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2
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为…。。是, “即” “乃” “则” “皆” “本” “诚” “亦” “素” “必”)、被动句(“于” “见” “为” “受” “被” “受……于”)、省略句(承前,蒙后,自述,对话“人物/曰:…。”)、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疑问句。
二十五、句子成分:
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充当。
谓语:谓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行为。
表语:是谓语的一部分,它位于连系动词如be之后,(主语+连系动词+表语)说明主语身份,特征,属性或状态。它又叫作主语补足语。表语位于系动词之后,主要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等来充当。
宾语: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在及物动词之后,能作宾语的有名词,代词,动名词,数词,动词不定式等。
定语: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用作状语的通常是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和从句等。状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或放在句尾。副词作状语时可放在被修饰的词前或句首。
宾补:补充说明宾语,用形容词,名词,动词不定式充当。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学习方法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3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3.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二)一词多义
1.射:尝射于家圃 射箭,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技,名词
2.尔:尔安敢轻吾射 你,人称代词
但手熟尔 罢了,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2.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
自钱孔入。
三、翻译课文
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老翁)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_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技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秘),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老翁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葫芦,可是铜钱一点儿也没有被沾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老翁走了。
四、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5.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陈尧咨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用一个疑问句,再用一个反问句,表现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的性格特点。
6.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明了什么?
是表明自己并非如陈尧咨所认为的“轻吾射”,呼应了上文对陈尧咨射技的'评价,再次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二是表明了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镇静的性格特点。
7.“康肃笑而遣之。”“笑”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陈尧咨看到卖油翁高超的技艺心服口服,认输了。
8.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我们如果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好吗?
不好。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_”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术,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还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4
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第六单元 人类生存伙伴
1、把握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探讨的主旨,揭示故事的寓意
文意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
2、体会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在这种写法中,叙事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建立在叙事之上。议论部分的内容,往往是叙事的总结和升华,是全文的中心,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
3、 体会叙述中的详略得当
叙述中的详略得当,可以使得层次清晰,行文流畅,主题突出,留给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4、 体会诗歌的形象化的语言及象征意义
(1)象征的定义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2)象征的作用
寓意深刻,发人想象,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简练、形象、含蓄
5、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
(1)两者相互映衬,更凸显所要反映之物的特征;
(2)表达富有张力,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6、作文
以某种动物为话题,可以写写这种动物的习性(说明文),可以继续人与动物之间的事情(叙述文),可以就保护动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议论文)。
7、词语积累
二十六、《猫》
污涩:课文指不光滑。
红绫:红色丝织品。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悲楚:悲伤痛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乱下结论。
二十七、《斑羚飞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对峙zhì 咩iē 苍穹qióng 悲怆chuàng 娴xián熟
2.解释下列词语。
(1)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2)悲怆:非常悲伤
(3)娴熟:熟练。 (4)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3.用恰当词语填空。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斑羚飞渡》选自《和乌鸦做邻居》,作者是沈石溪。
词语积累:P202 注释1、3;P203注释1;P204注释1-2
1.详写老斑羚和半大斑羚试跳的情景(P204第9段动作描写)
2.重点语句理解:P207课后练习二(答案详见《三》P304九)
3.“彩虹”(共出现3次):环境描写
△“彩虹”作用:(1)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2)渲染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二十八、《华南虎》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栅zhà栏lan 拂fú动 抽搐chù 掠lvè过 咆哮xi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肌肉不自觉地收缩的症状。
(2)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华南虎》的作者是牛汉。
第28课 《华南虎》 新诗词语积累:P210 注释1
1.重点语句理解:P211 课后练习二(答案详见《三》P312 八)
2.运用象征手法 3.华南虎的'形象: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勇于抗争
二十九、《马》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剽piā悍hàn 窥uī伺sì 疮chāng痍í 遒qiú劲 妒dù忌ì 觑qú畸ī形
点拨:“觑”不要误读为xū,“畸”不要误读为qī可。
2.解释下列词语。
(1)剽悍: 勇猛,强健。 (2)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3)窥伺: 暗中观察情况。 (4)疮痍: 创伤。
(5)阔绰: 豪华奢侈,排场大。(6)遒劲: 雄健有力。(7)妒忌: 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8)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马》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称谓),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巨册的《自然史》。
P214 注释1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
词语积累:P215 注释1;P216 注释1-5;P217注释1-2;P218注释1-2
1.对比:(1)家马(驯养、勇毅)与野马(美德、美质、美形)
(2)野马与7中动物的对比(P217第5段)
2.重点语句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P215 第2段)
运用拟人,说明马一出生九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地寻找食物。
三十、《狼》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窘iǒng 苫shàn 眈dān 瞑íng 尻ā 黠xiá 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 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4)屠大窘 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7)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 瞑:闭眼。 (11)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 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 毙:杀死。
