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时间:2024-02-28 15:49: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

  1.目标导航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四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它虽然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活动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两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吴功正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根据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应该定在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上。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了游记的文体特征,借助丰富的图片资料欣赏优美的语言,们进行了一次美妙的西双版纳之游。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这篇游记的总脉络。在分别看到每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到对重点语段和词语的分析,充分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介绍威尼斯旖旎的风光,本文作者以漫游路线为径,以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纬。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景物,且多用比喻。学这篇游记应当在阅读中自己去学习、体会、品味、感悟。

  本单元的诵读欣赏中是《古代诗词三首》: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学习中要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坻(chí) 屿(yǔ) 堪(kān) 悄怆(chuàng) 佁(y?)然 就寝(q?n) 藻荇(xìng) 风靡(m?) 山岚(lán) 骤(zhòu)然 傣(dǎi)族 山寨(zhài) 船舷(xián) 瑰(guī)丽 鳞次栉(zhì)比 器皿(m?n) 啄(zhuó) 眦(zì) 堤(dī)岸 脸颊(jiá) 靴(xuē)子 稠(chóu)密 椽(chuán)子 xī(翕)忽 深suì(邃) 翠màn(蔓) 寂liáo(寥)

  ②.多音字

  差(chā)_差别 行?(xíng)_行程_ 解?(jiè)_解送_ 传?(chuán)_传送_ ? 蔚 ?(wèi)_蔚蓝_ ? (chà)?_差不多 ? (háng)_行列_ ?(jiě)_解放_ ?(zhuàn)_传记_ ? (yù)_蔚县

  (chāi)_差使 (hàng)_树行子 (xiè)_解数_

  幢?(zhuàng)_一幢_ 尽?(jìn)_尽力_ ?教?(jiāo)_教书_ 乐(lè)_乐观

  (chuáng)_人影幢幢 (jǐn)_尽管_ ?(jiào)_教师_ (yuè)?_音乐_

  ③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

  谛听:仔细听。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瑰丽:异常美丽。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3.名句解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读: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4.文学常识备考

  ①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 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古文大致分为五类。

  ②苏轼,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③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研究部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年)、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首批 1991年),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98、20xx、20xx年),江苏省优秀出版工作者(20xx年)。学科领域:美学、文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⑤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⑥《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⑦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今传《临川先生歌曲》。

  5.古诗词鉴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鉴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鉴赏〕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6.仿写演练

  例句:最喜欢看大象们排成一行走,后面一个用鼻子牵着前面一个的尾巴。那么大的动物作出那么乖的动作,实在让人无法不笑。

  仿句:最喜欢 , ,实在让人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

  内容预览:

  懒惰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增进对外国文学的了解。

  2、了解如何使文章有创意。

  3、学习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自己逆向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了解文章不同于国内人士所写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总-分-分的结构形式。

  2、理解本文论证的新颖别致。

  3、体会本文幽默传神的语言。

  4、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个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教学思路

  这篇议论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不竭动力的21世纪,我们更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本文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的.人是勤奋的,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的人是懒惰的,招来了别人的白眼。这样看来,懒惰是一种不良习惯,他会使人丧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奋者的唾弃。可是,美国有一位叫凯利的作家,运用了逆向思维,写了一篇文章,来赞扬懒惰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想说什么(中心论点)?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总结:

  1、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总-分-分。

  三、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提示:第一部分(1-5段):提出论点,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第一层(1-3段):用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段):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四、学生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探讨问题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第1段:正反对比论证;第2段:;举例论证;第3段:

  举例论证(祥写取水,略写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提示: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4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

  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

  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祥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略写)。

  五、学生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探讨问题

  1、请同学们分别概括6、7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6段: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字规则说明精神的懒

  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7段:进一步指出:懒汉过去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

  未来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六、探讨懒汉的含义。

  提示:文中所赞扬的懒汉是指那些讨厌要吃苦受累的事,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却积极开动脑筋,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人。

  七、合作、探究式学习:请同学们从立意、论证、语言三个方面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示:不同凡响的立意;别致新颖的论证(论证结构别致、论据叙述新颖);幽默传神的语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应以激励为主。)

  八、小结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的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九、作业

  1、试着用一两句话解释本文 懒惰 的含义,要求语言要通俗、幽默、形象、富于哲理。

  2、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找出具体的事例,用创新意识去考虑它的结果是否合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3

  【导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法指导一:

