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时间:2024-03-13 08:24:41 好文 我要投稿

范例——文献综述【合集】

范例——文献综述1

  概述: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原则:

  是对0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趋势:

  简述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并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将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综述如下。

  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范例——文献综述2

  1.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寻求切入点和突破点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是对现有研究不足的弥补或突破。任何研究课题的确立,都要充分考虑到现在的研究基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的趋势以及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的可能性。在综述中,“现有研究的基础”体现在“综”上。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后续研究成功的可能性。“问题、不足和发展趋势”体现在“述”上,是综述撰写者结合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的反思与发现。 研究生通过撰写综述,对不同研究视角、方法,不同研究设计,特别是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批判与反思,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研究的思路、优点和不足,在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寻找论文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使自己的研究真正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论证依据

  文献综述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学术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从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启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线索,使相关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可以为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丰富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科学工作者应把人类历史上尚未提出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的选题。从事这种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有专家估计,我国有40%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前其实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成果。重复研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将导致科研本身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凯斯工学院研究基金会调查统计,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在一个科学研究项目中用于研究图书情报资料的时间,占全部科学研究时间的1/3至1/2。

  文献综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复提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做前人已有的研究,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因此,研究生在确定学位论文选题之前一定要做好文献综述研究,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4.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作用在于揭示研究的现状,阐明选题设计的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选题的创新之处。这样,既能反映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又可以使评审专家充分了解论文研究的价值,判断研究生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保证论文的评审获得好的成绩。

范例——文献综述3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 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 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1.25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2.54cm;左、右:3.17cm

  8. 基本格式:

  (1) 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 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 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 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 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 末。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 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 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 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 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 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给文献编序号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 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 注同一个序号。二是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 始连续编序号。例如,第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 1;第二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2;……。

  如果文献的作用是对正文作解释,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都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并把它们放在右上方(作为 上角标);如果文献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之中, 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的字号相同, 并且把它们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 不做为上角标),另外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方括号前面加上 “文献”两个字。

  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 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9.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顺序编码制)。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 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4)所列的参考文献均须在正文中被引用过

  (5)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内容: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准].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其中, 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期刊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要求:

  1. 字数:不少于5000字。

  2. 选题,难易适度、大小适中,符合本专业学科的发展需要;

  资料收集,能够根据课题任务,拟定检索标识、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运用检索方法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结论科学;

  论文整体质量,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理通顺、总体结构完整;

  论文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3. 如果出现雷同作业均按零分计。

范例——文献综述4

  [1]王玉洁.IPD模式下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2]刘水.辽宁省产业结构若干问题分析[D].东北大学20xx

  [3]周杰琦.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xx

  [4]潘志刚.中国汽车工业对其关联产业的带动效用分析[D].东北大学20xx

  [5]李富智.CWN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xx

  [6]周玉良.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xx

  [7]程明.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效率分析[D].东北大学20xx

  [8]包剑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9]逄淑伟.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xx

  [10]张超.熵在经济预测模型评价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xx

  [11]潘艳如.工业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xx

  [12]党保军.宁夏电信3G时期竞争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xx

  [13]吴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建筑设计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4]包剑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5]逄淑伟.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xx

  [16]施陈晨.我国建筑用电节能领域引入白色证书机制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7]刘先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D].东北大学20xx

  [18]花园园.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东北大学20xx

  [19]孔金燕.FDI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xx

  [20]刘晓婷.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21]范伟.基于SDA法和微分法的中国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xx

范例——文献综述5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着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

  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4、总结。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5、参考文献。要求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并按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将作者名、文献名、文献出处、时间等信息全面标示出来。

  二、格式要求:

  1、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

  2、打印格式:

  纸型-A4;单面打印;字号:标题--宋体三号,加粗。作者及单位名-宋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号。参考文献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书写。

  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行间距:1.5倍距离;字符距离:标准。页码设置:居中。

  3、排版格式:(示例)

  政法与历史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3000字以上)

  题目XXX文献综述(四号,宋体,黑体居中)

  摘要:×××(五号,宋体)

  关键词:×××(五号,宋体)

  导言:×××(五号,宋体)

  (阐明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意义,综合所阅读文献提出论文所涉及的问题以及本文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加以说明。)

  正文:×××(五号,宋体)

