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

时间:2024-03-09 18:58:39 好文 我要投稿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9篇【通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9篇【通用】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主要资料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明白分数的含义并在明白分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基本上完成教学目标。但教学的过程上来看还不是很灵动,按步就搬的比较多,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是我经常犯的问题,因此以后还需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专业上我还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吸收。

  此堂课是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学习,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数能够分成整数和分数。整数,孩子们一向都在接触,因此都很熟悉。“建构注意者”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知识的内化和建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此导入就从整数的平均分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样写,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在教师书写半个能够这样写,再让学生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比较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分数的特点也就是分数的三大组成,分数线,分母和分子。我觉导入和初步认识分数这一部分教学还是能够的。

  但在教学分数的含义时,我似乎操之过急,没让学生去发现而自己说了出来,当然是事倍而功半了。我就应课件演示的动态构成,让学生发现它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说说。如果还是有困难,还能够课件准备一个将一个饼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决定是不是。这样我想学生肯定能说出一二了。而我却在无形中养成了思维的惰性,真的很不就应。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时,我设计的是折长方形的几分之几,透过图上不一样的颜色,再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我本想将抽象的分数,建立在形象的纸的上,对抽象的分数比较有一个依托和支撑。但我没有思考到才刚认识了分数就让孩子来折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八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因此后经思考,还不如换成比较圆的几分之几好,比较既明确又清楚,容易掌握。现成的教具也有,只怪我没去看。折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我想能够作为拓展题来思考,还是很不错的。

  到目前为止想到的就这些,还期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意见。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2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习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分东西的情景。4个苹果、2瓶饮料能平均分,那1个蛋糕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学生明白分数的好处,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是比较困难的。真正的明白就是内化为语言。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听,我故意这样问:“听清楚了吧?(清楚了)明白了吧?(明白了)说谎了吧?(学生一愣说没有)”此时学生并不能准确描述,我再来总结时,学生注意力已经由听转变为如何去说。在那里也有问题:虽然我一再强调平均分,但部分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如出现一个反例,学生的记忆或许会更深刻,平均分或许会掌握的更扎实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好处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好处,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透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好处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一样,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一样,透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一样,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折的并展示的,在那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平均分?有不一样意见吗?都同意吗?学生都给于肯定回答。当学生都认为是的状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再裁再演示进行验证值得商榷。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一样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透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潜质,数学语言表达潜质。

  三、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资料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资料,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资料,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资料围绕分数的好处进行开展。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资料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3、老师掌控过严,气氛压抑。过于时时关注学生,是否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有碍于他们的自我表现,值得思考。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致使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默契。

  4、学生思维没有打开。数学课堂就应激荡着智慧,有欢笑有快乐,有正确有错误,在辨析中成长,在纠错中前进。我感觉本节课学生表现的虽然很稳,但气氛还不够活跃,反映的也比较迟钝,在情感体验中没有一种学习后的愉悦情绪。这也是我教学目标没有到达的一处。

  讲完以后,感觉挺压抑,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解决。如,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没有完全打开?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中,学生学习是兴奋的,而在我的课堂里学生却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其中反被环境吸引了部分注意力?是课的问题,还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或是教学潜质的问题?也许是自己数学修养不够,站的高度比较低,因此看不到问题所在。以后我将加倍发奋,用心反思、用心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圆形纸代替蛋糕,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只要对折就可以平均分。之后,让学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表示出其它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二分之一的表象。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二分之一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下来我通过练习,自然引入四分之一。

  让学生进行类比迁移,自主认识四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4

  这一课,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有点难,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它。

  其实分数对学生来说,早就不是陌生的知识了,已经会读,会写,知道大概的意思,会一些简单的运用了。今天,我直接出示了例题,前三个图学生说分数很准很到位,因为那是把一个物体或是一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第四个分数是把一些图片来平均分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明明涂色的是二个图片,为什么不是三分之二?”“这里是把六个图片平均分成了三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是三分之一”“这里的几分之几和图片的个数有关系吗?和什么有关系?”,“和平均分成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有关系”,我认为这里强调分成的总份数和取的份数是分数意义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反复地讲,起到了强调重点的作用。

  在练习时,我一直抓住这个重点,每做一题,都要二个以上的学生讲一讲理由,或是同座位两个人互相讲一次,在讲的过程中,学生会说了,慢慢理解了分数的关键所在,逐渐把分数的意义深化为个人的知识, 这就是所谓的内化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是三分之二小时”,这题让学生说出这里的分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有点难,是个难点,第一个学生答道: “把一节课看作单位‘1’”,第二个学生就答对了,“把一小时看作单位‘1’”,然后我又请好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不到位或是不准确的,请其他学生来再说,这样的教学,学生理解得较好。

