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反思

时间:2024-02-29 20:39:39 好文 我要投稿

《黄山奇石》反思【荐】

《黄山奇石》反思1

  一、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的不到保证

《黄山奇石》反思【荐】

  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

  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识字教学的时间不够

  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也相应的.加长。当把这些我会认的字记熟后,在带入课文中就好学多了,而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还是用来示范写。请同学演板,共同观察,纠错而获得正确规范的字体方式为主。写字教学中,突出相同结构的字的这个重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然,世上本无完好无缺的课,比如,学生对黄山山石“奇”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够了解,时间关系,课后的生字学习批改指导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课学生都有收获,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黄山奇石》反思2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黄山奇石》反思3

  今天上《黄山奇石》,课后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课文内容和要求看,本课还是需要有背诵部分的,但是这些内容要学生自己喜欢的,虽然挺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还是挺让我为难的。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我还是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对待的,于是,我查阅了网络,发现了许多不同

  的观点:

  有人说:这就需要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最好让学生“全盘照收”,最笨的办法往往有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又与编写者原来的出发点相去甚远。唉!令人左右为难呀。

  有人说:跟着感觉走呗!只要你认为有可能会出题的内容,死命令一条:背!宁可多背十篇,不可放过一段!

  有人说:对于自主选择和考试这一矛盾,我个人的看法倒是象以前一样规定死好。课文里哪些内容最精彩,最值得学生背诵,便指点学生背诵,这样不是很好吗?哪些内容最精彩,并不是无法确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学生自己选,自己定。假如有学生都不喜欢,就不要背了吗?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现人们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关键词,而是“是否需要考试”。是呀,如果不背,到时要考试你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采用“全文背诵,全册背诵”的“两全”方法,甚至有的采用“背诵加抄写”的保险政策,你听了也不要惊讶!

  为了搞清楚“自己喜欢的部分”,我翻阅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几册语文书,发现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有这样的要求,而且呈每年上升的趋势。到三年级还增加了“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要求。而且提出这样要求的课文一般是写景或者比较抒情有哲理的文章。如二年级上册中《黄山奇石》、《北京》、《清澈的湖水》、《我是什么》。这些课文中有相当多的句子写得很美,很精彩,但是真的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似乎有些难以取舍。于是出现让学生全文背诵,也是情有可原。

  此时,我想到了上面那句话:“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编者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其实不仅只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点明了指导方向,要求老师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积累的。相信从一开始老师有意的牵引到最后学生自由选择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中,有硬性要求,有老师同伴影响,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懂得积累,懂得欣赏。

  于是,我在引导学习《黄山奇石》时,以“仙桃石”为例,让学生抓住“好像,飞下来,落”等重点词理解“仙桃石”的“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这段话。再运用类似的方式,划出写“猴子观海”的特点,用自己想象、动作演示、对比表演等表现出“猴子观海”的奇特。并要求把“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一句话背诵下来作为课外作业。而其他课文中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再选择背诵。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堂引导背诵,指明内容背诵和自己选择背诵”相结合,是否比较适合刚开始起步的低年级孩子?当然这只是个人设想而已,值得不断地实践与改进。

《黄山奇石》反思4

  读着《黄山奇石》,惊叹于黄山的神奇,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我们似乎并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

  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的胡灵活现,呼之欲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悟、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黄山奇石》反思5

  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在本课教学中实践的比较好。教学课文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一段课文,然后师生共同运用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选择下面的内容,并且将主导权交给学生。实践证明,虽然学生在发挥主动性、当小老师时,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语言表达也不很到位,但是只要教师耐心指导,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后,学生必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老师”。其实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着自己的创新,也值得教师去学习借鉴。比如:小老师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时,张国辉同学想到了“请穿白球鞋的同学起来读这一段”,这个办法新奇有趣,学生参与兴趣极高,调动起了课堂气氛,当然朗读效果也就很好了。课题理解的训练、字词训练、听说训练在本堂课中都属于常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也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黄山奇石》反思6

  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

  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对山区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了"安徽黄山"等风景。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语文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以至用。在原先备课时,我把朗读指导放在第一位,想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并感悟。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并列段式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这一环节也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我如果能在课堂上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融洽,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黄山奇石》反思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2、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教师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1、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第二遍组词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1、同学们字认的很好,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下面把书打到12页,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要停顿得当。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

  2、理解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时告诉了我们黄山的位置,谁能说一下它在哪里?

