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事

时间:2024-11-23 09:04:33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鲁迅的故事(通用15个)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那便是鲁迅。他以笔为剑,划破黑暗的天幕;以文为药,试图医治民族的沉疴。下面小编为你带来关于鲁迅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鲁迅的故事(通用15个)

  鲁迅的故事 1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个性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方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状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十分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的故事 2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超多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我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

  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最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这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明白鲁迅以前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鲁迅的故事 3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留意地给他理发,还一向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明白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的故事 4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经历了许多苦难的女性。三十一岁时,唯一的爱女端姑病死,使她久久不能忘怀。三十七岁时,丈夫又一病不起。三十九岁时,丈夫亡故,从此,她更加陷入悲哀与困苦之中。社会的黑暗,家境的败落,使鲁迅从小就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处在长子长孙的地位,又使鲁迅从少年时起就要分担母亲的重担。鲁迅曾对人说:“阿娘是苦过来的!”因此,他一生对母亲都是极为恭顺、孝敬的。

  鲁迅一生刚正不阿,他从来都是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地屈从别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对母亲妥协过。鲁迅二十多岁时,母亲做主给他定了亲,并于1906年夏把他从日本召回来,逼他结婚。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虽极为不满,但又不愿刺痛母亲屡遭创伤的心,只好屈从了。鲁迅曾说:“当时正处在革命时代,以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了。”

  鲁迅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母亲以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安乐一些。他在北京与母亲同住期间,虽然工作忙,时间紧,但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房间与她聊天。平时,鲁迅在出门之前,总要先到母亲屋里说声:“阿娘,我出去哉!”回来后,也一定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回来哉!”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

  鲁迅不但让母亲饮食可口,而且也尽量让母亲住得舒服。他租住砖塔胡同时,为照顾母亲,抱病到处看屋子,设法买到宽绰屋子让母亲和自己住在一起。当时他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不得不向别人借钱,在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住宅。他后来对妻子许广平说:“至于西三条的房子,是买来安慰母亲的`。绍兴老房子卖了,买了八道湾的房子,她一向是住惯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忽然租房子住,她会很不舒服的。”

  母亲有时身体不适,鲁迅总是亲自陪着到医院诊治,亲自挂号、取药。后来,他因工作需要离京南下,就每月按时给母亲寄百元生活费,从不短缺。

  除物质生活外,鲁迅在精神生活上对母亲也是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的。《西厢记》、《镜花缘》等优秀绣像小说,多半是根据母亲的爱好买来的,用以满足老人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创作上可以见到,就是对待其母亲起居饮食、琐屑言行之中,也可以见到他伟大的典范。”

  鲁迅的故事 5

  鲁迅(1881—1936)的母亲姓鲁,出生于绍兴乡下一个封建家庭。鲁迅去南京求学时,母亲给他订了亲。女方叫朱安,是个没有文化的缠足姑娘。鲁迅请求退聘。但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退聘有损两家名声,会给女方造成嫁不出去的痛苦。鲁迅要求朱安放足读书,但对方都没有做到。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接到母亲的信,说她患病要鲁迅回绍兴探亲。其实母亲没有患病,只是听到谣言,说鲁迅在日本有了妻子,所以赶忙让他回家聚亲。7月初,当鲁迅赶回家中,只见客厅张灯结彩,中间贴了张大红纸喜字,一切都明白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鲁迅默默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奉命完婚,行礼如仪。入洞房那天晚上,鲁迅对着新娘一言不语。第二天清早,他就独自搬进了自己的书房,过了三天,他离家回日本了。 青春时期的鲁迅就被“母命难违”的封建礼教剥夺了男女情爱的权利。他曾对许寿裳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鲁迅何尝不知道爱情,但是他不愿让母亲为难,他那尚未萌芽的爱情种子就被礼教的“恶魔”吞噬了整整二十年,直到后来他同许广平同居为止。 鲁迅出于对母亲的爱,宁肯牺牲自己,吞下了“无爱结婚”的苦果。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母亲。 1919年,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他买下了八道弯的房子。先同二弟周作人夫妇迁入,然后回绍兴接母亲和朱安来京安居。三年后,因遭到周作人夫妇的侮辱、攻击,他不得不离开母亲,带着朱安另住砖塔胡同小屋。 不久,鲁迅看到65岁的老母亲在周作人家得不到一丝温暖和照顾,时常受到二儿媳妇的闲气。他再向各方借贷,买下阜成门内西二胡同一座四合院,将母亲接了过去,让老人得以安度晚年,直到85寿寝。 在鲁迅接母亲到阜成门家中后,他曲尽孝道,将最好的大房子让母亲住,自己则独居屋后一间简陋的小房充当书房兼卧室。他那时已经四十余岁。但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外出上班,必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出去哉!”回家时必要向母亲说声:“阿娘,我回来哉!”每当晚餐以后,他总伴着母亲聊一会天,然后回到书房工作。他每日领到薪水,照例要给母亲买她爱吃的糕点,让老母挑选后,才将剩下的一下部分留下自用。除了交出一个月的家用,还给母亲一月26元零花钱。如此种种,在鲁迅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做儿子的规矩。 鲁迅的母亲非常爱看旧小说,她不时要鲁迅提供。鲁迅或自购或托人代买,将一本本小说如鸳鸯蝴蝶派作品,张恨水的`章回小说,源源不断地送到母亲手中,即使她后来去上海,仍不断地给母亲寄书。除了书籍、还寄羊皮袍料、金华火腿等衣物食品,每月的家书也从不间断。 有一次,他母亲为修绍兴祖坟之事写信给鲁迅。信中说这笔钱应该三个兄弟共同分担。鲁迅立即回信说,这笔费用他早已汇到了绍兴,要她不必向二弟周作人提起,“免得因为一点小事,或至于淘气也。”鲁迅情愿自己节省,也不愿使母亲淘气。他母亲看到此信后,十分感动,对人说:“他处处想得周到,处处体谅我这老人。” 鲁迅少时父亲病故,家道中衰,几十年来他把供养母亲和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在自己肩上。他时常对人说:“我娘是受过苦的,自己应当担负起一切做儿子的责任。”另一方面,他母亲也对人说鲁迅孝顺:“他最能体谅我的难处,特别是进当铺典当东西,要遭到多少势利人的白眼,甚至奚落;可他为了减少我的忧愁和痛苦,从来不在我面前吐露他难堪的遭遇,从来不吐半句怨言。”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他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