(14)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16)狼亦黠矣 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点拨:重点理解“缀”的意思。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点拨:重点理解“并”“故”等词语。)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点拨:重点理解“窘”“敌”等词语。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点拨:重点理解“倚”“弛”等词语。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点拨:重点理解“少时”“犬”等词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点拨:重点理解“隧”,这里作动词。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点拨:重点理解“悟”“寐”等词语。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点拨:重点理解“黠”“变诈”“几何”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 词语解释:P220 3-7;P221 1-14;P222 1-9 ◇ 通假字:“止”通“只”,仅仅
◇ 词类活用:洞(打洞)、隧(钻洞)、犬(像狗一样)、变诈(欺骗手段)、笑(笑料)
◇ 句子翻译:P222 课后练习二
◇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26-327 六至九
◇ 一词多义:之(6个)、其(6个)、前、意、敌、以
1. 主要内容:遇狼 — 惧狼 — 御狼 — 杀狼
2. 启示:(1)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勇于抗争到底
(2)坏人是很狡诈的,可他们害人终害己。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5
1、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按什么顺序写?
2、为何先写夏季的景色?
3、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4、本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5、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7、拓展: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8、(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2)写山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的句子:
(4)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5)侧面烘托水流湍急的句子:
(6)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7)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8)概括描写三峡群山壮丽秀美的句子:
(9)作者描写了春冬哪八种景物?其特点是什么?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9、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6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
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
(五)名句积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课文翻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注释: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五、问题归纳
1. 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
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
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六、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课后思考探究
一、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常情做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二、示例:文中老河兵是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分析的,而讲学家虽然说得也有道理,却是脱离实际的宣讲。山西永济蒲津渡的铁牛、铁人的位置,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说它是因为黄河改道而沉入水中,有没有湍急的水流,水底是泥是沙等情况都要具体考虑才行。这样说来,老河兵的说法仍然是正确的。
三、略。
四、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五、示例:1.寻根究底
2.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风而动、闻所未闻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7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六、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七、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8
一、石榴
五月过了,太阳增强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二、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三、白鹅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庙湾地方自建的小屋,迁居城中去等候归舟。
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我去屋如弃敝屣。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亢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四、鹤群
不久,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今天第一个鹤群映入眼帘。
当鹤群飞临山巅的上空时,位于队列最右端的大鹤,“哦哦”长鸣两三次,啼声悠扬,响彻天空。排成一字横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排成圆形队飞旋。
就在这时,一只大苍鹰,由雁回山的山阴处展开双翅,奋力滑行飞出。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这大概是因为发现可怕的苍鹰便互相报警,彼此关照。
苍鹰飞到鹤群上空时,疾速翻身,“飕”地一声,飞箭似的冲进鹤群的圆形队伍之中。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片混乱。
说时迟,那时快,有一只鹤被苍鹰抓住,痛苦地扑打着翅膀,落向下方。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9
一、复习重点
第六课《黄河颂》
1.作者(光未然)及作品。
2.内容:A、写黄河是摇篮,历史贡献大;B、写黄河是屏障,地理优势;C、写黄河有肩膀,贡献伟大。
3.主题: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写法:A、呼告的手法。B、反 复、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5.语言特点。
第七课 《最后一课》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 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
第八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 的国民》
1.文体(抒情散文)。
2、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掌握比喻义:(重点)
(1)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2)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3)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4)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5)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6)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7)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4、找出“道路”、“境界”、“旅途”、“征人”、“崎岖险阻”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第九课 《土地的誓言》
1、文体(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hóng)良,“东北作家群之一”。题意:我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主题:爱国。
3.写法:A、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B、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写法。C、用呼告的手法,变换称呼。D、想象、联想丰富。E、用大量的形容词,生动形象 。
二、重点阅读:
(一)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②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③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杆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崖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④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划线句①中“监狱大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指的是: ______,全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②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3.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意思是( )
A.对韩麦尔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B.对韩麦尔被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C.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D.对韩麦尔不但成了亡国奴,甚至连从事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处境的同情。
4.作者怎样描写习字课上的安静?
