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08 19:13: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

《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1

  一、导题引疑触情

《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

  1.根据前几个单元学习,我们要深刻地理解课文,阅读时就得注意些什么?

  2.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写什么?关键词是什么?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想知道草塘有什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要写可爱的草塘?

  (扣住课题,让学生一下子触到作者的感情。结合训练重点,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作了必要学法设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搞清结构

  1.范读,在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分哪几段?

  三、重点讲读,导学结合

  (一)指名读第一段。

  1.作者初到北大荒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2.“我还能怕?”是什么意思?

  (二)默读第二段,思考:(出示小黑板)

  1.你觉得草塘有哪些特点?仔细体会表现特点的词句。

  2.此时作者对草塘是什么印象?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的?

  (抓住语言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生:这一段写出了草塘大和美的特点。从“这么大这么美”看出来的。

  生:还可以从“走了进去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看出来。大海一望无边,草塘像大海,也一望无边,大得很。

  生:“浪花……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师:这一句全都是说草塘的大吗?

  生:“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才是说草塘大。“浪花……翻滚着”是说草塘美。

  师:读书要仔细,准确地理解词句。

  生:还有“一层又一层……跟蓝天相接”也是写大。

  师:“茫茫”是什么意思,想想在这里用它,好在哪里?

  生:“茫茫”是指一望无边,很辽阔。

  生:向远看去,不清楚,模模糊糊一片绿色。

  生:草塘里野草、芦苇很多,一直望去,望到和蓝天相接在一起,全都是绿的,眼睛也分辩不清是什么,只是一片绿。说明草塘太大了,一望无边。

  师:理解得好,“茫茫”这个词用得恰当。草塘的美又是从哪里看出的呢?

  生:浪花翠绿……翻滚着。

  师:浪花的颜色是绿的,这是对事物的——

  生(齐):静态描写。

  师:浪花的绿色为什么能发光、鲜亮?

  生:太阳光照的。

  生:蒲草长得很茂盛,阳光一照嫩绿发光,远处一片鲜亮。

  师:那后半句是什么描写?怎样理解?

  生:后面是动态描写。欢笑着、翻滚着。风一吹,草发出声音,像是人在动,在笑。

  师:这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这是拟人句。

  生:老师,“欢笑着”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这时候很高兴,听到草动的声音就觉得草跟人一样,在欢笑。

  师:体会得很好,就要这样仔细读,深入想意思,品出情感来。

  〔及时肯定,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自己读这一句,看看能读出高兴劲吗?

  [!--]

  师:后面稍快点,轻松些。(范读,生再读)

  生:还有“仔细瞧……墨绿色”也说明草塘美。

  师:这一句写出了颜色的变化,怎么会变呢?

  生:是从近到远看,越远越深了,一层压一层。

  师:读这一句,注意后半句读慢点。(生读)

  师:谁来把描写草塘景色的这段话朗读一遍,大家闭上眼,边听边想。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生答)

  师:你对出现的草塘图有什么感受?

  生:很大,很美丽。草塘太美了。

  师:我们听到草塘的`景色都已觉得很美,那亲眼见到草塘的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呢?从哪里看出的?

  生:作者这时非常愉快,从“我情不自禁……真美啊!”看出来的。

  师:“情不自禁”什么意思?

  生:不由自主的意思。

  师:感情控制不住,看到草塘这么大这么美就不由地脱口而出“这草塘真美啊!”赞美草塘。〔强调朗读,通过再造想象培养语感,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读第三段,思考:

  1.小丽给我讲了哪几件趣事?

  2.小丽自豪地讲述使我对草塘又有了哪些了解?这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四)仿照第二段学法,自学第四段。

  1.自学。提示:按两层,先看“逮鱼”,再学“河景”。

  2.讨论:

  (1)“逮鱼”一层。

  生:这层写了草塘鱼多的特点,从“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看出,鱼多得挤在一起,一个挨一个。

  师:理解得不错。再看前面“水面上波光粼粼,仔细一看……”这里“波光粼粼”是什么意思?只是说阳光照射水面发光吗?

