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趣味故事

时间:2024-03-13 01:31:39 好文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趣味故事15篇

语文趣味故事1

  “桃李”一词的由来

(经典)语文趣味故事15篇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之后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我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能够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能够吃到果子;但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就应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语文趣味故事2

  题诗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语文趣味故事3

  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谁对谁错

  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读法: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你读出来了吗?用好标点真的很重要!

  “一字千金”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

  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通常我们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畅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座右铭”的由来

  “座右铭”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讲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孺子牛”的由来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是指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

  齐景公特别宠爱他的孺子,有一次,齐景公趴到地上,嘴衔绳子,装作牛,让荼当牛骑。荼正玩得高兴,不小心从“牛”背上跃了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

  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他幼儿的宠爱,鲁迅《自嘲》诗里:“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用这个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了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桃李”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语文趣味故事4

  “万”字万画

  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一个财主,为儿子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儿子学会了“一、二、三”尚未学“四”,就以为什么都会了。财主听儿子说什么都会了,就把先生辞了。

  一天,有人请财主的儿子写个请帖。他儿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了半天也没写完。财主很是纳闷,便推门进屋去,只见儿子正一笔一笔地画扛扛。财主问儿子:“你这是干什么?”儿子没好气地说:“这人什么不好姓,偏姓万,从早晨到现在我才完成了五百多画。”

  同学们也许不屑于听这么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而我也只是想借此抛砖引玉,以引出老师的一番宏论。谁都知道,“万”字不会是一万画,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因为一个方块绝对容纳不下这么多的笔画。但是最多笔画的汉字是哪一个?同一笔画或构字部件在汉字中是否有数量限制呢?

  [老师讲解]

  这是一个传统笑话,当然也只是个笑话而已。不过,孙一泓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要问哪个汉字笔画最多,还真让人一时难以答上来,就《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里能够查到的',则以“齉”字笔画最多,36画。

  说到同一笔画或构件在汉字中的数限,还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汉字就其笔画叠加使用来看,是有一定规律的。横画如“一”字一画,“二”字二画,“三”字三画,在甲骨文里,“四”就是四画,写作“”;竖画也是这样,如“10、20、30、40”分别写作“十、廿、卅、”,而“五”或“五十”则不再类推。其它汉字中的同一笔画也以重复三次(即四个同一笔画)为限,如“拜、舞、焦、无”等,后二字可看作是“双四”造型。

  构字部件的集中运用也以“四”为限,如“噩、器、缀、爽”等。有这样一幅析字趣对: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图”、“伞”分别是“图”和“伞”的繁体字,其中“伞”里有五个人,但这是一大四小,并非五“人”并列。

  “非”、“韭”虽六横,但分属两侧。

语文趣味故事5

  在旧时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宣传,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此联大声疾呼:“休言万般都是命。”明确指出:“事在人为”要自强不息。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我国是茶的故乡,人们自古就有饮的习俗,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之一。这里介绍几副回味无穷的茶馆回文联。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

  何淡如的广东话对联:

  有酒不妨邀月饮。

  无钱何必食云吞。

  四面云山谁作主?

  一头雾水不知宗。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这一副对联上联嵌入了一至十的数目字,下联却对以“五行”和“五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演木金土属卦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以下这联以数字入句,独具雅趣,用以赞美教师,更别有韵味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老舍在1962年为自己写了一副春联,句为:

  付出九牛二虎力

语文趣味故事6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这样的趣话古代有,当代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写信给XXX对《长征》诗提出修改意见的那位不相识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长征》的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是金沙浪拍云崖暖。XXX根据那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将浪字改为水字,避免了重复使用浪字的毛病(诗的第三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

语文趣味故事7

  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

  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与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语文趣味故事8

  一个西瓜切100刀最多能得多少块呢?这可是难倒了一片大学生的测试,快来挑战吧。

  题目:一个理想中的'西瓜是无限可切的,切一刀最多可得两块,切二刀最多可得四块,切三刀最多可得八块,请问:切100刀最多能得多少块?

语文趣味故事9

  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

  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

  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谁对谁错

  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先生的字据

  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一次他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素对人很刻薄。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

  无米面亦可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财主算账。财主哪里肯给,二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了一遍,财主就按所立的字据念了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

  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一听傻了眼,只得将学费和饭钱付给了先生。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语文趣味故事10

  “吴钱”与“吞钱”

  昨晚,爸爸书一副对联贴到我的书房里,说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釜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的意思很好,我很喜欢,不过其中“吞吴”两个字更让我产生了兴趣。你看,“吞”与“吴”构字的偏旁都相同,只是位置对调了一下,真有意思。

  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爸爸时,爸爸主动提出要给我讲个故事。

  他说古代有个叫吴钱的人,被派往河南郏县当县令。这个吴钱没啥文化,官是捐来的.。他不认识“郏”字,但又觉得面熟,“郏”不就是“陕”吗?他认为“够”字可写成“夠”,“郏”也就可以写成“陕”,那么郏县就是陕县了。于是他带领随员直奔陕县。到达之后,见无人迎接,他便勃然大怒。陕县县令听说来了新县令,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还是连连赔不是。他接过吴钱手中的公文,阅后不禁哑然失笑,继而反唇相讥道:“郏县若是陕县,那部员不就成了陪员?杏眼不就成了呆眼?吴钱也就是吞钱!”

