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职高学生实习心理的变化及相应的调整方法
职业高中的实习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较集中的时间段在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学习。它不同于”勤工俭学”,实际目的不是获得报酬,而是职高教育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职高生在中学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学生步入职场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职高学生实习心理的变化及相应的调整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高学生实习心理的变化及相应的调整方法1
实习是课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焊接口。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既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提高他们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实习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解和熟悉工作实际的机会。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才可以知道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做哪些补充和调节,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并以此科学的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实习也是学生心理和角色转换的关口。借助实习,学生可以初步完成从理想到现实的心理转换和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顺利的心理转换可以减轻学生初入职场将要经历的现实冲击,完整的角色转换能为他们将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是否能达到效果最重要就是看实习的客观人—实习学生。有一句格言:心态决定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自身的心态。实习过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熟练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心态。所以,职高学生在实习中的心态问题及相应调试不仅仅对学生提升个人素质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而且对实习单位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发现和培养人才,对学校则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教学实践过程更趋于合理。因此,实习过程中个人良好的心态对整个实习过程,不是一箭双雕,而是一箭三雕。
职高学生实习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初始阶段,熟练阶段,结束阶段。在不同的实习阶段学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现象,现在就将不同阶段中一些典型的心理现象及相应调整逐一阐述。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从学生知道实习安排到学生正式成为实习单位的实习员工这个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心里层面容易产生波动,表现为情绪低落或者情绪高涨,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现象。
A、“下等人的活,干着多没面子!”
作为商业类职高,由于专业的对口,实习点一般以商场超市,宾馆酒店为主,实习生承担的主要是售货,收银,保安,门卫等服务性工作。职高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而且服务别人是下人干的活,比别人等级低的传统观念也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们容易把个人的地位和角色关系混为一谈。正因为这样,一些学生的心态被扭曲了,认为自己虽然升学无望,但毕竟读了十多年的书,却去做些端盘子、给人拉门、站柜台的工作,很不值得,周围的亲戚朋友问起来的时候会被人笑话,看低自己。
调整方法:
这样的心理反映了学生价值取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就应穿插对该行业的介绍,端正学生的认识和态度。教师需要使学生明白,社会上的岗位和角色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同一个角色,但是不管他是谁,他一旦担任了相应的角色后,都必须按照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行规去做,去尽心完成这个任务。既然自己选择了服务性专业,就必须做好对客人的服务,这是社会对该角色的统一合理的规定,并不是所谓的低人一等。即使说服务这种工作在角色上面和顾客之间是不平等的,也就是通俗的说:顾客是上帝。可是在人格尊严来说,服务人员和客人是平等的。既然选择了充当这个社会角色,就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自身的个性化服务来体现这一个角色的价值。
B、“终于可以在实际工作试试自己的能力了,我要好好表现,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打上优异的成绩。”
这类学生希望从实习中可以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的专业,对将来的完全走入社会先探探路,所学专业的相应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以及就业率等都有初步的了解,为自己的将来预测是否会适合做这种职业,是否有前途,从而可以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职业有一个心理定位。有的还会把实习看作提升自己技能的新战场,希望在过去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现在的实习工作相结合,检查自身的知识缺陷,巩固理论学习中的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
调整方法:
有这样想法的学生是属于对自己未来信心相对高涨的类型,教师当然要对他们积极性进行鼓励,当然也要在此阶段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告知实习并不如想象中那样能让每一个人如鱼得水,展现自己的才能,而更多的是会碰到考验人耐心意志的挫折。鼓励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既要有敢于取胜的.胆略,又要有敢于承受失败的勇气,以此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意识和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那么在今后的实习过程中他们就不会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折返而回。