  生:不单单说水发光,还有鱼在水面上挤挤挨挨,鱼鳞也一闪一闪发光。说明鱼多得挤到水面上。

  师:这就对了,前后联系想词句的意思就能理解深些。

  生:还有。从“我惊叫……”看出鱼多。

  生:还有“连忙脱掉……拾”也看出鱼多。

  师:这句里用了“抛”字,还能换成什么词?

  生:换成“扔”。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好?说说道理。

  生:用“抛”好。抛是睁着眼睛逮鱼,逮一个抛上岸。

  师:“扔”是闭眼吗?我们体育课上扔手榴弹是闭眼?看看书想想,我是在哪里逮鱼?当时逮鱼抛鱼的动作怎样?

  生:我在没膝深的水里,弯着腰逮鱼,低着头逮一个抛一个,连头都顾不得抬,说明鱼太多了。用“扔”就让人没这种感觉,用“抛”好。

  (换词比较,咀嚼品味理解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2)“河景”一节(略)点拨“生怕”。

  四、回到整体,明确暗线,揭示中心。

  1.录音欣赏。

  2.明确课文暗线。(作者的感情变化)

  3.揭示中心,回扣题目。

《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2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

  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对吗?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

  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我说得对吗?

  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

  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

  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

  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

  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

  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

  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写什么?是写草塘美丽呢?还是写他喜爱这个草塘?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

  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

  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笑声)别担心,当地人总会有办法的。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别好。她说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喜爱草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以前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

  师:你说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如果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很多,很碎。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容了课文的内容。那小而零碎的段落实际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

  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

  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意思是讲什么的?

  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

  师:(打断)这样说太复杂了,简单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

  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

  师:对,这不就概括出来了吗?我把它记录下来。(教师在黑板靠边处写“呆腻”)知道什么叫“腻”吗?

  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

  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

  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师:对。你们吃过肥肉没有?就是那种这么厚的(用手做式)白膘子的肉,吃过吗?什么味道?

  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众笑)

  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

  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

  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直接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饶,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了。(板书“物富”)

  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还有倒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教师板书“景美”)

  (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

  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美丽富饶。可是你们仔细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第二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后却又写到景美。这样安排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

  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后一个景美是一段。

  师:你这样分段,从每段看,内容似乎很单一,各是各的内容。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把景美写到一处,搞得前一个景美,说了半天物富,又跑出一个景美,头绪是不是太乱了?

  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一段。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师:好像也有道理,但你的第二段为什么只包含了一个物富,再把第9自然段的物富也包含进去行吗?

  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根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楚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后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后吧!(笑声)

  (还有学生要发言)

  师:好了,先不说了,其实,按照景美、物富这样的思路来分段,不管怎样也分不好,说不清,是不是作者真的出了毛病了?当然不是,是我们对文章的认识发生了错误。大家看课题,“可爱的草塘”,它是说草塘美丽富饶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

  生:说草塘可爱。

  师:这说对了。说草塘可爱,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他对草塘的喜爱之情,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看,怎么样?我刚才说我一表态,你们就要跟着我跑。现在就跟随上跑了吧?(众笑)不过,这样跑过来就对了,(笑声)但是有同学可能会想,文章中确实写了那么多草塘的景美物富。是啊,但作者只是把这景美物富当做抒情的凭借。他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读者,这片草塘太好了,我非常喜爱它!因此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单纯写景写物的文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3

  第二部分

  师:嗯,差不多了,我告诉你们一个词儿吧,这叫亲身体验,可以吗?

  生:可以。(师板书“亲身体验”)

  师:谁来把他的体验读出来?

  生:(读)“往前没走多远……再往哪儿装呀?”

  师:读得不错,我建议再把他捉鱼的动作读得快一点。为什么?

  生:读快一点表示他很忙,他一忙,手忙脚乱,就说明鱼很多,抓不过来了。

  师:非常聪明,你光会说,会读吗?

