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意思解析

时间:2022-12-26 12:50:1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负荆请罪的意思解析

  负荆请罪的反义词就是兴师问罪。负荆请罪的意思就是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向别人道歉。兴师问罪的意思就是发动,因为对方有罪而前去讨伐,就是受害方向对方声讨,以此得到公平和正义。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负荆请罪的意思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负荆请罪的意思解析

  兴师问罪这个成语要比负荆请罪出现得晚。负荆请罪出自战国时期将相和的典故,而兴师问罪就是在宋代科学家的笔谈中出现。内容就是这样的。一个番邦小国不愿意继续成为朝廷的属国,改变了年号礼仪文字等,朝廷知道后兴师问罪。

  负荆请罪的反义词还有一个,死不悔改,它的意思就是不愿意悔改,不愿意回头就是岸,特指那些非常顽固,不愿意去改正自己错误的人。

  一意孤行也就是负荆请罪的反义词。一意孤行就就是指对自己的决定一条道走到底,听不进别人的劝解和建议。它就是一个中性词,本身不含有褒义贬义的意思。这个词语也就是有典故的。汉武帝让张汤和赵禹一起制定国家的法律。许多官员希望赵禹两人不要把法律定得太严格,想请他吃饭。赵禹拒绝了任何的邀请,也拒绝了任何的礼物。官员们请公卿出马也无济于事。公卿受官员所托上门,赵禹始终和他聊着天文地理,不谈论律法这个话题,也没有给公卿谈论律法的机会。公卿见赵禹这样的做派,在赵家待不下去,起身告辞了。赵禹始终从国家的实际出发制定律法,他对别人说,之所以拒绝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独立地做决定,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最后总结说孤立行一意。

  负荆请罪的意思解析

  负荆请罪,出自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典故,原话就是“肉袒负荆”。后来这四个字演变成一个成语,字面意思就是在说背着荆条向人请罪,用来形容主动向人道歉、认错,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负荆请罪

  “负”就是背负、背着的意思,比如如释重负中的“负”字也就是一个意思。“荆”就是荆条,就是一种灌木,它的茎很坚硬,所以在古代常常用来制作刑杖。背上荆条,其实就就是让对方拿着荆条来惩罚自己。需要先脱去上衣,一般还要给对方下跪。因此,这就就是一种表示认错、认罚态度的行为。古时候要被刽子手公开处斩的犯人,一般也就是赤膊上身,双手被绑在身后,背上也插着一个木牌,上面一个鲜红的“斩”字。这个木牌叫“斩条”,不过就是后来演化出来的,周朝时不就是这样的规定。所以说不定,这一方式就就是从负荆请罪得来的灵感。

  “请罪”表示自己知道错了,愿意接受惩罚以求对方原谅,所以这两个字就是在解释“负荆”这一行为的含义。与《史记》里的原话,去掉“肉袒”前两个字而加上“请罪”两个字,就就是为了让那些不清楚成语出处典故的人更容易从字面来理解这个成语。

  负荆请罪这一行为除了廉颇做过,《水浒传》里的李逵也做过,但那都就是古代,就是那些猛将爷们才有胆子和能力做得出的事。到了后来,一般道歉认错的方式就变成下跪自己扇耳光了,而到了现在,就成了跪搓衣板或者键盘。

  负荆请罪的.启示有哪些

  负荆请罪不仅就是中国流传最广最久的历史故事之一,而且成了一个十分常用的成语。原因有许多,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地位和名气就是其一,有趣的故事转变就是其二,最重要的就是故事给后人留下的启示。

  负荆请罪

  第一,要知错就改。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要羞辱于他,只就是他自大傲慢的体现,意图羞辱同位的大臣更就是一个大错。所以在自知有错后,廉颇敢于去向他负荆请罪。所谓负荆请罪,不仅要脱光衣服赤膊上身,还要背上荆条。这里的荆条在当时就就是刑杖。由此可见,廉颇认错态度的诚恳。

  第二,要宽容大度。廉颇扬言要羞辱自己,蔺相如的反应却就是回避,一直不和他相见,不仅称病不上朝,外出遇到他也调转车子。而在廉颇知错来请罪后,又立马原谅他,与他结交为同生共死的好友。而廉颇在秦王面前尚且敢于斥责威胁,所以他对廉颇的态度不就是害怕畏惧,而就是宽容和大度。

  第三,以大事为重。蔺相如回避廉颇,并非害怕,而就是把国家大事放在前面,个人仇怨只在后面。因此,他宁愿忍受廉颇的屈辱,而不去与他抗争,就是在为国家考虑。

  第四,合则两利。蔺相如在向门人解释时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他和廉颇两个人在,如果两人相争,就不能共生。所以他才不去理会廉颇,不希望和他保持敌对的关系,最后又立马原谅他。身为赵国文臣和大将,只有共同为国效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成语典故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

  负荆请罪的意思

  背着荆条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负:背着;荆:荆条。

  负荆请罪的出处

  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成语解析

  负荆请罪,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近义词:面缚舆榇、引咎自责、肉袒面缚、登门谢罪、知错即改、肉袒负荆。

  反义词:兴师问罪。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廉颇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主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的意思解析】相关文章:

负荆请罪作文3篇02-23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11-24

婚前梦境的解析05-01

霍金的笑容解析05-06

《妈妈的账单》教学解析02-16

《生命的壮歌》教学解析02-27

立春相关知识解析02-28

芈月的朝代解析05-05

儿童近视原因的解析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