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原文赏析及翻译

时间:2023-12-19 14:22: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子规原文赏析及翻译

子规原文赏析及翻译1

  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赏析/鉴赏

  【注释】:

  此词作于词人在岭南卸任之时 。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 。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象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 。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尤为入妙。画船在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

  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读之令人陶醉。过片二句写别情。佳人,谓画船中乐妓。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广西在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此词妙在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子规原文赏析及翻译2

  子规

  唐代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译文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

  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国:故国。

  委:舍弃,丢弃。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离:分开。

  长:通“常”,持续,经常。

  吊:悬挂。

  欲:想要。

  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凄切:凄凉悲切。

  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赏析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创作背景

  作者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此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子规原文赏析及翻译3

  子规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古诗简介

  《子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为唐代杜甫流寓三峡云安时所写,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赏析/鉴赏

  《竹坡诗话》:

  (余)又尝独行山谷间,占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

  《对床夜语》:

  老杜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以“终日”对“两边”……句意适然,不觉为偏橘,然终非法也。柳下惠则可,吾则不可。

  《诗薮》: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卢仝、马异之浑成。

  《杜臆》:

  “见”字连下,盖两句作一句也,杜诗多有此法。不然,则“眇眇春风见”不可解矣。一云:子规非杜鹃,乃叫“不如归去”者,是也。此于客愁更切。

  《杜诗解》:

  看他前解一、二、三句,都不是子规,至第四句,方轻点;后解五、六、七句,又都不是子规,至第八句,方轻写。一首诗便只如二句而已。我从未睹如是妙笔。“故”字、“傍”字、“低”字妙。不知为是子规真有是事,抑并无是事?然据客愁耳边,则已真有其事也。道树云:“那听此”妙,便如仰诉子规,求其曲谅;“故傍人”妙,便如明知客愁,越来相聒。写小鸟动成情理,先生每每如此。

  《义门读书记》:

  后山云:此等语盖不从笔墨径中来。其所熔裁,殆有造化也。“眇眇春风见”,含傍人;“萧萧夜色凄”,含愁听。

  《杜诗详注》:

  申涵光曰:“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爽豁如弹丸脱手,此太白隽语也。

  《读杜心解》:

  绝无艰涩之态,杜律之最爽隽者。

  《杜诗镜铨》:

  张云:真景老笔,写蜀中如画。

【子规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落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佳人原文翻译赏析12-17

野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柳原文翻译赏析12-18

日射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