  (该生读课文)

  师:由于“我”有了亲身体验,所以这次写物产丰富和刚才写棒打狍子一样吗?

  生:不一样。刚才只是听说,他连见也没见过;这次他亲手抓到了那么多鱼,是实实在在的。

  师:对,实实在在的感受。肯定要比目睹耳闻怎么样了?

  生:更深刻了。

  师:很对。看下文,好好读读这条小河。(学生练读)

  师:谁能以最高的朗读水平表现一下河水的清澈?(指一举手学生)

  生:(读)“我举目四望……显得更白了。”

  师:读得好,大家跟着他一句一句学着读一次,看看读得小河清澈不清澈。

  (该生一句一句带读)

  师:下面我找两个同学,合读这一段。先请一位,谁还没有起来读过?(指一学生)你自己选,愿意和谁合读?(该生指一同学)好,你们俩一起读这一段。第一句,两人齐读,第二句以后每人轮着读一句。中间的分号,也按一句读。明白了吧?开始。

  生:(读)“我举目四望,茫茫的一片草海,哪里有什么河呀?”

  师:“茫茫”大不大?什么叫“茫茫”?

  生:很大,看不到边,也看不清。

  师:因为太大了,看不清边界了,怎么读就能表现很大?(示范)“茫茫的一片草海”,读得浓重一些,甚至用点鼻音,你试一试。

  生:(试读)“茫茫的……”

  师:有进步,两人重新开始。(学生重读)

  师:大家一齐把这三个“倒映”读一下,女同学读第一个,男同学读第二个,大家齐读第三个,开始。(学生按要求分合读)

  师:很好,谁能站起来,再用最高的水平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然后大家跟他“打擂台”,谁能把他从“擂台”上读坐下,谁就是朗读“状元”!(师指名一学生主擂,读完后先后有五人朗读“打擂”,互有“胜负”。教师最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打下”最后的“擂主”)

  师:我觉得有点奇怪。作者说,映在水中的芦苇、天空、云朵的影子都那么漂亮。他本来要写小河,可他写这些东西干什么?

  生:这些东西映在水中比真的芦苇、天空云朵颜色还要好,说明水非常清,所以他连用了三次“清凌凌”,就是要表现水清。

  师:你说的意思是用芦苇、天空、云朵这些东西来衬托水的清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得对。作者这里用的是“互衬”,让景物和水互相衬托——景物入水景更美,水映景物水更清。但是,我还是感到奇怪,那些水中的影子的颜色,真的比芦苇、天空、云朵本身还鲜艳吗?

  生:应该是很鲜艳的,因为水太清了。

  师:不敢相信。作者说的这条小河我没去过,但我去过微山湖,就是《铁道游击队》电影歌曲里唱的“微山湖上静悄悄”的那个微山湖。夏天,微山湖上五百里荷花一望无际,也有芦苇和蒲草。我们坐上小木船,穿行在荷花的叶丛中,随手可以采摘莲子吃,清香甜嫩,很好吃。我特别注意湖水中荷花芦苇的倒影。微山湖的水也是清澈透明的,可荷花和芦苇的倒影不管怎么看,从那个角度看,也都是发黑发暗的。绝没有真的荷花那么漂亮鲜洁,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无话,可能是因为没有实际经验)

  师:大家在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叫《花潮》,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海棠花没有风怎么能动呢?其实,这是作者个人的独特感受。同样的花,别人去看,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写的昆明圆通寺里圆通山上的海棠花,我也去看过。但我也是怎么看那花儿也不动——除非来一阵风。一个人的观察越细密,感觉越敏锐、情感越丰富、思考越深刻、想象越非凡、阅历越广泛,他对周围世界的感悟、领受也就越深沉、越细腻。所以说,像这种别人感觉不到的描写,只能是属于作者个人的。其实也是一种亲身体验。这就是这一段写景与第五自然段写景最大的不同。我可能讲得深了点,没关系,能理解能听懂更好。听不懂也没关系,知道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多留神,阅读中多注意,会自然弄懂的。

  生:老师您再讲一讲第五段写景与这一段写景,到底有什么不同。

  师:想听吗?好!大家看第五自然段,作者写了一个比喻句以后的描写“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一直到写“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这些描写你去看,也是这样,他去看也是这样。谁去看也是这样,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是不是?