  鲁迅的故事 6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一、他曾制作过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在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二、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着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三、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鲁迅的故事 7

  鲁迅在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一个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鲁迅的故事 8

  有一次,小鲁迅和伙伴们看完社戏,大家一起摇着小船,唱着歌儿回家。已经深夜了,周围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又累又饿,不知道是谁出了个主意:现在正是罗汉豆成熟的季节,船上又有柴(chái)火,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着吃。大家听了纷纷赞成,小鲁迅也高兴着答应了。大伙立刻把船靠到岸边。岸上的田地里,乌油油的,到处都是结结实实的`罗汉豆。一个小伙伴喊着:“阿发,这边是你们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鲁迅也紧跟着跳了上去。阿发一边跳,一边说:“让我来看看吧!”他一摸豆荚,大声得叫着:“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豆都可大着呢!”于是,大家马上纷纷出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每人摘了一大捧。回头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里,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龄大的去生火了,小鲁迅和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就在一起剥豆。没过一会,豆就煮熟了,哇,一阵阵豆香直往鼻子里钻,真香啊!小鲁迅和大伙抢着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饱饱的肚子,摇着小船继续回家!

  鲁迅的故事 9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有一段时间在故乡绍兴教书。平时住在学校,星期六晚上才回家。

  有一天下午,因为在学校自理一些事情,鲁迅回家时已经天黑了。为了赶时间,他就抄小路走,这条小路比走大路近得多。但是,走小路要经过一片坟地,那里灌木、杂草丛生,还有稀稀落落的几棵大树,树上栖息着几窝乌鸦,显得阴森森的。平时很少有人走,晚上就更没有人了。

  天不算太黑,月光透过云层照着远近的荒草乱石。地上的野猫,树上的乌鸦不时发出一两声难听的叫声。鲁迅急急地走着,快到那一片坟地了。突然,他发现不远处一座坟前立起一个白影,而且慢慢地高起来。鲁迅以为看花了眼,又仔细地朝那里看去,白影忽然又缩下去了,而且时而大,时而小。鲁迅是学医的,不相信有什么鬼魂,但眼前的怪影也不免使他有些紧张,心里扑扑地跳。他壮大胆子,继续朝前走。

  离那个影子已经很近。再走几步就可以从旁边过去了。忽然白影移动起来,转来一座坟后缩了下去。鲁迅越发生疑了:看来这个“鬼”怕我,躲起来了。你越躲,我偏要看看。于是他大步赶过去。

  “什么人!你在干什么!”说着,鲁迅飞起一脚,朝那个缩作一团的东西踢过去,只听“哎哟”一声,白影叫了起来,站起来逃走了,身上掉下来一块白布。原来这是个盗墓的`。

  所以各位想想,用白布的话不是更像鬼了吗,当然没人敢靠近,这个盗墓的够聪明,利用了封建时代所有人的心情,但他遇到先生,是蛮倒霉的。不过现在也有迷信的,不知道,现在还能踢鬼吗?

