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农村作文

时间:2024-02-21 14:55:4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果失去农村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果失去农村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失去农村作文

如果失去农村作文1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句话被人谈论不断,在俯仰之间,千秋邈远,岁月苍老,高藜遍地,劫灰满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被突然断切的,不是返乡之路,而是对农村那股纯、净味儿的向往,想拥有就不能失去。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说不尽,故事道不完。放眼凝望,高耸峻美的华山,万里奔腾的黄河大江,我仿佛看见陕西的黄土里,汉子们头顶湛蓝天,脚踩四方土,头裹白布巾,又仿佛听见他们几声陕北方言叫醒了天,慷慨激昂,气势磅薄,如怒吼般高亢的声线将黄河又弯了几道弯,让人回味无穷。更远处,西河杨柳舞弄身姿,波澜壮阔的长江流水,我仿佛看见古镇桥头烟雨朦胧,江南温婉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漫步青石板老街,驻足回眸,柔情似水。此情此态为乡村一抹独特的纯美味。生活悠然闲适或豪气放纵,充满了劳动的智慧,拥有着乐观积极的精神。若每天像这样于日出之时劳作,于鸡息之时入眠,拥有如此的生活节奏,该是多么的富有朝气啊!可以将工作学习的压力抛之脑后,不用管社会舆论的评评点点,只需一股纯劲儿,晨钟暮鼓,安之若素,保持本真就好。试想若是失去了这处净土,让人情纯味儿淹没于社会的嘈杂纷乱和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将会是一场莫大的灾难!人与人之间将越发冷淡,机械化方式会代替微笑交流,想想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红日初升,五千年中华,其道大光,携不朽的锦秀风光,踏坚实的农业根基,于历史深处缓步而来。回展青史,毛主席曾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作为的。”寥寥数语,如河出伏流般,一泻汪洋,点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灯,在寻根之道上纵横驰骋。感叹今夕,文明的产物,鳞爪飞扬,以乳虎啸谷之势正吞噬着原始的自然,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正在膨胀,而农村正在被挤压,白兽震惶,亦无可奈何,但若于兵销魂尽之时方才醒悟,那就是永远失去了。虽众人皆知农村人民视城市为一芯烛火,趋之而上,殊不知农村才是城市人民的物质之根,建设之根、心灵之根。根愈深,枝叶愈繁茂。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抑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如此才能以独特的'魅力灿烂于世界之林。

  溯于清风川流里,远望南山之陲,他是菊花丛中的隐者,看透俗世尘网,叹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拂袖而去,归隐田园,从此饮酒作诗,南山耕耘,倚窗寄傲,从宁静之本性,自来清风之志,造就了不朽的田园诗歌。溯回今朝,感受着“山药蛋派”文人赵树理对善良和美的本真追求,他根植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热爱人民,掬云卷云舒之境于心,拂民俗稚浊之风,不刻意雕琢,于心于身揉入农村的灵魂中,本色依然,为文学史印下了独特且深刻的农村画卷。岁月悠悠,艺术文学于风月山水间孕育而出,早与农村不可分割,经受时间的考验出色地存活下来,又怎能消殆。

  来去迢迢,归途可依,眼中含泪,踏归村之路,是本,即是根,万里未归人笑问:“如何可失?”答:“万不可失!”

如果失去农村作文2

  如果可以把高楼大厦一瞬间变成绿海般的茂林,可以把繁街闹市秒换成炊烟袅袅的平房小黛,可以把车水马龙的噪音调成山间杜鹃的歌唱,如果科技的发展已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我们就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农村。可惜只是科幻片里的空想,没有这样的如果,我们只能如果——如果失去农村,我们将会怎样?

  可能鲜有人在假设的时候会想象这样的如果,但当你想象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是没有想,而是不敢想,因为如果失去农村,我们失去的将会太多。

  失去农村意味着温饱的危机。这是从最基本的谈起,从最现实的谈起。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发现用机器、用其他材料凭空变出粮食的例子,更没有听说不用吃饭就可以活着直立行走的人。粮食的生产要靠大面积的土地来维持,而农村这个“土壤”的栖息地,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即使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不能摆脱农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十四亿的人口不是靠空气来养活,没有粮食就没有温饱,没有温饱一切的建设和价值观的理论都将是空谈。所以农村,这个粮食的生产地怎么可以想象失去?我们的建设不是发展成纯城市、纯机械的时代,不是把所有的土地都铺成柏油路面,而是将城市建设得更发达,农村建设得更美,粮食的生产更稳定。不然,一切都将成为危机。