  生:是。

  师:这种描写是一种客观的描述,没有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它和后面写水映芦苇影子更鲜的描述是很不一样的。有感觉吗?

  生:有一点。这时作者可能已经陶醉了,他对看到的一切都有了自己的……

  师:有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好了,不往深里说了。总之,写到这里,作者确实是以亲身感受、亲身体验来说话的。他现在对草塘的认识已经可以说怎么样了?

  生:很深了。

  师:刚才是“初知草塘”,现在呢?

  生:(齐)深知草塘。

  师:确实是深刻地认识了草塘。(板书“深知草塘”)那么他现在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呢?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该段课文)

  师:什么情感?

  生:热爱草塘。

  师:他现在的情感似乎不是那种热烈奔放的。

  生:喜爱草塘。

  师:比喜爱深刻得多。

  生:疼爱草塘。(大笑)

  师:啊!草塘变成一个小宝宝了!(笑声)大家再读一下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该段)

  师:他想洗脸,但怕弄坏了水里的倒影。水里的倒影坏了,还能不能恢复?

  生:能,水一静下来,影子就又有了。

  师:对啊。哪怕暂时消失一下,他都不忍心,舍不得。他对这一切已经有点什么了?

  生:珍惜这一切。

  师:对,这叫“珍爱”,又珍惜,又爱护,恐怕失去。(板书“珍爱草塘)

  (此时,板书已完成,三行板书为:)

  不知草塘不爱草塘远离实际

  初知草塘赞美草塘目睹耳闻

  深知草塘珍爱草塘亲身体验

  师:大家看黑板,现在你能看出来课文怎样分段吗?

  生:课文分三段,黑板上的三行正好。(笑声)

  师:你倒简单干脆!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既然同意一定能说出这是按什么分段的。

  生:按他对草塘的喜爱程度分段。第一段他不爱草塘;第二段开始爱了,爱得还不深,就赞美了一下;到最后第三段,他深深地爱上了草塘。

  师:刚才这两个问题答得真痛快!我们确实是按人物情感的发展来分段的。上课时我们说了,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不但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而且写出了这种情感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大家认识得很好,那么大家再看一下黑板。刚才你们是横着看的,这次你们竖着看,板书一共写了几栏?

  生:三栏。

  师:对,你从这三栏之间没有发现什么吗?可以互相议论一下。(学生议论)

  生:这三栏各有内容,最边上的……

  师:哪个边上?左边?右边?

  生:左边。

  师:可以这样说:左栏、中栏、右栏。

  生:左栏的板书从上往下看,写的是作者对草塘的了解,先是不知,后是初知,就是初步有了一点知道,再后是深知……

  师:你先停一下,咱们先把这一栏搞清楚。左栏的内容你说对了,但不够概括。不用从上到下一个一个地说。用一句话把全栏都概括了,行吗?

  生:左栏写的是作者知道草塘的变化的……发展……过程。

  师:你说的“知道”两个字,把它换成“认识”两字。再说说试试。

  生:左栏写的是作者认识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师:好多了,其实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可以吗?

  生:可以。

  师:谁来说第二栏,中栏?——你先坐下,一共才三个栏,别让你一个人都说了。让给同学们一点行不行?

  生:(笑)行。

  师:好啊!孔融让梨。谁说中栏?

  生:中栏刚才说分段时其实已经说了,是作者情感的发展过程。

  师:你很会听讲,记得也清。好吧,把右栏也奖励给你。说吧。

  生:右栏,右栏……

  师:看,给你发个奖品,你领不回去!(众笑)

  生:我认为右栏讲的是作者的观察方法。

  师:嗯,说得有点沾边了,但仅仅是观察吗?“亲身体验”也是观察吗?