  (对所阅读论文涉及的学科研究前沿、热点问题加以阐述。可联系实际列举目前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总结:×××(五号,宋体)

  (简要总结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具体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例:

  [1]××××××

  [2]××××××

范例——文献综述6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以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并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ss=hl4>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范例——文献综述7

  近年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不断增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拟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进行探究,以期为学者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计量方法

  在国内外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中,主要提及了四种方法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计量,包括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

  Abbott W F和Monsen R J(1979)以内容分析法对财富500强企业的年报进行分析,制定了一个企业社会参与度披露指数,研究表明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少、范围、方向以及企业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宋献中、龚明晓(20xx)综合运用了指数法和声誉评分法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研究。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510家样本公司的年报后,从17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选取17个指标制作成问卷调查表,要求选中的某类被调查者从决策价值和公告关系价值这两个角度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研究发现,企业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较低。

  吉利、张正勇和毛洪涛(20xx)从安永国际、润灵环球、金蜜蜂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9家知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机构提及的18个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中浓缩出6个特征,编制出问卷调查表,并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检验选取的质量特征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盈利水平、董事结构、行业类型、股权性质等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Amar和Boujenoui(20xx)以20xx-2004年加拿大58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如: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企业业绩等变量的情况下,实证检验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及企业领导层结构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张正勇、吉林和毛洪涛(20xx)分别以公司治理总指数和公司治理分指数研究了公司治理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整体上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其中股权结构治理和管理层治理的影响较明显。研究还发现,顾客远近度、行业竞争度和企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有学者研究市场对污染报告的发布的反应,如Blacconiere and Patten(1994)、Patten and Nance(1998)等。污染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披露的内容之一。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多少和好坏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Guidry 和Pattent(20xx)使用标准市场模型法来分离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发布日前后的市场收益未预期的变化,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市场对可持续报告的发布没有显著的反应。而在进行横截面分析时发现,高质量的报告会带来更加积极的市场反应,这些结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后仍保持不变。

  建立于我国市场是有效的基础上,国内开始出现社会责任与市场反应的研究。江炎骏等人(20xx)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市场对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反应,发现在事件窗口各时点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均不显著异于零,接着又研究了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超额累计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即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越高,市场反应越大。

  朱松(20xx)以披露20xx年社会责任报告的452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以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市场评价显著正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越高,市场的`评价越好,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越高。

  阳秋林(20xx)等人以我国沪深两市在20xx-2011年发布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24家企业为样本,选取了十个事件窗口期,研究市场对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的反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会引起市场的正向反应,即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会导致超额累计收益率的显著增加,说明了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四、结语

  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的提高,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权威文献数量仍较少,这说明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的承认度不高。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否会产生市场反应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否会影响市场反应的研究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与企业市场反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有的学者认为是存在负相关关系,还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正勇,吉利,毛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经济动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xx(7).

  [2]江炎骏,徐勇,刘得格,周美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8).

范例——文献综述8

  1.彭吉象:《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陈兆全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范例——文献综述9

  新公共管理理论近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无所不在,丰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动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样理应场面热闹,新论迭出。但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人而全面的研究。

  一、现有研究成果状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辑”目录下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20xx-2015年间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关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因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

  2、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体现了研究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认可和重视;

  3、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个研究问题角度的忽视。

  二、现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认为“从实践来看,它是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是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为基础,对行政与管理概念、内涵的重新解读,对经济理论、私营部门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中央财经大学周湘林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促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回归‘掌舵’,并走出规制导向的困境。”虽然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相同点主要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人为本,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竞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对我们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二)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着重点在政府与髙校的关系上。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把当前政府与髙校关系的问题主要归为两类:

  1、政府对高校行政的干预;

  2、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表示近些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髙校政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因而髙校中出现行政权力一家独大,让高校中逐渐缺乏学术氛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命应采取何种模式管理高校的问题。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约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与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协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帮助双方判断和辨明对方是否尽到应尽之责,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出责任。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师绩效评价角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等,目前尚不足,还有待深人完善。

  (三)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处。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髙骏敬在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人竞争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建立现代化高校,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可以引人市场机制,并可以从人事制度人手。在完善髙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慧针对目前高效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标粗放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及突出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对服务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吴慧认为应转换职员任用机制,在管理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髙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

