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

时间:2024-09-29 23:10:01 海洁 好文 我要投稿

孟母三迁的故事11个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母三迁的故事11个

  孟母三迁的故事 1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2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 3

  天下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

  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对我一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的小朋友有的玩具我都有,他们没有的我也有。慢慢的,只要他们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会很委屈。总觉得爸爸妈妈欠了我的一样,甚至还大哭大闹。时间久了,我有时候都可以听见妈妈无奈的叹息声……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逛书店,看到书架上好多的漫画书,小人书,我兴奋的不行,马上让妈妈给我买那些我喜欢的漫画,妈妈说:“你现在都是小学生了!尽量少看这些,妈妈给你买些国学经典故事的书看吧”!我马上不高兴了!我说:“我现在又看不懂这些,不要”!和她撒娇也不管用,妈妈匆匆买下了两本经典故事书拉着我离开了书店。

  事后,我不高兴了好几天。过了一段时间,我慢慢忘记了这件事。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妈妈看时间还早,就拿出了那本上次买的国学经典故事,走到床边,抚摸着我的头,问我想不想听妈妈给你读读这些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啊?我笑着点点头……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有古代学子为了出人头地在茅草屋里悬梁刺骨的学习、有母亲为了让孩子度过饥荒,能够活着,把自己的肉偷偷割下来给孩子吃、等等。特别是读到孟母三迁的故事的时候,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了下来。从古到今,每个妈妈为孩子做的事情都是无私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幸福的生活,长大后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她们不辞辛苦,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苦的伟大的爱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变质,也不因地域的限制而有所不同。我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学习环境这么好,可是我却常常不满足,我知道是自己没有受过苦,以至于我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通过妈妈读的这些国学经典故事,我渐渐明白了,爸爸妈妈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唯有好好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才不辜负他们的爱。

  想到这些,我躺在妈妈的怀里望着她慈祥的脸,甜甜的笑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 4

  引导语:孟母三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成语故事,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许它会对你有所启发。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故事梗概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5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手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模仿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孟母住到城里后,发现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终于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他经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非常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孟母两迁三地用心良苦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 6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故事 7

  孟母搬家到学堂

  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

  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孟母十分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备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如果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谆谆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图强,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孟母三迁的故事 8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成大儒。

  ——《列女传·母仪传》

  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孟轲自幼丧父,跟着母亲长大。最初孟母带着孟轲住在墓地附近,附近常有丧葬之事。孟轲小时候在旁边,然后就模仿人家出殡、下葬、哭丧之类的事,还学着造墓埋坟。

  孟母发现这个情况,自言自语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她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可这次孟轲又学起了商人那套叫卖、做生意的本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这次,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旁。于是,孟轲平时遇到的都是些有才学的人,所了解的都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等到孟轲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被尊称为孟子。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感染的方式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 9

  在《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孟母屡次搬家是为了什么?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三字经》和《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到孟母为了孟子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带着孟子进行了三次搬家。“昔孟母、择邻处”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那么,孟母到底三次搬家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般,怎么搬,搬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邻居,才让孟母有了三迁的决定?请跟着我一起看下去。战国时期邹国,孟子三岁,其父离世,等于孟子是幼年丧父。孟子的母亲仉氏就带着孟子在丈夫坟前盖了座房子居住,因为这个地方是坟山,四里乡亲有死了人的都抬到这里埋葬。

  孟子就在这种环境下逐渐成长着。有一天,孟子回到家就往地上一躺:我滴爹啊,你怎么死的这么早啊……孟子模仿埋葬亲人的哭喊声以及动作。孟母一看,就问:轲儿,你怎么会这个的呢?孟子就回答我天天能看到他们这样啊。孟母闻言一惊,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怎么能学会知书达理呢,于是就决定搬家。孟母就带着孟子离开坟山,搬到城里的闹市区,居所的旁边就是个菜市场,从早到晚做小买卖的、卖菜卖肉的吆喝声不断。孟子出去玩没事就回来模仿集市商贩的吆喝声。

  孟母一看,这也不是个事啊,虽然说做小买卖也是安身立命之本,也不能看起人家,可是孩子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少要能明事理啊。于是就决定搬离这个地方,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孟母带着孟子离开集市,又往城里搬了几条街,这次左右都是深宅大院,没有叫卖声了。可是,孟子居所的隔壁住着一个屠夫,整天杀猪屠狗。孟子晚上回来就拿把刀模仿屠夫来回比划。孟母吃惊就问:轲儿,为什么整天玩刀呢?

