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是个什么日子

时间:2024-10-11 11:59:20 诗婕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月十六是个什么日子

  正月十六登高的巴中独有的习俗,巴中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呼朋唤友一起去爬山,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四川巴中登高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正月十六是巴中传统的登高节。巴中人总说,正月十六过完了,才算是把这个年给过完了。每一年的登高节,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腊肉等美食,约上亲朋好友,相约在每个山头,对他们来说,这是“情”。但对于每一座山头,你也能看到志愿者无私的付出、特警及交警的站岗、消防官兵的守候等等。

  正月十六登高,传承了数千年,是巴中独有的民间文化习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巴文化的重要元素。

  民间:鲜活于口耳之间的“六说”

  关于正月十六登高这一特有的民俗节庆,在巴中民间有多种美丽的传说。

  祭奠伏羲说。巴中日报记者李秀东在《巴中十六登高的历史文脉和现实意义》一文中写到:“周集云在《古巴国探微》一书中认为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是为了纪念巴人始祖伏羲的生日,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我市已故去的民俗学家朱仕珍。”相传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巴中市民自发集会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据一些老人介绍,在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庙。伏羲庙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选出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于是这棵大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它会治病疗疾、无所不能。朝拜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毕恭毕敬的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尽管如今伏羲庙早已踪迹难觅,但古巴中人一辈一辈传承下来正月十六登高游山的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

  缅怀章怀太子说。正月十六登高,人们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章怀太子李贤。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走百病”说。见于清代道光十三年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风俗》。“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样。早在元、明已有此习,如明代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谓之走百病。京师(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巴州志校注》)。

  “劝农”说。民间传说唐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其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风俗。至今南龛山下的南坝尚存美农台遗址。美农台“在州南二里,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古迹》)劝农耕作是好事,早已被史家写进了历史典籍之中,但广大市民并不清楚真正劝农的是东晋梁州刺史桓宣,而不是太子李贤。

  “望红”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一句话:“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于是,老百姓年年登高望远,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红军早日归来。沿袭至今,便成风俗。

  “摸印”说。原巴中市政协副主席、民俗专家李旭升在《正月十六话登高》一文中写到:有人说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痒生员,这一天去南龛山摸印盒石的印石,象征将来或近期要高中、掌印、当官,讨个吉利,后来慢慢形成了民俗。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年苦到头,春节要尽情耍,而过了十六这天,是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娃拎狗屎,一年辛苦又开始。的说法。

  官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鉴于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年俗活动,它的群众普及性和规模超过了春节。2009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月十六登高》介绍:

  “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据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迄今为止,巴中登高年俗延续一千三百三十多年。

  这也是关于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由来最官方的说法,但民间的故事版本依然在巴中人的口耳之间鲜活地流传。

  盛况:数十万人不约而同齐登高

  正月十六,是巴中人登高的日子,也是巴中市一年中最热闹的喜庆日子。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不论刮风还是泥泞,都无法阻挡民众登高的狂热激情。

  这一天,三四十万巴中人陆续走出家门,登临南龛坡、王望山、西龛山、塔子山、莲花山、义阳山、古楼山等山头,欢度巴中人特有的登高节。

  在通往南龛坡、王望山、西龛山、塔子山、莲花山、义阳山、古楼山等山头的山路上、林地间完全被商家的广告横幅装扮一新,络绎不绝的登山人一个紧挨着一个向山顶缓慢移动,场面非常壮观。

  每年尤以王望山上游人最多,用游人如织来形容都感觉词语的分量不够。站在半山腰眺望山下不断涌来的滚滚人潮,数以万计的市民,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邀亲聚友,仿佛人海如涨潮的海水涌上山头。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民警、武警都会站在登山梯步两边,组成人墙,保护着登山人群安全通行。特别在王望山半山腰,民警、武警用军用绳索系在登山梯步两边的树木上,方便游客登山。

  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安全,负责登高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巴中市公安局和武警巴中支队不得不下达禁令,从下午14点开始,只准下山不准上山。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规模空前,总人数超过30万人,而负责此次登高安全保卫的民警、武警就达5000人,且人数逐年攀升。

  关于正月十六登高的盛况,原巴中市作家协会主席高隆才曾在《人往高处走》中有这样生动地描述:“城里人倾城出动,乡间户户相邀,人人投入。亲连亲,戚连戚;友拉友,登高如喜庆,凝聚亲情,交谊结友,谁不喜形于色……这巴城近十万人口中的登高者,且不说城外还有巴州区辖的六十多个场镇和乡间的二十多万户农家,更有巴中近邻的仪陇、南江、通江、平昌等地的城乡人等,当有数万之众的呼应者,这是多么大的一支登高队伍,这是多么盛大的节日!