  学生回答。

  问:谁知道"闻名"的意思?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注释在书上。

  问:黄山最有趣的景色是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句话,解释"尤其"的意思,出示,尤其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3、学习第二段。

  师:第一个介绍的是什么怪石?

  学生答,出示图片,板书"仙桃石"。

  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

  它是怎么来的?

  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请学生找出其中表示动作的字,引导学生做上标记,并重读这两个字。

  学生试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谁知道"陡峭"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后,学生学着注释在书上。

  问:这只猴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找出句子中表示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自己标注,试读,指名读,齐读。

  板书"猴子观海",教案《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5、出示"仙人指路"及"金鸡叫天都"图片,学生说出名字后,自读第四五自然段,然后请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两块奇石。

  师:课文里是怎么为我们介绍仙人指路的?

  学学它的样子。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向大家介绍"金鸡叫天都"。(读相关段落)

  问:这只公鸡漂亮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金光闪闪)

  怎么会是金光闪闪的呢?

  师:太阳就像一个魔术师,把雄鸡变得金光闪闪,在变化的一刹那,我们的心里充满惊喜和兴奋,大家试着把这种惊喜和兴奋读出来。

  指名读。

  7、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黄山的奇石只有这么多吗?

  生回答,说出其它三块怪石的名字,师板书。

  师:黄山的每块石头的名字都起的形神兼备,通过名字我们就能想像出石头的样子,看到这三个名字,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它们的样子。下面,我们每个小组选一块怪石,讨论一下怎么样向大家介绍它,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

  小组讨论。

  代表介绍。

  师:黄山的怪石只有这么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解释"等等",等同于学过的.省略号,板书。

  8、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问:用课题里的哪个字概括这些怪石最恰当?

  突出一个"奇"字。

  学生齐读课题。

  师问:黄山的奇石美不美?喜欢吗?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喜欢齐读课文!

  配乐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同学读得真美啊,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在等着你们给起名字呢,课下,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岩石,把它画下来,再为它起个名字,写上一小段简短的介绍。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它向人们再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的奇与趣,让学生借助图片和作者的描写,来感觉黄山之石的"形"奇和"神"趣。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目标是通过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用了一个简单的视频,随着画面的转换和音乐的播放教师进行讲解引入,第一次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导入,效果还不错,比其它的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开始就进入了状态。接下来利用课件进行了生字复习,感觉方式还有些单一枯燥。下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和标练习。在第一段里借助"闻名"教给了学生在书上备注的方法,并在理解"尤其"这个词时,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练习。在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注完后加重语气读,通过反复的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片进行自读,然后当小导游对"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进行介绍,换一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另外三块巨石的名字,想像出它们的样子,小组讨论如何来介绍它,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对本组选中的怪石进行介绍,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想像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环节紧凑,注重了学生的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进行理解,但对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使各环节在时间的分配上有些前松后紧,同时也看到了自身对先进教学手段掌握上的不足,今后还要加强自身学习。

《黄山奇石》反思8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

《黄山奇石》反思9

  《黄山奇石》这课文趣味性很强,有旅游经历的学生都会比较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先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觉得比较乏味,上不出其中的趣来。

  今天,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又做了细细的思考,安排了这样的第一课时:

  1.出示课题,指名读题。

  问学生:你觉得这个课题会重点写哪个字呢?学生很快就发现“奇”字。课题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画龙点睛,有提纲挈领,有蕴藏疑问。这个问题,能让二年级的孩子开始思索课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继而问学生,读了课题,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的`问题各有层次,有些不成问题,但是有些问得很好。

  有个学生问:“黄山奇石”是什么?