  这个故事不仅好笑,它还告诉我们:汉语中的有些字虽构字部件相同,但位置不同,因而音义相去甚远,如果不注意区分就会闹出笑话。

语文趣味故事11

  黄河鲤鱼是中原宴席上有名的美味佳肴,但唐朝法律中却明文规定:鲤鱼要叫“赤鲟公”,严禁捕食;若偶然捕获,必须马上放生,出售者要打60大板。

  唐代统治者为何禁止人们品尝这种美味呢?这就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避讳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与尊长对于自己的名号拥有绝对的专利,任何人都不可以直呼其名,假若要称呼,也必须改用其他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避讳。

  据《左传》等史书记载,避讳大约起源于西周,秦汉时期渐渐完备。1975年底,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代《语书》竹简之中,有“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文。在这之中的“端”本应是“正”,这显然是因为避讳秦始皇名字中的'“政”而改的。

  三国以后,人们不只需避讳和君主、尊长名字一样的字,而且要避讳音同或者是音近的字,叫做“嫌名”。

  唐宋时,避讳的禁令则更加严格,不只当世皇帝的名号不允许有丝毫的触犯,连已死皇帝的庙号也要避讳。到了清朝,尤其是雍、乾之世,讳禁之严格,更是登峰造极,触犯讳禁成了文字狱中重要的判刑根据。

  历代封建王朝的讳制有弛有密,讳禁有宽有严,根据政治需要而各有不同,但是就避讳的方式来说,大致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三种。

  严格的避讳制度与讳禁条例,构成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一个特殊画面。唐朝皇族姓李,根据避讳制之中的“嫌名”原则,“吃鲤(鱼)”,也就是“吃李”。在执政者看来,这不只是大大的“不敬”,而且是对李氏王朝公开的挑衅,于是就有了一个禁止捕鲤的通令,鲤鱼被尊称为“赤鲟公”。在整个唐朝时期,鲤鱼的家族因为有了这一纸诏书而免去了刀俎烹饪之患,它们畅游江河,威风八面,毫无顾忌,令其他鱼类羡慕不已。

语文趣味故事12

  “打牙祭”一词的由来

  “打牙祭”就是吃肉的意思。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个性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境界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记住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表示表示而已。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坨肉切细“祭”自我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语文趣味故事13

  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谁对谁错

  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先生的字据

  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一次他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素对人很刻薄。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

  无米面亦可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财主算账。财主哪里肯给,二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了一遍;财主就按所立的字据念了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

  无米,面亦可;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无银,钱亦可。

  财主一听傻了眼,只得将学费和饭钱付给了先生。

  当而而不而=应该用“而”字的时候却不用“而”字,

  不而而而而=不该用“而”字的时候却偏用“而”字,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已而已而=算了算了

  第一个而,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八,介词

  九个,名词

  十个,名词动用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应当用而字时却(而)不用而字,不应当用而字时却(而)用了而字,从(而)今以(而)后,算了(已而)算了(已而)

语文趣味故事14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夹了一个皮包,包里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的。谁知,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着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下课铃响,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林语堂还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的,便略为谈上几句,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帖。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下台去。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却并不是因为他演讲的失败。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在法国蒙敦举行,轮到林语堂发言,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生硬地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也较真说,5分钟我不讲。这可急坏了同去的马星野,马星野去找大会主席商量恳请,主席终于答应10分钟;马星野又去找大会秘书长,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如果林语堂讲满10分钟尚未结束发言,则仍可讲下去。林语堂接受了这个安排。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已满10分钟,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结束发言。林语堂真正发怒了,他愤而不讲,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对主席的粗暴处置极不满,于是一致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讲下去。主席也显得很尴尬,只得默认了与会者的欢迎。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肯再讲下去了。于是,永远地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语文趣味故事15

  糊涂县官

  一天,一个农夫击鼓含冤。县官升堂问案:“你因何喊冤?”农夫说:“我明天会丢一头牛,这天特来报告。”糊涂县官一听,惊堂木一拍:“呔!大胆刁民!你明天丢牛为啥明天不来申冤?”两边的衙役一听哄堂大笑,县官一看衙役笑了更火了,又拍了一下惊堂木:“嘟!胆大的衙役!你们笑什么?牛必须是让你二人偷去了。”当差的`一听惊慌失措,急忙把衣服扣解开说:“大老爷不信请搜!”

【语文趣味故事】相关文章:

语文趣味故事03-12

语文趣味故事(优秀)03-12

语文趣味故事集合[15篇]03-12

语文趣味故事(范例15篇)03-12

语文趣味故事(必备15篇)03-12

(优秀)语文趣味故事15篇03-12

语文趣味故事15篇(集合)03-12

趣味数学故事03-11

(精选)数学趣味故事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