  生:老师,他下水抓鱼这个亲身体验也得观察呀!

  师:是得用眼看着去抓鱼,但是那次他知道水泡子里鱼那么多主要是*眼,还是*他的内心体会?

  生:大概是*体会。(众笑)

  师:这个问题我要一讲,可能又讲深了。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当然首先是各种感官去感觉。比如看见了,听见了,闻见了,用舌头尝出来了,用手摸出来了,等等。大脑得到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到一个结论。他眼看到鱼,手摸到鱼,大脑知道了,最后得出“这里鱼非常多”的结论。可见,这种亲身体验,绝不能说只是观察的结果。不说这些了。作者由远离实际,不去认识,不去了解;到去看了,去听了;又到自己去亲身体验,他这是在干什么?

  生:他在一步一步地了解认识草塘。

  师:对啊。每一步认识的方法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那这第三栏是什么在变化呢?

  生:认识方法在变化。

  师:全对了,是作者认识方法的变化。这个问题又解决了。再进一步,你们看这三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左栏和中栏有关系。知道得越深,对草塘爱得越深。

  师:对。我要是让你离开草塘,也就是让你跳出这一课,把话题扩大一点。会说吗?

  生:那就是……(不能答)

  生:可不可以这样说:人对事物了解越深,就越爱这个事物。

  师:可以说对了。但要是对坏事呢?比如对敌人,认识得越深,就越怎么样?

  生:越恨。

  师:完全正确。归纳一句,就是人的情感的产生,依赖于他对事物的认识。再看其他栏有什么关系?也可以从右往左看。

  生:我看出来了,人的认识方法不正确,就不能很深刻地认识事物。

  师:太好了,你再一行一行对应地说一下。(生不语)

  师:比如:第一行,远离实际就——(指向“不知草塘”四字)

  生:人要是……

  师:(打断)这次你可以用“如果……就……”来说话。

  生:人如果远离实际,对事物就不知……道。

  师:这样说:“对事物就不能认识”或是“就不能认识事物”再来。

  生:人如果远离实际,对事物就不能认识,(师插话:说第二行)如果目睹耳闻……(教师提示:就只能)如果只是目睹耳闻,就只能初知事物。(师插话:这个“只是”加得好!继续说)人如果亲身体验,就能深知草……不是,深知事物。

  师:行,行,行!不容易。我再出个难题,让你用“要想……就得……”来说三栏的关系,你行吗?

  (学生各自思考练习)

  生:要想不知……

  师:还有“要想不知”的吗?(笑声)

  生:要想深知草塘,(教师插话:从草塘中跳出来)要想深知事物,就得去亲身体验。

  师:很好。下面我说上半句,大家一起说下半句。注意,要想深刻地认识事物……

  生:(接)就得去亲身体验。

  师:只有一些目睹耳闻,是……

  生:是认识不深的。

  师:如果远离实际,那就……

  生:那就什么也认识不了。

  师:很好,意思全对。听我从头到尾说一次,算是我们这两节课的结尾好吗?

  生:好。

  师:听着,人要想深刻地认识事物,就得亲身去体验,只有目睹耳闻是不够的,远离实际是根本不行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那么我们再见吧!

《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4

  师:刚才课上大家充分地显示了读的水平,我还不知道你们“说”的能力行不行,敢不敢让我考验考验?

  生:(齐)敢!

  师:那好,刚才说小丽给“我”讲了棒打狍子、瓢舀鱼和野鸡飞到饭锅里三个情况。正好是刚才我们说的第7和第9两个主干段落的内容,是不是?

