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由来和传说

时间:2024-12-19 14:10:08 赛赛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龙的由来和传说

  在中国的民间对龙的传说有很多,大家都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对它们并不陌生,下面是龙的由来和传说,欢迎参考阅读!

  相关故事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在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最终龙成为了皇帝的代表。

  我们在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龙是古时候的人捏造出来的,是对平安和幸福的向往,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对明天积极向上的一种反应。

  龙的谚语

  NO1、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NO2、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NO3、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NO4、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NO5、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NO6、擒龙不怕浪涛涌,打虎不怕虎逞凶。

  NO7、蚯蚓成不了龙。

  NO8、涉浅水者得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NO9、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NO10、身无斩龙刀,也敢下东海。

  NO11、是龙来去大海,是蛇草里钻。

  NO12、是龙到处行雨,是蛇到处伤人。

  NO13、是龙就上天,是蛇就钻地。

  NO14、一龙阻住于江水。

  NO15、在家似龙,出外似鼠。

  NO16、老虎嘴里拔脱牙,青龙头下拣明珠。

  NO17、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NO18、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往。

  NO19、龙下频主旱,多龙多旱。

  NO20、龙游苍海虎归山。

  NO21、龙多死靠不下雨,人多死靠不做活。

  NO22、龙多搁起雨,子多搁死爷。

  NO23、批龙鳞易,捋虎须难。

  NO24、二月二,龙抬头。

  NO25、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NO26、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NO27、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NO28、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NO29、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NO30、龙肝凤胆拢歹医。

  NO31、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NO32、龙斗虎争,苦了小獐。

  NO33、龙斗鱼损。

  NO34、龙多旱,人多乱。

  NO35、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婆做饭。

  NO36、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NO37、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NO38、不害其为宝。

  NO39、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NO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NO41、一渊不两蛟。

  NO42、积水成渊,蛟龙兴焉。

  NO43、龙游凤舞,岁乐民喜。

  NO44、龙之未升,与鱼鳖为伍;及其升天,鳞不可睹。

  NO45、龙与蛇师为亲家。

  NO46、龙血入地为琥珀。

  NO47、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

  NO48、龙逢浅水遭虾戏,凤入深林被雀欺。

  NO49、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NO50、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NO51、二月二,龙抬头。

  NO52、龙下三泷,舟楫莫当。

  NO53、龙行熟路。

  NO54、龙眼识球,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NO55、云从龙,风从虎。

  NO56、虎啸风生,龙腾云起。

  NO5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沿屋栋。

  NO58、龙是龙,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

  NO59、龙生一子混九江,老母猪子多尽吃糠。

  NO60、龙行一步,草木皆春。

  龙的历史背景

  龙,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我一直相信是有这种动物的:威严的龙须随着风飘扬,金色的龙鳞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让世人敬畏的光芒,比象牙还要美丽的龙角那样直直的立在龙首,就算是静止不动的,也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压。这就是古代人们最痴迷也最害怕的瑞兽——龙。

  西方的龙是邪恶的,是负面的。东方的巨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个信仰,亦是一种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崇拜的神明。外国人也许永远不懂中国人为什么把这样令人害怕的圣兽作为图腾与象征。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曾经有无数的动物被视为图腾,比如狼或鹿等,但是它们很快就被淘汰了。只有龙,这样美丽的圣兽才经得住时间的冲刷,才经得住一代又一代人的考验,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当之无愧的图腾与象征。

  我是属龙的人,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我的生肖是我最最痴迷的圣兽,也是我最最敬畏的神明。如果我能看见真正的龙,就算是被当作祭品也无所谓。但是,我敬爱的龙是神,古代所谓的“祭龙”只不过是残暴的统治者所利用的工具而已。美丽而神奇的龙啊,就这样当了替罪羊。如果他知道中国曾有如此的帝王,想必就算是“真龙天子”,他也不会放过的。

  有人说,龙是中华民族衰弱的原因。但是,那些让中国走向衰弱的人,真的有龙的精神吗?在他们的眼中,龙只不过是权与利的代名词而已,龙这种神圣的瑞兽哪里是他们所能理解的,哪里是他们所能亵渎的?那些人只不过是拿“龙”来做借口罢了。