  我国髙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髙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现在高校的复杂程度、参与社会领域的深入,对高校本身的管理也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校管迤的完善在今后也应更加深人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现有成果対于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稍重视,而对于结合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客观分析问题的多主动建树少,而且从成果(文献)产出数量上看也不丰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

  第一,对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视。

  新公共管理理论已发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运用并不妥善,学术地位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也许,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很少顾及至此,但是,任何实践都应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够。

  比如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层面,具体针对不同类高校的实施方法的研究成果还极为少见。同时,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除了对政府与髙校关系、政府职能的问题有些研究之外,对与高校管理密切相关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极少。

  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

  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分析问题阶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这种缺乏创新点的管理模式在建国之初或是改革开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现在在一体化、全球化的新世纪背景之下,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

范例——文献综述10

  1前言

  我通过登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查找有关文献,共搜集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献资料二十几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现将有关的资料归纳如下: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2.1不同类型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xx年)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xx年)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众的需要,可以将社会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息娱乐类等四类。”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培养各个层次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可以全方位地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2.2加大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

  廖军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xx年)一文中表明:“高校体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任务,根据社会对个类体育人员的客观要求,其培养目标应主要是适应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列入其职责范围。

  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

  3.1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更加细化

  倪同云、白云、陈琳等在《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研究》(20xx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有国情特色的较细分类,如在大类上可分为管理型、经济型、技术型等,再在每个大类上分细,如技术型可分为:青少年指导员、老年指导员、妇女指导员等。”

  3.2建立健全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技能审核事业来认定规程》。在《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xx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培训、考核、授予称号、上岗经营、年审注册、晋级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上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4.1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情况及分布

  如付明、李飞杰在《武汉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20xx年)一文中归纳出:“武汉三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表现出第一总体数量偏少,第二等级结构失调,国家级一级所占比例太少,而三级比例过大。”何敏学、都晓鹃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xx年)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1:3994,京津沪辽江浙等市处于领先地位。”

  4.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构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20xx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为职业女性和离退休人员,这一分布是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对体育的价值观念相应的。”在武笑玲、马美荣等《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xx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阳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与国家1998年的统计基本吻合,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高于女性,调查还发现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职业女性如文艺工作和离退休人员。”

  4.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

  孙培初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象调查》(20xx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以上海为例:7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街道社区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培训各区省自己发证,除少量街道社区文教干部外,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4岁,平均57岁。”

  4.4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素质状况

  庄永达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研究》(20xx年)一文中提到:“我国已经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律应该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说明我国的各级体育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此高速度大规律地发展背后的质量保证问题。”

  4.5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状况

  付明李、飞杰在《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和研究》(20xx年)一文中表明:“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中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5.9%,兼职的人员最多达到62.2%,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占26%,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少为0.5%,其他的为3.4%。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过少,说明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还没充分的调动起来。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例不大,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先阶段还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

  5总结

  通过以上的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它的一些现状。荆州地处我国中南部,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人口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然要顺应我国这个大环境,但也必须体现指导员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范例——文献综述11

  [1] 汪勤。 舒适护理在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xx(33)

  [2] 孙月红。 音乐疗法在手术室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xx(10)

  [3] 张勤英。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xx(03)

  [4] 赵香银。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xx(07)

  [5] 叶媛媛,杨琼,徐敏,王蓉蓉。 手术覆盖单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xx(07)

  [6] 王爱琴,钟世良,贾赛雄,王丽英,农春花。 舒适护理在急诊骨折手法复位看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xx(04)

  [7] 葛建芳。 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J]. 护理与康复。 20xx(02)

  [8] 周艳,刘晓丹,李勤,梁娜。 舒适护理的人文底蕴[J]. 护理研究。 20xx(34)

  [9] 张颖。 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 20xx(16)

  [10] 杨建芳。 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xx(05)

  [11] 杨建芳。 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xx(05)

  [12] 许平。 老年患者晕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 20xx(23)

  [13] 刘小芬,赵施竹。 手术病人焦虑评估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xx(08)

  [14] 郑小春,吴蓓茸,李松莲,吴秀东,寿红艳。 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低体温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xx(06)

  [15] 陈蓓敏,陈清。 护理模式的实施现状与分析[J]. 护理研究。 20xx(12)