  鲁迅的故事 10

  鲁迅还写了很多关于国家兴亡的书,表达了对人民群众无知的忧虑。其中每一本书都有鲁迅的思想和时代背叛的特点,这一独特之处可以指引时代的.发展方向。年,鲁迅离开家乡,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近的矿务铁路学堂。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礼教,为新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础。

  鲁迅一定因此而烦恼。这样的烦恼,朱自清也遇到过吧。这一点也出现在他们俩的文章中。朱自清在写报道。朋友来找他,一个个说着老师,最后朱自清不理他。

  鲁迅的故事 11

  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读书,他揣上8元钱上路了。就这8元钱,还是母亲多方设法为他张罗来的。在南京,他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免费的学校,但是鲁迅很快发觉这里校风不太好,他转入另一所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矿路学堂是新办的,不仅免费,学生津贴也多一些,这样鲁迅就能够多买一些书籍和文化用品了。

  鲁迅热爱读书,在当时,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时期,几乎每一月都有优秀的西方著作出版,为了买到这些书籍,鲁迅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肚子现象时有发生,寒冷的冬季,他还穿着单薄的夹衣。鲁迅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他有着极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平时学习又刻苦,因此几乎回回得第一。

  矿路学堂有着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每次小考成绩优异的,都发给一个三等奖章;若干个三等奖章,可以兑换一个二等奖章;积够若干个二等奖章,就发给一个头等奖章。头等奖章是金质的,很值钱。鲁迅是班里唯一一个荣获过金质奖章的人,他把奖章变卖了,换回许多优秀的图书。

  有些同学觉得不可理解,金质奖章在同学中可是无限的荣耀呀。在鲁迅看来,图书比奖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满足虚荣的物品,鲁迅把这一谦逊的品格保持了一辈子。鲁迅一生写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内容深刻,笔法冷峻、简练,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人把这一成就说成来自鲁迅的天才,还有些当面盛赞鲁迅是天才的文学家,鲁迅却很有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的故事 12

  这学期的语文课,我们学习了好几篇与鲁迅相关的课文,例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鲁迅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家来到了位于绍兴的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就在自家院子旁,叫“三味书屋”,还请了一位叫寿镜吾的老师教书。寿镜吾为人正直,教书有方,在当地小有名气。鲁迅每天都和几位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书屋里面共有五张桌子和一张茶几,中间的一张桌子是老师寿镜吾的,上面还摆着一把戒尺;其余四张桌子则是学生坐的,散布在教室的四个角落;而那张茶几,则摆在老师桌子的后方,上面有一幅山水画。左上角的一张木桌就是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据说以前鲁迅的位置是靠近大门的,但是一下课就有几位同学在门旁跑来跑去,非常顽皮,他觉得太吵,影响了他的学习和休息,于是他就要求将座位换了。

  在鲁迅书桌的右下方,有一块玻璃,下面刻了个“早”字,还有来历呢!原来有一次,鲁迅因为贪睡迟到了,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心。这滋味可不好受啊!于是,鲁迅就吸取教训,在桌子的右下方刻了一个醒目的.“早”字(虽然现在不能在桌子上乱画乱刻,但以前好像没那么讲究),来时刻提醒知己别再迟到了。

  鲁迅还做了一个“三到”书签,夹在自己的书中。书签上写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告诉自己,读书时心、眼、口要一起用,这样效果才会好。

  原来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背后也有这么多平凡的小故事,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不是很有启发吗?

  鲁迅的故事 13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热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鲁迅的故事 14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鲁迅的故事 15

  看书前总是先洗手。

  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

  ”理发师听了大窘,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一次,”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直辣得额头冒汗,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购置了多册书本,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脸上立刻堆满了笑,一次,对此。

  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少年时,各种体裁的`作文应有尽有,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而且还没有广告。

  既然如此,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理发师大喜,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

  鲁迅又去理发,他便摘下一颗辣椒,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 有一次,呵呵!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 ,满脸写着谦恭,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他平时很爱护图书。

  我马上要‘ 卷土重去’了,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由于苦读书,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往往面目一新, 编辑看了书稿后,不给稿费,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 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第一学期成绩优异,订书、补书样样都会,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见他衣着简朴,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然后买了几本书,若有别人借书,夜读难耐。

  很为他不平,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标点也得算字数,经他整理后,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以“难以断句”为由,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

  妙趣横生。

  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每当晚上寒冷时。

  值得你拥有:他演讲时旁征博引,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一个子儿也没多给,您上回那样给。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在支付稿费时,”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外面的猫不停地叫,放在嘴里嚼着,理发师见状大喜,他一生节衣缩食,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是‘ 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是来抢饭碗的,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鲁迅也不例外。

  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不料理毕,一本破旧的书,北师大请他去讲演,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理发师大惑:“先生,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

【鲁迅的故事】相关文章:

鲁迅读书的故事06-09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03-27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14篇(荐)09-23

(优秀)鲁迅小时候的故事15篇07-01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15篇(精华)07-01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锦集【15篇】03-27

鲁迅作品综述12-19

鲁迅生平简介08-26

关于鲁迅的生平简介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