C、“实习嘛,不过在单位里呆几个月,走走样,还可以脱离学校严格的管理了。”
这类想法的学生在职高也为数不少。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太差,在以往的求学过程中他们大多数受到过教师的指责,很少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长期得不到赞赏和鼓励,又缺少自我约束和家庭约束,导致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有些破罐子破摔,对将来没有也不敢有要求,把实习看成是摆脱管理和自己放纵的一种机会。有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在实习中容易迷失自我。也会辜负了家长和老师的期望。
调整方法:
这种心态是最可怕的,要从其本质心理着手,改变其不正确的想法。老师应该在这段时间加强这类学生积极性的唤醒,让学生看到实习又是自己的重新开始,从而树立成功的信念,唤起他们对将来认真的思考,使他们对将来有所期望,这样他们才会把心思集中在实习工作上面,对实习产生兴趣。当然对这种学生也需要联系其家人以及在实习期加强关注,否则,学校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有可能是将来的社会问题青年。
二、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是指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需要进行的岗前培训、分配岗位、初步上岗实习这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而波动,有以下几种心理现象。
A、“培训太枯燥了,真希望能学点高技能性的东西,提高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刚走入实习单位,学生一方面惧怕自己无法做好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迫切渴望通过实习可以掌握一些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所以学生对岗前培训会格外依赖,希望自己能在岗前培训的时候能够多学习点实际操作,对自己整个实习过程有较好的帮助作用。而培训期间往往以理论学习为主,较为枯燥,较少涉及动手这个环节,学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培训中学生也感觉所从事的工种技能要求较低,会产生对基层工作的轻视感。
调整方法:
教师应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培训是任何一个职业开始必须有的步骤,简单的内容也需要扎扎实实的掌握,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要克服焦躁的心理。同时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任何一个工种都需要从基层做起,做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基层员工,然后再去考虑自己去做一个可以对实习单位有创造性的人。并且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的方法,寻找个人与工作要求的差距。必须先确定自己能做什么,做好什么,最后再去考虑、自己想去做什么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走才会走的踏实放心安全。
B、“我的能力和平时表现都比他好,她就因为身材好就分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我却得不到机会表现,这太以貌取人了。”
因为服务性行业比较注重外在形象,所以在分岗位前会根据每个实习学生的外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将学生分配到有一定区别的岗位。这种这种行业中正常的分分岗使得学生间的外形差距更突出,使学生更觉得不公平,特别是那些平时在校因为成绩好倍受老师青睐的学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失落感,这种情绪甚至会影响整个实习,也会导致学生自信心的逐渐丧失。
调整方法:
教师应该在学生分岗前后注意学生的心态变化,多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对分岗的想法,及时做好情绪低落的学生的疏导工作,从而也避免有学生情绪反映过于强烈而产生过激的行为。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借机让学生明白,在职场中,自身的任何优势都是机会,不管外在和内在的,但要抓住机会必须是两者统一。有外在优势的,如果不提升内在品质,优势必不长久;外在优势缺乏的,只要踏实肯干,也会在自己岗位上出人头地。此外,学校应当与实习单位协商好,使实习学生的分岗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C、“单位里人际关系真是冷漠,不懂也没人主动告诉我该怎么办,很认真的做也没人表扬,提些建议还被认为多事,真压抑。”
学生在初次上岗阶段,从本质上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领导的鼓励及赏识。在自己薄弱的技能不熟练方面,学生往往希望老员工能给于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自己很快的熟悉工作环境。同时他们渴望自己能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迅速得到领导的好评,对个人信任和关注。对工作制度和程序中的一些不够合理处,有些直爽的学生还会向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希望自己的建议得到重视,从而确立自己的个人价值。
调整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在职场里,实习生就被看成是一名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是职责,做错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罚。老员工没有义务来指点你,应增加主动性,多学多看,有困难主动向前辈请教。要低调,不要张扬,提建议要经过深思熟虑。同时鼓励学生要自信,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拿出成绩给老板和同事们看,因为职场是以实力来说话。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实习周记里多写些对所在实习单位的感受和对实习单位提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收集和整理,在班里交流,成熟的也可反馈实习单位。这样既满足了刚步出学校大门的学生渴望被人重视的心理,而且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的交流以及实习单位的管理都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D、“单位制度真是苛刻,不小心疏漏了一个环节就是一张罚单,偶尔迟到一次了也不问缘故就是扣钱,太没有人情味了。”