  【文言实词理解法】

  1.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来推断古汉语中词语的含义,其形式同现代汉语的组词法一样。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等对立位置使用近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领略一下1500多年前雄壮绝美的三峡风光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襄陵(xiāng)沿溯(sù)

  素湍(tuān)绝(yǎn)属(zhǔ)引御风(yù)长啸(xiào)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四字短语

  ①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②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③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④沿溯阻绝: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⑤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

  ⑥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⑦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⑨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

  ⑩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肃静。

  ?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逻辑分析法。根据上下文,前后句的意思逻辑推理。

  4.成语助解法。成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语的用法,我们可以利用成语中某些语素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5.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意义不明确的就要回忆学过的课文中哪种含义与这个词语环境贴近,由此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

  学法指导二:

  【景物特征概括法】

  1.抓写景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语句。

  2.抓描绘景物时运用的方法,如象征、联想、想象和修辞。(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3)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

  ②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③不以疾也(古义:快;今义:疾病)

  ④良多趣味(古义:真;今义:好)

  (4)一词多义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①沿溯阻绝(动词,断。)

  ②绝多生怪柏(副词,极,特别。)

  ③哀转久绝(动词,停止,消失。)

  (5)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④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4.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感受美景

  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再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齐读),用“三峡的________美,你看那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三峡的山美,你看那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品析美景突破难点

  1.阅读课文,作者描写三峡的美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山和水)

  2.在描写三峡的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交流点拨】“两岸连山……不见曦月。”

  关键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

  【交流点拨】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夏: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春冬:素、绿、清、影、清荣峻茂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秋:寒、肃、凄、哀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交流点拨】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正面写山多,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狭窄,苍天一线。“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侧面表现夏水迅疾。“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②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③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科*网]

  2.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交流点拨】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3.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上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阔的三峡工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如何变化,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交流点拨】《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对应,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附:板书设计】

  三峡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水夏——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雄奇秀美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张岱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寅(wù) 遄(chuán) 踵至(zhǒng) 擘翼(bò) 蹴起(cù)

  镞镞(zúzú) 飓风(jù) 辟易(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激(shù) 湫(qiū)

  4、重点字词:

  1) 故事:旧例。 2)喧传:哄传。

  3)吊:哀悼。 4)海塘:海堤。

  5)遄:急速。 6)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7)辟易:惊惧后退。 8)礴:拍击。

  9)旋:很快。

  5、需掌握的虚词:

  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

  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

  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

  则飓风逼之(同上)

  从海宁而来(句中连接,表示行动)

  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同上)

  势欲拍岸而上(同上)

  旋卷而右(句中连接,表结果)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接,表结果)

  6、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7、写作手法: 奇特的想象,形象地比喻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5

  【学习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资料链接】

  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作者的丈夫钱钟书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学术权威,其主要作品是《围城》。

  【学习过程】

  一、预习天地(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识记字词

  伛()身攥()着惶()恐荒僻()塌()败

  取缔()骷髅()滞()笨眼翳()愧怍()

  二、学习时空

  (一)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二)研读课文:

  1、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

  2、你觉得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面对老王的境况,作者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4、疑难解读:“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如何理解这句活。

  快乐课课练

  基础练习:

  1.指出下列每组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A.惶恐肿胀默存冰籍()B.塌败骷髅湖涂抱歉()

  C.荒僻善良取谛闲聊()D.滞笨诲辱凑合愧怍()

  2.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我强(qiǎng)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B.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tì)了。

  C.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huāng)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D.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wū)辱他?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B.文中的老王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C.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D.课文中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突出了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的境遇。

  4、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濛濛的细雨飘起来了,我们前后左右的景物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②身后原本静谧的山林,若有若无地传来细细的声响,③眼前的湖面刚才澄碧明丽,此时却是烟雨迷蒙了。④左右两面的山峰,在细雨织成的轻纱中,远远地隐没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大家诚挚的劝慰,使他消除了顾虑,这才说出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B.小张是个说话能手,平平常常的一件小事,他能说得神魂颠倒。

  C.潘长江的许多幽默小品使人忍俊不禁。

  D.李四一不小心从高山上跌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6、选出下列各题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柴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为贯彻实施《教师法》,靖江市于教师节前夕已报销了所有拖欠教师的医疗费。

  C、木材加工厂的厂长汇报了他们如何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改进本厂设备。

  D、南京珠江路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课内阅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对“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如何理解?