5.划线句③是______(环境、细节、场面、心理)描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气氛。(2分)
6.划线句④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这两段文字给读者的教育是( )
A.集体主义教育 B.认真学习本民族文字的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教育
(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 )( )惨白( )哽住( )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3.“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7、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的 思想感情。
8、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10、“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11、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12、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
13、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 。
14、“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三)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 的圆体字“法兰西”,“阿萨尔斯”,“法兰西”,“阿萨尔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 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 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 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 话唱歌吧!”
1.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 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是交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B.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D.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那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肖像描写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心情?
第二单元:
(一)
1.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法国语言; 牢记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求得民族解放
2.对敌人的抗争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3.C
4.主要从听觉上写,钢笔轻响,鸽子低叫,金甲虫受冷落。
5.细节 爱国
6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7.C
(二)
1.①韩麦尔②动作③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2.①小弗郎士②心理描写③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五、(一)1.qí dǎo cǎn gěng 2.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3.“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 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5.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D 6.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7.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语言;动作;神态;爱国主义
8.最后 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10.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11.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12.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13.哽住;呆;靠
14.强烈的爱国精神。
15.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三)1.B 2.B 3.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0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落 ( ) 折 ( ) 累 ( )
( ) ( ) ( )
( ) ( ) ( )
扒 ( ) 载 ( ) 省 ( )
( ) ( ) ( )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诅咒 丰硕 缀连 倔强 渲染 洗濯 寂寥 玷污 蜕化
堕落 贪婪 雏形 孵化 嬉戏 金窖 抢劫 禀告 掳去
奢望 蹂躏 柚子 牙龈 沉甸甸
碌碌终生 夜幕降临 繁弦急管 果实累累 不可磨灭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虚度年华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险象跌生
慧心未泯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得失之患 心旷神怡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死而后已 可望不可即 绝处逢生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
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 “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
a.信 古义:真诚、诚实 今义:相信、信任
b.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c.三 古义:虚拟,泛指多 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
a.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二、本单元我的补充: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语文七年级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语文七年级学习技巧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1
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
(南朝梁)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农历15左右)的秋月(应该是明月不然怎么会有影子),月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流动。夜晚诗人乘坐(的)小船从清溪(地名)出发驶向三峡(地名),
思念你(诗中说的是月亮)却不能让你(诗中说的是月亮)看见我乘的船已经到达了渝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初次出四川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当时李白还很年轻)音韵流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诗人从峨眉山的月亮写起并用一个秋(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字点明他离开的季节是秋季。月影又说明了秋高气爽。然而他描述的月亮又只有“半轮”(一半的月亮),让人联想不断(是什么原因只有一办呢)。作者运用“入”和“流”这种连动式谓语结构,意思是月亮的影子倒入水中又和水一起流动。应了那首歌“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到村口~”,并且只有船移动才有如此景象,这句不仅写了美景还为下句做了铺垫。意境空灵入妙首尾相应。本来,绝句因为短不善表现时空变化,经过作者之手却能随意超越时空,驰骋自由的空间跨度不得不让人佩服。整首诗二十八字却有5处地名,地名就有12字,在绝句中极为罕见。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文大意】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赏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揭示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诗的前两句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大意是说:李白、杜甫的诗坛地位尽管光焰万丈,他们的诗作经过历朝历代也一直万口相传,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作品也未免使人感到已有些许陈旧。于是承着这两句,作者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一颇有历史唯物史观的结论。历史的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过前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人才涌现,但他们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这两句话,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提出了文学创作上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后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求变创新上下功夫,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在文学上将不会留有个人的印记。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古诗学习方法
一、知诗人
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人。如: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孟浩然是田园诗人,而岑参、高适是边塞诗人,等等。还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如李白写《赠汪伦》的背景是:当年李白游览泾阳(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深受感动,于是作了这首诗留别。这对于我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有很大帮助。
二、解诗题
古诗的题目有的很难理解,我们只有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才能进一步学好古诗。如:《山行》的意思是山中行走;《早发白帝城》的意思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暮江吟》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对于诗题中比较容易混淆的字眼要搞清楚,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不是指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七年级语文古诗学习技巧