  “在直线上画出表示各分数的点”这题确实难,课堂练习时,错得不少,我感觉讲的时候也比较吃力,也不知学生理解得怎样?由于下课时间到了,利用下课的几分钟,忽忽结束了,看来得找时间补一补这一题,还剩下第五题没有解决,也得找时间解决,课堂作业也没来及布置。

  总的来说,这节自我感觉,上得还算成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会说分数的意义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节省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课堂作业。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5

  一、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有效组织教学

  在教材的编排中,是第一次编排有关分数的内容,第一次正规的学习分数,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感知过分数。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并没有过多的去创设所谓的生活情景,而是直接开门见山,从一句:“你们听说过分数吗?”导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知的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去探究新知。

  二、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三、设计层次性的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练习设计时,先利用看到法国国旗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判断能否直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巩固分数产生的基础是必须平均分。利用色块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利用验证1/8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猜想以后要验证,并让学生明白,虽然只分成了两份,但平均分后照样可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完善分数的意义,体现极限思想。

  我想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的.设计和安排,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四、注重完善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1/2时,从三个问题入手:(1)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2)所有空白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3)观察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由1/2表示,他们所表示的面积都一样大吗?通过这些问题为我们今后学习分率和找对应的量打下伏笔。从而不断地完善数学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我想课堂是精致的,它的精致来源于数学本身,也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6

  《认识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为我们今后学习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与不足: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节课一开始借助主题图创设既丰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月饼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初步感悟分数的含义。

  2、注重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中感知、体验、深化认识、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

  3、从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为依托,理解分数的概念。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能建立在对直观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采用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纸的并涂色”、“看到图片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等形式的练习,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数”与“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存在的不足。

  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的训练不到位,部分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出几分之一的意义,应鼓励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但是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比较,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比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难得多,因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一共分成的分数与药表示的份数都清晰可见,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个数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构思:首先,从复习-平均分四个苹果,两根火腿肠入手,通过旧知的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接着,在教学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两份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在卡纸上分一分、折一折,并且通过学生的操作,感受“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块饼的1/2”;然后,让学生学习1/2的意义,体会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能被平均分;继而放手让学生研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四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同桌共同交流讨论,得出“每人分得这蛋糕的1/4。”在学生出现不同结果时放手让学生去辩论那个答案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同样是分东西,为什么一次用1/4表示,一次用1/2表示,从而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想同”。在习题的设计上,先通过具体情景想分数,逐步抽象到看立体图形想分数,在实物上发现分数,最后想象生活中的物体说分数。

  通过本次的.上课,我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比第一次上课稍好一些,针对学生说话只说一半的'情况也采取了应对措施,所以课堂的知识结构还较清晰,只是因为我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所以免不了存在着理论知识不扎实,数学语言不够规范的毛病。在各位数学组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次不断磨课的研究活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以后一定要多听、多问、多学、多想。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8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9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课本主题图用游乐园的方式呈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是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多媒体课件呈现主题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接着有学生说:分数。又问你是怎么猜的?怎么想到分数的?生1:我看到了分西瓜。生2:我看到了分饼。学生通过主题图中呈现的`分东西的画面能想到分数,说明学生对于分数已经有一点生活经验,只是缺少系统。在此基础上,我又用课件出示:2人平均分4个月饼,每人分几个?(2个)。怎么没有分数?继续展示分月饼的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2个;再通过折纸加深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其含义;通过提炼语言使学生更加明确。接下来让学生动手表示出1/4就很容易了。学生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后,再比较两个分数(几分之一)的大小就不再是难题。学生不但能够比较出大小,而且能够从几分之一的含义进行解释。

  本节课有以下不足:认识1/2时,我让学生通过折纸表示1/2,折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并分别表示出了1/2,比较:每种图形形状大小都不相同,怎么都能表示1/2呢?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示出1/2,这样不仅可以展现孩子的个性,还能促进学生交流,更能加深对1/2的理解。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03-09

《白杨》课后反思03-09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12-07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03-06

《夏夜多美》课后反思02-26

《小鹰学飞》课后反思02-29

《有趣的图形》课后反思02-29

体育课课后的反思02-29

体育课的课后反思03-09

小学体育课后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