  [16] 龚梅,王玥珏,徐悦。 新生儿舒适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xx(02)

  [17] 陈霞。 医学模式的发展对护理模式发展的影响[J]. 医学信息。 20xx(01)

  [18] 赵霞,黄旭强,马生秀。 肌内注射时晕厥发生原因及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 20xx(07)

  [19] 刘晓红,任从才,范紫香。 心理干预对门诊手术患者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xx(05)

  [20] 谢玉兰。 舒适护理在化疗病房的实施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 20xx(20)

  [21] 初秋英,古娜依。 浅谈舒适护理[J]. 新疆中医药。 20xx(04)

  [22] 魏天星。 临床实施舒适护理的探讨[J]. 上海护理。 20xx(01)

  [23] 罗珊,马凤婵。 舒适护理在肾移植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 现代医院。 20xx(03)

  [24] 岳晓香,吕慧君。 神经外科舒适护理[J]. 医药论坛杂志。 20xx(04)

  [25] 苏冬梅,胡晓英,杨琼,孙媛,姜爱荣,刘新华。 护理管理在创建舒适护理模式中的作用[J]. 护理学杂志。 20xx(15)

  [26] 张美媛。 晕厥的急诊诊断思路[J]. 中国全科医学。 20xx(09)

  [27] 李琳。 化疗呕吐病人的舒适护理[J]. 现代护理。 20xx(10)

  [28] 张宏。 舒适护理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xx(01)

  [29] 周锦云,张晓娜,李静岩。 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及体位疗法[J]. 铁道医学。 20xx(06)

  [30] 廖红辉。 拓展舒适护理研究 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 黑龙江护理杂志。 1999(07)

范例——文献综述12

  1.著录标准

  (1)排列次序:依在正文中被首次引用的先后次序列出各条参考文献。

  (2)具体要求:项目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无误。

  (3)注意事项:

  ①只有3位及3位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后;

  ②共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后加“,等”或“,et al”;

  ③外文文献中表示缩写的实心句点“.”一律略去;

  ④原本就缺少某一项目时,可将该项连同与其对应的标点符号一起略去;

  ⑤页码不可省略,起止页码间用“-”相隔,不同的页码引用范围之间用“,”相隔。

  ⑥正文中参考文献标引一律用上标形式的方括号内数字表示,例如[3],方括号和数字不必用粗体。

  2.著录范围(共8类,示例见表1)

  (1)已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由国内外出版公司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ISBN号);

  (3)有ISBN号的会议论文集及论文集中的析出论文;

  (4)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5)专利文献;

  (6)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

  (7)报纸文章;

  (8)电子文献。

  其他性质的资料可以作为正文的`随文脚注。

  非纸张型电子文献应注明载体类型,见后述。

  3.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

  根据GB3469 规定,对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应该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4.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字母作为标志: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magnetic tape)——MT; 磁盘(disk)——DK; 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

  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示:

  [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 (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 (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 (journal 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范例——文献综述13

  学界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问题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但有关犯罪被害人国家救助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制度设计,则各国学者观点不一。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在《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一书中写道:“国家赔偿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国家应该为公民提供保护。”施奈德认为,犯罪被害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国家没有能保护其公民免遭犯罪的侵害,社会成员之间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如果他们其中的某一成员遭到犯罪的侵害,其他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分担其损失。各国法律既然都规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侵犯,那么,国家就应该为公民提供保护,防止犯罪的发生。因为罪犯常常无法赔偿他所造成的损失,为被害人着想,应当赞成对犯罪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并且他进一步的提出,国家未能保护其公民免遭犯罪的`侵害,但国家至少能够通过刑事司法制度为被害人提供一个使他们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的环境。

  而日本的菊池幸一在《新犯罪学》一书中对于国家救助的理论基础却持不同的观点。他主张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其认为,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让社会全体平等负担犯罪被害的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与其说补偿制度的实质是基于国家社会的责任的补偿,还不如说是对生活因被害而困苦的人的一种保险,该制度兼具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性质。

  就犯罪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s·雷格尼里在《1979年美国国会的被害人立法情况》中写道:犯罪被害人在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是被遗忘了的角落,在每一个可想到有援助和支持作用的方面,都给予了被告人,这包括法律代理的自由,辩护权,平反和许多其他的服务。他认为,被害人的权利因犯罪人的行为而遭受严重侵害时,常常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援助,这与提倡的权利对等、权利均衡的观念是不相等的,因此要给犯罪被害人同等的法律援助。