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抓重要的字眼来理解诗意。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可抓住“登高”和“茱萸”来理解。“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理解了诗中关键的词语,全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2
一、课文内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
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验。
③斯:这。
④是:判断动词。
⑤陋室:简陋的屋舍。
⑥惟:只。
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
②入:映入。
③青:青色。
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⑥调:调弄。
⑦素:不加装饰的。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乱:使……乱,扰乱。
④案牍:指官府文书。
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
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
②可爱:值得喜欢。
③者:……的花。
④蕃:多。
⑤独:只。
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
②予:我。
③独:只。
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沾染(污秽)。
⑥濯:洗。
⑦清涟:清波。
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
②直:挺立。
③蔓:生藤蔓。
④枝:生枝茎。
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更加。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植:竖立。
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
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少。
③闻:传闻。
④同:和……一样。
⑤宜:应当。
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3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三、理解词义
1.明朗:爽朗。
2.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3.安顿:安详,安稳。
4.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5.忧郁:忧愁苦闷。
6.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四、问题归纳
1.“……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说说这段文字刻画鲁迅先生性格的作用。
喜欢吃硬东西,隐隐透露出鲁迅先生刚毅的一面;“舀了一二下”则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分析“冲”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3.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4.“客人一走……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
写了鲁迅先生只有在下半夜客人走后才能工作。从“鲁迅先生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等句可以真切地看出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笔耕不辍,尤其“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到天亮,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真挚。
5.保姆为什么总要吩咐海婴“轻一点走”?“总是”在句中有何意味?
因为怕吵醒了工作一晚上,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先生长期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6.“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隔院子的人家及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这是本文中少见的景物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这些成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表现了鲁迅先生工作的劳累辛苦。
7.文章以描写鲁迅先生工作来结尾,有什么用意?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8.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会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呈现给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可能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得来。
(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内涵。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4
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
1.看来同学们已经对“物候”这个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唐宋诗句来说明物候规律的。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唐宋诗句,概括出它们分别说明了哪些物候特点及规律。(强调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必须掌握的能力)
3.学生思考交流(强调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学交流)
4.说说读读。(学生不能直接找出来的.,就先读一读相应段落)
了解诗人与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1.作者把唐宋诗句作为研究对象,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物候知识和规律,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呢?(我们应该到哪一段去找答案?第2段)(齐读第2段)
“诗人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也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可见,诗人对待自然虽然用的是文学的眼光,但也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他们的诗歌创作是于生活的,而非闭门造车。
2.我粗略的数了一下,仅课文3—7段中引用的诗句有十多首呢!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随便的往中一堆就完事了呢?这些诗句的排列有没有清晰的条理呢?我们来看看这几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性?
3—5段是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6—7段是对动物性物候主要是候鸟的关注。
可见,虽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但是作者却不改他作为科学家一贯严谨的态度,思路非常缜密。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5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三、理解词义
1.明朗:爽朗。
2.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3.安顿:安详,安稳。
4.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5.忧郁:忧愁苦闷。
6.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四、问题归纳
1.“……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说说这段文字刻画鲁迅先生性格的作用。
喜欢吃硬东西,隐隐透露出鲁迅先生刚毅的一面;“舀了一二下”则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分析“冲”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3.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4.“客人一走……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
写了鲁迅先生只有在下半夜客人走后才能工作。从“鲁迅先生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等句可以真切地看出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笔耕不辍,尤其“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到天亮,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真挚。
5.保姆为什么总要吩咐海婴“轻一点走”?“总是”在句中有何意味?
因为怕吵醒了工作一晚上,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先生长期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6.“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隔院子的人家及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这是本文中少见的景物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这些成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表现了鲁迅先生工作的劳累辛苦。
7.文章以描写鲁迅先生工作来结尾,有什么用意?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8.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会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呈现给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可能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得来。
(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内涵。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03-03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03-03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12-18
七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的知识点02-28
七年级下册四单元语文知识点03-03
高二语文下册知识点03-03
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知识点12-19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03-04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知识点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