  失去农村意味着传统的消逝。很多传统文化都是从农村发源并且依农村而传承和发展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城市那么多人要回乡过年,开着宝马奥迪也要赶回乡里过一个热气腾腾的`年。农村使年更有年味,使家更有家的气息。这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一个节日,更多的是因为农村的老家象征着一种传统,一种文化的氛围。因有农村,而使这样的传统更有味道。如果失去农村,我们还会不会有传统?或者说我们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传统?恐怕不能吧。传统文化的发祥传承之地都没有了,哪来的乳汁滋养它生存与成长?有人说,无论在哪里,原则的基础就是传统。我想说,传统的母地是农村,如果没有农村,文化不会盛存,传统终将消逝。

  失去农村意味着“家园”的崩塌。什么是国家?一部分是说是农村人的住所,而更多的时候想强调的是精神的家园。什么是精神的家园?我所以认为的是,当你疲惫了快节奏生活的时候,当你厌倦了整日的冗杂与喧嚣的时候,你心之向往的地方,你脚步之想前行的地方,便是精神的家园,是灵魂的栖息所。而农村,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农村,当我们因疲倦而想找寻一片山水田园之地休息的时候,却无地可寻,无处可栖,该是多么大的悲哀?我想,如果没有农村,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和灵魂都会游离和空洞吧。没有农村就不会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惬意,不会有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领悟,不会有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秋思吧!农村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寄托情感的地方,是激发灵感的佳处,对于我们何尝不是?我们不愿在回首时,“故乡村庄早已消逝无踪”,不愿看到“家园”的崩塌。

  我相信当我说完这些的时候,我们不会再设想如果了,因为我们不能也不会让这样的如果发生。农村不是落后,是有绿海般的茂林的地方,是有软烟和平房的地方,是有悦耳的杜鹘鸟的歌声的地方。

如果失去农村作文3

  缓缓的小溪轻吻我的脚趾,疲惫顿去;甜甜的甘露浸润我的咽喉,清凉渐至;拾一枚落叶,凝视叶片中积淀的纹脉;摘一朵小花,沉醉花瓣里散发的芬芳……这就是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儿时的农村景象。

  十年前,随父母进城,离开农村,远别故土。六年中学,四年大学,一晃而过。今天怀着对农村故土的眷念和憧憬,我陪父母踏上了回乡之途。

  一路上舟车劳顿,我渐入梦乡。人未归,心已至:厚重的青砖灰瓦,带着远古的呼唤,直逼眼际,仿佛向我诉说曾经的繁华;高深的垣墙天井,积淀亘古的记忆,扑面而来,似乎向我细数昔日的辉煌。“娴儿,快醒醒,马上到老家了。”随着母亲的一声催促,我从梦中醒来。倚窗凝视:行道树逆行而逝;散落在平畴里的村落是那样的晃眼;一条略带委曲的水泥路向村落延伸——尽管路面不是那么宽敞;几辆小车在马路上疾驰——说不上车水马龙,但毕竟还能看出城镇的影子。

  这是我儿时的农村吗?这是我日思夜想的故土吗?看到眼前的一切,我似乎感觉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农村正在失去……可是,我们能失去农村吗?如果失去农村,我们将会怎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每读到这首词,似乎读到了我的童年,读到我儿时的农村。每当春天来临,轻盈的燕子就会飞进我家的屋梁,筑巢东风里,呢喃春雨后;田野间小花小草在微风细雨中欢快地生长,弯腰一嗅,满满的是春天的味道。夏季,树木葱茏、繁花盛开,蝶儿蜂儿在花间留连戏舞,嘤嘤嗡嗡,傍晚时分,我就躺在门前大树的竹床上,听长辈讲鬼的故事,一边催促长辈快讲快讲,一边又害怕地用簿簿的蚊帐盖住双眼,或者使劲地往爸妈的怀里钻,偶尔也有点儿哭声传出,和着田野里的蛙声……秋天,金色的稻子铺满大地,一阵风吹过,翻起阵阵金色波浪,有如高明的指挥家在指挥乐队演奏最宏大的交响曲。收割后成捆的稻子在田边空地堆成垛,我们白天就在灌水后露荐的稻桩间嬉戏,晚上就在垛子里躲猫猫。有一次我的一个玩伴竟在垛子里睡了一个晚上。冬天呢,最爱下雪,那大片大片的雪花像个调皮的小姑娘一个劲地往人的衣服里钻,有时飞进人的嘴里,瞬间化成水,凉丝丝的;她又像一个技艺拙劣的画工,极力卖弄自己的本领飘到树梢、瓦缝、屋檐,凝结成不同的形貌,最高兴的就是我们这些懵懂玩皮的孩子,堆雪人,打雪仗……