  经过学者们奔走呼吁与各个国家实务部门的努力,犯罪被害人的国家救助在国际社会引起普遍的关注与各国的合作。1985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利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规定当无法从罪犯或者其他来源得到充分的补偿时,会员国应设法向被害人提供金钱上的补偿,并且XX年12月,世界被害人学会召集世界各国的被害人学专家,为联合国起草了“为犯罪、滥用权利和恐怖主义受害者取得公理和支持的公约(草案)”。由此可见,对犯罪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已经取得国际上普遍的支持与认可。

范例——文献综述14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绿色未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绿色建筑将会越来越多,绿色低碳的意识也将会越来越普及。提倡绿色低碳建筑,既是我国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宜居城市、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建设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大量事实证明,谋求“绿色转身”的中国,正进入“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正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背景

  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随着人类在地球上的急速繁衍和人类物质活动规模的加速膨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扩展到地球尺度,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热带雨林破坏、荒漠化、物种灭绝等,再加上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的阴影,使得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不得不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类的居住,即建筑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活动之一,建筑与城市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分布最广的人工环境。

  我国传统绿色建筑背景:我国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 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砖石多用于非活人建筑上)。土取自于大地,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大地;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

  我国各地民居中也有许多宝贵的绿色建筑的经验。譬如关中民居,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

  但是,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没能很好的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下来。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传统建筑的实践中,环境观只是一种模糊、自发的观念,并没有形成

  明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论。

  三、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绿色”与“建筑”应该是一个人居住空间 、自然环境与节能环保的较为完美组合,并不是指单一意义的立体绿化 、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 、生态建筑 、回归大自然建筑 、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概念上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点: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四、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4.1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行为包含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变和转化,其在各方面都对环境造成影响,也将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师们已意识到建筑本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可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绿色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将绿色思想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这是国际建筑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积极回应,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4.2 绿色建筑设计五个基本原则

  前提: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设计到建造、运行、改造及至拆除,形成了一个周期。关注建筑的周期就意味着不仅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还要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并尽可能的减小拆除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4.2.1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4.2.2 适应环境,保护自然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下的生态环境建筑风格、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是一种气候适宜性建筑,即遵循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如徽派建筑就是典型的小气候调节型的建筑,非常热的夏天,到了房间里也会觉得很凉快。徽派建筑大多为两层结构,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稻草和粮食,粮食和稻草就成为隔热层,建筑上层与下层、内部与外部温差相差5度之多。徽派建筑的地窑是把季节性的

  热能储藏在地下,然后用温差为建筑取暖或降温,达到节能的效果。

  4.2.4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绿色建筑应优化设计和管理,选择适用的技术、材料和产品,合理利用并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建筑物整体使用寿命,增强其性能及适应性。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1)绿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材料;另外,对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地毯、木板和绝缘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性能优良外,还开始强调没有毒性物质的释放。

  2)注重对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调而言,通过使用绝热维护材料,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节能50%~80%。

  3)绿色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阔,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居民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4.2.4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应合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4.2.5回归自然: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要有合理的选址与规划,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因素。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再生资源。尽可能采取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采用生态技术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保证室内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五、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1、节 能

  1.1热 能

  1.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属可再生能源,其最大优点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独立运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和逆变器组成,若并网运行,则无需蓄电池组。我国年均太阳能辐射量为5000WJ,年均日照时间为2200h,资源相当丰富。

  1.1.2 太阳能热水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供应逐渐成为住宅建筑必须具备的功能,热水能耗亦将随之越来越大。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符合绿色建筑原则,然而只有当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设计真正一体化时,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屋顶应成为绿色建筑,尤其是绿色住宅建筑的一项重要措施。

  1.1.2 地源热泵系统

  原理:以岩土体为冷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埋管换热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1.1.3毛细管三维辐射采暖制冷系统

  冬季,毛细管内流淌着较低温度的热水,均匀柔和的向房间辐射热量;夏季毛细管内流动着温度较高的冷水,均匀柔和的向房间辐射冷量。由于毛细管席换热面积大,传热速度快,因此传热效率更高。

