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7课《端午的鸭蛋.》,首先我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
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师:为什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呢?
生:是为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师:那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同学比较清楚?(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回答)
生:①、赛龙舟(师: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大家到时可以到新县城去观看那壮观的场景。)
②、食粽子(师: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亲口吃过,肯定印象深刻。)
③、屋前挂艾草(师:有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④、喝雄黄酒
师: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盛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汪曾祺的端午节,去感受其浓郁的民俗风情。
二、循循善诱,学习课文
师:请大家把课文自读一遍,给读不准的字词划上记号,并思考: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及重点字词。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对有些字词的读音是否把握得准确。你们拼读我来写:
系索子(jì) 粽子(zng) 门槛(kǎn) 拧成(níng)用酒和(hu)
腌蛋(yān) 熏五毒(xūn) 肃然起敬 莫名其妙 囊萤映雪
师:后三个词语你理解吗?谁能把其意思解释一下?(学生举手,提名回答)
明确: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
囊萤映雪---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它们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师:跟囊萤映雪类似的体现刻苦读书的.故事的词语还有吗?
生1:悬梁刺股。
生2:凿壁借光。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每个词语熟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哪些同学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举手发言,看谁分析把握得好。)
明确: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这段写的是什么?
生:端午节的风俗。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快速的找一找。
生:系白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教师板书:端午节的风俗---7种)
师:在这7种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什么?
生:吃“十二红”。
师:主要是因为“十二红”里有什么?
生:咸鸭蛋
师: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不能忘怀呢?请你们集中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学生读后,举手回答,教师整理)
板书:家乡的咸鸭蛋:①享有名气
②双黄蛋多
③历史悠久
④质细油多
⑤吃法多样
师:作者在介绍咸鸭蛋的这些特点时,他饱含着对咸鸭蛋的什么感情?
生:喜爱,赞美,并存之自豪。(板书)
师:你可以从哪里明显地感受到?
生1:“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生2:“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生3:“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所以在端午节的那么多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
生:端午的鸭蛋。
师:第四段就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他侧重写了孩子们挂的“鸭蛋络子”(板书)。请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挂“鸭蛋络子”?
生: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师:饰物一般是用来做装饰、陪衬,以显示好看的精美物品,这“鸭蛋络子”精美吗?
生:精美。
师:那你们描述一下。
生:络子是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的;鸭蛋是由孩子们自己挑选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师:嗯,这么说,“鸭蛋络子”不愧是孩子心爱的饰物了。它不仅外表精致,而且里面的鸭蛋也很特别,完全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去挑选的。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舍得吃上鸭蛋了?
生:“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师:他们吃鸭蛋也很讲究,怎么个吃法?
生:“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师:这是为什么?
生:蛋黄蛋白吃光了,蛋壳还可以用来装进萤火虫,做一个别致的灯具。
师:这样的灯具漂亮么?
生:漂亮。
师:描述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让他们齐读)
生:“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灯具在实用上还挺赞赏的,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
师:从哪里?
生:“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师:哦,原来,“鸭蛋络子”是饰物,是玩具,给作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所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家乡端午的鸭蛋。
三、指导朗读,揣摩语言
师:作者在做这些介绍时,他的语言看似平淡,但细品起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我们先来一起品析这样一句话:“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你们说值得赏析的地方在哪里?
生1:“吱”。
师:为什么?
生1:它形象地描摹了扎下去发出的那种声音。
师:回答不错,好一个拟声词!还有吗?
(学生暂时沉默,老师注意启发)
师:我若把这句话中的“冒”换成“流”,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冒”形象一些,显示了油特别多。
师:分析得不错,请大家就尝试着用类似的方法再精读课文第二、三段,也找出你喜欢的字、词、句,并仔细品味赏析它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精读课文,酝酿之后各抒己见。)
生1:“肃然起敬”、“特别标明”这两个词用得好,体现了咸鸭蛋的名气之大,也道出了作者那种自豪、幽默感。
生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确实”这个词道出了作者的那种真实情感,没有一丝虚假,没有一丝夸张。
生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里的“蠢”“秀气”用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鸭蛋写得富有灵性。
……
师: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感叹句比较多,请你们先找出来。
(学生拿笔做上了记号。)
师:若把这些句子中的“!”换成“,”或“。”,比较读一读,在语气上有区别吗?请发表你的见解。
(学生试着比较朗读,然后举手发言)
生:用“!”读起来带有浓厚的感情,用“,”或“。”就没有这种效果,显得平淡一些。
师:回答得好,那谁能为我们现场演示,声情并茂地读出这些感叹句?
(善于表现的同学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教师分别点两位同学(一男一女)作展示,效果确实不一般)
师: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品起来确实耐人寻味。希望大家学了本课之后在语言的创造上能有所收益!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曼谷的小象》的课堂实录03-01
关于《山中访友》的课堂实录03-01
江雪课堂实录03-01
《物种起源》课堂实录03-01
人教版九年级上《望江南》课堂实录02-2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课堂实录03-01
端午节作文03-0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02-28
我的母亲的作文03-01
我的体育老师的范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