  生:是。

  师:你们好好地读一下这两段课文,读好后我请你们上台来说故事,一人说一个,要求是既要符合书上的基本内容,又要有自己的描述。这就需要创造性。看谁说的好,我们要评出故事大王、故事二王、故事三王。好,大家开始读书准备。你想讲哪个故事,就重点准备哪个故事。行,开始。

  (学生各自读书准备。教师又提示,准备好了,先在小组内两人相对互相试着讲一讲)

  师:好了,大家安静,个人都准备了,有不少同学还在组内讲了一下。现在我们全班讲。谁来讲“棒打狍子”的故事?(选一人)谁讲“瓢舀鱼”?谁讲“野鸡飞到饭锅里”?(各选一人上台前)大家注意听,你们都是评委,他们说完了以后,大家要给他们亮分。就用一只手,每个指头一分,最高五分,最低一分。好,开始吧——你们讲故事的,讲之前先自报节目:我给大家讲××故事。

  生:我给大家讲“棒打狍子”的故事,冬天更好玩,冬天来到了……

  师:(打断)啊!冬天先好玩一下,然后才来到了?(笑声)

  生:(重说)冬天来到了,北风铺天盖地地刮来,大雪铺天盖地地下着。(师插话:哈,都是铺天盖地!众笑)大地上一片白,到处都是雪,有没膝盖深的雪。那些狍子在雪地上跑,本来它跑得挺快,可是没膝盖深的雪太深了,狍子跑一步,就掉到雪里面了,跑不动了。人们就拿棒子一打,把它逮住了。(笑声,鼓掌)

  师:讲完了,大家,各位评委亮分——大多数同学伸三个指头,那就是三分了。你们为什么只给他评三分?

  生:他说得太罗嗦,光“没膝盖深”就说了好几次,有重复。

  生:他讲得也不行,人家是狍子的腿陷到雪里拔不出来了,他说狍子掉到雪里面。

  生:他也有优点,他说了冬天来到的景象,书上没有,是他的发明。(众笑)

  师:冬天是他发明的?比爱迪生还了不起!(众笑)

  生:应该说他说的有一点创造。

  师:嗯,可以了,下面接着讲。

  生:我讲的故事是“飘舀鱼”。冬天过去了,美丽的春天唱着歌儿来到人间。小草长了新芽,树叶也不甘心落后,把它的嫩叶也舒展开,像是和小草比赛。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好像在说:“春天你好,小草你好,树叶你好!”河水里的小鱼听见了,赶紧从水里探出头来说:“小鸟,我也挺好!”话还没有说完,就让小丽用瓢舀走了。(大笑不止,热烈鼓掌)

  师:(忍住笑)好啦,大家亮分!啊呀!全是5分!说一说,为什么都打满分?

  生:他讲得很生动。

  生:他把春天描写得很美丽,还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小鸟向大家问好,也很有礼貌。

  生:老师,我没有给他评5分。

  师:你评了几分?

  生:我只给他评3分(众生:啊?)

  师:为什么?

  生:他讲得虽然生动,说明他有想象力。但是我觉得他想偏了。他应该重点讲瓢舀鱼,但他全说的是小草、树叶、小鸟,只用最后一带就过去了说了一下瓢舀鱼。说得也和课文上不一样……不过课文上说“河水刚开化”我也弄不清是什么意思。

  师:谢谢你!第一谢你说出了正确的意见;第二谢你敢和大多数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敢说出来,这就叫独立思考。(对大家)这位同学的发言的确非常好。大家只注意了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忘记了这个故事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这就和你作文时详略没有安排好一样,该详细写的,他说得很简单;该简单写的,他倒说了一大堆。这就叫“重点旁落”。书上说的“河水刚开化”,是这么回事:在东北,冬天非常冷,有时冷到零下三十多度。这时,河水就结冰了。但是河水结冰,都不会全冻实了,冰冻得再厚,底下也有水在流。水中的鱼还活着。但是河水一冻最少也得三个多月,鱼在冰底下觉得憋气不憋气?

  生:憋气。

  师:对。所以到春天,河冰化了,裂开了口子,书上说“藏了一冬天的鱼”就怎么样了?

  生:浮上来了。

  师:应该说“游”上来了——死鱼才说“浮”上来了。(众笑)对不对?

