星之一——杜甫。

  杜甫的父亲是个小官,家中情况还算过得去。他也就这样平凡地长大,娶妻。直到有一天,这位诗人觉得家即已成,是时候立业了,适逢他的父亲杜闲由兖州司马调任奉天县令,于是在公元746年,他35岁时,来到了繁华的都城长安。

  受儒家思想影响深重的杜甫,自是想达且兼济天下,完成自己的一番抱负。近不惑之年而一事无成的杜甫迫切地想要做出成绩,那双眼睛充满了对高官厚禄的渴求。

  只可惜生不逢时,此时的大唐帝国,奸臣弄权,朝政混乱,哪有当年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五年过去,杜甫仍碌碌无为。心灰意冷的他移开了看向天上的目光,低下头,却看到了令他震惊的画面。

  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就在这里,杜甫看到兵士们被迫从军,道路旁哭声震天,士兵们嘶哑的抽噎声和脸上的疲惫更是让他的心灵都在震颤。他第一次向自己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发出了疑问。佞臣专政,皇帝昏庸,民不聊生,自己在这种状况下仍要追求高位厚禄吗?世道荒颓至此,自己一心想要为之效忠的朝廷又在做什么啊!

  他的眼里看到了无限悲凉,他的心中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悲愤不已的他大笔一挥写下了《兵车行》,自此,他的人生就与人民紧紧相连。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从“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从历史中一步步走过,鬓角也染上了灰白。他的愁思一步步深重,他的心志也一步步坚定:他决心成为人民的代言者,替他们来倾诉心中的悲痛与愤怒!

  他一辈子都没有做过什么高官,最高不过从六品的工部检校员外郎,可在后人心中,他却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就在杜甫从高处往下看的那一刹那,他才真正开始走上人生的巅峰。

  正如杜甫的一生一般,人生并不是充满了辉煌与成就,世上也不全是美好与富足。可就是因为之前上百上千年来数以万计的杜甫一样的人在不懈地为大多数发声,在不停地与掌握大部分权力财富的少数人作斗争,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学会关注低处,学会关注平凡;学会在得意时想想失意,学会在身居高位时低头看向普罗大众,才能够看清世界的本质:摒弃虚浮与华美,留下的自是淳朴与真实。

  【篇五:从高处向下看】

  小男孩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像超人一样拯救世界;小女孩们都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像英雄一样力挽狂澜。可等到我们长大,等到我们懂事,我们只会把曾经那份心愿藏在心底。因为“超人”与“英雄”不仅孤独,而且有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景仰那些在危急时见义勇为的人,我们因那些站在国家与人民利益的高度向下俯瞰自己生命的人而感动。但并没有谁愿意看到那个创造英雄事迹的人是自己的父亲,就算是有过“英雄父亲梦”的小女孩也一样。

  谈到父亲,我想到的是一个普通温和的中年男子。他的眼白随岁月的打磨有些微微泛黄,但从眸子里迸出的光不减当年年少模样。他很爱笑,笑容很随和。他有些矮小的身影使他显得有些懦弱。父亲没有宽广的肩膀,没有坚实的脊背,更没有伟岸的背影。他不会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言,也不会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语。但正是这样一个不善言辞的男人,用行动教会了我从高处向下看的哲学。

  父亲常年在阿坝州工作。阿坝位于四川西部,群山连绵,地势险要,每过此地必吟:“阿坝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云云。上了年岁的老人是不敢贸然进入的,一来此地海拔甚高;二来地质灾害频发--夏有山洪泥石流,冬有塌方森林火灾。

  在这种地方大大小小的天灾数不胜数,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若干年前阿坝州彻底关大桥的坍塌事件。那天大约是下着大雨,发生了泥石流致使道路中断,车流严重堵塞。大量的车排成长龙停在大桥上、盘山公路上。雨水冲刷着山体,一块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砸中桥上的车辆,砸断了桥身。数辆车落入滚滚岷江,车中人一命呜呼。

