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地不懒作文

时间:2024-09-11 03:45:3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勤地不懒作文

  浪打浪

人勤地不懒作文

  一些往事走远了,尽管其中不乏值得咀嚼得失或唏嘘感怀的瞬间,但不管是尘封的,云遮的,都不愿再去打开了。回首一年,几朵花絮倒品出了些别样滋味。

  点拨,于无声处

  六月底,给《新作文》低版第六期写的“阅读迁移-思维引导”完稿。因为是第一次全方位阅读一本杂志,再遴选解读其中的亮点进而生发再创造思维,总担心把握不好方向,误导了全国的读者小朋友。动笔前,抱着诚恳求教了于校长和赵斌老师。两位老师不吝赐教,给了我点点面面的细致指导。再次阅读这期杂志,按照自己的思路形成了由文题迁移的《相约文题 由彼及我》。

  聂闻老师过目了稿子,很严谨地要求我“再修改一下,主要是行文的语气再儿童化一些,内容,语气,行文方式,一定要适合低年级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回头再读稿子,我发现原稿确实重于说教,言语生硬,还有点故弄风雅,缺乏朴实灵动的儿童味儿。这样的文字能否开启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真是未知数。修改过的第二稿勉强过关,但勉为其难的“滥竽充数”之嫌是有的。

  有了“第一次”教训,假期构思七八期合刊迁移的时候,我慎重多了。读完所有的作文,选好了突破的重点,我没有动笔——我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低年级孩子:读完这么多优秀作文,怎样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什么样的经历?生成什么样个性的写作题材?

  《藏在鞋子里的父爱》是我圈定的触点之一,小作者叙述的是下雪天爸爸背自己去上学的事,中心落定在“父爱藏在鞋子里”。作文题目含蓄,想象的思维空间大。这类“爱”的主题过去也写过,只是都是针对高年级的,和低年级孩子认知和经历有距离。怎么把主题破解得有趣而富启发,一时间,我拿不定主意。

  搁置了两三天,带着问题想了两三天,又把问题带到了南阳市“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的课堂上。第一天下午,是张祖庆老师“跟着大师学作文”现场课,这也是一个阅读迁移课。张老师引领孩子们从阅读到思维发散铺垫结束,又在投影上播放了歌曲《妈妈的唠叨》,伴随着“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短促亲切的语调,在场的人都难以把握自己的情绪,被入情入境地感染了:“母爱”瞬间激荡在整个会场,弥漫在每个与会者的心里。我的眼眶里涌满了泪,是啊,妈妈的唠叨里有爱呀!只是没有时间的冲刷,我们看不到她。我突然灵光一闪,又想起了《藏在鞋子里的父爱》:我还在转着弯儿想呢,就以“藏着的爱”为话题,岂不简单又开放?听课临了,突然想到“捉迷藏”这个词,对了,“……的爱会捉迷藏”就有了儿童化的稚气。

  于是,我写下了——

  爱,这个小东西,有时候很庄重,有时候很温暖,有时候它很调皮——来无影,去无踪,和我们玩捉迷藏呢。不信吗?

  妈妈的爱会捉迷藏,它藏在烦人的唠叨里,藏在一盘素菜里,藏在晒得暖和和的被子里,藏在来回接送你的自行车里……爸爸的爱也会捉迷藏,它藏在拉着你跑步的大手里,藏在扎你小脸的胡须里,藏在‘孩子,你能行’的鼓励里,藏在挂你书包的双肩里……老师的爱呢,藏在一笔一划的手势里,藏在严厉的黑脸里,藏在一篇篇作文话题的设计里,藏在‘会做的一定做对,做完一定要检查’的提醒里……同学的爱藏在你摔倒时搀你站起来的手臂里,藏在借给你的橡皮里,藏在给你检查作业的眼睛里,藏在运动会上为你喊出的‘加油’里……

  尘埃落定,我不由感叹,大师就是大师,他这四两拨千斤的指点也会“捉迷藏”。

  信任,沉甸甸的

  14年12月,帮学生投稿时看到了邮箱里的一段留言,“李老师您好!我是小文低版编辑赵老师。您给孩子投的稿件已收到。稿件质量都非常好,可见您在写作教学方面很有心得,运用的方法和选择的主题也特别适合小朋友。我想和您聊聊,看能不能将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有启发的方法总结一下,编辑成小栏目的形式,放在我们杂志中。因为对您了解不多,所以想法不太成熟,希望与您深入沟通一下。之前想给您打电话,可是又怕打扰您上课,所以只好发邮件先跟您说一下。祝您安好!”看了这则留言,有点激动也很荣幸,因为来自编辑的肯定和相邀还是第一次!