  提着食品袋的,捧着暖水瓶的,背着食品背篼的,结队行进。有主张老人带队的,有赞成小孩子开路的,有提议背食品者做先行官的,一路欢声笑语。各个山头,多条山路,如蚂蚁结队而行,于是便有人不走捷径,反正是登高,条条小路通山顶,山前山后到处是人流,那多姿多彩的服饰,那山上山下的呼唤,喜坏了路口、山垭那些早就等候的村民,那里的甘蔗摊、烧烤炉、小吃摊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好一幅登山图,不正是山里人闹春的情景么!”

  “年年如此,万人空巷,如潮人流从各个出城口涌出,不需要组织,不需要号召,不管星期一还是星期日,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不论是男女老少,不论是在本城资深居住还是新来才入,都被裹挟进这登高的习俗中。”作家阳云在《登高随想》一文中也对巴中正月十六等高的胜景给予了生动地描绘。

  三、四十万人不约而同的齐登高,座座山头上人头攒动,个个笑逐颜开,欢天喜地,这该是怎样一幅壮观的图景!饭要拿到城外去吃,山林草坪,农舍院坝。一些人更是不辞辛劳背柴禾锅灶碗筷,在山上热煮热烹。玩也到山上去玩,不讲环境不讲舒服与否,即使乍暖还寒,冷也抗得住。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旧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方桌,围桌而坐,旁若无人地“砌长城”、打扑克、听音乐、摆家常,小孩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午时野餐又是一番乐趣。不辞辛劳的主妇早早就备下了喷香的腊肉、香肠、鸡鸭、卤蛋、花生、糕点、水果等食物,暖水瓶倒出的不是开水就是稀饭,碗筷瓢勺都用背篼背上山了。还有的家庭就地取柴,挖坑垒石,架锅煮饭,山上飘起阵阵炊烟。更有休闲者躺在树间的网床上,悠然地沐浴着春风和春日的暖阳。

  精明的商家,当然也不会忘记这一年一度的招财机遇,提早就把供游人吃喝玩乐的物品搬运上了山。如此稍纵即逝的机遇同样令当地的村民眼热,他们把平素由人任意游玩的山头稍加打扮,开辟出一块游乐园地,经营起一些娱乐项目。

  巴城周边的几个山头是人潮涌动、人声鼎沸,而在巴城内的各个小区的住户却是紧锁房门,喧嚣的街道也清静了不少,巴城人流骤减。据估计,这一天全城50%以上的餐馆和门市部均关门歇业。一问,老板和服务人员都登高去了。

  民俗:正在消失的民间记忆

  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这一天,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习俗,据记载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有:游山拜庙、礼佛、摸福寿、打儿洞求子、采小柏桠别在身上或头上去病驱邪等,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民俗正在消失。

  清道光十三年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风俗篇》有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王望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诣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福。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这说明巴州百姓在登高时,有打儿洞求子的独特风俗,并且可以追溯到道光十三年(1833)前。

  如今,巴中人登南龛山游光福寺摸佛、摸福寿,众人登高摘柏枝插头上以免百病之民俗,至今还能隐约见到,但已经逐渐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关于登高的一些独特民俗早已消失在民众的记忆中。在本期专题策划采访撰写中,已鲜有人能说出其它关于登高节最原始的民俗形态,这无疑成为巴中登高文化挖掘最大的遗憾。

  “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年俗大多消失了。但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年俗活动,它的群众普及性和规模超过了春节。”对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中正月十六登高”年俗传承人晏滔也感到非常惋惜。

  “元宵节与登高节前后相连,登高节尽管声势浩大,毕竟只有一天,而且拥挤不堪,安全、公共设施都不堪重负,也给一些招商形成短板。为了真正打造一个有巴中特色的节日,政府应将散落巴中各地的民间演艺、各区县文化馆专职文艺、剧团组织起来,从正月十五正式在各山顶搭台演出。这样,既可为商贩提供两天经营时间,也可减少正月十六的人流量,同时也使一些民间文艺得到传承与保护。两天时间,亦可有效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可让餐饮、旅馆业受益。在形成一定影响后,可以以公司承包运营方式,打包捆绑环境、卫生等多项工作,政府只协助、协调安全事项。否则,我们将继续为这种残局埋单而苦不堪言。”市民雷文建议。

  对此,李清荷也认为,巴中的正月十六,还没有真正地开发、利用、挖掘出来,也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商机,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甚至有点“无序”。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拥挤着看人,坐地上吃东西,扎着堆发呆”。杂、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可不可以多开发几条旅游公交线路,让群众出游方便、让参与活动更容易呢?可不可以用不同的主题公园吸引众多群众,改变拥堵、分散人流、减少安全隐患,扩大每个旅游点的包容量呢?李清荷坦言,“这些都考验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规划、建设能力。比如打造主题公园,比如增强配套设施,增加公交旅游线路,增加停车场,比如节日一条龙服务,比如打造更多休闲旅游小景点,比如发行多种旅游衍生产品……做好了这些,还真的可以成为解决很大一部分就业人员的有效渠道。”