  生:对。

  师:它们游上来干什么?

  生:看看春天。(众笑)

  师:那是童话。真的鱼可没那么潇洒,它不懂得欣赏美景。它是游到水面附近来呼吸新鲜空气。因为空气从冰上裂口的地方溶进了水里,这样,水的表面含氧气多,鱼就游到水面来呼吸。鱼都聚到水面,结果怎么样?

  生:用瓢就舀起来了。

  师:对啊,所以要做到瓢能舀到鱼,必须有哪几个条件?

  生:冬天河水结冰,春天裂开口子。

  师:对,裂口还不能太大,裂口太大鱼就分散了,也不好舀了,还有什么条件?

  生:鱼得很多。如果只有一条鱼,也瓢舀不上来。(笑声)

  师:很对,瓢舀鱼的事大家都不太了解,他没有在故事中讲清楚。这一点我们不扣他的分。现在大家重新给“瓢舀鱼”亮分!(大多数学生亮4分)

  师:好了,现在开始讲第三个故事。

  生:我要讲的故事是“野鸡飞到饭锅里”……

  师:等一下,你是不是刚上课时提过一个问题,说“野鸡为什么会往饭锅里飞?”

  生:是。

  师:你当时弄不清楚,现在反而来讲这个故事,哪儿来的'勇气?

  生:因为我弄不明白,我就特别用心地读了这一段内容,所以就会了。

  师:真好,相信你一定能讲好。

  生:我给大家讲“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故事。冬天来了,我来到了北大荒。这里真漂亮!大雪覆盖着山坡、土地和各家各户的屋顶,简直是银色的世界。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到雪地里去玩。看我们穿的衣服真有意思极了。我头上戴着虎皮帽子,手上是大皮手套,脚上穿着和膝盖一样高的大皮靴,身上穿着羽绒衣,(笑声,师插话,哈哈,现代化的装束!不过老虎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你戴虎皮帽子不太合适吧?笑声)我们听大人说,到冬天野鸡很好逮,我们今天来碰碰运气。真是的,我们远远看见有好几只野鸡飞来了,就跑过去。那些野鸡看见我们,就把它的头插进雪堆里。它以为我们也看不见它了。真傻!我们就悄悄走过去,它还不动。我们就抓住它的尾巴,从雪堆把它像拔萝卜似的拔了出来。它还在我们手里扑翅膀挣扎,但是已经晚了。我们把它带回家就煮着吃了。(众笑)因为抓得太容易了,就好像它自己飞到我们的饭锅里似的。(鼓掌很热烈)

  师:先给他亮分!不出所料,全是5分!也来评价一下吧!

  生:他讲得生动有趣,好像他真去了一样。

  师:你怎么知道他真的没去(生无言,师转头问讲故事的学生)你真的去了,还是想像?

  生:没去,我看电视上北方人到了冬天就穿那样的衣服,一下大雪到处都是一片白。

  师:很好。其实确实想象得不错。

  生:他讲故事时,还有动作表演。

  生:他讲的好像不是书上说的,是他自己去逮野鸡。还说:“有一天”什么什么的,像真的一样。

  生:他把“野鸡飞到饭锅里”解释清楚了。原来野鸡没有飞,是作者打的比方,是夸张的说法。

  生:他还添上了抓住野鸡后在他手里挣扎的情况。不过您刚才说,要保护野生动物,野鸡也是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把朋友都吃了,有点……有点……

  师:有点太残忍了,是吧?

  生:是。

  师:说得很好,有了环保意识。不过课文讲的是许多年前的事了,也正是因为人们滥捕乱杀,现在北大荒到了冬天也看不到野鸡了。我冬天也去过那里,就没有看到。真的太可惜了。好了,现在大家给他们三个人总地评一下,谁是故事大王、谁是二王、谁是三王。(学生评的结果“野鸡飞到饭锅里”主讲人为大王;“瓢舀鱼”主讲人为二王;“棒打狍子”主讲人为三王)

  师:你过来,(对“大王”)你敢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举起手来,自豪地宣布:“我是故事大王!”

