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之根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华根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根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根作文1
混沌初开,根源初显,万物归根,尘埃尽散。
宇宙经历亿万光年的变迁,数之不尽的物种灭亡,又有数之不尽的生命进化,那么万物之根又从何而来呢?
中华古国的五千年文化,在浩瀚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只是沧海一栗。但那却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无数华夏儿女历代的守护与传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中,中华的文化在不断的积累、沉淀;在无数的唐诗宋词中,中华的文化在不断地升华、提升。
从秦始皇“顺者昌,逆者亡。”中,感悟他“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从李白的“贵妃托靴,竹林醉酒”中,感悟他的'年少轻狂;从荆轲的“报恩,舍命刺秦王。”中,感悟他的重情重义;从尧舜禹的“宽厚待人,以天下为己任。”中,感悟他们的朴素真情;从炎黄两帝的“以德施天下,万事孝为先。”中,感悟他们的厚德载物……
中华的古国文明在经历了千年风雨和无数个被时光所洗礼的日月之后,依旧伫立。她只会在时光的流逝中积累、沉淀、巩固、升华!人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她的辉煌,殊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她无怨无悔、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
中华之根,中华之魂,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在今天重现光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今天再现辉煌。
中华根作文2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走过数千载风风雨雨;驻足现在,祖国在民族奋斗的峥嵘岁月中铸就辉煌。而这光辉灿烂的成就背后,离不开幕后、地底默默扎根的人们。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优良品质之一,就是扎根精神。
中华民族的扎根精神体现在坚守信念,担当责任。建国初期,我们的祖国尚不富强。在海外留学的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天赋异禀,学成后回国做贡献。但美国政府威逼利诱,软磨硬泡,怎么也想留住这批英才。他们克服了众多困难,意志坚定地回到了积贫衰弱的祖国,毅然挑起了建设祖国的担子。不久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些建设者们却因工作身体抱恙。他们许多人的'名字至今不为人所知,但人们知道他们扎根地底,用信念与责任默默铸就了祖国的辉煌。
中华民族的扎根精神体现在脚踏实地,扎实奋斗。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说:“航天报国就是我的初心。”他作为东方红1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他用自己踏实勤勉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同事们说,孙家栋不管身体多不舒服或工作多么细小简单,他负责项目的每一个工程他都会亲临。他总是对飞行器的每一个细节反复检查,按照规定步骤踏踏实实的进行工作。孙家栋现在虽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奋斗在科研岗位,有时还工作至深夜。祖国现在富强了,而这些扎根厚土的人们却依然不骄不躁,用扎实的奋斗稳定好头顶枝繁叶茂的祖国。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参天大树才能这般健壮,也才会不断抽出新枝。
中华民族的扎根精神就是危难时坚守信念,担当责任,强盛时脚踏实地,扎实奋斗。有了这样的精神,祖国必将走向进一步的辉煌。
中华根作文3
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凝聚起无限的力量,我向着未知的远方。
——题记
如果绚烂的山花只开一季,那必将是在群星璀璨的汉朝,个性的光辉绽放出他们不一样的色彩,渲染着无数种人生。千百年后,人们依然可以感觉到那时遗留下来的芳香。
就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位孤独的英雄,他不会舞刀弄枪,不会趋炎附势,更不会故献殷勤。他一无所有,除了赖以生存的一支笔。
他为人耿直不屈,敢作敢当,为真理而奋斗,为事实而执着。他拥有文人所具有的傲骨与志气。在他生命最灿烂的.年华,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惨遭宫刑。从此,他被打到了社会的最下层,人生的最低谷,他看尽了世间的种种黑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耻辱。他想到过自杀,但他最终放弃了。因为他宁愿选择顽强地活下去,也不愿就这样懦弱地死去!
人生的坎坷更激起了他对理想的渴望,他将耻辱埋藏在心底,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时时刻刻催促着他前进。尽管前方依然障碍连连,但他心中有梦想,有不竭的动力。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他知道,这近三千年的历史只有通过他来传递下去!
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命运的摧残,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世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是一个不可超越的神话。可我看,这一切都是必然,是司马迁的自强不息战胜了一切!他身上所凝聚的那股力量,是一种超越灵魂之上的顽强,是一种看淡了生死的洒脱。司马迁用血和汗谱写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
【中华根作文】相关文章:
中华之根作文08-06
根与叶作文08-07
有关根的作文07-31
根的精神作文07-31
把根留住作文08-28
关于根的作文07-25
根的联想作文07-19
根的联想作文[精选]10-07
茶的根作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