  我点评:严格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让人不清楚你要问什么?

  另一学生帮他做了补充:这篇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

  我点评:对,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又一个学生问:“黄山是黄色的吗?”

  我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猜测性的问题,“黄山”的名字具体怎么得来的,我不清楚,请你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了再来告诉我好吗?

  经这样一点播,学生问出来的问题就更有价值了。

  有问:黄山在哪呢?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有问:黄山的石头究竟奇在哪儿呢?

  ……

  质疑、提问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创设这样的平台,让学生有这样的场去思考,去思索,再经过引导,才能得以培养起来。

  2.师小结承接:刚才很多小朋友对黄山非常感兴趣。那么黄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去看一看。课件上出示黄山的地理位置,再介绍黄山:

  黄山是“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奇松、云海、温泉、怪石”被称为黄山“四绝”。尤其是“怪石”,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当学生对黄山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这段话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对“1.黄山在安徽省南部,2.黄山景色秀丽神奇,3.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我发现都没有提到“闻名中外”四个字,于是我提出“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很有趣,居然有人说:“说明黄山那里的人很文明,不乱丢垃圾。”我笑了一下,说:“那是‘文明’(板书)的人做的事,但是‘闻名中外’不是这样意思。我们先来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闻就是听,名是名字,闻名听过他的名字;中是中国,外是外国。中国与外国都闻说过都知道他的名字,说明这个地方非常出名。闻名中外,也可以说‘中外闻名’。”

  如果仅是这样,我想学生对“闻名中外”还不是很清楚的。于是,我问:“我们育才塑胶操场上的樟树闻名中外,对吗?”学生哈哈大笑,说:“那只能说是闻名育才,不是闻名中外。”我再问他们:“我说杭州西湖闻名中外,对吗?”学生想了一会儿说:“那应该是对的吧?”把球重新踢还给我。我一笑,当然是对的。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闻名中外的。学生说了很多,秦始皇兵马俑、八达岭长城、故宫、圆明园等闻名中外。

  这样,从解意思到运用,一个词语学活了。

  3.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用波浪线划出这些奇石奇在哪儿。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生字。

  学生学得很快乐。

  综观这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自主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自己读读画画思思。学生学得快乐,我教得幸福。

《黄山奇石》反思10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文章,通过学习黄山奇石,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2、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

  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3、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黄山奇石》反思11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得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无数的奇石、怪石,景色神奇,十分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特点,以质疑为主线,运用反馈教学法进行调节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归疑、悟疑、解疑,并将看图、读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主线过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只有让学生生动,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会真正获得所知,课堂气氛才会真正活跃起来。例如,我在教学读课文时,采用了轮读,小组读,师生对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选读法,最大程度地调换口味,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再如:文中有的'怪石给了名称,但没印上图画,我就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为了再发展思维,我还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怪石并起上名字。

  通过看图,了解文章大意到质疑、解疑,直至突破重难点,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培养语感,增加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口语习惯。只有这样,作者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储备,一种财富。有了它,写起作文来,笔下的优美词语就如泉水般涌出来,学生信手拈来,顺理成章。讲起话来不费思索,滔滔不绝。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黄山奇石》反思12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秀丽神奇的自然风景,其中无数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奇岩、怪石是教学的重点。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作者在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对黄山奇趣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让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则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因本课生字较多,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3、感受黄山奇石的奇、趣,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课后我认为我并没能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地实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以导游的身份创设情境,配以图片引领学生“进入”黄山观赏神奇的景色。设计了旅途中遇到障碍,需要靠集体的力量清除“生字石头”才能继续游览这一环节,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第一环节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学生出现不认识生字的情况,于是我只能慌乱地结束了这一环节。在初步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不知怎么读着读着变成了齐读,声音又小,造成一种非常没有精神的感觉。在精讲部分,我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导学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议、读四步,辅以动作朗读,让学生体会黄山石的奇;再扶学第三自然段,巩固四步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相机进行辅导。课堂第四环节为练习巩固,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描写方法,说一说“天狗望月”是什么样子的,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最后一环节为书写指导环节,因时间浪费过多,也只能是匆匆带过。

