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爱莲说》反思
《爱莲说》反思1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一、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行道树》。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二、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反思2
首先,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反思3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考虑到,《爱莲说》作为经典文言文文本,含有众多考点,以应试为出发点,就应重点强调其知识性与文本性,以串讲为中心,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教学之中,这就是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诵记过程。
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与点拨,我想,如果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本次培训课的讲授及课后的专家点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爱莲说》反思4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开始,我放了《荷花颂》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习课文.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涤”“蔓”“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我点拨一下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概括出来。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学都能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这堂课,学生预习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反思5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习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习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习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习过程:1.出示学习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反思6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平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习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习表达。
平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习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习着去思考、学习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反思7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爱莲说》反思8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习的《黔之驴》中的“益习其声”和“稍近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反思9
《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优美,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是千年来的名篇。因此,我选择这一课作为我的公开展示课。但是,上完之后,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讲完《爱莲说》,听课老师认为我的讲课流程比较顺畅,板块清晰,重点突出,过渡比较自然。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合作,展示成果,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些都是课堂上比较不错的地方。下面我先说下我的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让学生通过看有关莲花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对莲花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首先介绍作者和文体“说”的相关知识,然后疏通文意,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紧接着让学生结合描写莲花的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君子的品质。
3、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经过多次细读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都有意外的惊喜,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将一些内容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这也是教授本篇课文的遗憾之处。
从本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和效果来看,跟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现了一些问题,据此,我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反思。
1、课堂话语权的争夺和教学经验的匮乏;
上完这一节公开课,虽然整体上问题不大,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多,没有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展示成果,但是我却选择了自己去总结,去出示结论,这就造成了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而这一问题是当下“新课堂”最忌讳的现象,这提醒我不得不多学习当下新课堂的相关模式,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动起来,逐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此外,就是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过渡衔接时,需要更加的自然。这都需要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2、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教态不够大方,感情投入不够;
我平时上课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小,缺少抑扬顿挫。上《爱莲说》这一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本人的情感和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文章当中去。而我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没有足够的感染力,这也是本课乃至我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还有教态不够大方,给人的感觉不够大气,气场不足,站在讲台上不够自信。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争取课堂上洒脱自如。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将会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平时多看名师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
为了争取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备课,把课文文本吃透。因此,平时需要多专研课本,吃透课本,多揣摩名师的课堂实录,思考名师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堂的。只有把所讲课文所需要的资料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才能带着情感投入课堂,才能使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2、勤能补拙——平时多充实自己和锻炼个人讲课技能;
对当下“新课堂”教学模式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对“新课堂”学习不够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平时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学习“新课堂”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也应该多提高自己个人的相关技能,注意课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课堂语音的抑扬顿挫,注意仪态方面的学习。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漏洞”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可谓对症下药。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能够逐步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加完善。
《爱莲说》反思10
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爱莲说》反思11
【教学目标】:
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
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爱莲说》教学反思
海口一中李莎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鲜花店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们喜爱什么花代表他们怎样的心态?”,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濯”“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濯清涟而不妖”。老师放录音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老师点拨一下即可。朗读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究竟有那几点值得他喜爱,课文中有没有说明?
再接下来精读课文,学习周敦颐提倡的“君子精神”。(以拼图形式)这里就是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找出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品格。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君子品格,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但是这个环节显然对初一学生来说太难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没能分析到点上,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
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作一篇托物言志的练习。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练习来,并不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不够轻松自如,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rdf;有了这样的尝试,如果以后再上这样的课文,我会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一些,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反思12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爱莲说》反思13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试结束,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学生还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没责怪学生,更多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爱莲说》反思14
一篇小小的短文《爱莲说》,竟然用了近两个学时的时间来学习,我真不知道是自己授课能力降低了,还是学生的听课效率下降,为何就进行不动呢?
因为中秋节缘故,学校统一安排了本周前三天的课程表:语文每天一节。《陋室铭》已翻译完了课文,还得一节课,如果第二天复习一下的话,剩下近两节课,学完《爱莲说》应该还有二十分钟说说作文,假期孩子们完成一篇作文。计划已定,我便开始了征程。
《爱莲说》学习开始,首先由莲文化导入,积累了学习过的写莲的名诗句,接着我们来反复阅读课文,老师范读,孩子们自由读,大家齐读等,各种形式地朗诵后,再由孩子们自主翻译课文,交流不会地方,老师帮助解决不会的内容,学生汇报翻译情况。这些内容竟然弄了近一节课。看来我们弄得有些细哟261@365《爱莲说》教学记!
《爱莲说》第二节是我们的主要旅程,记录如下:
同学们,咱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翻译内容。找了第二层次学生进行翻译,总体效果不错,我只纠正了个别句子。接下来,由孩子们分组研究了三个问题:1.文章描写莲的句子是哪些?分别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为何写牡丹与菊花呢?3.作者怎样评价三种花的?为什么独爱莲?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研究三个问题。汇报交流。其中第一个问题说得很好。其中描写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的高洁(有的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的豁达正直,不攀附权势;“香远益清”写它的香气远播(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清高。真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得这么好,竟然把我想说的都通通说了出来,我个人认为,他们手中可能有资料,但不排除大家都能明白,只要他们晓得内涵,能够记得住即可。能将莲外形上特征与内在品质联系起来,在我授课以来还是第一次。不知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接下来,我们依次看第二个问题“为何写牡丹与菊花”,他们也能够很轻松地说出用两种花来衬托莲,显示其高洁品质,更显示其不慕荣利特点,我只是进一步补充说明菊花虽高洁,但逃避现实,故作者不爱,而牡丹是权势富贵的象征,更是作者所不齿,甚至鄙弃的,可见作者是个洁身自好之人,更是个不慕荣利之君子。
用花为喻,借指人的品格,故为以花喻人手法。明确了这些,我们便练习巩固,学生做得相当顺利,基本能口述正确答案。但愿不是极个别同学争强好胜的表现。
为了扎实起见,还需要请孩子们写一写为妙。明天第一项任务,便是请大家写出《爱莲说》所学重点内容,一是写莲的句子,二是每句所表现的莲的品质,三是写菊花与牡丹的作用,四是手法。如果这些内容回答正确率达70%,说明掌握还是不错的。
回想《爱莲说》一课的学习,应该说非常顺利,虽然也有说不准确的地方,但几乎没有不会的地方。说明孩子的学习能力还是蛮强的。但愿这种状态保持下去。
本课不足的地方,赏析语言不够,也是我课堂一贯的缺陷,不知从何处下手去赏析语言,更不知如何帮助学生深透地欣赏文章语言,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疑点。下一步学习中,一定找到突破口,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及学生的语言学习更上一层楼。
如果再补充一个赏析语言的环节的话,我想应该如此设计:我从文中——地方(字、词、句),品读到莲的——特点,体会到莲的——品质。如此反复进行四五次,相信孩子们更能把莲花的形象特点与品质结合起来,更能体会到莲的高洁、正直。今后一定要在课堂上加入语言赏析的环节,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爱莲说》反思15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 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反思】相关文章:
《爱莲说》作文09-06
爱莲说作文07-15
爱莲说作文03-17
[精品]爱莲说作文12-23
爱莲说作文(精)07-31
爱莲说作文(合集)12-14
(优秀)爱莲说作文09-14
(优秀)爱莲说作文09-20
爱莲说原文及赏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