  后来的交流,了解到赵老师刚到低版担任责编,设想在杂志上新开一个“快乐作文课”栏目,想让我组织栏目话题。为了不失面子,不辜负编辑老师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信任,一个星期后,我把精心设计的四个话题《魔术师》《杀手》《借》《……的我》发给了她。赵老师20分钟就看完了,又表扬我,“好!每个话题都能打动孩子们的写作灵感。”因为杂志是提前4个月组稿,我的第一个话题《魔术师》连同孩子的几篇作文就在2015年第四期上和读者见面了。

  可是,今年三月,赵老师告诉我,她想建一个教师qq群,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这个栏目的指导中来。也许担心我的水平,怕耽搁了杂志的声誉吧。

  qq群建起来了。因为忙,我没有在上面发过言,也很长时间没和赵老师交流,没有接到她的约稿邀请了。沉默到五月,赵老师突然又在qq上给我留言,“李老师,您好!最近组织的几期稿子不理想,几位老师的话题和孩子的作文都不尽人意。这样,今后每一期你出话题,让其他学校的孩子写写。怎么样?”信任,冷却了,又升温了,我心里又热烘烘的。

  为了这份信任,我此后设计的《跑进班里的小动物》《欠你一句对不起》《我和年的约会》《我给……发奖状》《……是个胆小鬼》都是力争话题时尚,文字字斟句酌,触点低而有趣,材料随处可见。说是让外地的孩子写,我还是每次配上几篇自己孩子的作文,用不用都没关系——选择权不在我。

  教诲,无需谋面

  沙老师是位统筹编辑,认识他也让我受益颇多,未见其人,但能感觉到他严谨的文风。

  低年级孩子在杂志发稿,编辑一般有回复——多数是要照片和写作花絮的。印象中是去年12月中旬吧,沙群老师在邮箱给我留言,“李老师,你好!你发来的孩子习作其实都能上刊,只是杂志社要照顾地域关系,所以不能过于倾向一所学校的学生。我这儿有一个‘点兵点将’栏目,我觉得适合你和你的学生。你能不能先给我设计一期?给个例子你看看。”

  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好在平时的投稿邮箱就是他专用的。我仔细研读了他发过来的例文,“老师有话说”简洁而一语中的,孩子作文短小而直奔核心。这些字数不超过200的短文,比较适合二年级孩子练笔。话题也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趣,能启动孩子思维就行。

  春节前考试完,我设计了《会说话 不会说话》。两天后,孩子习作发到了博客上,我从中挑选了九篇表达精炼的随同话题一并发了过去。

  正月初九,看到了沙老师的回音:“《你会说话吗》将刊登在2015年6期《开心阅读与作文》上,请传你自己及以下同学的照片过来(像素不低于800k)徐畅、杨智昊、王政伟、李秋臻、王璞安琪、王靖杰。”留言没有评价,没有寒暄和前奏,一位编辑老师干脆利落可敬的风格却就在眼前。随后,《种……》《给失误颁奖》《小刺猬上学》陆续给他,都留用了。这,就是肯定和认可!

  春季,《三阶作文》中一篇关于蚯蚓的童话写完后,好作文较多,我就把孩子习作分成了几个主题板块投稿。沙老师见到我发给他的稿子,第一时间给我回复,建议我把发去的一组稿子让孩子改成日记的形式,做一期“点兵点将”。修改后得到的评价只有五个字:“很有趣!留用。”六月,沙老师留言:组稿“蚯蚓日记”确定刊发在2015年第九期……

  有了一定的“人情”基础,人就容易盲目。五月下旬,我给孩子设计了“都怪……”,话题的主旨是“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反正不是我的错。在课堂上碰撞了一下,孩子写出的短文面宽点也个性。给沙老师的稿件本来已经组好了,我画蛇添足地多了个心眼:把几篇出彩的拿了下来,换了几篇“第二梯队”。目的是给其他杂志社散发些质量高点的,命中率高——两不耽搁。三天后收到沙老师的回复:“话题有意思,但是孩子们的习作方向单一,缺少灵动。这次,就不用了。”仿佛我的小动作他看得一清二楚!真人眼里揉不进最细小的沙子!我错了!尽管调整后的组稿另一家杂志要用,但是确实对不起沙老师!

  感谢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师,他又给我上了一课。这以后,我无论给谁投稿,再不敢耍类似的小聪明了。

  握手,就要告别

  暑假闲下来的时候,我给孩子要写的作文做做思路铺展,孩子们的作文传上来了,我也选些比较新的修改修改,帮他们投投稿。可能这期间投稿的人不多吧,《创新作文》的朱老师,《快乐作文与阅读》的梁老师、韩老师,《快乐作文》的李老师,《故事作文》的常老师都发来留言,留下了qq联系方式,想让我给帮点小忙应应急。

  根据相应的要求,我给梁老师组织了写人和写季节共八篇作文,她竟看上了六篇。给韩老师组织了六篇铅笔书法作品,给常老师组织了四个“小记者风采”,给李老师选定了两个作文擂主,给沙群老师组织了一期“YouYou演播室”,给三家杂志写了八个作文点评,给聂老师写了两期“阅读迁移”。

  每次完成任务,我都会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些编辑老师们,是他们给我的孩子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只是,新学期就要来了,我要带着孩子到三年级了,对于刚刚“握手”的这些低版编辑又不得不说再见了。不过,这份情我会记在心里!

  耕作着,思考着,又享受着。多少时候,脑子中会不由自主蹦出一句农村话:人勤地不懒啊!

【人勤地不懒作文】相关文章:

懒妈不懒作文08-06

晚安心语:不骄,不矜,勤工,好学,才是好女子03-07

我很懒作文08-11

关于懒的作文08-07

我变懒了作文08-21

家有懒妈作文08-17

最懒的人作文12-15

我真懒作文05-17

我不会再懒作文03-20

不后悔爱过让人伤感短句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