  这节课,失败的地方太多,这将成为我不可多得的经验财富,现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没有做好。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来教学,但是由于记错展示课时间,导致第一课时基本没有讲,继而造成学生在复习生字的环节没能有个好的开始,这样一来也打击了孩子们的信心,致使之后的课堂格外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给我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件事,才能给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如果老师万事都得过且过、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学生也一定无法得到更好地成长;

  2、对自己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对班里学生的评价为聪明有余,但过于活泼,在平时的课上,班级气氛总是过于热烈,我没有预料到学生在面对其他教师听课时会表现得那么紧张,没能更好地去安抚学生,反而为了让课堂能够有序进行,课前故意作出严肃表情来整顿纪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该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多拿出一点耐心来,多多换位思考,才能带好整个班级。

  3、教具准备得不到位。因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用A4纸彩印出来,但是图片的清晰度不够高,且较小,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学无法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学资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应对的策略。

  4、时间分配不合理。课上精讲环节的后半部分进行得很仓促,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但想讲的没能讲到,且留给学生朗读和练习的时间也不够,没能做到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尽量精简教师用语,言简意赅,尽可能的去引导学生,这都需要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锻炼。

  5、提问方式不合理。我的问题设置,包括教师用语,都不够生动有趣,甚至于学生理解不了问题的'指向,造成教学方向有些偏离,更多的是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同时,我的教学机智不够,面对教学过程的多个突发状况不但没能提前预想到,而且应对不足,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还需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这次巨大的失误,是我没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落实不好,没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首先是充分暴露出教师的不足,讲解不够透彻,不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加之没能反复练习、反复强调,这是我的失职。因而很感谢我的学生能够尽力配合我的教学,我将会尽最大努力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教学,弥补对孩子们的愧疚和歉意,愿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黄山奇石》反思13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得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短文层次分明,内容明了,看起来很好学,不过对于刚进入二年级学习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困难。要使学生理解课文,达成编者的意图,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得在“读”上多下功夫。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在阅读和体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中,在努力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忘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着重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对创造性地开发语文资源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这一思想,我把收集关于黄山的资料适时播放给学生欣赏。在讲到“翻滚的云海”时,学生就可运用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四绝”的知识帮助理解。又如在教学本课第1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旨在唤起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关注。在教学“仙桃石”一段时,我鼓励学生首先仔细观察电脑展示的奇石的图片,再通过双击鼠标选出“仙桃石”来,并说明为什么要选的原因,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人们都说想象生成了大千世界,想象造就了万千事物。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众所周之,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

  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

  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黄山的奇特便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地印象,黄山的美丽与魅力也不断的在学生心中明朗起来。

  低年级语文教学,如若在“读”和引导“议”上多下功夫,我想,学生会学有所获的。

《黄山奇石》反思14

  《黄山奇山》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板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板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在本案例中,我是站在新课标理念的高度精心设计的,具体体现在: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

  在学生自学“仙桃石”,进行交流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形状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议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

  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黄山奇石》反思15

  《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 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读通句子,美读全文 。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既有趣又优美的散文来说,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读;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 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课文结尾处让孩子们学做导游,带领游客欣赏景色秀丽的黄山,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本课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眼、嘴、脑、手的参与,收到一箭几雕的目的。

《《黄山奇石》反思【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山奇石》反思】相关文章:

