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原文

时间:2024-03-02 12:12:39 好文 我要投稿

(荐)《秋怀》原文15篇

《秋怀》原文1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赏析/鉴赏

  《秋怀》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任渊注解的《山谷诗集》及史容、史季温注解的《外集》、《别集》皆未收;翁方纲校刊《山谷诗全集》据旧本收在《外集补遗》中,下注“熙宁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宋诗钞》也收录有。1075年(熙宁八年)作者三十一岁,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

  国子监职务清闲,作者能读书自遣。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处境比较单纯,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可是从形式上看,却又颇为特殊:它是两首七言古诗,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韵,中间两联对偶,很像七言律诗;第二首押仄韵,比较不像,惟八句中次联对偶,第三联接近对偶,也带律味。第一首作律诗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联与联相“粘”的平仄不合规律。作者大部分律诗,多求音节近古;这两首古诗,形式上却近律诗。

  这一首,前六句写“秋”,后两句写怀。起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写秋阴透入屋里。“细细”二字,既蒙上“秋阴”,表示其不浓;又作下面“压”的状语,表示不断沁透,用字细微。“压”字称得上是“诗眼”,“细”而能“压”,颇出奇,是积渐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显得雄健。次句“吟虫啾啾昨夜凉”,写虫声。着“昨夜”二字,表明诗所写的是翌日的白天;“凉”字与下句“雨”字照应。第三句“雨开芭蕉新间旧”;写雨后芭薰的开放。“新间旧”,新叶与旧叶相间,可见观物之细。第四句“风撼筼筜宫应商”,写风吹竹声作响。筼筜,竹名;“撼”,指风力大,摇动出声;“宫”、“商”都是五音之一,以之写竹声,表现其有音乐性,可见作者体察事物之美。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古代妇女,多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捣衣的“石砧”的声音四起,便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长。砧声到了“急不可缓”,便是秋意已深,寒衣应该赶制了。第七八句:“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承上“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一是为官清贫,四字意含两层。“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更见缺少谋虑。这两句写意态的颓唐,但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所谓“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两句是写“怀”。诗篇写秋是每联一句写景,一句写声,幽美中带点凄清,渐渐从不相干处写到切身之事;写怀又把切身的事排开,用达观的态度对待它,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又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

  这首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评价说:“清和秀健,淡然以远。”笔调正是如此。但它在平淡的景物描写中,表现处境的凄清、寂寞,又从而含蓄地表现心情的洒脱、绵邈,加上形式特殊,古体、律体相间,也有曲折的一面。诗中体现了黄庭坚诗在似不着力处仍带匠心的本色。

《秋怀》原文2

  秋宵月下有怀 唐朝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宵月下有怀》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秋宵月下有怀》注释

  沾:润湿。

  栖:栖息。

  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伫立:久久站立。

  《秋宵月下有怀》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和,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系的艺术美。

  “秋空明月悬,光彩系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系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了去了从,又得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了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了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秋怀》原文3

  普天乐·秋怀

  元代: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译文

  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莫非是命中注定。西风萧瑟瘦马颠簸,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红叶满山吴江凄冷。为那两字功名,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垂钓的严光,思恋莼羹的季鹰,定会笑我飘零。

  注释

  ⑴西风驿马:指在萧瑟西风中驱马奔忙。

  ⑵吴江:即松江,为太湖最大的支流。

  ⑶钓鱼子陵:指拒绝汉光武帝征召隐居垂钓的严光。

  思莼季鹰:张翰,字季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简析

  张可久是一个始终沉抑下僚、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这首《普天乐·秋怀》就是他自觉岁月销磨而功名难遂的.悲叹。

  这篇作品讲究格律、辞藻,用典较多,文词工巧婉约,颇能体现“小山乐府”的特色。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秋怀》原文4

  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朝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翻译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赏析: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秋怀》原文5

  原文: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注释

  沾:润湿。

  栖:栖息。

  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伫立:久久站立。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秋怀》原文6

  原文:

  怅然集汉北。

  还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

  参差万里山。

  楚关带秦陇。

  荆云冠吴烟。

  草色敛穷水。

  木叶变长川。

  秋至帝子降。

  客人伤婵娟。

  试访淮海使。

  归路成数千。

  蓬驱未止极。

  旌心徒自悬。

  若华想无慰。

  忧至定伤年。

  诗词赏析:

  江淹早岁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爱好文学之士,江淹在南兖州做过景素的僚属,后淹因事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南史》本传)。景素出镇荆州,江淹从之镇,其时约当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废帝元徽二年)间,江淹集中写荆山汉水风物的诗即作于这几年。

  全诗十六句,前八句着重写景,绘出关山重叠、烟水苍茫的秋色图卷;后八句转向抒情,抒发归路迢递、飘零自伤的忧思情怀。首联总领写景,开头即以“怅然”点明此行抑郁惆怅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汉北”则交代地点。诗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触景生情,引出了这篇诗章。“沄沄”,水流回转貌,如《楚辞》中汉王逸《九思·哀岁》云:“窥见兮溪涧,流水兮沄沄。”此联写群山绵延,高下参差,溪涧沟壑,纵横错互的景象,气势壮观雄伟。“沄沄”状水之蜿蜒曲折,“参差”写山之错落耸峙,“百重”以对“万里”,均形容其广袤。此联从不同的方面写出了荆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态。

  如果说上联是写其全貌的话,那么下一联则进一步从地理形势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诗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荆襄一地,而是放眼远眺,神游故国,西北至秦陇,东南至吴越。荆山居江汉平原之西鄙,雄关险隘,屏障楚地,迤逦至西北则是秦岭大巴山和黄土高原,而江汉平原又如同通向长江三角洲的门户,河川网络犹如血脉相连。这一联概括了荆襄江汉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实有深意存焉,这一点在下面再加揭示。从用笔看,这一联也是工整的对偶,动词“带”与“冠”尤为传神,前者展现了层峦逶迤的壮阔景象,后者描画出浮云笼罩的南国风光。出句以雄关绝塞表现出苍茫凝重的格调,而对句则以云烟连绵传达出旖旎曼妙的情思,这一对比如同宋代山水画中荆浩、关仝的叠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烟轻岚,色彩迥异的意象构成的对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联笔势收拢,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转为枯黄,好像将原来的翠绿收藏起来了,故谓之“敛”;“穷水”乃荒远之水,它与草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秋气肃杀的意境。“木叶”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变”的修辞又令人忆及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木叶纷纷坠落,改变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处妙在将“变”用作使动词,造语不同凡响。事实上整个这一联都有模拟谢诗的痕迹,虽然彼写春景,此拟秋色,但都表现出星移物换的微妙变化。当然江淹之句难以与谢诗的自然天成相比拟,其得之模拟,终落第二义。“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钟嵘《诗品》),于此可见一斑。

  “草色”一联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则点明秋天的来临。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开头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这两句在《湘夫人》中原与上引的两句紧相衔接。这里,在表现秋色由晦转明时,诗人通过化用的意象成语的内在联系,使诗的上下两半意脉贯通,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部分。诗人宦游他乡,故以“客人”自称;“伤婵娟”则是悲伤帝子在此清秋时节降临水边,伶俜飘零。“目眇眇兮愁予”,她那忧伤的目光使诗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婵娟”,姿态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汉间流传着许多惝恍迷离的神话传说,像郑交甫于汉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赠之事即是其一。据《水经注·沔水》载,襄阳县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方山之异名也。”可见诗人化用楚辞并非凿空而道、无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联写其欲归不成,归途漫漫之感。“试访”犹言“欲访”;“淮海使”,扬州的地方长官。东晋以还,北人南迁,多聚居于扬州一带,所谓的侨置州郡也多设于此。史载江淹“起家南徐州从事”,又曾“随景素在南兖州”,“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南史》本传),上述两个侨置州在刘宋时即以京口、广陵为治所,诗人故将淮海视为自己的故乡。“蓬驱”句以蓬草自况,蓬草的飘转不定正如其无止境的游宦生涯。飘蓬的意象由来已久,而建安诗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杂诗》云:“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迥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几可作此句诗的'注脚。“旌心”即心旌,语出《战国策·楚策》,意谓中心不安如悬挂的旌旗飘摇不定。“徒自悬”犹言内心的悬念不安只是自费苦心,徒劳无益。此处诗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联感叹岁月蹉跎,忧多伤身。“若华”犹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话中生长于西方日入处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称:“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华后人也用来指时光。《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屈原的举动,据王逸的解释,是“折取若木,以拂击日,使之还去”,“或谓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过也”(《楚辞章句》)。总之,都是挽留光阴之意。诗人在此感叹,光阴如逝水无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劳无谓,忧思丛集,只会使自己伤神减寿。诗的最后这种深沉的忧伤与开头的“怅然”相呼应,令读者久久回味。