  毗邻:巴中人登高并不孤独

  其实,不独巴州百姓有登高的风俗,毗邻市县也有自己的登高节。对此,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省社科联会员、我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彭从凯在他的《巴州十六登高考辩》中就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

  邻近的达州有登高节。每年正月初九,达州人登高祈福,万人空巷,是为了纪念唐代诗人、通州司马元稹的。也有人认为,道家以正月初九为玉帝生日,人们虔诚为贺,历年登高朝拜。不管是那种原由,日前达州登高节被认定为与成都的桃花节、自贡的灯会、凉山彝族的火把节齐名的四川省十大名节之一。

  巴中的南江县有登高节,名为“灯火节”,始于1933年。是为了纪念红四方面军193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解放南江县城,由红军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每年正月初七为灯火节”。

  巴中的通江县有登高节。“县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的习俗。此俗始于唐,盛于明清,旨在纪念唐宰相郑畋……”(通江县志委员会编纂《通江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后逐渐发展成以纪念郑畋、向佺、向翀、向阁“通江四贤”等历史名人为主的登高节。也有人认为三月三日是西王母的生日,人们登高是为王母娘娘祝寿,以祈蔽佑。

  正月十六的习俗

  扛笆斗舞火把

  正月十六傍晚,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开始“扛笆斗”。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当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水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 年粮食收成愈好。

  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在我们农村,仍然每年都要上演。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当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体的窑厂搬来一捆芦苇草,阿华从家里偷来几角钱到商店买来小鞭爆,于是我们几个人就认真地扎火把。当然,决不会忘记在火把中间要放上几只小爆炸。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就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了。

  当我们扛过笆斗以后,就立即开始舞火把了。那时,土地刚承包到户,我、阿华、康勇等几户的承包田刚好在一起,我们几个人就把火把点燃了,在承包田里纵横交错地奔跑。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红了我们的脸,火把中的小爆炸让我们既害怕又兴奋,大人们站在田塍看着我们,脸上溢满笑容。

  舞完火把后跨火把。据说跨火把能驱除晦气,迎来好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从冒着火苗的草把上跃过,有时,我们能来回不停地跃,引得大人们一片赞叹声。

  炸麻花撩人骂

  大人们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铁锅用火烧了炒,有的人家没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据说,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凶,老鼠就死得越多。父母亲在家里炸麻花时,此时的我们玩性正浓,继续我们自己的游戏了。

  老人们说,十六夜如果被人家骂最吉利,俗称骂“晦气”,能去掉一年的晦气。所以,当大人回家后,我们几个伙伴就在农庄上到平时最爱骂人的王婶家撩他们骂。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户、踢门、放鞭爆。

  我们来到王婶家,先是“咚咚”地敲窗户,看她不开骂,我们接着就踢门,还不开口骂,我们就把白天准备好的小鞭爆点燃,从门缝里丢进屋里。使尽了各种手段,往往收效甚微。你别看王婶平时骂人不眨眼,庄上人都称她“野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就是不开口,惹急了就从床上爬起来,吓一吓你,不过,我们一听到脚步声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次,阿华由于用力过猛,把王婶家窗户上的玻璃敲碎了,第二天,王婶告状,害得我们几个挨饱打了一顿。现今想起,好象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送牛桩子

  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中国传统习俗由来已久。那时,还不知道要计划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总想再生个男孩,就邀请人家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很多时候,凡是送牛桩的,总能如愿以偿。所以,当时送桩子比较盛行。

  送牛桩要八个男人参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八个人是白天就约好了,晚上先到邀请的人家吃晚饭,酒足饭饱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觉时,这八个人就去偷牛桩了。偷的物品有砖头、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还要在庄上有势力,有人缘。东西偷好了用红纸包好,交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拿,这叫抱桩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长的就开始喊好,后面的人就应和,当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贵子之类的。抱桩子的小伙子就抱着偷来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桩子恭恭敬敬的交给主人保管。几个人再次吃饭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决不能提送桩子、偷桩子的事,否则就不灵验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这就是为什么要偷有势力、有人缘人家东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儿,偷的鞋子就叫鞋儿,直到长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要回报被偷的人家,偷什么还什么,一还十或一还百。如偷人家一块砖头,就还人家一百块砖头;偷的是一双鞋,就还人家十双鞋。

【正月十六是个什么日子】相关文章: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02-27

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02-24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01-17

正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03-08

小年是民间的什么日子03-05

怀念什么的日子作文12-17

那段什么的日子作文10-06

那天是个好日子作文11-17

在充满什么的日子里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