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年月日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3.会看日历,认识星期,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
4.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的表象中理解时间、时刻的意义,能够计算经过时间。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事例、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理解、建立时间的概念。
3.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实践中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知道可以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了解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探索数学、让学生应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践的活动,从中获得成功、能力增强的良好情感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4.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常用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有感性的认识,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它们的实际概念。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3.熟记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24时计时法,能进行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平年、闰年含义,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掌握“24时记时法”,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熟练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
3.求经过时间中分钟不够减的情况,根据时间单位的进率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年月日,另一部分是24时计时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认识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再教学24时计时法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部分教材,是时间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小学生学习较长时间概念的开始。这一阶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中。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如下:
(1)素材的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紧密密切联系。
(2)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3)建立时间概念,加强时间观念的形成。。
(4)利用知识的迁移,创设自主探索与主动建构知识的空间。
(5)将24时计时法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
(6)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7)素材的选取生动有趣、内容丰富。
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因为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只是在脑海里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分等时间单位,在理解较大的时间单位时还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只要教师选取学生身边熟悉事例,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和各种形式、方法,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相信学生很快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制作年历或其他的实践活动,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与学的建议
1.年、月、日。
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在课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可以用谜语的形式引入“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猜出是“年历”后就可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特殊的日子引出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非常重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虽然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清晰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年、月、日的形成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包括“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判断。二判断平年、闰年又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注意方法的指导,可以介绍给学生:不是整百年的时候用后两位数除以4,是整百年的时候用前两位数除以4来判断的巧方法。对于“特殊的2月”,在讲课时要给与特别的重视,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2月的天数最少吗?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先吊起学生的胃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用动画故事的形式讲解清楚。
2.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是国际统一标准的计时方法。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两种方法比较起来,24时计时法便于计算。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钟表的作用,联系、交通、广播、电视等生活中的素材,体会它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商场的营业时间9:00~21:00;银行的营业时间8:00~17:30;火车的起始时间10:45~21:07;电视节目的预报时间等都是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然后再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计算经过时间时,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水平的不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不一定都必须转换成24计时法。比如:上午8:40~下午1:10,有的孩子可能会以12:00为一个间隔点,8:40~12:00经过时间是3小时20分,再加上1小时10分最后经过时间是4小时30分。又如:上午8:00~晚上7:30,有的孩子会说还差半个小时刚好就是一圈,所以经过时间是11小时30分。
在这个知识部分可以多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资料,比如:土圭、日晷、沙漏等古时候的计时仪器,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是古老的日晷作为开篇。还可以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一下古时的12个时辰、时区、格林尼治时间等知识,例如,我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在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由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同,学生了解知识的水平也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年月日、平年闰年、24计时法等简单的知识,但多数对这些时间单位的长度感知、具体形成、科学依据、背后故事还不清楚,对时间概念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清晰。有的仅仅是会背一些有关大月的口诀。基于这种现状,注意一步一步系统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掌握知识,从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2.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虽然每个学生都经历,但是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还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好素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奥运会开幕、闭幕等日子,帮助学生建立起较长的时间观念。
3.注意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利用好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大月小月和2月的变化规律。
4.注意利用好直观教具,充分发挥钟摆模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攻克知识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5.注意不要忽视“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既能巩固学生对年月日的理解,又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年月日单元分析】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03-06
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03-0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03-09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12-18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6篇[经典]03-10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03-09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看图作文「精选」03-03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12-19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04-14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