  那么诗人的忧伤又是因何而生的,联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难明白这种感情的内涵。他对刘景素深怀知遇之感,此时正随刘在荆州任上。荆州地处上游,为扼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刘在僚属的劝唆下图谋反叛,江淹苦谏而景素不纳。谏云:“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梁书》本传)殷鉴不远,东晋桓玄据荆州谋反即遭败亡,诗人预感到景素覆灭的下场,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后来景素移镇京口,果然兵败被杀,江淹则因受贬而幸免于难。所谓“旌心徒自悬”正表现出诗人苦谏不从的忧虑。

  前人称江淹之诗“悲壮激昂”(李调元《雨村诗话》),“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刘熙载《艺概》),洵为的论。此诗前半写山河之壮伟,地势之重要,本应是拱卫中枢的屏藩,现在却酝酿着一场动乱,故后半倾诉出深沉的忧伤,其中既有身世感怀,又有国事之慨。深沉的忧思与雄峻的山河相为表里,故有悲壮之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多处化用了楚辞的意象与成语,这不光是一个修辞问题,更主要的是诗人与屈原的情思相通。荆州治所江陵即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时代被谗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汉北,所谓汉北即樊城一带(据林庚考证,参见其《民族诗人屈原》一文)。这和江淹所处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忧国伤时不能不激起诗人的共鸣。江汉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为诗人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他之化用楚辞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强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秋怀》原文7

  原文: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

  触绪无新心,丛悲有馀忆。

  讵忍逐南帆,江山践往昔。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棓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一尺月透户,仡栗如剑飞。