  2.你如何理解老王说的“我不吃”?试作简要分析。

  3.用画出与第一段加横线的话相照应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4.第一段写人物外貌,按___________顺序刻画的,写出人物____________的特点。

  5.“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这句话对表现主人公有什么作用?

  6.“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表现“我”对老王怎样的感情?

  7.文段集中地刻画了老王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课外阅读:

  乞丐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9.“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10.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11.“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12.“这也是恩惠啊”中“这”指的是什么?

  13.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6

  2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句。(重点)

  2. 了解“铭”“说”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3.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陋室铭》

  【预习导学】

  1.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 文体知识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议论性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3.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陋室( lu) 德馨( xīn ) 鸿儒( rú ) 案牍( dú )青苔( tái )

  (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斯( 这 )是陋室 ②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 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④可以调(调弄,弹)素琴 ⑤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4. 整体感知:画出表现作者“德馨”的句子。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的分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随堂检测】

  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爱莲说》

  【预习导学】

  1. 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 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3.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蕃(fán)颐( yí ) 濯( zhu ) 淤(yū) 涟(lián)蔓(màn) 亵( xiè )鲜( xiǎn)

  (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 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④香远益清( 更) ⑤亭亭净植(立 ) ⑥不可亵玩焉(玩弄 )

  ⑦花之隐逸者也( 指隐居的人) ⑧鲜有闻( 少 ) ⑨宜乎众矣( 应当)

  4. 整体感知:画出文中对莲花的描写。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爱莲说》仅仅写莲花吗?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不是,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时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

  品德的人生态度。

  2. 《爱莲说》主要是写莲花,但在文中为什么又分别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这又是什么写作手法?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

  【随堂检测】

  翻译:(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拓展延伸】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作业布置】

  1. 完成22课校本作业。

  2. 预习23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7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重点)。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 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瓦砾( lì ) 鞠躬(jū )( gōng) 匍匐 (pú )( fú) 地窖(jiào) 颤巍巍(chàn )( wēi)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精疲力竭)

  ②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名副其实)

  ③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永垂不朽)

  ④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颤巍巍)

  ⑤爬行。(匍匐) ⑥恭敬庄严地站着。(肃立) ⑦严肃安静。(肃穆)

  3.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 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请说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炮火连天,环境危险。(2) 年老体弱,掩 埋艰难。(3)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4)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5)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3.文中的蜡烛有什么作用?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蜡烛在文中的作用: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 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文章烛光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 生命 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老人 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

  4. 小组合作探究: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简要分析一下这些描写的作用。

  文中反复描写的内容有:炮火(11次)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次)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次)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次)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反复加以描写的作用: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随堂检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 红军的深厚感情。

  【拓展延伸】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所代表的不同的寓意,请你写一则跟蜡烛有关的小故事。

  【布置作业】

  1. 完成本 课校本作业。

  2. 预习第四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3. 《蜡烛》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3.体会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 )晓 瓦砾( ) 地窖( )

  鞠( )躬 颤( )巍巍 更( )夫

  2.解释词语

  拂晓: 珍藏: 屏障:

  肃立: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吗?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8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

  2.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3.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4.通过作者所反映出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学法指导;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沟壑hè巉岩chán蒿草hāo擎天qíng砭骨biān皑皑ái浸淫yín镢头jué倏地shū分道扬镳biāo

  2.解释下列词语。

  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超尘脱凡;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万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波澜起伏;形容声音多而杂乱

  3.自读课文,作者是从什么视觉角度来描绘纽约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明确目标

  四.学生自学;自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和情感。

  (一)自学提示一;文中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段落描写对象原句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

  1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2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

  5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静

  2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动风力之大,大厦之高

  4交通乘电梯……按摩动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二)自学提示二;文章为了体现纽约建筑的多和高,使用了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比喻。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2.“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夸张。极夸楼之高

  3.“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三)自学提示三;文章长短句的使用,使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看下列相关短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2.“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自学提示四;说说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明确;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它能早日繁荣富强的强烈情感。

  ②“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明确;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5)拓展延伸;言为心声,作者“走进纽约”,我们也走进了作者的心。体会作者笔下纽约那异国他乡的情调,品味一下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褒贬,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6)总结;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7)课堂反思。我快乐。你快乐吗?(必做)

  板书设计参考走观察角度:街道仰视→大厦俯视→-街道平视繁进所观事物:高楼大厦→整个纽约→车、路、桥、灯荣纽事物特点:重峦叠嶂→纸上地球→虫、线、琴、花喧约表现手法:比喻-比喻-比喻嚣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9