一个管理型的企业里自然比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严格的多。在学校里犯了错,学生习惯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一次次给予机会。可是在企业里面违反工作纪律就是情理不容的事情,上班迟到、旷工,那么是极为严重的工作纪律问题,会受到实习单位相关单位的严肃处理。此外,学生在实习后,不一定合适的工作时间安排以及一些小的方面,比如:交通问题,都会使正在实习中的学生出现体力的衰减和刚开始的工作热忱相矛盾的情况。
调整方法
在纪律问题上,教师应当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告诉学生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别人对待你就是成年人的标准,有行为的承担能力,不要以自己被家里看待的情况去适应社会的工作,也不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宽容态度去要求工作单位,那样是行不通的。此外,教师在和学生交流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和实习单位多沟通,尽力确保学生能有合适的工作时间和能承受的工作强度。
三、熟悉阶段
熟悉阶段是指学生从被分配单独工作并可以独立完成到通知实习结束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可能产生对工作的抵触心态,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A、“工作每天都一样,一点挑战性也没有。”
比起刚到实习单位的新鲜感,与现在实习中对工作的磨合。实习学生往往会开始认为实习工作无非就是一种机械的、枯燥无味、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当所分配的岗位技能被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学生就会开始不满足这种重复简单的机械性劳动。当然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是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随着实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就会伴随实习的继续而提高,当学生的期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这时,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怠工、得过且过、混日子等现象。
调整方法:
教师可以强调相关的实习制度并引导学生认识实习的目的。实习除了可以带给学生课本以外的实习操作技能,还可以带给学生对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了解,对自己未来可能选择的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自己个人价值的正确评价等。仅仅在实习期间学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习学会自己求知,培养自己求知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和实习有关的作业,比如就实习工作中某一现象做一份实习调查报告,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去发现,去思考,也借此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B、“老员工工作效率还没我高,就会对我们呼来喝去,自己倒轻松,凭什么我多做,工资却是他们的零头。”
由于学生的专业服务技能逐渐熟悉,学生由开始的对老员工毕恭毕敬、过于依赖性到实习中的敬畏感消失,最终独自顶替岗位。老员工也会因为学生技能熟练从而将自己的工作分给实习学生身上,从而加重了实习生的工作任务,这就使实习生和老员工间开始产生矛盾。服务技能的提高使得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在显现,渴望得到合适的报酬和合理的休息以及平等的福利待遇。这不仅仅是渴望自己被补偿,更多的是渴望自己的人生价值被肯定。他们会有这样的心态:我不要求我比别人待遇好工资高,可是做同样的工作要有同样的待遇等等。
调整方法: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可能产生的人际关系,千万不要随便贬低别人的工作水平,要懂得尊重别人。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有理有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保护自己。实习生的福利待遇不及正式员工,心理不平衡是很正常的,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认识实习的本质,实习中学习技能,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而实习单位则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做好学生和实习单位沟通、学校和实习单位沟通以及学生和学校沟通的纽带。当然学校方面应当从学生利益出发,站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面对待学生的待遇问题,做好与实习单位的协商工作,保证学生正常权益能够得到实现。
C、“他们都是这样偷懒的,又快又省力,我再按规范做,就被别人当成傻瓜了。”
由于实习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对工作中的不良现象和不规范的操作开始习以为常,学生开始被环境同化,失去了纠正错误的正气感,产生从众心理。老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工作任务的压力,学生最终能够保持正确科学规范操作的不多,大多数实习学生都随大流,也将实习岗位中的不好的习惯和风气一并接手了过来。比如由于长时间的合作,学生也可能会与老员工一起外出聚会、吃饭喝酒娱乐。
调整方法: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这样的想法。通过典型的事例在学生群体中展开讨论,如何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适应环境是应该积极的,主动的,但不是单纯的去迎合,求同化,应坚守自己的原则。对待好的应当发扬;对待不好的东西,不良的习惯和风气,应该有正义感,勇于发现并改正。同时教师应该在回校教育课中抓住学生实习中正面的例子给予表扬鼓励,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也为他们在以后的不同社会环境的适应时多一份坚定。
四、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是指实习即将结束,学生将结束自己的实习生身份,返回学校,这阶段一般有以下心理现象。
A、“快结束了,师傅也特别客气,马虎点没关系,反正没几天好做了。”
学生对自己将结束实习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回到轻松的校园生活中感到兴奋,这样的心态容易使学生在最后的工作中麻痹大意,不遵守纪律,甚至可能造成工作中的重大责任事故。
