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一体化推进两岸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在1976-1990年间,台湾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从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台湾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在实现经济起飞的1970年代贸易依存度高达87.27%,在2000—2008年间的依存度更攀升至96.87%。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及出口对GDP的显著贡献表明,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带动台湾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台湾的进出口结构中,美、日长期以来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强化与美日的经济联系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1975年至1987年间,台湾对美、日的整体贸易依存度平均达到53.06%。而同期,台湾对从美、日的进口依赖度也高达53.13%多,其中从日本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更高达29.84%,“输入之对台湾之重要性在于原料及机器设备的输入占总输入的94%”。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台湾从美、日的进口产品绝大多数都是资本品,而出口则以消费品为主。美、日是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和原材料、设备的进口市场,并在分工基础上大体形成“出口美国、进口日本”的贸易格局。
在1969—1990年间,美、日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和产业、技术转移为台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升级条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通过密切的经济合作,美、日与台湾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产业分工关系,台湾也因此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
发展战略与合作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分析,大陆区域合作战略是以“和平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安全合作,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面向的区域合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战略机遇期,进而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就经济层面而言,大陆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逐步从参与东亚多层次的地区合作机制的创建,走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东亚区域实现全面的一体化。从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看,大陆选择了以“10+1”为主轴,并率先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运行框架。这一进展显示出,中国大陆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姿态与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尽管大陆在推动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的定位与功能逐渐明确,但囿于各方面因素(国际环境、战略竞争者、地缘与历史因素等)的制约,尚未确立起区域合作的主导性优势,反而面临着新的、复杂的竞争环境。其原因在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力量板块上看,任何区域权力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意味着区域既有势力结构的改变和区域新秩序的重构。在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出于对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既有的结构反而会呈现强化的趋势,极易导致新旧结构更替的潜在冲突;而只有当新兴力量占据明显优势、且新结构的发展前景逐步显现时,既有的结构才可能出现松动乃至于出现重构的态势,这种态势必然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具有直接的、战略性和深远的影响。由此分析,在区域合作的发展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取得、战略竞争优势的确立是区域合作重构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
作为东亚地区合作的战略基点,东盟不仅战略地位非常突出,而且也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但由于自身的实力薄弱、内部整合程度有限,因此,难以真正发挥领导和推进东亚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任。专家指出,就东亚一体化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历史进程来考察,从长远和根本上说东盟难以承担起东亚一体化的主导和核心力量这付重担。而东亚主要经济体中国大陆、日本、韩国虽经济依存度高、共同利益逐步扩大,但在区域安全结构上又处于对立状态,进而导致在东亚地区合作中无法回避对区域合作主导权之争。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大陆与日本之争。此外,美国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利用其全球霸权地位以及东盟寻求战略平衡的心理,积极强化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介入。针对这种复杂的情势,大陆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也需要有新的调整,在合作的方式与途径方面应进行深化和细化,以确保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权。
从目前情况分析,“由于亚洲地区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与其他地区联系的广泛性,今后亚洲区域合作也不可能只有一两个统一的渠道,而仍将是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同时发展”,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如无法形成有效的突破则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能将长期处于较低的层次而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形成稳定的合作“轴心”与动力源,而中国大陆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体而言,当前制约东亚区经济一体化的因素较为复杂,但核心是缺少合作的主轴,这其中既有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也有着成员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政治互信以及共同利益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的原因。基于此,如何通过区域合作的有效实践,缓解东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进一步深化彼此的共同利益基础,成为中国大陆进一步发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主导与推动作用的基础与关键。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两岸签署ECFA后的新情势,深化两岸联系、增强两岸互信、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中国大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有利于两岸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因此,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基础上建构起区域合作的双层结构,对于中国大陆区域合作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两岸经济密切互动的现实也为这一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格局调整与合作契机
总体而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状态,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理论所谓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尚未完全打破。长期以来,日本处于东亚经济发展的核心,包括台湾在内的“四小龙”处于半边缘状态,其他经济体则相对处于边缘区域。近年来,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其东亚经济核心地位已经出现松动的趋势,但借助在资本、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相对领先优势,日本在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台湾经济一度出现“边缘化”危机,但在进一步与大陆深化经济合作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基本保持其“半边缘区”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大陆基本上处于被排斥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状态;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逐步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大陆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2010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乐观者甚至预计大陆的GDP最快于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由于人均GDP、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距离发达经济体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区”尚有较长路程要走。因此,目前的东亚经济体系总体而言尚处于调整与变动之中。
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大陆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因此,大陆方面在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全力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2001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中国—东盟峰会上宣布推动成立中国(大陆)—东盟自由贸易区(10+1)。2002年11月初,中国大陆与东盟(ASEAN)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2010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正式运行。
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积极负责的合作态度,使得中国大陆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东亚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区域合作战略的调整。曾经是东亚经济发展推动力的日本经济,在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增长停滞后,已经难以继续发挥东亚经济的“火车头”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大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改变的深刻意义在于,“对于东亚区域内各国和地区来说,大陆的崛起是一趟促进发展、共享繁荣的高速快车。”区域内主要经济体已经把大陆作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合作对象,对大陆投资和贸易已经成为东亚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而且,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增长,承接大陆的投资与开拓大陆市场也已成为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
由于市场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可以预见,大陆以其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潜力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众多的科技人才和发达的基础技术体系,以及一部分具有世界水准的高科技产业和完整的产业结构,将在东亚产业分工中发挥更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大陆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处于经济转型和一体化进程中的东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大陆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必将日益扩大。
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除了重视“10+3”和“10+1”的经济合作之外,还特别重视海峡两岸“一国四方”(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中华经济圈”的建设。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大陆与香港及澳门经济合作的深化与发展,逐步消除在一国之内三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与制度障碍,大陆中央政府分别于2003年6月29日和2003年10月17日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CEPA),并立即开始了具体实施工作,目前协议已进入到第六阶段,显示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由民间自发的松散形式,全面转变为官方机制化协调的新模式。而此类的紧密合作安排如扩展到台湾的话,就会形成一个合作空间更广阔、互补性更强、合作潜力更大、更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济协作体系。从一定程度上讲,“一国四方”经济的机制化合作应当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 程进一步加快。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东亚地区的贸易互补指数由1985年的51.2点升至2001年的67.3点,绝对指数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和欧盟(EU)。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东亚地区开启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个进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及经济一体化制度的研拟或安排,如中国大陆分别与香港、澳门达成的更紧密经济合作协议(CEPA)、与台湾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日本与新加坡的新时代经济合作协议,中国大陆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及研拟中的中、日、韩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3)等;二是区域内各经济体与区外经济体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如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协议,亚太经济合作论坛(APEC),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印度自由贸易区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中,对东亚经济发展影响范围最大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当属“10+1”及研拟中的“10+3”,因为这一区域合作机制将形成一个经济总量、经济增长及市场潜力都堪称世界第一的超级区域经济集团,对全球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秩序重构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大陆无疑是公认的有着主导性影响力的推动力量,对区域内新的合作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并进而成为带动东亚区域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之一,这也是新的东亚经济合作格局的最大特点。
在这一发展态势下,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进一步推动着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深化与发展。
【东亚经济一体化推进两岸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相关文章:
推进某市花卉产业快速发展意见02-27
关于加强作风建设推进财政工作02-27
推进新区建设项目建设交流的材料02-26
如何选择婚庆02-27
乔纳森的工作模式02-26
做好残疾弱势群体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发展02-27
十五期间及上半年民营经济发展综述02-27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产业化模式02-27
浅谈城市群生态农产业模式研究02-26
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四个选择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