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03 13:22: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城计》教学实录

《空城计》教学实录1

  师:话说三国末年,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蜀国丞相诸葛亮借此机会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掠地,势不可当!曹睿不得已,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夺取了街亭,切断了蜀军粮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街亭丢失,蜀军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此时,却急报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有关作品和作者的介绍。

《空城计》教学实录

  (屏幕上显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生齐读。师板书:空城计 罗贯中。)

  师:学习小说,我们首先应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生自由读文。)

  师:老师根据课文设置了四个画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画面所反映的是小说中的哪个情节。

  (生看图,练习。)

  生1(讲第一个画面):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来到了西城县。

  生2(讲第二个画面):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旁边站着两个童子,一个手捧宝剑,一个手持麈(学生读成了lù)尾。

  师:zhǔ尾。你说出了画面上的内容,再想一想,他弹琴的目的是什么?

  生2:引诱司马懿中计。

  师:那我们可以换句话来说,诸葛亮弹琴是在施展他的空城计。

  生3(讲第三个画面):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设下了埋伏,就下命令说:“快撤!”结果中计了。

  生4(讲第四个画面):诸葛亮向众官解释为什么会用空城计,魏军为什么会退去。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讲述都能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把它归纳一下,整个故事的情节就是: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屏幕上显示。)这篇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更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你们最想了解哪一个人物呢?

  生(众):诸葛亮。

  师:当你们想去了解身边的某个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主动去找他说话,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他。

  生2:我会偷偷地观察他的穿着,他的举止和神态,这样可以猜到他的心里会想什么。

  生3:我会向他身边的人打听他的一些事情。

  师:其实,同学们的回答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乃至服饰都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来分析,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个人。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有人说最忘不了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诸葛亮有哪三次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浏览课文,在书上作标记。师板书:诸葛亮 笑。)

  生1:第一次是在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县时,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屏幕上显示。)

  坐城楼上 笑容可掬

  生2:第二次是在魏军退去之后,诸葛亮高兴得“抚掌而笑”。

  (屏幕上显示。)

  魏军退去 抚掌而笑

  师:你还说出了“笑”的原因,因为高兴。

  生3:向众官解释了他冒险施用空城计,而让司马懿中了计的原因时,他“拍手大笑”。

  (屏幕上显示。)

  释计之后 拍手大笑

  师:其实关于“笑”的词语还有很多。(生列举了冷笑、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等。)不同的笑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仔细揣摩,诸葛亮每次的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生1:第一次他是在假笑,他想让对方误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着司马懿送上门来,让司马懿被他的阵势所吓退,这样他就可以守住西城县,所以就故意装作很轻松的样子。

  (屏幕上显示。)

  故作轻松

  生2:第二次是看到司马懿中计了,庆幸自己的惊险之举获得了成功,终于保住了西城县和全城的老百姓,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下来了,就笑了。

  (屏幕上显示。)

  如释重负

  生3:他在嘲笑司马懿虽然老奸巨滑,但最终还是中了计,十五万大军还敌不过他的一座空城。

  师:嘲笑司马懿,同时也是一种自豪的笑。

  (屏幕上显示。)

  嘲笑、自豪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孔明的神态,领会了三笑的内涵。那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孔明的语言?

  生1:“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屏幕上显示。)

  师:这位同学找的是孔明的传令。同学们,如果让你来传孔明的军令,这段话你会怎样读呢?

  (生读,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把握:“斩之”应该读出严厉、斩钉截铁的语气;“吾自有计”应读出舒缓、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过程略。)

  (一生读的是孔明与众官的对话中的画线部分。屏幕上显示。)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师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文字。)

  师:孔明与众官的这段对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体现了他料事如神的特点,他不光知道司马懿会退兵,还知道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会往哪儿逃,还令兴、苞二将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

  生2:体现了他足智多谋的特点,众官都认为“弃城而走”,他却在打不过、逃不掉、守不住的情况下,选择了智取。

  师:通过人物对比来分析人物,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待会儿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司马懿,进一步了解孔明。

  生3:还体现了孔明有胆有识的特点,他在充分了解对手的前提下,敢于弄险。

  师:文中还有没有描写孔明的动作与外貌的地方呢?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屏幕上显示文字,配诸葛亮抚琴画面。)

  师:这一段描写,体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家怎样的风采呢?