《黄山奇石》反思02-29

《黄山奇石》教学12-06

我家的奇石作文12-09

游黄山08-25

美丽的黄山10-29

石溪的作文11-05

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作文(精选17篇)01-22

石花洞作文04-12

泪石念作文05-08

《黄山奇石》反思【荐】

《黄山奇石》反思1

  一、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的不到保证

《黄山奇石》反思【荐】

  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

  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识字教学的时间不够

  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也相应的.加长。当把这些我会认的字记熟后,在带入课文中就好学多了,而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还是用来示范写。请同学演板,共同观察,纠错而获得正确规范的字体方式为主。写字教学中,突出相同结构的字的这个重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然,世上本无完好无缺的课,比如,学生对黄山山石“奇”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够了解,时间关系,课后的生字学习批改指导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课学生都有收获,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黄山奇石》反思2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黄山奇石》反思3

  今天上《黄山奇石》,课后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课文内容和要求看,本课还是需要有背诵部分的,但是这些内容要学生自己喜欢的,虽然挺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还是挺让我为难的。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我还是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对待的,于是,我查阅了网络,发现了许多不同

  的观点:

  有人说:这就需要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最好让学生“全盘照收”,最笨的办法往往有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又与编写者原来的出发点相去甚远。唉!令人左右为难呀。

  有人说:跟着感觉走呗!只要你认为有可能会出题的内容,死命令一条:背!宁可多背十篇,不可放过一段!

  有人说:对于自主选择和考试这一矛盾,我个人的看法倒是象以前一样规定死好。课文里哪些内容最精彩,最值得学生背诵,便指点学生背诵,这样不是很好吗?哪些内容最精彩,并不是无法确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学生自己选,自己定。假如有学生都不喜欢,就不要背了吗?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现人们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关键词,而是“是否需要考试”。是呀,如果不背,到时要考试你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采用“全文背诵,全册背诵”的“两全”方法,甚至有的采用“背诵加抄写”的保险政策,你听了也不要惊讶!

  为了搞清楚“自己喜欢的部分”,我翻阅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几册语文书,发现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有这样的要求,而且呈每年上升的趋势。到三年级还增加了“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要求。而且提出这样要求的课文一般是写景或者比较抒情有哲理的文章。如二年级上册中《黄山奇石》、《北京》、《清澈的湖水》、《我是什么》。这些课文中有相当多的句子写得很美,很精彩,但是真的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似乎有些难以取舍。于是出现让学生全文背诵,也是情有可原。

  此时,我想到了上面那句话:“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编者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其实不仅只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点明了指导方向,要求老师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积累的。相信从一开始老师有意的牵引到最后学生自由选择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中,有硬性要求,有老师同伴影响,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懂得积累,懂得欣赏。

  于是,我在引导学习《黄山奇石》时,以“仙桃石”为例,让学生抓住“好像,飞下来,落”等重点词理解“仙桃石”的“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这段话。再运用类似的方式,划出写“猴子观海”的特点,用自己想象、动作演示、对比表演等表现出“猴子观海”的奇特。并要求把“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一句话背诵下来作为课外作业。而其他课文中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再选择背诵。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堂引导背诵,指明内容背诵和自己选择背诵”相结合,是否比较适合刚开始起步的低年级孩子?当然这只是个人设想而已,值得不断地实践与改进。

《黄山奇石》反思4

  读着《黄山奇石》,惊叹于黄山的神奇,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我们似乎并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

  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的胡灵活现,呼之欲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悟、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黄山奇石》反思5

  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在本课教学中实践的比较好。教学课文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一段课文,然后师生共同运用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选择下面的内容,并且将主导权交给学生。实践证明,虽然学生在发挥主动性、当小老师时,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语言表达也不很到位,但是只要教师耐心指导,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后,学生必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老师”。其实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着自己的创新,也值得教师去学习借鉴。比如:小老师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时,张国辉同学想到了“请穿白球鞋的同学起来读这一段”,这个办法新奇有趣,学生参与兴趣极高,调动起了课堂气氛,当然朗读效果也就很好了。课题理解的训练、字词训练、听说训练在本堂课中都属于常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也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黄山奇石》反思6

