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特点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3、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
4、理清本文线索
5、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形象
教学重点:
诵读和领悟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教学重点为诵读和领悟)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精神饱满、大声)老师好!
师:(微笑)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中国诗人描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桃花源”他,是谁呢?
生:(齐声、响亮)陶渊明
师:(微笑)是的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是现实的黑暗将他“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最终,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标题《归去来兮辞》,这里的“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
这里的“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创造的汉代常把辞和赋并称辞重言情,赋重铺陈辞有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辞比散文整齐,句中多用"兮"来和谐语气,表情达意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
关于作者,同学们并不陌生,初中学过——
生:(争先恐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师:(微笑)好!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填写作者档案
(展示课件:幻灯片
作者档案
姓 名:陶渊明(或陶潜)
字 号:字元亮,号靖节先生
生卒年月: 365—427
朝 代: 东晋
爱 好:喝酒 读书 写作 耕田
著 作:两类题材,一类描绘田园美景,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曲身逢迎的志趣,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一类寄予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求:凭借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顿,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生:(纷纷朗读,有高声、有低音)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课文朗读中,有一个字读得不正确“景翳翳以将入”这里的“景”应该读“影”,因为是“通假字”
现在老师考查几个文言句式和词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幻灯片:
文言词语与句式:
1、眄庭柯以怡颜
师:“眄”mian 读三声这句是否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生甲:有“怡”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颜怡,就是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师:正确
2、乐琴书以消忧
生乙:乐,意动用法,以琴书为乐琴书:名词作动词
3、 或棹孤舟
生丙: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的意思
4、 园日涉以成趣
生丁: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5、 策扶老以流憩
生(小部分):策:名词作状语
师:“策”的本义是什么?
生:(大部分)鞭子,鞭策
师:是鞭子,放在名词“扶老”之前,应该是?
生:名词作动词
师:怎么解释呢?
生:(齐声):拄着
师:(微笑):正确
6 、 复驾言兮焉求
生(三两个):复驾言兮焉求是宾语前置
师:属于宾语前置哪一种?
生(大部分):焉是疑问代词,这里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师(点头,微笑):很好!7、 将有事于西畴
生:(大部分)介宾后置句
师:如何讲?
生(全班):于西畴是介宾词组
师:也可以称为状语后置
师:刚才通过抽查,了解了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感觉大家态度很认真,基础也很扎实现在由我来背诵全文,同学们想象陶渊明隐逸诗人的形象
(幻灯片:大屏幕在教师身后,出现全文)
此时响起古筝乐曲《渔舟唱晚》,悠扬动听
老师在音乐中背诵: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老师声情并茂的背诵,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情绪激动)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当陶渊明终于不再违心的做事,大喊一声“归去来兮”一吐胸中怨气,要读得畅快回到家里看到亲人,看到松树、菊花这些他喜爱的植物,要读得温馨,第三段纵情山水,要读出满足来请大家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
(投影)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齐读。
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
师:本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 ..
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归园田居》
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
(全班大笑)
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生1:厌倦官场
生2:想隐居
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
师:向往田园是吗?
生齐:是!
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
(投影)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
1.初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放声齐读)
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2.反馈预习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投影)
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
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
现在,请同学
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
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
1.讨论第一类看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
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
(生笑)
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
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
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
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水之乐) ....
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
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
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
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
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
第2 / 6页
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
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
(全班爆笑)
师:你们不要
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
生齐:欣喜若狂
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
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
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
(生大笑)
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生齐:天伦之乐!
(板书:天伦之乐) ....
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
生7:“恨”
师:什么意思?
生7:遗憾。
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生齐:归心似箭。
(板书:归心似箭) ....
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板书)
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山水
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
——归隐之乐
2.讨论第二类看法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无人举手,一片沉默)
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
第3 / 6页
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
(学生鼓掌)
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
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暂且
师: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
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
(鼓掌)
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
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
师:此话怎讲?
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
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
生3:不知道
(笑)
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
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
师:大家看呢?
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
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
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
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
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
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
师:什么行为?
第4 / 6页
生5:是做官吗?
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
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
(投影)
?……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
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
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
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
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
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
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 生4:清高呗
(生笑)
师:说得好!还有吗?