  一、课前自学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zǎo 荇:xìng 遂:suì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作品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活动:

  (一)导人

  晚风轻轻,皓月当空,似真似幻。这美妙的意境怎不令人神往?因它有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甜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切。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那里的月景,感受别样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2、积累词句

  ⑴重点字词:

  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水中藻、荇交横( ) 怀民亦未寝(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相与步于中庭( )

  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 欣然起行(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

  ⑵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

  3、探究质疑

  (1)理清课文结构

  夜游的.原因:

  夜游的景色:

  抒发的感慨: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答:

  (3)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

  参考答案

  2、积累词句

  ⑴重点字词:

  月色入户(窗户、门)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怀民亦未寝(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到)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只是)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高兴地)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

  ⑵重点句子

  (1)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3)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探究质疑

  (1)理清课文结构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答: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3)记叙。描写。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随堂抽测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3、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二、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三、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

  答案:

  一、

  1、月色入户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二、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三、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 廖廖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 境界清新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0

  1、说明文分类:

  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引资料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 的B或 的B,叫A。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战法推介: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

  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⑴准确:常以 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解题演示:

  遥感卫星

  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a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远在太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地质断层,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内的情况,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的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的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b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出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对本文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a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 B、作诠释)

  ②b句除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具体作用?

  3、第四段画浪线句子所说明的对象的特征之一是

  4、理解第二段中加点词 :

  ①“一直”不能删掉,这是因为

  ②“才”的用法是 。

  A、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B、表示对比之下数量少

  C、表示事情发生得晚 D、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然后怎样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指的就是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理清结构和理解文意,等等。“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是《教纲》提出的要求,据此,中考对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格外看重,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明确第一段末句的几点意思对下文的作用,据此就能一举两得,揭开“顺序”和“结构”之谜。

  第2题,解答①要弄清下定义和作诠释的根本区别,用换位法(主语与连同定语在内的宾语互换位置)加以鉴别,换后意思不变的是下定义,换后意思发生逻辑错误了,就是作诠释。解答②,目光要在“航空照片”、“飞机航拍”和“人工”上聚焦,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就不难看出意在用它们跟遥感卫星的工作效率用比较,以突出遥感卫星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解答第3题,只要扣住“仅”和“还”这两个副词,答案就会撩开面纱。

  第4题,解答①要看到“一直”是与“长期以来”相照应的,便可揣摩出它对查找“内在原因”的难度之大起了强调作用。解答②,要联系上文理解,会很快排除A和B,却可能会在C和D中犹豫不决,但只要联系“长期以来”和“一直找不出”去揣摩,你就会觉得选C才是准确的。

  实战演习:

  Ⅰ、阅读训练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

  4、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5、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6.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7.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三)课外阅读

  (一)①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物种将濒临灭绝。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由于其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这种在树上生活的惟一的一种大猩猩越来越少,只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找到。

  ……

  ②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顺便说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

  ③在雨林区,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得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④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

  ⑤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和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1.选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1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4.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警示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生字词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推崇 巧妙绝伦 刹(chà)那 驻(zhù)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轩(xuān)榭(xiè) 胸中有丘壑(hè) 嶙(lín)峋(xún) 镂空(lòu) 蔷薇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zhàng) 御(yù)道 磬(qìng) 鎏(liú)金 雍(yōng)正 攒(zǎn) 琉璃 蟠(pán)龙 中轴线 伧(cāng)俗 帷幕 雅俗之分 竺(zhú)可桢(zhēn) 孕育 翩(piān)然 销声匿(nì)迹 风雪载(zài)途 农谚 榆叶 连翘 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蟾蜍 囊(náng) 繁衍 胚胎 鳞片 脊(jǐ)椎 (zhuī) 两栖(qī) 相安无事潮汐 褶(zhě)皱(zhòu) 遗骸(hái) 劫难(nàn) 致密 追溯(sù) 天衣无缝 归咎(jiù) 藩(fān)篱 啸 (xiào)聚山林 栖(qī)息 监控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潜(qián)意识 过滤 顷(qǐng)刻 面颊(jiá) 喷嚏(tì) 激荡 嘈(cáo)杂 唠唠(láo)叨叨(dāo)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1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 )幕 伧( )俗 忒( ) 文化休憩( )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 ) 倚( ) 膝( )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C.指纹与遗传的关系。 D.指纹与电脑的关系。