  老骨坐亦惊,病力所尚微。

  虫苦贪夜色,鸟危巢焚辉。

  孀娥理故丝,弧哭抽馀噫。

  浮年不可追,衰步多夕归。

  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疏梦不复远,弱心良易归。

  商葩将去绿,缭绕争馀辉。

  野步踏事少,病谋向物违。

  幽幽草根虫,生意与我微。

  竹风相戛语,幽闺暗中闻。

  鬼神满衰听,恍愡难自分。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

  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

  袅袅一线命,徒言系絪缊。

  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棱。

  纤威不可干,冷魂坐自凝。

  羁雌巢空镜,仙飙荡浮冰。

  惊步恐自翻,病大不敢凌。

  单床寤皎皎,瘦卧心兢兢。

  洗河不见水,透浊为清澄。

  诗壮昔空说,诗衰今何凭。

  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

  商虫哭衰运,繁响不可寻。

  秋草瘦如发,贞芳缀疏金。

  晚鲜讵几时,驰景还易阴。

  弱习徒自耻,暮知欲何任。

  露才一见馋,潜智早已深。

  防深不防露,此意古所箴。

  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

  织织劳无衣,喓喓徒自鸣。

  商声耸中夜,蹇支废前行。

  青发如秋园,一剪不复生。

  少年如饿花,瞥见不复明。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

  多争多无寿,天道戒其盈。

  冷露多瘁索,枯风饶吹嘘。

  秋深月清苦。虫老声粗疏。

  赪珠枝累累,芳金蔓舒舒。

  草木亦趣时,寒荣似春馀。

  自悲零落生,与我心何如。

  老人朝夕异,生死每日中。

  坐随一啜安,卧与万景空。

  视短不到门,听涩讵逐风。

  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

  浪浪谢初始,皎皎幸归终。

  孤隔文章友,亲密蒿莱翁。

  岁绿闵似黄,秋节迸已穷。

  四时既相迫,万虑自然丛。

  南逸浩淼际,北贫硗确中。

  曩怀沉遥江,衰思结秋嵩。

  锄食难满腹,叶衣多丑躬。

  尘缕不自整,古吟将谁通。

  幽竹啸鬼神,楚铁生虬龙。

  志生多异感,运郁由邪衷。

  常思书破衣,至死教初重。

  习乐莫习声,习声多顽聋。

  明明胸中言,愿写为高崇。

  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

  常恐暂下床,至门不复归。

  饥者重一食,寒者重一衣。

  泛广岂无涘,姿行亦有随。

  语中失次第,身外生疮痍。

  桂蠧既潜污,桂花损贞姿。

  詈言一失香,千古闻臭词。

  将死始前悔,前悔不可追。

  哀哉轻薄行,终日与驷驰。

  流运闪欲尽,枯折皆相号。

  棘枝风哭酸,桐叶霜颜高。

  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

  商气洗声瘦,晚阴驱景芳。

  集耳不可遏,噎神不可逃。

  蹇行散馀郁,幽坐谁与曹。

  抽壮无一线,剪怀盈千刀。

  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

  收拾昔所弃,咨嗟今比毛。

  幽幽岁晏言,零落不可操。

  霜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衰毛暗相刺,冷痛不可胜。

  鷕鷕伸至明,强强揽所凭。

  瘦坐形欲折,晚饥心将崩。

  劝药左右愚,言语如见憎。

  耸耳噎神开,始知功用能。

  日中视馀疮,暗锁闻绳蝇。

  彼齅一何酷,此味半点凝。

  潜毒尔无猒,馀生我堪矜。

  冻飞幸不远,冬令反心惩。

  出没各有时,寒热苦相凌。

  仰谢调运翁,请命愿有征。

  黄河倒上天,众水有却来。

  人心不及水,一直去不回。

  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莱。

  一直不知疲,唯闻至省台。

  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催。

  失古剑亦折,失古琴亦哀。

  夫子失古泪,当时落漼漼。

  诗老失古心,至今寒皑皑。

  古骨无浊肉,古衣如藓苔。

  劝君勉忍古,忍古销尘埃。

  詈言不见血,杀人何纷纷。

  声如穷家犬,吠窦何訚訚。

  詈痛幽鬼哭,詈侵黄金贫。

  言词岂用多,憔悴在一闻。

  古詈舌不死,至今书云云。

  今人咏古书,善恶宜自分。

  秦火不爇舌,秦火空蓺文。

  所以詈更生,至今横絪缊。

  诗词赏析: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十五首》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老伤病叹愁的诗歌,而以第二首写得最好。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第二首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冷露”二句,用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下足功力的。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辗转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最后,提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寄托着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和悲哀。

  史评孟郊“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新唐书·孟郊传》)。前人评价孟诗,也多嫌其气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三十首》)即持这种贬薄态度。这些评价并不公允。倒是讥笑孟诗为“寒虫号”的苏轼,说了几句实在话:“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孟诗确实存在狭窄气弱的缺点,但其抒写穷愁境遇的作品,不乏真实动人的成功之作,这首《秋怀》之二,即其代表。

《秋怀》原文8

  秋怀二首

  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朝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赏析:

  这组诗,翁方纲校刊的《山谷诗全集》据旧本收在《外集补遗》中,下注“熙宁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公元1075年,作者三十一岁,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

《秋怀》原文9

  原文: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注释:

  未:不

  槐:窗

  声:深

  翻译: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秋怀》原文10

  《普天乐·秋怀》原文

  元代: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莫非是命中注定。西风萧瑟瘦马颠簸,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红叶满山吴江凄冷。为那两字功名,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垂钓的严光,思恋莼羹的.季鹰,定会笑我飘零。

  注释

  (1)西风驿马:指在萧瑟西风中驱马奔忙。

  (2)吴江:即松江,为太湖最大的支流。

  (3)钓鱼子陵:指拒绝汉光武帝征召隐居垂钓的严光。

  思莼季鹰:张翰,字季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人生坎坷,生平事迹不详,浙江庆原路(路治今浙江宁波)人。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秋怀》原文11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原文

