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

时间:2023-09-05 18:42:44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1

  乌云无法遮挡太阳的光芒,风儿无法阻挡蒲公英的脚步,泥土无法抵挡溪水的冲刺,正如树叶无法阻拦我们明亮的双眼。不要被小小的障眼法蒙蔽的双眼。所谓一叶障目,要擦亮眼睛看清物质的本质。

  一位妇人总是嘲笑邻居家的女主人衣服洗不干净,总是向她的朋友们说这件事情。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拿着抹布走到她窗前,擦玻璃。原来不是邻居的衣服洗不干净,而是她自己家的玻璃脏。透过脏玻璃,自然看到了脏衣服。追其原因,不过是她被玻璃遮住了双目,而没看清事情的真相。

  千万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这样只会一点点走向失败,毁灭。越王勾践国灭之后,一心想要报仇,复国。他巧施“美人计”夺回江山。吴王夫差一下子便被西施的美貌所迷惑,朝中大臣冒死劝谏,却被逼得自杀。他被勾践的顺从,西施的美貌所迷惑,最终众叛亲离,痛失国家。如果夫差不被美色迷惑,不被胜利的优越迷惑,那么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只有看透本质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眼前的美好所迷惑。

  俗语说“五十步笑百步”,“乌鸦站在煤堆上,瞧见别人黑,瞧不见自己黑”,“守得云开见明月”……看清事情的本质才是关键。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十分困顿,只剩下一把米。孔子令颜回去做饭,饭熟的时候,有一块灰尘掉进了米饭。颜回心想:如果不管不顾,直接端给孔子则显得不敬,但如果将它扔掉,又十分浪费。一番思量后,他决定将米饭吃掉,将干净的端给孔子。但孔子却看到了。以为是颜回的偷吃。后来孔子在集会的时候讲及此事,颜回感到十分冤枉,遂将实情告诉孔子。孔子作为圣人,知错必改,在别的游会上说到这件事,说道即便是亲眼所见之事,也可能不是事实。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其中的真谛。

  只有能在纷乱的现象中剔除芜杂,抓住本质,整理思绪的人,才有可能读懂古训,付之实践,取得成功。所谓能理乱丝,乃可读书。

  就算太阳被乌云遮蔽,才会散发光芒;就算蒲公英被风儿阻挡,才会奋勇向前;就算溪水被泥土抵挡,也会流向大海。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断向前。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沧海桑田,古训犹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为安身立命之道?吾曰:擦亮心窗,心明如镜。

  如一场阴霾,遮挡了天空投射的阳光;如一片喧哗,扰乱了心中宁静的独奏;如一层尘埃,掩埋了人们心灵的窗户,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唯有保持自身心台一片清明。

  心台清明,唯心所悟,细品清茗,悟人生之道,而后豁然开朗,心明如镜,神清气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顿悟后的快乐。在那样一个乱世,最容易令人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前提,以惊险故事为人格。而恰巧,陶渊明与这种人格背离,一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融于历史中。他安静着,以无声诠释有声。他以自然为魂魄,让哲理如境,让玄言具象,让概念模糊,他一切依顺自然,他的桃花源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一个凭着祥和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之外,美好的景象又极其诱人,这又正是他,不要悲壮,不要绮丽,更不要当众,不去同社会功利,不去同世俗目光,不去同礼教规范,更不去同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同,等于几度隔离,在宁静和孤独中独立精神世界。书中说,陶渊明对我们而言,只是失忆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一有机会,他们又会双目炯炯地远眺三国群雄式的铁血谋略,然后再一次次跃上马背。以古为镜,唯有心有所悟,我们才能心如止水。

  心台清明,为心所指,全神贯注,专注于修身养性,以至“憾山易,憾己难”之境界。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若那位女士注重于自身之高洁,那么她便不会指责旁人,反之不会被自己品格的不完善所嘲弄,唯心有所指,才能心明如镜。

  心台清明,唯心有所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对真理追求的画面若隐若现,他是那么执着。屈原、余秋雨先生笔中的先秦文学之冠,在主脉的地位上,出现了行呤在江风草泽边那个衣饰奇特的`身影,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他不太像执掌文脉的人,但他执掌了。他被官场放逐,又被文学请回,他似乎无处可去,却终于无处不在,如此文脉,出入于文字之内,游文于山河之间,已经很成气象。他以文学为活下去的勇气,留名于后世。唯心有所执,方能耗尽韵华。

  即便人潮涌动被磕碰的体无完肤,心灵的透亮,足以抓住社会的那一方棱角。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3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仅仅因为它意境优美,更主要的是这首诗中的后两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的思想、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绕不出“此山中”,走到山外去“欣赏”。考虑问题时,我们要绕出圈子,站在各个角度上去考虑。有时我们往往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从不考虑如果自己是另一个人,又回怎么想?看问题要想看的更全面,更透彻,必须这样做。

  但再从另一方面去想,庐山之美,如果只在山外看,却不亲身体会,走进去欣赏,没有什么意义。只有身在山中,才能领悟出它内在的美。在山外,却只能欣赏到它的表面。这自然就成了矛盾。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就拿我们来讲吧,我们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未成年人,享受着社会给予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呵护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在关心着我们,但我们却被幸福“侵蚀”了。家长的溺爱,造成我们没有自立能力,老师依赖别人。在别的孩子看来,一定会觉得我们十分幸福,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但在老师眼里,别的家长眼里,就认为这对我们没有一点好处,现在是轻松自在了,可以后呢?我们还要在依赖家长吗?可见,“旁观者”特不是都“清”的。

  再拿吵架这事来说吧!双方因为某种原因而吵架了,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的。而旁观者却看的清清楚楚,谁是谁非,心知肚明。所以说,一般来讲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吾学此诗,真乃感触甚多矣!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相关文章:

作文05-05

黄莺的作文09-03

复习的作文09-03

懂得的作文08-07

无声的作文08-07

倩影的作文08-08

算命的作文08-08

谦让的作文08-08

赏菊的作文(精选)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