  但愿你能和我一样相信龙的精神。

  龙的传说——舞龙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区的"龙头蚕身灯"。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曲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都是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龙吸饱了水,才能保证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枣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形珍兽枣舍利之兽,先在庭前舞蹈戏乐,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飞溅中,化作一条巨大的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长八丈的黄龙,"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由此看来,"鱼龙",当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鱼和巨龙之间有一个"变"的问题,因此在表演时,可能还需要幻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释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似狸,长百寻",可以"仿此演为百戏。"古代八尺为一寻,百寻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赋》中有"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之句,薛综注曰:"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由此推断,"曼延"是"假作兽以戏",是由人扮演成各种巨兽的舞蹈。"鱼龙"当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种,因而称作"鱼龙曼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鱼龙曼延"的生动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作为汉代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谓规模宏大,幻象纷呈。除中心节目"巨鱼变巨龙"外,还有由人扮装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龟,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参与演出。

  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戏画像石,上面都有鱼龙作舞的图像。

  "鱼龙曼延"从汉至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一个能行走,善飞腾的神物,总不能呆到那儿不动啊,况且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自古都有舞龙的传统。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龙灯会"一般在佳节,盛会时举行,场地选在长街广场,村头湾边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铁皮卷成的"铁皮龙",等等。

  龙灯各地都有。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比较出名。国庆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龙,就出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正龙":头大,胫长,节内点灯,以灯光取代烟火,玩时比较安全。还有用竹编作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借助灯火而起舞的"彩龙";用皮纸或绢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缩转动的"肉龙"或"蠕龙";天旱时求雨,舞时可泼水的"黄荆龙";用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孝龙";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耍舞的"草把龙";以及由孩子们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

《龙的由来和传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龙的由来和传说】相关文章:

芒种的由来和传说故事03-10

压岁钱的由来和传说04-15

惊蛰的传说与由来07-29

龙的传说作文08-27

仙人桥的由来的传说06-28

小年祭灶的由来传说03-04

平安夜的由来传说12-18

年夜饭的由来以及传说09-02

有关年夜饭的由来及传说08-30

龙的由来和传说

  在中国的民间对龙的传说有很多,大家都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对它们并不陌生,下面是龙的由来和传说,欢迎参考阅读!

  相关故事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在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最终龙成为了皇帝的代表。

  我们在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龙是古时候的人捏造出来的,是对平安和幸福的向往,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对明天积极向上的一种反应。

  龙的谚语

  NO1、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NO2、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NO3、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NO4、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NO5、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NO6、擒龙不怕浪涛涌,打虎不怕虎逞凶。

  NO7、蚯蚓成不了龙。

  NO8、涉浅水者得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NO9、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NO10、身无斩龙刀,也敢下东海。

  NO11、是龙来去大海,是蛇草里钻。

  NO12、是龙到处行雨,是蛇到处伤人。

  NO13、是龙就上天,是蛇就钻地。

  NO14、一龙阻住于江水。

  NO15、在家似龙,出外似鼠。

  NO16、老虎嘴里拔脱牙,青龙头下拣明珠。

  NO17、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NO18、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往。

  NO19、龙下频主旱,多龙多旱。

  NO20、龙游苍海虎归山。

  NO21、龙多死靠不下雨,人多死靠不做活。

  NO22、龙多搁起雨,子多搁死爷。

  NO23、批龙鳞易,捋虎须难。

  NO24、二月二,龙抬头。

  NO25、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NO26、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NO27、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NO28、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NO29、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NO30、龙肝凤胆拢歹医。

  NO31、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NO32、龙斗虎争,苦了小獐。

  NO33、龙斗鱼损。

  NO34、龙多旱,人多乱。

  NO35、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婆做饭。

  NO36、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NO37、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NO38、不害其为宝。

  NO39、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NO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NO41、一渊不两蛟。