  那天父亲正好要经过那里,母亲得知桥断的消息焦灼地给父亲打电话,却一直没有接通。有位叔叔告诉我们,父亲是同他一起过了大桥的,让我们不要担心。等了许久,我们才接到父亲的电话。他说他在帮忙救灾,现在才逮着点空打一通电话,他宽慰了有些害怕的我,告诉母亲他明天再回家。母亲只是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小心,却没有半句埋怨。匆匆挂断电话后,她开始止不住的哭泣。

  我那时年幼,问母亲为什么要哭。母亲说她很害怕,很担心父亲,还说父亲很傻。我又问,为什么不叫父亲回家呢?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总是顺从着母亲。母亲只是摇摇头。我想,母亲才是真傻。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确是过了彻底关大桥的,他得知那里发生了灾情才折了回去。

  父亲是警官,他说他应该折回去。但那天是他的假期,没有穿制服,也没有开警车,他就这样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折回去了。

  记得曾经,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喜欢穿着父亲的制服,戴他那顶印有国徽的帽子。那套衣服是皮制的,很沉。但我知道,对父亲来说,那套衣服更沉。

  我还记得,父亲曾将我放在他的膝盖上,对我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也有很多人对我说这样的话,可我觉得他们的眼神不及父亲清澈,不及父亲坦荡。

  等到现在我才明白,傻的人不是父亲,更不是母亲,而是年幼无知不讳世事的我啊。

  在航天飞船为我们拍下地球全貌之前,没有像麦哲伦一样绕地球走过一圈的人是不能证明地球是圆的。古人之所以相信天圆地方,是因为他们只能看见左右,却看不见上下。

  年轻的我还来不及经历刻骨铭心的故事,却在一次次父亲的英勇与一滴滴母亲的泪水的滋养中一点点成长。从血脉中继承的担当精神在我的内心潜滋暗长。父亲是那航天飞船,将我的视野带到高处,带到国与民的高度俯瞰自己。

  只是,小女孩依旧不希望那个英雄是看起来有些懦弱的父亲。她希望那是她自己。

  【篇六:从高处向下看】

  晦朔春秋,由岁月演进着洪流。洪流之中,浪涛卷起千堆雪,以一种无声的威严之势,把其中沉浮漂荡的人事推向无尽的远方。有的人不甘就此随波逐流,于是站上岸来,怀一份淡泊从容,宠辱不惊的襟度,观世如史,万象大观尽收眼底。

  逍遥而游,与道为一,飘然入仙,此便庄周。

  清人吴文英曾云:“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与世往来,或躬耕田亩,或垂钓寒江,从来不多过问这世间善恶得失。

  若说中华文明孕育了“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隐士阶层,那么宁愿曳尾于涂中的庄子则是超越了这个群体的独特存在。他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托起了一种庄静而高贵的境界。在此境界观众生百态,便有如从高处向下看,只做个心绪澄净的冷眼智者,摒弃凡俗的叨扰,绕开狭隘的漩涡,阅世而不溺世,阅世深却性情真。从此星月山河,都可作为亘古的精神归宿。

  从庄周丰富而宁静的哲思中走出,一路到了那座鹿回头的山巅,极目处,浪涛搅动了深处的苍碧,直逼人世内核。

  许多年前,学者熊召政在此欣赏海的波澜壮阔。他想象早潮为迎接一丸红日的杲升而摇动乾坤的大气魄,却收获了午浪茑萝不动,纤尘不飞的千里万里的大平静。我不知道他是否为此而遗憾,但此刻被咸腥海风吹拂的身躯和血脉都告诉我,海以沧沧之浪濯其天旅中的尘辉,使之发散的朝气犹如混沌未开的一,其精,其神,既可浇天下之淳,亦可拓世人之朴,无论海以怎样的姿态示人,都有一种深自缄默的涵养使我沉醉仰慕。

