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点红灯习俗

时间:2024-02-22 14:50:13 艺勋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月十五点红灯习俗

  正月十五,点亮红灯,共庆元宵佳节,传承千年民俗文化,让温暖光芒照亮心中希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正月十五点红灯习俗。

正月十五点红灯习俗

  正月十五点红灯习俗

  过年点灯是习俗,家家户户在大门前挂花灯、点红灯,或左或右,或多或少,但总是要有的。开始点灯的日子,闹元宵的各种“节目”就正式开始了 ,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另是一番闹热。闹花灯已就进入一个高潮了,但无论何时何地闹元霄都离不开“灯”与“火”。陆游诗《丁酉上元》描述成都灯会: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旧时,未出嫁的姑娘不能随便抛头露面,一年四季深锁闺阁绣楼中。惟有元宵灯节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所以灯会又堪称古时中国的狂欢节。家家户户悬灯结彩,男女老小通宵观灯。都人士女,丽服靓妆,满城锦绣,满街珠翠,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若邂逅于花灯之夜,还演出一幕幕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如朱淑贞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就说的少年心事。那时的乡下,小孩提个西瓜灯、莲花灯,拉个用一根线拉着可以跑的兔儿灯 就是很高级的了。兔儿灯是用 几根竹篾绑出兔子的骨架,然后糊上绵纸,在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尾巴等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再装上四只小木轮,里面插一支短短的蜡烛,这就是一盏憨态可掬的兔儿灯。元宵晚上的天色刚刚擦黑,小伙伴们就提着灯,牵着灯,一路欢笑地上街了。小孩提着花灯到处逛,若花灯不小心烧着了,倒是一件喜事,说是有发财之意。可是,小娃娃还是会伤心地哭,惋惜那失去的灯,失去的欢乐。月映大地,烛光在胖嘟嘟的兔儿灯里摇曳,亦真亦幻,心里是前所未有的欢愉,灯里满是年的甜味,脑子里酝酿着来年的美梦。

  除此之外,流行于全国许多汉族地区的还有点天灯的节日风俗。旧时从元日夜晚起,每家每户在屋楼上用长竿悬挂灯盏,通宵达旦,称“天灯”。而在四川,农历正月初八、初九,人们多在屋子中堂挂一盏平安灯。同时各寺庙、会馆、街坊乡人也要在大门外或空旷之处点起“天灯”;民间认为点天行可以驱除不祥,保佑清静平安。

  我记得双河场、柏林木桥一带都有点天灯的习俗。双河场中街的黎少卿(黎培根家)、董范儒(董宗辽家)、学校旁的王茂修(王庭英家)年年都是要点天灯祈福的。在门前空地上,埋上一根高大笔直的朝天杆,往往是杉木杆,将灯挂到杆部的横木条上,名曰“点天灯”。灯为木制方形,用绵白纸裱糊,内置清油碗为灯。夜燃日息,要一直点到正月十五之后。古往之时,腊月十六就要立灯杆,点天灯。而今已简化到正月初六到初八才立杆点灯了。正月十六倒灯杆,熄天灯。此外,柏木桥、周林盘、董河坝、李巷子也都有点天灯的。故尔在元宵节之夜里,环顾四周,星星点点的天灯,与明晃晃的月光交相辉映,灿烂的灯火,人间天上,令人难忘。有的人家还用晒席搭我灯棚,内供奉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的牌位,讲圣谕的先生也在此时登台开讲,劝人积德行善。比之现在讲的五讲四美更易深入民心。

  现在十分有名的自贡灯会,就是承传了每年正月初六到十五的天灯会的形式,发展变化而来。自贡当年有每年正月初六到十五的天灯会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的灯棚即天灯庙,也称天灯会,是道教祀玉皇立灯杆的场所。天灯庙供奉的主神是玉皇大帝,他是道教中地位最高、职位最大的神,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总管天地人间一切祸福。庙上灯杆用木杆做成,高达数丈,农历腊月十六日至正月十六日举行天灯会,腊月十六立灯杆,点天灯,正月十六倒灯杆,熄天灯。立灯杆点天灯和倒灯杆熄天灯,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天灯会期间,信众向玉皇礼拜,给天灯献油,乞求保佑平安,免遭灾祸。“时代不同,闹元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人们祈求幸福生活的意义是相同的呵。

  元宵夜空明明灭灭的焰火,开放得灿若繁花,一束束明艳的花球在晴朗的夜空中绽放, 然而一切的美好总是易逝的,好梦难寻,离人断肠,灿烂得辉煌,枯萎得也迅如流星。在那烟花短暂的美丽之后, 一切复又回归沉寂,只把落莫留给这漆黑的夜。你我一定忘不了的那些一起长大的人,那些一起度过的夜,那些一再焕发的光影。于是,伤心人的泪水,便浸透了那轮见证过世间无数悲欢离合的元夜之月,那一份清冷与凄凉。而我想到的是双 河场,那早已被污染,早已消逝的故乡。

  元宵节正月十五的习俗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是一年里最热热闹闹的日子。满街花灯啊!!都有哪些习俗呢?

  1.吃元宵.

  北方这个时候都要吃元宵,而南方这个时候都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吃元宵的习俗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材料:主料:糯米1500克,白糖500克,板油150克,青梅,桃仁各50克,芝麻,桂花各25克。

  做法:

  1.糯采用水浸泡4小时,捞出换水,磨成吊浆。

  2.板油、白糖按脂油馅制法,做好后与炒熟的芝麻粉、剁碎的青梅、柱花等配料,拌合成馅。

  3.用水将三分之一的吊浆煮熟,放入冷水,浸泡后,用三分之二的生吊浆与熟吊浆和成粉圆,将粉团搓成长条,按量揪剂。再把剂子捏咸小酒杯形,包馅收口,捏成汤圆。

  4.待水煮沸时,将汤圆下锅,汤圆浮上后即可捞出。

  2.赏花灯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每年灯火最旺盛的时候就是当天夜里。各家各户,各个企业机关都会把自己的花灯拿出来供大家观赏。

  3.吟灯联猜灯谜

  清浊合流(打一成语)。

  谜底:泾渭不分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

  谜底:头头是道

  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这些有趣的灯谜和灯联也是必不可少的!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正月十五点红灯习俗】相关文章: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03-05

正月十三的习俗05-05

正月十五闹元宵03-06

正月十三的相关习俗02-03

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03-07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12-08

正月十五为什么要吃元宵05-01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及赏析12-18

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精选47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