  1.1.3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温度、湿度分别独立处理,可实现精确控制,处理效率高,能耗低。

  1.2光 照

  照明也是建筑的耗能大项,在商业建筑中,照明能耗可占总能耗的20%~30%。照明不仅本身消耗能量,在有空调降温需求的场合,照明能耗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需求。在绿色建筑中可通过采用昼光照明等先进、高效、合理的照明设计来降低照明能耗。昼光照明是绿色的照明方式,不仅可降低能耗,还可起到降低供电峰值的作用。昼光资源的利用作为一项专门的课题,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大的舞台。照明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满足同样照度要求的前提下,高光效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多。

  1.2.1 直接采光

  1.2.2用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

  适用范围:

  1. 家庭照明、别墅、车库

  2. 大型商场、医院、养老院

  3. 厂房、仓库、办公楼、会议室

  4. 学校教室、博物馆、体育场馆

  5. 危险产地照明、地下室照明

  6. 水产养殖、科学研究

范例——文献综述15

  摘 要: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计算机为先进的审计工具来执行审计的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它同传统审计在方法和实践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探讨了计算机审计各种理论的发展,并对计算机审计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审计风险 审计准则计算机审计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先进的审计工具来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的审计方法。我国相关部门曾经对计算机审计作如下描述:“简单地讲,计算机审计包括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和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根据日本会计检察院计算机中心的观点,计算机审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计,包括系统安装、使用成本,系统和数据、硬件和系统环境的审计;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包括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传统审计,用计算机建立一个审计数据库,帮助专业部门进行审计。

  李学柔和秦荣生编写的《国际审计》中作如下定义:“计算机审计与一般审计一样,同样是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其特殊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至于电算化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在内涵上人们的理解基本相同。

  可见,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方面,即对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1 计算机审计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审计理论到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都有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傅元略在《会计发展的新领域——Cyber Accounting(计算机网络会计)》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的概念,以反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吕博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的基础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分析入手,对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论述等。来明敏在《浅谈计算机审计模式》中介绍了可以从国际上借鉴的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分别是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穿过计算机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在线实时(网络)审计模式;并认为应寻找对策,从促进审计人员更新观念、积极应用审计新技术、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制定、规范会计软件设计,以及加大审计软件开发力度等方面努力,尽快建立新的审计模式,从绕过计算机审计转变为穿过或利用计算机审计,最终建立在线实时审计模式,加快我国审计现代化进程。唐飞兵在《关于构建我国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探讨》中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计算机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并对计算机审计基本理论内部层次关系的构建进行有益的探讨。

  也有不少学者在审计的技术应用方面做了研究。譬如,黄永平提出在计算机审计中,利用孤点分析法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一些特殊现象,比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更有意义。何玉洁等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库技术》中介绍电子数据的特点开始,讨论SQL查询和OLAP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

  此外,学者们还对计算机审计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陈峰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数据分析报告》中分析了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并对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作了数据分析报告的文档结构,就其要素内容做出了规范建议。还分析了当前审计实践中对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就规范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行为提出“制度形式对数据分析报告加以规范”和“审计组的讨论和审核来保证数据分析报告质量”的建议。罗莉等在《计算机审计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分工协作》中认为,尽管计算机审计内容、方法与手工审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从性质、目的、职能等属性看,并没有本质区别。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很难将计算机审计与具体审计业务分离出来,因此,计算机审计不可能独立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外。本文从审计主体的角度,综合考虑计算机审计的界定,提出在计算机环境中内外部审计既要分工又要协作的观点,并分析了分工协作的原则、内容等相关问题。赵辉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人员资源管理》中提出,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一个单位的管理除了培养良好的单位文化,进行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之外,如何对审计人才进行管理,以适应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显得至关重要;而对审计人员而言,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计算机审计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计算机审计风险也是一个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冯淑霞等在《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中就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包括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会计系统内控制度的改变、审计内容的改变、审计技术方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现行会计软件评审机制存在缺陷等六个方面;并从审计数据、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方式、被审单位、评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王奇杰在《浅析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控制》中分析了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新特征,并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