  孟子回答说:我天天就看到屠夫杀猪,我就学他的样子啊,别的我也学不到啊。孟母这次又要搬家,在这种环境下,不等孟子长大,也被刀给伤着。这一次,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一处学宫的旁边。学宫就是古代的公办学校,私人办学的叫私塾,公家办学的地方叫学宫。学宫里整天都是一帮孩子摇头晃脑的读书声。孟子每天都到学宫听孩子们念书,晚上回来就念给孟母听,孟母一看孩子对念书有兴趣,就送到学宫跟其他孩子一起念书,最终成为和孔子齐名的“孔孟”一代儒家宗师,称之为“亚圣”。

  孟母刚开始和孟子住在坟山,后来搬到集市旁边,这是“一迁”。又搬到屠户的隔壁,这是“二迁”。最后搬到学校旁边,这是“三迁”。这个传统文化故事告诉我们,当今的家长教育子女,给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家有读书氛围,孩子就爱读书,如果你家父母整天捧着个手机,那孩子肯定也有个爱玩手机的问题。所以,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一定要言传身教,不让孩子做的事,父母自己首先不要做。不能自己随意妄为,而限制孩子的选择,那样你会害了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 10

  在古代,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叫孟母。她不仅有着深厚的母爱,更是一个深思熟虑、富有远见的教育者。为了给儿子孟轲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她三次搬迁住所,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孟母和孟轲最初居住在繁华的市集附近,然而,她很快发现这个地方的喧嚣和混乱对儿子的成长很不利。于是,她决定搬迁。他们搬到了一个靠近墓地的地方,环境相对安静,没有市集的嘈杂。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孟轲静心思考,更好地学习。然而,她发现孟轲与墓地中的孩子们玩耍时,模仿他们的行为,学习他们的言语。孟母意识到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儿子的成长。

  于是,孟母决定再次搬迁。这次,他们搬到了一处书院附近。这里的人们都热爱学问,经常讨论经典、交流思想。孟轲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看到儿子的进步,孟母心中满是欣慰。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为孩子选择一个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有助于他们成长的`地方。同时,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成长空间。

  孟母三迁的故事 11

  孟轲,字子舆,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城南的凫村诞生。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孟母的肩上。尽管家境贫寒,孟母却性格刚毅,不向命运低头,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省吃俭用,供孟子上学。

  然而,少年孟子并非个省心的孩子,他爱和村里的孩子们玩耍,不是捉鸟就是钓鱼,有时甚至参与打斗,而这些孟母一无所知。孟子总是在该上学的时候去学校,到了吃饭的时间又准时回家,孟母以为儿子很勤奋,心中满是欣慰。

  一日,孟母从市集回来,途径村头,看到孩子们在玩耍,走近一看,竟发现是自己的孟子在模仿杀猪。有的孩子装成被杀的猪,有的拿木棍当刀,往地上孩子的肚子上刺,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孟母见状,怒火中烧,立刻带走了孟子。

  回到家中,孟母并未严厉责备孟子,因为她知道,孩子们天生爱玩。但为了儿子能够健康成长,她决定搬家到东村山头庄。可惜,即使搬了新家,孟子仍旧不思学业,他觉得离开了小伙伴,日子变得寂寞无聊,于是常常一个人去坟地里玩耍。

  有一天,孟子在去学校的路上,经过坟地,看到人们在葬礼上哭泣,他觉得十分有趣,便停下来观看,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学业。他开始模仿人家哭泣,觉得这是一种新奇的游戏。孟母得知后,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庙后营。

  新邻居是打铁的,孟子又觉得打铁十分有趣,又开始跟人学习打铁,对读书依旧不上心。一天,孟子在铁匠铺前玩耍,被孟母发现,孟母十分生气,她剪断了织布机的杼,将篮子和拐棍扔在孟子面前,让孟子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

  孟子被母亲的愤怒吓到,连忙承认错误,孟母终于忍不住泪水,她告诉孟子,自己为他辛苦劳累,希望他能有出息,但孟子却不思进取。孟子悔过自新,孟母带着他搬到了邹县南关,与学堂为邻。孟子从此刻苦读书,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关文章:

孟母三迁的故事03-09

孟母三迁作文11-14

(实用)孟母三迁作文12-16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树叶的故事09-09

成长的故事11-01

偷懒的故事02-13

难忘的故事02-20

冬天的故事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