  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

  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对山区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了"安徽黄山"等风景。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语文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以至用。在原先备课时,我把朗读指导放在第一位,想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并感悟。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并列段式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这一环节也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我如果能在课堂上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融洽,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黄山奇石》反思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2、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教师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1、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第二遍组词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1、同学们字认的很好,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下面把书打到12页,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要停顿得当。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

  2、理解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时告诉了我们黄山的位置,谁能说一下它在哪里?

  学生回答。

  问:谁知道"闻名"的意思?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注释在书上。

  问:黄山最有趣的景色是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句话,解释"尤其"的意思,出示,尤其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3、学习第二段。

  师:第一个介绍的是什么怪石?

  学生答,出示图片,板书"仙桃石"。

  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

  它是怎么来的?

  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请学生找出其中表示动作的字,引导学生做上标记,并重读这两个字。

  学生试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谁知道"陡峭"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后,学生学着注释在书上。

  问:这只猴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找出句子中表示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自己标注,试读,指名读,齐读。

  板书"猴子观海",教案《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5、出示"仙人指路"及"金鸡叫天都"图片,学生说出名字后,自读第四五自然段,然后请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两块奇石。

  师:课文里是怎么为我们介绍仙人指路的?

  学学它的样子。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向大家介绍"金鸡叫天都"。(读相关段落)

  问:这只公鸡漂亮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金光闪闪)

  怎么会是金光闪闪的呢?

  师:太阳就像一个魔术师,把雄鸡变得金光闪闪,在变化的一刹那,我们的心里充满惊喜和兴奋,大家试着把这种惊喜和兴奋读出来。

  指名读。

  7、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黄山的奇石只有这么多吗?

  生回答,说出其它三块怪石的名字,师板书。

  师:黄山的每块石头的名字都起的形神兼备,通过名字我们就能想像出石头的样子,看到这三个名字,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它们的样子。下面,我们每个小组选一块怪石,讨论一下怎么样向大家介绍它,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

  小组讨论。

  代表介绍。

  师:黄山的怪石只有这么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解释"等等",等同于学过的.省略号,板书。

  8、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问:用课题里的哪个字概括这些怪石最恰当?

  突出一个"奇"字。

  学生齐读课题。

  师问:黄山的奇石美不美?喜欢吗?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喜欢齐读课文!

  配乐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同学读得真美啊,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在等着你们给起名字呢,课下,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岩石,把它画下来,再为它起个名字,写上一小段简短的介绍。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它向人们再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的奇与趣,让学生借助图片和作者的描写,来感觉黄山之石的"形"奇和"神"趣。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目标是通过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用了一个简单的视频,随着画面的转换和音乐的播放教师进行讲解引入,第一次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导入,效果还不错,比其它的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开始就进入了状态。接下来利用课件进行了生字复习,感觉方式还有些单一枯燥。下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和标练习。在第一段里借助"闻名"教给了学生在书上备注的方法,并在理解"尤其"这个词时,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练习。在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注完后加重语气读,通过反复的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片进行自读,然后当小导游对"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进行介绍,换一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另外三块巨石的名字,想像出它们的样子,小组讨论如何来介绍它,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对本组选中的怪石进行介绍,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想像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环节紧凑,注重了学生的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进行理解,但对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使各环节在时间的分配上有些前松后紧,同时也看到了自身对先进教学手段掌握上的不足,今后还要加强自身学习。

《黄山奇石》反思8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

《黄山奇石》反思9

  《黄山奇石》这课文趣味性很强,有旅游经历的学生都会比较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先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觉得比较乏味,上不出其中的趣来。

  今天,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又做了细细的思考,安排了这样的第一课时:

  1.出示课题,指名读题。

  问学生:你觉得这个课题会重点写哪个字呢?学生很快就发现“奇”字。课题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画龙点睛,有提纲挈领,有蕴藏疑问。这个问题,能让二年级的孩子开始思索课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继而问学生,读了课题,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的`问题各有层次,有些不成问题,但是有些问得很好。

  有个学生问:“黄山奇石”是什么?