(沉默,不能回答)
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独。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
(投影)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
(这时,下课铃响了)
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
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
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
3.总结
第5 / 6页
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投影)
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
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
(投影显示)
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执教感言
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同时,将繁琐
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3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
(无人应答)
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
师:请坐。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归去来兮,预备起!
(生读)
师:恩,读完了。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生点头赞同,兴奋。师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哎,不能只鼓掌啊,要提意见啊。
(生笑)
生:我觉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要读得更恬淡些,因为我觉得作者此时心情是平静的。
生:“乃瞻衡宇……有酒盈樽”应该读得节奏更快些,此时作者回家心情是急迫的,要体现他回家的高兴心情。
生:首句“归去来兮”声音不应太高,应稍低一点。
生:“田园将芜胡不归”要读得更有变化,“田园将芜”声音要高些,“胡不归”要降下去。
(师要求生读,生说读不好,师又照生的说法读了一遍,众生笑,鼓掌)
生:“既自以心为形役,悉惆怅而独悲”,要将“独”字读得重一点,体现作者个人感受。
生:“怀良辰以孤往”到结尾,应该平和一点,此时作者上平稳的心情,怡然自得的心情,而你却读得太重了。
(学生一口气指出不下十处不妥之处,我有的表示接受,有的不置可否)
师:刚才大家指出了我的不足,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我想请大家再大声的自由的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生大声朗读,有的摇头晃脑,非常投入)
师:停下来,基本上大家又读了一遍,刚才我说了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要找到共鸣,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触,就是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不管你的感触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触就是好的.。哪位同学说说体会?
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
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
生:“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来自农村,很喜欢农村的景象,尤其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处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
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时作者不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我觉得他有神仙风范。
师:哦。你很欣赏他的这种风范,是吧?(生点头)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样有仙风道骨。
(生笑)
生:“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引起了我的共鸣。小时侯住平房,经常可以在家门前散散步,看日出、夕阳,可是后来住进了楼房,人们都用防盗门关着,没有了以前那样悠闲了。(她还说了对“门虽设而常关”句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也回答了,可惜不太记得中间过程了)
生:“乃瞻衡宇……稚子候门”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是寄宿生,一到周末,回家时的心情和陶渊明此时的心情一模一样,只想快点到家……
生:“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天我从南郊公园走到新中路口(其他学生惊讶,有很远),看见立交桥下很多树上发了芽,不是黄色,也不是深绿色,而是一种油油的绿,感觉特别舒心,特别……(有点形容不出)
师:哦,你觉得那种绿像流水一样流入你的心里去了,是吧?
生:对!就是那种感觉,那天又下着细雨,在雨中欣赏,感觉特别美。
师:听你这么说,我都心动了,哪天我去试试。
(生笑)
(还有很多学生发言,不太记得了)
(学生一直讲到下课铃响)
师: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暂且说到这儿,请同学们回去在仔细品位,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到底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悲伤还是愉快,还是两者皆有?好,下课!
自评:这节课是借鉴了李镇西老师的上法,先开始在自己班上(105班),设计不够成熟,感觉并不好,后来在103班上,重新构思了一下,上成上面那样,自我感觉比较好。当时有一师大毕业生听课,课后她对别的老师说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课。我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反映,下课后因为有其它事情就没问学生,恰好那天下午教育处抽一些学生谈师生关系,恰好有103班的学生,后来教育处主任对我说,103班一学生说,今天潘老师上了一堂好课,简直太好了,你知道他怎么上吗?以前从来是学生读文章,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评价学生,今天他要我们当老师,评价他,真是太好了。得到学生肯定我就放心了。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以后要努力做得更好。昨天(3月2日)又上了一课时,完全放开,要学生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学生形成了辩论,有认为喜大于悲的,有认为悲大于喜的,各有道理,一直辩论到下课,还没分出高低,我最后说,过程大于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希望他们课后再去研究,没有公布我的观点。可惜,我还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不然把那堂课录下来,发上来,可能更有看头。
希望老师们对我这堂课再提意见!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12-17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精选(7篇)12-17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台阶》教学实录02-28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12-18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