  此刻从高出向下看海的我,本可做东临碣石,横槊赋诗的曹孟德,但面对吐纳万物的海,我却没有他心怀霸业的激昂豪壮之情。相反的,我更觉得是海在从高处向下看我,它甘于把雄伟的高山让与我做凭借远眺的基石,自己却放低姿态,平静阅世。于我看来,这种从高处向下看的态度,有如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气概,不局促于具体的位置,而把胸怀拓展到远方,把灵魂托举到高处,上下四方,宇宙洪荒,都只是它俯首而观的对象。

  无论是千百年前的庄列想象,还是如今眼前依旧的碧海茫茫,都启迪我把心放逐于天地星野,感受漫天气象,四顾大地苍茫,然后升华心智,从高处向下看,以超然其上的眼界和不离人情的悲悯纵观世事如史诗,万物便会如一字一句,连缀成篇,而后跌落于瞳孔,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写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细细思量,这和国学大师饶宗颐所提“从高处向下看”之语若合一契,都透露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君子之风。然而看似平淡的语气中却丝毫不少坚毅而又坦荡的气节。

  从高处向下看,于个人的品怀是超脱,却不失对万物虔诚而澄澈的初心;是谦卑,却不失自信而担当的王者之风。于整个中华民族,便是面对历史滚滚洪流有更高的格局和更大的视野,在困顿中不失安详,凡常中自有尊严!

  岁月洪流,在自然与人文的茫茫空旷中激荡,裹挟万象,去了极目远方。我站在岸上,从高处向下看,过往种种,都透出历史的沧桑,在心底流香。作文

  【篇七:从高处向下看】

  从高处往下看,保持着“超乎象外”的心态,与浮华之中见真章,心向静默,远纷华;于乱世之中品百味,穷也愿兼济天下;于安平之中体人生,在思考与承担中成长。

  琼楼玉宇,楼台高阙,歌舞升平;吆喝声声,人流穿梭,那是大唐盛世。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先辈的奠基下,唐朝一片兴盛之景。可在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沉迷于繁荣幕景下时,有一位谪仙在凭借其才华入仕后,从靡靡管弦音,翩翩曼妙舞中发现这繁华下所隐藏的腐朽与衰败。众人皆醉,他独醒。他企图唤醒这些迷醉的人,于是他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做了件惊天之举——让宠妃为他举砚磨墨,让宠臣为他脱靴。这让他成为当代的“狂人”,也让他仕途坎坷。可他却毫不在意,挥一挥衣袖,从此与山水、美酒、诗歌为伴,何等潇洒、恣意。他岂不知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可他不管这些,他站在超脱世俗的高度,俯瞰这奢靡的盛世,看见了繁华下的隐患,安平下朝臣的阿谀、谄媚,君王的昏庸。最后,他选择退出凡俗,不为事权贵而不得开心颜。我仿佛看见一位满身傲骨的仙人驾一叶扁舟,行于山水间,举樽对月,朗声吟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高处向下看是李白的繁世隐乱,超脱世外。

  可从高处向下看,也不仅是脱离凡尘,也可以是身陷泥淖而心不染尘。

  如果说李白是谪中仙,那么杜甫就是凡尘中的脱俗者。在仕途坎坷不顺,身陷衰败乱世之时,漂沦和落魄时,他放于首位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被官吏欺压鱼肉的百姓。哀民之哀,忧民之忧。“三吏”、“三别”叹尽了百姓多少苦难、艰辛,控诉了官吏多少丑恶嘴脸。他身处艰难,却心系百姓,站在为人父母官的高度却将心放在芸芸众生之间。他未在乱世中随波逐流,而怜百姓之苦,心怀悲悯。我从历史画卷中看见一朵白莲绽于黑夜,他将圣洁的花瓣洒向苍凉的荒芜。从高处向下看,是杜甫的不顾自身、心怀众生、浊水自清。