  今日霖雨霁,飒然高馆凉。

  秋风吹二毛,烈士加慨慷。

  忆昔皇运初,众宾俱龙骧。

  解巾佐幕府,脱剑升明堂。

  郁郁被庆云,昭昭翼太阳。

  鲸鱼纵大壑,鸑鷟鸣高冈。

  信矣草创时,泰阶速贤良。

  一言顿遭逢,片善蒙恩光。

  我生属圣明,感激窃自强。

  崎岖郡邑权,连骞翰墨场。

  天朝富英髦,多士如珪璋。

  盛才溢下位,蹇步徒猖狂。

  闭门对群书,几案在我旁。

  枕席相远游,聊欲浮沧浪。

  八月白露降,玄蝉号枯桑。

  舣舟临清川,迢递愁思长。

  我有同怀友,各在天一方。

  离披不相见,浩荡隔两乡。

  平生霞外期,宿昔共行藏。

  岂无蓬莱树,岁晏空苍苍。

  【翰墨场】犹翰墨林。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济济属车士,粲粲翰墨场。”唐杜甫《壮游》诗:“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宋张孝祥《鹧鸪天·上元设醮》词之三:“忆昔追游翰墨场,武夷仙伯较文章。”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注释

《秋怀》原文12

  原文:

  秋怀(凉叶萧萧散雨声)

  作者:元好问

  朝代:元朝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译文: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

  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萧萧:落叶声。散:散播﹑散发。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2﹑淅淅:风声。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3﹑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4﹑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5﹑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6﹑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赏析: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秋怀》原文13

  秋怀诗十一首

  唐代韩愈

  窗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秋风一拂披,策策鸣不已。

  微灯照空床,夜半偏入耳。愁忧无端来,感叹成坐起。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

  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

  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运行无穷期,禀受气苦异。

  适时各得所,松柏不必贵。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

  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

  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今晨不成起,端坐尽日景。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

  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尘埃慵伺候,文字浪驰骋。

  尚须勉其顽,王事有朝请。

  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屡瞰。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

  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岂必求赢馀,所要石与甔.

  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

  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

  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

  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

  谓是夜气灭,望舒霣其团。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

  惊起出户视,倚楹久汍澜。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迷复不计远,为君驻尘鞍。

  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败虞千金弃,得比寸草荣。

  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

  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扬扬弄芳蝶,尔生还不早。

  运穷两值遇,婉娈死相保。西风蛰龙蛇,众木日凋槁。

  由来命分尔,泯灭岂足道。

《秋怀》原文14

  会真[一],相思债。花笺象管[三],钿合金钗[四]。雁啼明月中,人在青山外[五]。独上危楼愁无奈,起西风一片离怀。白衣未来[六],东篱好在,黄菊先开。

  注释

  [一]会真诗:唐代诗人元稹有《会真诗三十韵》,写了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结合的故事,他的传奇《莺莺传》叙写同一内容。

  [二]相思债:没有偿还的男女爱情之债。

  [三]花笺:精致华丽的信笺。

  [四]钿(dian)合金钗:用黄金珠玉嵌成花纹的盒子叫钿合。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此用其曲。

  [五]人在青山外:这是从欧阳修《踏莎行》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中点化出来的`。

  [六]白衣未来:此用陶潜的故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独坐东篱从菊间,适白衣送酒来,就饮尽欢。白衣,古代给官府当差的人。

《秋怀》原文15

  秋怀

  朝代:元代

  作者:刘永之

  白日行西陆,气候惨以悽。沈沈夜未旦,皎皎明月辉。

  寒蛩响阴砌,羁鸟鸣高枝。耿耿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天道谅幽远,人理固多违。命彼西方人,喟然伤我怀。

  翩翩梁间燕,矫矫云中雁。南翔复北逝,时序倏已换。

  驾言出西郊,登高纵游观。原野何萧条,流潦方漫漫。

  苌楚有馀悲,下泉兴永叹。安得携美酒,聊以娱今旦。

  幽幽涧里兰,娟娟常自好。秋风厉严威,零落随百草。

  芬芳岂不美,衰荣顺天道。嗟我平生友,离居心懆懆。

  坐令鬓成素,为欢当及早。昼夜相代更,谁能置怀抱。

  凉飙振庭树,浮云结重阴。中情忽不乐,拂几弹鸣琴。

  泠泠多苦调,零泪沾衣衿。远怀东都士,登彼北邙岑。

  怅然望京洛,五噫发哀吟。悠悠千载下,谁识古人心。

【《秋怀》原文】相关文章:

《秋怀》原文03-01

秋怀原文赏析02-27

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荐]秋怀原文赏析13篇02-27

秋怀的作文08-10

怀秋的作文08-11

古之怀秋作文08-01

清江引·秋怀赏析12-17

秋怀的作文9篇(精品)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