  我点评:严格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让人不清楚你要问什么?

  另一学生帮他做了补充:这篇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

  我点评:对,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又一个学生问:“黄山是黄色的吗?”

  我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猜测性的问题,“黄山”的名字具体怎么得来的,我不清楚,请你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了再来告诉我好吗?

  经这样一点播,学生问出来的问题就更有价值了。

  有问:黄山在哪呢?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有问:黄山的石头究竟奇在哪儿呢?

  ……

  质疑、提问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创设这样的平台,让学生有这样的场去思考,去思索,再经过引导,才能得以培养起来。

  2.师小结承接:刚才很多小朋友对黄山非常感兴趣。那么黄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去看一看。课件上出示黄山的地理位置,再介绍黄山:

  黄山是“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奇松、云海、温泉、怪石”被称为黄山“四绝”。尤其是“怪石”,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当学生对黄山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这段话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对“1.黄山在安徽省南部,2.黄山景色秀丽神奇,3.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我发现都没有提到“闻名中外”四个字,于是我提出“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很有趣,居然有人说:“说明黄山那里的人很文明,不乱丢垃圾。”我笑了一下,说:“那是‘文明’(板书)的人做的事,但是‘闻名中外’不是这样意思。我们先来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闻就是听,名是名字,闻名听过他的名字;中是中国,外是外国。中国与外国都闻说过都知道他的名字,说明这个地方非常出名。闻名中外,也可以说‘中外闻名’。”

  如果仅是这样,我想学生对“闻名中外”还不是很清楚的。于是,我问:“我们育才塑胶操场上的樟树闻名中外,对吗?”学生哈哈大笑,说:“那只能说是闻名育才,不是闻名中外。”我再问他们:“我说杭州西湖闻名中外,对吗?”学生想了一会儿说:“那应该是对的吧?”把球重新踢还给我。我一笑,当然是对的。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闻名中外的。学生说了很多,秦始皇兵马俑、八达岭长城、故宫、圆明园等闻名中外。

  这样,从解意思到运用,一个词语学活了。

  3.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用波浪线划出这些奇石奇在哪儿。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生字。

  学生学得很快乐。

  综观这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自主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自己读读画画思思。学生学得快乐,我教得幸福。

《黄山奇石》反思10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文章,通过学习黄山奇石,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策略:

  1、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2、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

  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3、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黄山奇石》反思11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得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无数的奇石、怪石,景色神奇,十分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特点,以质疑为主线,运用反馈教学法进行调节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归疑、悟疑、解疑,并将看图、读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主线过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只有让学生生动,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会真正获得所知,课堂气氛才会真正活跃起来。例如,我在教学读课文时,采用了轮读,小组读,师生对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选读法,最大程度地调换口味,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再如:文中有的'怪石给了名称,但没印上图画,我就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为了再发展思维,我还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怪石并起上名字。

  通过看图,了解文章大意到质疑、解疑,直至突破重难点,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培养语感,增加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口语习惯。只有这样,作者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储备,一种财富。有了它,写起作文来,笔下的优美词语就如泉水般涌出来,学生信手拈来,顺理成章。讲起话来不费思索,滔滔不绝。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黄山奇石》反思12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秀丽神奇的自然风景,其中无数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奇岩、怪石是教学的重点。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作者在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对黄山奇趣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让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则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因本课生字较多,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3、感受黄山奇石的奇、趣,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课后我认为我并没能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地实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以导游的身份创设情境,配以图片引领学生“进入”黄山观赏神奇的景色。设计了旅途中遇到障碍,需要靠集体的力量清除“生字石头”才能继续游览这一环节,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第一环节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学生出现不认识生字的情况,于是我只能慌乱地结束了这一环节。在初步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不知怎么读着读着变成了齐读,声音又小,造成一种非常没有精神的感觉。在精讲部分,我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导学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议、读四步,辅以动作朗读,让学生体会黄山石的奇;再扶学第三自然段,巩固四步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相机进行辅导。课堂第四环节为练习巩固,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描写方法,说一说“天狗望月”是什么样子的,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最后一环节为书写指导环节,因时间浪费过多,也只能是匆匆带过。