  NO42、积水成渊,蛟龙兴焉。

  NO43、龙游凤舞,岁乐民喜。

  NO44、龙之未升,与鱼鳖为伍;及其升天,鳞不可睹。

  NO45、龙与蛇师为亲家。

  NO46、龙血入地为琥珀。

  NO47、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

  NO48、龙逢浅水遭虾戏,凤入深林被雀欺。

  NO49、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NO50、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NO51、二月二,龙抬头。

  NO52、龙下三泷,舟楫莫当。

  NO53、龙行熟路。

  NO54、龙眼识球,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NO55、云从龙,风从虎。

  NO56、虎啸风生,龙腾云起。

  NO5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沿屋栋。

  NO58、龙是龙,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

  NO59、龙生一子混九江,老母猪子多尽吃糠。

  NO60、龙行一步,草木皆春。

  龙的历史背景

  龙,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我一直相信是有这种动物的:威严的龙须随着风飘扬,金色的龙鳞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让世人敬畏的光芒,比象牙还要美丽的龙角那样直直的立在龙首,就算是静止不动的,也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压。这就是古代人们最痴迷也最害怕的瑞兽——龙。

  西方的龙是邪恶的,是负面的。东方的巨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个信仰,亦是一种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崇拜的神明。外国人也许永远不懂中国人为什么把这样令人害怕的圣兽作为图腾与象征。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曾经有无数的动物被视为图腾,比如狼或鹿等,但是它们很快就被淘汰了。只有龙,这样美丽的圣兽才经得住时间的冲刷,才经得住一代又一代人的考验,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当之无愧的图腾与象征。

  我是属龙的人,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我的生肖是我最最痴迷的圣兽,也是我最最敬畏的神明。如果我能看见真正的龙,就算是被当作祭品也无所谓。但是,我敬爱的龙是神,古代所谓的“祭龙”只不过是残暴的统治者所利用的工具而已。美丽而神奇的龙啊,就这样当了替罪羊。如果他知道中国曾有如此的帝王,想必就算是“真龙天子”,他也不会放过的。

  有人说,龙是中华民族衰弱的原因。但是,那些让中国走向衰弱的人,真的有龙的精神吗?在他们的眼中,龙只不过是权与利的代名词而已,龙这种神圣的瑞兽哪里是他们所能理解的,哪里是他们所能亵渎的?那些人只不过是拿“龙”来做借口罢了。

  但愿你能和我一样相信龙的精神。

  龙的传说——舞龙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区的"龙头蚕身灯"。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曲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都是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龙吸饱了水,才能保证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枣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形珍兽枣舍利之兽,先在庭前舞蹈戏乐,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飞溅中,化作一条巨大的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长八丈的黄龙,"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由此看来,"鱼龙",当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鱼和巨龙之间有一个"变"的问题,因此在表演时,可能还需要幻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释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似狸,长百寻",可以"仿此演为百戏。"古代八尺为一寻,百寻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赋》中有"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之句,薛综注曰:"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由此推断,"曼延"是"假作兽以戏",是由人扮演成各种巨兽的舞蹈。"鱼龙"当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种,因而称作"鱼龙曼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鱼龙曼延"的生动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作为汉代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谓规模宏大,幻象纷呈。除中心节目"巨鱼变巨龙"外,还有由人扮装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龟,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参与演出。

  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戏画像石,上面都有鱼龙作舞的图像。

  "鱼龙曼延"从汉至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一个能行走,善飞腾的神物,总不能呆到那儿不动啊,况且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自古都有舞龙的传统。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龙灯会"一般在佳节,盛会时举行,场地选在长街广场,村头湾边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铁皮卷成的"铁皮龙",等等。

  龙灯各地都有。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比较出名。国庆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龙,就出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正龙":头大,胫长,节内点灯,以灯光取代烟火,玩时比较安全。还有用竹编作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借助灯火而起舞的"彩龙";用皮纸或绢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缩转动的"肉龙"或"蠕龙";天旱时求雨,舞时可泼水的"黄荆龙";用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孝龙";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耍舞的"草把龙";以及由孩子们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