  浩瀚星辰,最闪亮的星星只有几颗,太多仍旧淹没于云彩之中,然,从高处往下看于我这类淹没云彩之中的小星仍旧是有重要意义的。

  犹记初中时,大扫除,由于传达标准的同学漏记一项检查事项而导致扣分,后与班主任言明却仍遭罚扫处罚。当时年少,许多道理还不甚明白,大家聚拢一边认命打扫,一面又愤愤不平,不知者当无罪,愤懑了许久。可待到如今再忆,却是云淡风轻,规则便是规则,哪里又有不知无罪?若如此说,那犯罪之人不知犯罪那是否就无罪?显然不是的。有时思虑问题,要抛开已有既定的思维,从多种角度看待,站在事物之外,方能够客观全面分析对错。当我讲与父母时,他们笑言,我长大了。我想的却如此,随着年龄长大,心智健全,知晓的道理也越发多,我已晓得不再臆断事物,而学会客观看待,多从他人的心境考虑,从自身的角度寻出错误。犯错、认错、改错、承担、成长,这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让我逐渐长大。于我而言,从高处向下看,就是要多方面思考,从而了解事物的全貌,同时也调整自己的心态。

  从高处向下看,超出物外,浮华抑或乱世都该给心一片宁静,去感悟成长,品味人生百态,去欣赏不同的美景。我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大抵是如此吧?

  【篇八:高处观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总是有把生活过淡的本事,当生活重重砸来,他却能轻轻放下。

  那是一颗诗意盎然的心,伫一超凡脱俗之姿态。当友人哀其须臾之生,羡那长江无穷时,他竟反其言而言,道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样的千古绝响,使晚生敬他,佩他,欲效他之高思观浊世。

  当然,与东坡而言,我便显得粗浅甚多,只是对他这样的灼见,颇为喜爱,欲撷其冰山一角。

  几时,曾在顶楼窗口看书时,望着满操场的人,出了神。行者匆匆,熙熙攘攘,是否皆为利往,是否都为逐鹿高考?他们本应是一个个鲜活张扬的生命,此时,我竟觉得他们都是尘埃,漂浮在宇宙间的尘埃。或许,是稍显怪诞的感受。忽而发现,人亦不如尘埃,尘埃永恒,生命转逝。那人又可比作什么?已而回忆起秋雨先生一言:人虽微弱蝼蚁,却也能融于安详。用于形容我那刻站在高楼看行人的感受再贴切不过了。这种人生小语,我只能借用,秋雨先生却是通过中国苦旅、世界苦旅、人生苦旅,站在思想的高峰,凝练出的产物。那刻,我即知道,缥缈之生,何须去与流年做过多的厮磨,不在世俗的泥淖里扑腾,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古有东坡,近有秋雨,几历世间苦楚,乃登思想高峰,后悟人生真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天空所以深邃,因它足够高远,包罗万物;名士所以淡泊,因他充满高思,俯瞰人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的得失取舍就在这里,你有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你就将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荒凉。但时间的阅卷师会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追溯到大汉朝,洛阳地,一位十八能颂诗书、善属文,二十逐官场,露锋芒。二十二岁,承一双观事如史之眼,拨开“天下已安,已治”的迷雾,上奏汉文帝,他所看到的危机和矛盾。忠臣却未遇明主,被贬而郁终。随着时间的轮替,一篇《过秦论》在汉朝上空,显得那么熠熠生辉发人警醒。世人的排挤,也无碍“贾谊”一名,汗青留香。

  “一向观世如史,保持‘超乎象外’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一草一木,四维空间,还有上下”饶宗颐如是说。高处观浊世,观世如阅史,终有一天我将用我与生俱来的愚蠢,悟透人生真谛。

【从高处向下看的作文】相关文章:

向高处看才能进步作文07-26

灵魂在高处作文09-08

站在高处作文08-28

站在高处作文【荐】01-15

(热门)站在高处作文11-13

站在高处作文(精选52篇)05-29

从高处往下看作文04-27

精魂所在,高处可依作文07-31

站在高处作文(通用20篇)07-31

站在高处作文9篇【推荐】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