  生1:沉着冷静,运筹帷幄。

  生2:于平淡之中见神奇,敢在风口浪尖处摆空城。

  师:不错,这个句子还有点文味。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领会了孔明的神态,品读了他的语言,也目睹了他的风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觉得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生1:我觉得他很伟大,是一个为了国家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

  生2:他考虑问题非常周全,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生3:我觉得他既会指挥作战,又精通音律,还在司马懿面前表演得那么逼真,他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旷世奇才啊!

  ……

  师:提起诸葛亮,同学们真是赞不绝口,妙语连珠,老师可不及同学们的词汇丰富。大敌当前,他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凭着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让敌人引兵自退,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就是这样一位有胆有识的军事家。

  (屏幕上显示。)

  临危不惧 足智多谋 有胆有识

  师:诸葛亮在笑容中施计,在笑声中取胜,但诸葛亮的胜利还得取决于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生(众):司马懿。

  师:为什么说取决于司马懿呢?

  生:如果司马懿不退兵,他率领十五万大军直接攻进城去,诸葛亮就不会胜利了。

  (有学生跟着小声附和:“就是,就是。”)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听出了一丝埋怨。同学们,假如此时领兵的是你,当你看到眼前的西城县这样一幅景象时,你是选择进还是退呢?小组之内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屏幕上显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生讨论激烈,师巡视,倾听。)

  生1:我会选择进兵,因为眼前只见扫地的百姓,不见兵马,而这些百姓见了我的十五万大军一点也不慌乱,肯定是假的,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他一定没有多少兵马,所以我选择进兵。

  师:很自信地选择了进兵。

  生2:先假装退兵,然后再暗中观察,如果他露出破绽就攻城,如果他还是很镇定地弹琴,就选择快速退兵。

  师:兵不厌诈,诸葛亮诈你,你也打算诈他。

  (众生笑。)

  生3:因为西城县是粮草重地,我会选择火攻。

  生4:我会用箭对准诸葛亮,看他慌不慌就知道真假了,真的有兵,我就退。如果没有兵,诸葛亮就会很慌,我就攻城。

  师:一箭探虚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军事家会有一千套指挥方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相同。在进与退之间,大家都坦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懿他自己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城楼上,诸葛亮神情自若地抚琴;城楼下,司马懿听琴声误以为诸葛亮暗藏杀机。突然,琴弦断了,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下令发兵,命令队伍赶快撤兵。众生会意而笑,画面戛然而止。)

  师:看着浩浩荡荡退去的十五万大军,同学们都笑了。你们在笑谁呀?

  生(众):司马懿。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他呢?

  生1:司马懿听到诸葛亮的琴弦断了,以为他要出兵杀过来,就赶快逃跑了。

  生2:其实诸葛亮的心里还是挺紧张的,连额头上的汗都冒出来了。可是,司马懿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还拼命地大叫:“快撤!”

  师:是呀,司马懿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光我们在笑他,连诸葛亮也是“抚掌而笑”呀。但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久经沙场,为魏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他选择退兵绝不是草率之举,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司马懿选择退兵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看课本,在文中查找。师板书:司马懿 退。)

  生:“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师:很好,那司马懿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1:他很多疑,生怕中了埋伏。

  生2:他十分了解以前的诸葛亮,但不知道诸葛亮这次是铤而走险,不算知己知彼,有点过于墨守成规。

  生3:他太过自信,根本不听别人的劝告,以为自己很了解诸葛亮,还对他的儿子司马昭说:“汝辈岂知?”(生3用极夸张的轻蔑语气来说,众笑。)

  师:谁能把他说的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4:刚愎自用。

  师:这可都是司马懿的缺点,难怪他会吃败仗。

  生5:我觉得司马懿有一个优点,他用兵十分谨慎,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出兵的。这样,他的士兵就不会白白地牺牲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不光要看到他的缺点,还要好好地发现他的优点。但可惜的是,他遇到的这个对手将他的优点变成了他致命的弱点。

  (屏幕上显示。)

  谨慎多疑 老谋深算 刚愎自用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领兵的是司马昭,诸葛亮的这一招还管用吗?