  是农村留给我童年的美好记忆,是农村给了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可是,如果失去农村,这些美好的记忆可能只是水中月,这宝贵财富将成为镜中花。

  我不想失去农村,不想那些生在农村正在经历美好童年和已经经历过美好童年的人因为农村的失去而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农村它不仅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回忆,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我们困惑时,农村能为我们的灵魂提供一个宁静的场所;在我们疲惫时,农村能为我们的形骸寻找一个放松自我的领地。

  农村既是文化之根,也是思想之根,还是传统之根。面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要大声疾呼:愿用我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光阴,留住农村的醇朴风俗与厚重文化,让童年中美好的农村成为永恒!

  但愿“失去农村”的假设永远不要成为现实!

如果失去农村作文4

  萤火微茫,夜赏烟霞。看稻田在月色中由金黄褪为银白,波浪连绵;听布谷高吟着急促的语调,催人农耕。入秋,夜微凉。外婆仔细地为我换上秋衣。她拿出小凳,顺着篱墙寻三五老友,在漫天星光下说说笑笑,乡村的安适赋予了乡下人精神上的宁静与淡然。

  这些儿时景象如今却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生计离开乡村,如潮水一般涌入城市。农村何去何从也逐渐上升为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在当今这个忙碌繁杂的时代,农村的存在是对我们根与本的警醒,是对我们精神的温养。

  假如农村消失了,我们失去的或许不只是农村,也失去文学、诗歌生长的土壤。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古有陶潜醉心田园而创作的大量绝美田园诗,今有陈忠实等一大批作家创作的优秀小说《白鹿原》《北鸢》等。农村,这个厚实与质朴的代名词,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目光。他的存在,使中华文化有了深厚的底气,能经受历史长河的一次次淘洗而久盛不衰。他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使我们铭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血液和这乡村的水渠一样涓涓不息。倘若我们失去了农村,文化与思想便只会像无根浮萍一样飘泊不定,在钢筋水泥中挣扎的人们再难找到心灵的寄托。

  失去农村,也失去人们魂思梦忆的故乡。

  再回到乡下的故土,人们往往感到舒适与放松,因为熟悉,熟悉这平淡而质朴的一切。我知道那户人家的篱墙的芳香,是跨越了多少沟壑与水塘来和我相遇;同样,他们也认识我,知道岁月是如何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雕刻成现在的模样。然而,当城市化进程一点点将魔爪伸向乡村,无数的篱墙被推倒,而在他们倒下的`地方又长出一座座高楼大厦,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满是伤口的乡村故土时,如何能再感受到那贴进心灵的熟悉与舒服?当乡村逐渐消失,而城市堂而皇之地侵占着他的领地,张牙舞爪,这颗饱含乡愁的赤子之心,又将何处安放?

  失去农村,也失去对烟火的记忆和对传统的留恋。

  你记忆中可曾有这样一幅景象:炊烟袅袅,晚霞似血,日暮黄昏催促着你回家的脚步,望着那棵村口的大榕树,近了,更近了……一家人的团聚便是农村带给人们最温情的记忆。你可曾记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早年光景?可曾见过“蜉蝣掘阅,麻衣如雪”的可爱模样?可曾有过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新奇感受?可曾赏过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连绵桃园?《诗径》中对本土与烟火的记载看似遥远,实则就是乡村生活的点滴,而当乡村都已不复存在时,我们又何谈对传统的坚守?当人们奔波劳碌于高楼大厦时,我们又能从何处再嗅到这烟火的芬芳?

  如果失去农村,我们得到的不是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是人们在钢筋水泥中的迷失,失去了自己的根与本,被城市所吞噬的乡村看似焕然一新,繁华昌盛,可在那繁荣外表掩饰的,是一颗空虚且孤独的心。

  再让我闭上眼来,细细聆听,是远方微风亲吻稻田的声音,伴着布谷鸟急促的鸣叫,布谷,布谷,不如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