  生:敢!

  师:好,宣布。

  生:(立正,高声、举手)我是故事大王!(笑,鼓掌)

  (师又请“二王”“三王”分别宣布)

  师:刚才我们讲的故事其实都是谁给谁讲的?

  生:小丽给“我”讲的。

  师:那就

  是说,“我”不但亲眼看了草塘,有了“目睹”,现在又有了什么?

  生:耳闻。

  师:对,耳闻。他现在对草塘还是“不知”吗?

  生:知了。

  师:什么叫“知了”,说清楚。

  生:他已经知道了草塘不但美丽,而且很丰富。

  师:而且物产很丰富。他对草塘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吗?

  生:没有。

  师:只是看了看,听了听。那这里怎么写?(指板书)

  生:刚知草塘。

  师:不好。

  生:浅知草塘。

  师:也不好,但比“刚知”好一点。

  生:初知草塘。

  师:好!你来把它写到这儿,注意:“初”字是什么偏旁,有几点。(学生板书“初知草塘”)他已经对草塘有了一些认识,有了一些了解,他现在对草塘是什么情感?

  生:他爱草塘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爱草塘了?有什么根据吗?

  生:课文上说“我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这是对草塘的赞美,不爱草塘就不会赞美草塘。

  师:说得有道理,你刚才说,情不自什么?

  生:情不自禁(jìn)

  师:读错了,读情不自禁(jīn)(学生跟读)在“禁止”时读jìn

  ,表示“不许可”“不让”的意思;表示“忍住”“忍受”的时候读jīn。情不自禁是忍不住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情感,读jīn。记住了吧!(生:记住了)大家一起读一次。(生齐读“情不自禁”)好,他刚才说得有道理。我们这里写什么?(指板书)

  生:爱草塘。

  师:这里写爱还不合适,情感发展有点太快了,不如写……他说什么话了?

  生:(接)赞美草塘。

  师:对!赞美草塘。(板书“赞美草塘”)我们再研究一下“我”的感叹。大家听我把这句赞叹再读一次。我用两种方法读(教师用高扬和低抑两种语调范读)你们认为哪一种读法正确?

  生:第二种好。

  师:对,因为他的赞叹不是说给别人的,不是那种奔放和激昂的情感,只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式的赞叹。所以要读得深沉一些,内向一些。大家试着用第二种方法内向地、深沉地读一下这句赞叹的话。(学生读)还可以,以后多练。(到此第二行板书为:初知草塘

  赞美草塘目睹耳闻)

  师:下面还像刚才一样,用关联词语讲一下行吗?

  生:因为他目睹……

  师:(打断)“目睹”前面加上个“有了”,你再说。

  生:因为他有了目睹耳闻所以初知草塘,因为他初知草塘,所以他赞美草塘。

  生:如果他有了目睹耳闻……

  师:现在他有了目睹耳闻没有?事实上,有了没有?

  生:有了。

  师:事实上已经发生的事,就不能用“如果……就”这样的假设连词了。没有发生的事,可以给它假设一下。刚才说这句(指第一行板书)“如果知道草塘,他就会爱草塘”可以。因为事实上他当时“不知”草塘,我们给他假设“如果知道……”这里(指第二行板书)他确实已经有了目睹耳闻,就不能硬说他“没有”,却再假设他“如果有了”。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课文还有一部分,大家先读一下,读完把感觉告诉我。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说感受?

  生:这一部分课文讲了两个内容,一是“我”下水去抓鱼,一是看见一条小河,小河很清澈。

  师:他一下子把课文内容给概括完了,你们觉得这次他的行动有什么变化?还是听人家说吗?

  生:不是了,这次是他亲自下了水。

  师:亲自下水,那可以叫什么?

  生:亲自抓鱼。(笑声)

  生:亲自感受。

【《可爱的草塘》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荷花》教学实录03-02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3

《台阶》教学实录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