  生:不管用。因为课文中,司马昭在退兵前说过:“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由此可见,司马昭并不同意退兵,如果领兵的是他,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大举攻城。

  师:“毫不犹豫”用得好,这说明他只管攻城,而没有考虑眼前的局势和攻城的后果。那么,从司马昭的话中可以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急躁。

  生2:冲动。

  生3:蛮干。

  师:这些词我们一般用在哪一类人的身上比较合适?

  生4:年轻人。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司马昭是年轻——

  生(众):气盛。

  师:通过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学习小说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了《空城计》这篇小说,认识并走近了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此时,面对文中这三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屏幕上显示三个人物的头像,师随生回答点击相应人物头像。)

  生1:我想对司马懿说,司马懿,你能想到来夺取西城县这个粮草重地,说明你其实是很聪明的,但你还并不了解眼前的诸葛亮,并不了解西城县的实情,就这么轻易地退了兵,真是太不划算了。今后,你一定要吃一堑,长一智啊。

  师:这是对司马懿善意的提醒。

  生2:我想说,诸葛亮你真是太聪明了,我真是太崇拜你了,我要是有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师:的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阴阳之术,长于运筹帷幄,但他的才学和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七岁就熟读兵书,学习非常勤奋。老师相信,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生3:我想对司马昭说,虽然你这一次的选择是对的,但行军作战仅凭一时的冲动,终究是会打败仗的。

  生4:诸葛亮,你的空城计只能用这一次,下次可不能再用了,那样司马懿一定会识破的。

  师:说得多好啊!小说就像一面鲜活的镜子,能够映照出每个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只能空作一番感叹。而对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生1:我知道了处理事情不能太武断,太固执,也不能太冲动,还应考虑一下别人的建议。

  生2:我懂得了考虑问题要全面,要以大局为重;与人相处,应互相尊重。

  师:一曲空城计,演绎悲喜情。诸葛亮凭着他的智慧占尽了风光,而司马懿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丢尽了自己的老脸。但司马懿会就此罢休吗?当他发现自己中计后,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吧。

  “三生”情趣,还原语文本色

  梁 勤

  课程改革实验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语文专家们在这条艰难的探索之路上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于是,在不断的审视和反思中,关于语文的学说和理念是越来越多了。作为门外汉的我,是无法辨别其中的孰是孰非,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反复思考着:语文课上,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经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用语文的课。”我想,在课改这条漫漫长路上,不管有怎样的云裳月影,有怎样的鸟语花香,语文始终应是生动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态的语文,语文的课堂始终应充满“三生”的情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空城计》是一篇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孔明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称颂。这篇小说短小精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针对这篇小说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初学小说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生动——再现人物风貌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文中的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如何让他们从静态的、无声的文本中凸显出来,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呢?首先就得让课堂生动起来。

  教学中,我让学生揣摩孔明“三笑”的心理,品读孔明的传令,并与他们分角色配合朗读孔明与众官的对话,借助图片和文字“目睹”孔明抚琴施计的风采。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领悟孔明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再通过创设情境(即“假如领兵的是你,你是选择进还是退”)、播放影像资料、回归文本、分析退因等方法来评析司马父子。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感觉鲜活,想象奇特,阅读与体验的快乐在学生的心灵自然流淌,而学生热爱语文的情趣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生活——搭建对话平台

  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与生活的对话过程。《空城计》中喧嚣的场面、紧张的氛围,虽远离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实际,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可以生活为本源,巧妙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与文本之间自由而灵动地穿行。在指导学生研讨人物之前,我先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身边的某个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一下子唤醒了学生感知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学中,我还设置了“与人物对话,启迪生活”这一环节,如果说前者是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入文本的起点,而后者则是为学生开启了从文本走向生活的航线。搭建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敞亮了视界,净化了心灵,放飞了思想,迸发了智慧,并得到了人性的洗礼。

  三、生态——关注生命成长

  课堂教学的起点不是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空城计》不仅是一篇小说,它还应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学生品文析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心灵与文本碰撞的过程。如在评价司马懿这个人物时,很多学生可能是出于情感上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他打了败仗,认为他身上尽是缺点,而有个学生却认为司马懿的谨慎是他的优点,“这样,他的士兵就不会白白地牺牲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现!于是,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应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由此,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空城计》教学实录2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什么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且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呢?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附板书: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台阶》教学实录02-28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3

《荷花》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