调整方法:
教师应该在实习即将结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一次客观的调查,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把产生的消极情绪和无纪律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实习总结,完成理论联系实习的实习任务。
B、“实习中有些差错,不知单位会怎样写实习鉴定,如果写的差,会影响我毕业和将来就业的。”“我想留下来,不知单位对我印象怎么样。”
实习鉴定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环节的完成,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实习评价、学习积分。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实习期间不认真,纪律问题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从而担心实习单位给自己的实习鉴定,从而在这一阶段产生焦虑;而另外一部分在实习过程中严格律己的学生,则希望自己的表现在实习鉴定中能够体现出来,或感觉自己适合实习单位工作,渴望单位能留下自己,也会因期待同样产生焦虑的情绪。
调整方法:
对于学生担心的实习鉴定,学校应该和实习单位事先做好沟通,让实习单位来消除学生的压力,同时强调学生在最后的表现对整个实习过程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等,促进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对愿意留在本实习单位的学生给于支持,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理清想留下来的原因,鼓励他们主动向人事部门表达意愿,当然也提醒学生得有意愿受挫的心理准备。
C、“这是我第一份工作场所,我会常来看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相处,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员工、与实习单位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情。学生可能会对离开感到舍不得。例如通过互通联系方式、在实习单位拍摄照片、表示经常回来看看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
调整方法:
学生这份留恋可以理解,可任其慢慢消退。但教师应有意识提醒学生注意适度交往,应该放在工作学习之余,不要影响正常的工作等。
当然,学生在实习的各个阶段还有其他各种心理现象。比如工作出成绩时的表现的狂妄,工作指标难以完成时因压力产生的焦虑,面对单位里严格等级制度时心理落差,在服务顾客时因受委屈而带来的郁闷,等等。这些心理现象在处次步入职场时产生都很正常,如果有我们教师经常关注,及时发现,时疏导,那么其中的一些不良的情绪就是学生头顶偶尔飘过的几片乌云,转瞬即逝,学生头顶还是一片晴朗的天空。
总而言之,实习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学生完成步入职场的心理和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心态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实习的顺利高质量的完成,也保障了个人职业生涯崭新的开端。当然这样完美的情况是需要实习阶段的所有人为之努力的,包括学校老师、单位领导和老员工、实习生个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调整好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心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热情,充满活力的实习生活氛围。
职高学生实习心理的变化及相应的调整方法2
摘要:职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职业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本校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得出目前职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职高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职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话题。经过十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跟踪研究,现在职高生在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目标建立等方面出现了新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职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1)人际交往淡漠。
主要表现为学习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课后不参与同学讨论、游戏、活动,在校园中独来独往。
(2)适应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为不喜欢班级同学、不喜欢宿舍舍友,不喜欢任课教师,较难融入学校环境、课堂教学和同学间的交流之中。
(3)缺乏目标或者目标建立不清晰。
主要表现为上课睡觉,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确定是否参加三校生高考或是顶岗实习,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4)受挫能力较差。
主要表现为被老师责骂或自己认为同学背后议论而采用不良的行为方式对抗或是退学。
二、职高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职高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中,职高生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占据一半,超过一半的职高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从留守儿童成了留守青少年,原本应承担家庭教育义务的父母缺席。由于父母的长期缺席,这些职高生内心孤独、郁闷,遇事孤立无援,内心渴望父母的关注、关爱,却从不表达出来,因为十几年的留守,这些职高生已经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因此在学校中,也不擅长表达、展现自己,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其他同学比起来显得格格不入,最后形成和同学关系紧张的局面。
(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尤其是手机的使用,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另一面又像一把“双刃剑”进入到职高生的学习生活中。每个职高生至少有一部手机,父母的本意是因为自己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己联系,但很多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在课后、放学、午休、晚休的时间,学生都在看手机,男生大多是打游戏,女生大多是聊天。这种消遣方式让职高生不在关注自己身边的事务,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