  2 我国计算机审计准则综述

  我国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审计法规,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是目前涉及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的法规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有:《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信息系统安全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分类原则》、《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xx)。审计署1996年12月发布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指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审计机关与人员的责任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9年2月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指出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一般原则、计划、内部控制研究、评价与风险评估和审计程序。国务院办公厅20xx年11月16日颁布的《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升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电子信息的保存要求、系统的测试、网络远程审计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审计中的义务等做出了规定。在20xx年2月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不再单独成为一项准则,而是融入了各项准则之中。

  3 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综述

  审计软件的类型较多,国内有学者把它分为三类:一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类,集成业务管理系统与办公信息系统,具备公务处理、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三大功能,用计算机取代人工书写和计算等操作,完成日常审计业务工作,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审计文书类)、审计台账、审计计算、文件摘要、法规库及检索、收发文书管理、机关内部管理等;二是信息系统审计类,主要是电子数据的采集、转换、分析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即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查错纠弊,以及对信息系统及控制的审计,亦称1T审计,IT审计师目前是“稀缺人才”;三是网络审计类,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审计信息系统,实施在网络环境下对经济管理和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实现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

  国外审计软件的研制与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开发审计软件的是几个大型会计公司,后来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始研制审计软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审计软件不断完善,目前已开发出便于使用、功能强大,为审计人员广泛接受的产品。其中加拿大和美国的IDEA就是在目前市场上占居领先地位的产品。以ACL软件为例,ACL Services Ltd1987年创建于加拿大温哥华,在布鲁塞尔和新加坡设有办公机构,并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代理机构。ACL软件的主要功能有:数据转换、抽样、全面的项目监察、资料综合分析、报告。

  国外的通用审计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存取、访问和报告功能,并且易学易用,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不高,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普遍欢迎。然而,通用审计软件也具有局限性,通用的审计软件只能进行事后审计而不能实施并行审计,即只能对应用系统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审查,要想实施并行审计,则需使用并行审计技术。此外,通用审计软件对应用系统处理逻辑的验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990年11月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计署鉴定的审计软件。随后我国开发的政府审计软件有:太原特派办的“审计业务文书生成软件系统”、沈阳特派办的“通用审计系统”、南京审计学院的“工程造价审计20xx”、山东省审计厅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工商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系统”、“海关业务审计OIAP系统”、“海关业务审计软件1.0”、“国库业务审计软件”、武汉特派办的“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系统”、“收发文远程管理系统”、“上海市审计信息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上审2.0工交企业版”;以及审计署组织开发的“审计实施系统”、“机关辅助办公系统”、“常用财经法规检索系统”、“统计报表软件”、“外资审计信息管理软件”等。几个在中国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应用于各大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软件是:珠海金长源软件公司开发的“审计直通车”、上海博科资讯有限公司的“审计之星”、珠海中普软件公司开发的“中普软件”和北京用友安易技术软件公司的“用友GRPS审计软件”。

  与国外的审计软件相比,我国审计软件研发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发出第一个审计软件。目前,审计软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普遍受到欢迎,而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始试用或使用审计软件做辅助审计,我国审计软件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审计软件的开发是从单项业务模仿手工开始的,对于固定审计对象,有针对性的审计其效果还比较好。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国内审计软件的通用性还很不理想。目前,国内通用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具有一定的数据访问功能,可以执行一些常用的审计程序,如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编制及生成试算平衡表等,但是其数据分析功能较差。国外占领先地位的审计软件,其软件公司在全球均建立销售网,由于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目前试用或使用审计软件的用户依然较少,国内审计软件市场尚不具规模。

  4 结语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个行业都开始试着运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进行精确化管理,信息化技术也开始向各个领域全面渗透。计算机技术为传统审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计算机审计迅速发展起来,其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王海生.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xx(5)

  2 黄永平.孤立点分析方法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J].审计研究,20xx(S1)

  3 冯淑霞,裔传斌。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11)

  4 吴小芬,李永忠,许惠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探析[J].情报杂志,20xx(8)

  5 罗佑新,熊国华,曾经梁等.计算机软件质量综合评价的灰色聚类模型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xx(8)

  曹建新 朱宝忠 华峰

【——文献综述】相关文章:

文献综述例文03-11

范例——文献综述03-11

文献综述范文03-12

文献综述怎么写03-07

范例——文献综述[优选]03-11

范例——文献综述(优)03-11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03-12

文献综述范文范例【15篇】03-12

文献综述例文【优秀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