  2.第①、②段的中心句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有几项选几项。( )

  A.作诠释B.下定义 C.分类别 D.举例子 E.列数字 F.打比方

  4.上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5.第②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略

  2.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3.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5.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6、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7.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1.tuī yǐ xī

  2.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

  3.屏的分类及雅俗之别

  4.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5.作者介绍了一些屏风知识,并提出了屏风要轻巧,要富有诗意,要有文化休闲作用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情思

  1.B

  2.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3.A B C D E F

  4.C

  5.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指纹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重点)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难点)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归园田居》(其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三首,写于诗人 陶渊明 退隐

  后的第二年春夏间。《归园田居》共五首,自然清新,情景交融,展现了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2)《使至塞上》: 王维 ,字摩诘, 唐朝 (朝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3)《渡荆门送别》:李白,字 太白 , 唐代 (朝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 青莲居士 。《渡荆门送别》作于开元十三年,是年轻的李白由三峡出蜀沿江东下时途中所作。题中的“送别”是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宋朝 (朝代)诗人,字 去非 ,号 简斋 ,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室南渡时,他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荒秽( huì ) 荷锄( hè ) 草木长( zhǎng ) 候骑( hóu )( jì )

  都护( dū ) 燕然( yān ) 荆门( jīng ) 帘旌( jīng ) 凭危( píng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荷锄( 扛着 ) 但使愿无违( 违背 ) 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

  征蓬( 飘飞的蓬草 )孤烟( 烽烟 ) 长河( 黄河 ) 候骑( 骑马的侦察兵 )

  大荒( 广阔无际的原野 )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爱) 帘旌( 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登楼)(凭:靠着)(危:高处)

  3.整体感知:

  从《诗四首》中任选其一,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一幅画面。

  【预习检测】

  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它在《使至塞上》一诗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3.《渡荆门送别》中,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4.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登岳阳楼》(其一)的诗眼是“ 悲 ”字。请在书中分别从景物、国家、自己等角度入手,标注能体现这诗眼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随堂检测】

  1.《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3.《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4.《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5.《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 , 徙倚湖山欲暮时。

  【拓展延伸】

  试分析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的意境。

  应邀赴约,美景扑面而来,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桃林,又一个村庄到了。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布置作业】

  完成第30课校本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3

  内容预览:

  21、小石潭记 导学案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4、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诗《 》。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题目,同桌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清冽 ( ) 为坻( )

  俶( )尔 翕( )忽 参差( )( )

  悄怆( ) 幽邃( ) 寂寥( )

  2、自读思考题:课文五段各写了什么?

  3、填空

  ①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往往通过 来抒发 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柳宗元,唐代著名的 家 家, 之一。字 ,河东解人,世称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文中,初见小潭时 ,便 ,流露出作者一时间开朗明净的心情;见潭鱼 , , 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达到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游览到最后 , , , ,作者贬居中孤寂的心境,隐约可见,这的确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②第一段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③第二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④游鱼、潭水、溪流、溪岸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独立解决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写景?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百二十 ②如 ③尤 ④卷

  ⑤摇缀 ⑥披拂 ⑦佁然 ⑧俶尔

  2、理解下列句子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近岸,卷石底以出

  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6、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4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重难点:

  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常识介绍。(阅读“基础训练”P12,了解作者及书信格式)

  2、完成“基础训练”-------语言积累(1---3题)。

  二、视频朗读(PPT)

  三、自读感知。(PPT)

  1、自读课文,画出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细细体味。

  2、巴特勒为何征求雨果的意见?

  3、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雨果怎样烦人思想感情?

  四、课文研读,合作研讨。(PPT)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2、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不少反语,找出这些反语,思考这些反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4、雨果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属于人类的”。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五、拓展延伸

  1、以给雨果写一封信的形式,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5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 一 课 时

  ●重点: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预习导学

  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 子厚 ,河东人, 唐 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 韩柳 ”。代表作: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诗《江雪》,寓言《黔之驴》。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chù( 俶 )尔 xī( 翕 )忽 yǐ( 佁 )然 幽suì( 邃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 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积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核能》学案12-18

高二语文《沙之书》学案12-18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学会与父母沟通》学案05-04

四年级上册《白鹅》学案05-07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12-18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05-12

枣儿导学案12-16

《秋天》导学案12-17

《夏感》学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