(三)学校因素。
因为大多数学生为留守青少年,家庭参与度较小,家校协作不够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巩固效果不佳。
三、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职高生人际关系淡漠、适应能力较弱、缺乏目标建立和受挫能力较差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需要融合技术来进行,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有不同的侧重点。通常采用教学常规课程、团体讲座和个体心理咨询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
(一)常规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常规课程通常根据学生需求,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识自我、接纳他人,展望未来为四个板块,在教学中多采用情景表演的游戏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并让学生分享感悟。这个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感悟表达融入的过程。通过实践,这个课程设计和实施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较好的帮助。
(二)团体讲座
团体讲座有两个要求,首先是要求主题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案例分享也是健康的。切记在团体讲座过程中呈现过多负面信息,这样会误导学生习得其他消极的方式。
其次是讲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习要求做不同主题的讲座,比如高一年级做适应性心理健康讲座、高二做目标建立讲座、高三做树立自信的讲座。每个年级又分别做不同程度的男生女生性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这种分层分性别的讲座实践后效果比较好。
(三)个体心理咨询
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规范的个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通常分为咨询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支持性会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可以结合绘画、音乐、沙盘游戏等表达性治疗形式,帮助来访者表达出内心深处存在的负面情绪,进而帮助来访者宣泄烦躁、压抑、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
第二个阶段在咨询中期主要对来访者进行认知调整,合理归因,抗壓能力训练,和人际关系的调整。
内归因是很多产生心理问题学生形成的归因模式,在生活中容易将失败和错误全部都归结在自己的身上,而不会对事件做出理性的分析。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可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
对于部分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行为,与其心理上的脆弱有关。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咨询师应该帮助来访者进行相应的抗压能力训练和指导,包括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体育竞技、电影视频等多种途径来树立正确人的生观,认识到压力与挫折无处不在,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除此之外,职高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他们而言有重要的意义。部分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行为与其在人际关系中的挫败感有关,因此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接受他人,并且掌握一些基础的人际关系法则,学会和同学交往,在同伴中找到归屈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辅导后期,协调机制的实施,巩固辅导效果。
首先,需要引入家庭治疗,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争取家长对辅导工作的配合,调整家庭关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养育观,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因为学生最终需要回归到家庭之中,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改善家庭功能,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和改善人际关系。
其次,与其他教师结成工作联盟,巩固辅导成效。在咨询的后期咨询师应联合学校相关部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其他同学能够关注到他的改变,帮助其在同辈团体中找到归属感。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也不可能立刻得到解决,这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真诚对待学生,从而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孟有萍.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248-249.
[2]王岩.职高学生常见心里困扰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高考,2019(11):293.
[3]刘英格.当代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索[J].散文百家,2019(01):201.
【职高学生实习心理的变化及相应的调整方法】相关文章:
心理调节紧张的方法06-20
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06-21
和男友亲密后心理变化03-10
克服紧张心理的方法-克服紧张03-06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的方法05-12
小学生调整作息时间03-03
轻松克服自卑心理的12个方法12-26
让你轻松克服自卑心理的8个方法11-27
人员调整公告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