  这节课,失败的地方太多,这将成为我不可多得的经验财富,现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没有做好。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来教学,但是由于记错展示课时间,导致第一课时基本没有讲,继而造成学生在复习生字的环节没能有个好的开始,这样一来也打击了孩子们的信心,致使之后的课堂格外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给我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件事,才能给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如果老师万事都得过且过、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学生也一定无法得到更好地成长;

  2、对自己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对班里学生的评价为聪明有余,但过于活泼,在平时的课上,班级气氛总是过于热烈,我没有预料到学生在面对其他教师听课时会表现得那么紧张,没能更好地去安抚学生,反而为了让课堂能够有序进行,课前故意作出严肃表情来整顿纪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该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多拿出一点耐心来,多多换位思考,才能带好整个班级。

  3、教具准备得不到位。因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用A4纸彩印出来,但是图片的清晰度不够高,且较小,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学无法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学资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应对的策略。

  4、时间分配不合理。课上精讲环节的后半部分进行得很仓促,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但想讲的没能讲到,且留给学生朗读和练习的时间也不够,没能做到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尽量精简教师用语,言简意赅,尽可能的去引导学生,这都需要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锻炼。

  5、提问方式不合理。我的问题设置,包括教师用语,都不够生动有趣,甚至于学生理解不了问题的'指向,造成教学方向有些偏离,更多的是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同时,我的教学机智不够,面对教学过程的多个突发状况不但没能提前预想到,而且应对不足,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还需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这次巨大的失误,是我没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落实不好,没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首先是充分暴露出教师的不足,讲解不够透彻,不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加之没能反复练习、反复强调,这是我的失职。因而很感谢我的学生能够尽力配合我的教学,我将会尽最大努力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教学,弥补对孩子们的愧疚和歉意,愿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黄山奇石》反思13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得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短文层次分明,内容明了,看起来很好学,不过对于刚进入二年级学习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困难。要使学生理解课文,达成编者的意图,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得在“读”上多下功夫。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在阅读和体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中,在努力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忘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着重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对创造性地开发语文资源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这一思想,我把收集关于黄山的资料适时播放给学生欣赏。在讲到“翻滚的云海”时,学生就可运用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四绝”的知识帮助理解。又如在教学本课第1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旨在唤起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关注。在教学“仙桃石”一段时,我鼓励学生首先仔细观察电脑展示的奇石的图片,再通过双击鼠标选出“仙桃石”来,并说明为什么要选的原因,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人们都说想象生成了大千世界,想象造就了万千事物。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众所周之,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

  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

  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黄山的奇特便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地印象,黄山的美丽与魅力也不断的在学生心中明朗起来。

  低年级语文教学,如若在“读”和引导“议”上多下功夫,我想,学生会学有所获的。

《黄山奇石》反思14

  《黄山奇山》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板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板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在本案例中,我是站在新课标理念的高度精心设计的,具体体现在: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

  在学生自学“仙桃石”,进行交流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形状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议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

  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黄山奇石》反思15

  《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 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读通句子,美读全文 。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既有趣又优美的散文来说,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读;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 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课文结尾处让孩子们学做导游,带领游客欣赏景色秀丽的黄山,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本课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眼、嘴、脑、手的参与,收到一箭几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