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3 16:20:38 好文 我要投稿

《鸿门宴》教学实录汇总【6篇】

《鸿门宴》教学实录1

  一、导入

《鸿门宴》教学实录汇总【6篇】

  师 人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鸿门宴上错综复杂的的斗争显示出哪些人的英雄本色呢?(板书“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鸿门宴》3-4节,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 (大声读课文)

  师 请一位同学读第3 节。请一位同学评价读的效果。

  生 读音较准确,停顿也较好,不足之处是感情不够。

  师 比如刘邦项羽初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能读出感情呢?你能读一遍吗?

  生 (读刘邦项羽初见面说的第一句话)

  师 读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请同学们看课件的一段材料(展示课件材料),这是中华书局1963年版,也是人教版教材采用的版本,和山东人民版的教材相比有一处标点不同。请注意看是哪一处?

  生 “令将军与臣有郤”后山东人民版教材是省略号,人教版教材是句号。

  师 使用句号和省略号有什么区别呢?

  生 省略号说明刘邦话还没有说完,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

  师 刘邦和项羽的话谁说的声音较大?谁说的语速要快?

  生 刘邦应该说得声音低,项羽的话应该声音较大。因为刘邦是来道歉的。

  师 哪个字说明时来道歉的?

  生 “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

  师 所以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就可以读出感情。

  (二)再读课文,研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师 我们刚才谈到鸿门宴上的斗争错综复杂的,请大家速读两节课文,找出矛盾冲突比较剧烈的地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生 1.范增用眼睛示意,多次举玉玦。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樊哙闯帐。

  4.樊哙斥责项羽。

  这些冲突可谓一波三折。同学们以后研究较为复杂的矛盾冲突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是一种常用方法。

  (三)三读课文,研究细节描写

  师 表现人物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比如动作,语言,神态等等。

  请大家再研究课文,思考两节里哪个细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说说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 1.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心地坦荡,没有城府。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显示出范增的决心,项王的犹豫和妇人之仁

  3.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羽不善于用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4.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勇敢坚强,夸张的写法。刘邦善于用人。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和刘邦说法完全相同,说明事前开了会,准备充分。虑事周密。

  师 有两个细节是老师研究课文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是“范增数目项王”,目是用眼睛示意,加入我就项王,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眼睛示意我“杀”刘邦。

  生 (眼睛斜视,来示意)

  师 通过同学的示意我们就能很好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还有一个细节想请一位同学演示。“常以身翼蔽沛公”。什么叫“翼蔽”?

  生 像鸟的翅膀一样挡着。

  师 胳膊怎么会像翅膀一样呢?

  生 上下活动啊.

  师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秦汉时期的衣服,比较宽大,抬起来就很像翅膀,也许不需要来回舞动。

  (四)四读课文,分析真正的英雄

  师 楚汉相争最主要的人物是刘邦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板书英雄刘邦、项羽),自己找三个以上的句子,分组讨论,找出一个同学,板书在黑板上,讲解三个句子,阐述理由。其他小组也可以就这三个句子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生 刘邦英雄说

  1.樊哙-与之同命,说明刘邦善于用人,侧面描写。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说明能言善辩,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3.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军纪严明,理想远大。志向远大。

  项羽英雄说

  1.项王默然不应。做事光明磊落,耿直正派,不搞阴谋诡计。或者说明他不屑采用这个方法,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刘邦。很自信。(反对意见: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考虑不周到,不善于用人。缺乏政治头脑。)

  2.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英雄惜英雄,光明磊落。

  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说明项羽重信义。说了就应该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师 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只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言之有理都是我们应该鼓励的。老师在《济南时报》看到一篇《山东汉写书叫板易中天》文章,(展示课件)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刘邦是个“无赖”、“地方小混混”、“愣头青”、“大流氓”、“游手好闲,只知道吃喝嫖赌”、“成天只知道找女人”,是靠“运气好”、“胆子大”才当上皇帝的。

  陈瑞红,他写出一部50万字的《大风长歌:发现一个真实的刘邦》,“对他的评价不仅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那种高度,反而把他的形象弄得十分灰暗。这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读,更是对刘邦这位伟人在天之灵的亵渎。”

  两种观点完全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老师个人的观点认为项羽是个真正的英雄。

  项羽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不善于用人,优柔寡断等等,项羽的悲剧可以说是个性格悲剧。法国哲学家萨特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项羽有缺点的性格成就了一个失败的英雄。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也有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柔情。他做事光明磊落,活得有尊严;自刎乌江,死得很壮烈。临死前 “天亡我也”一声叹息,司马迁痛惜他“不自责”、“不觉寤”,钱钟书赞赏他的“不服气”、“意未平”。

  他在天地之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多少年以后,南宋的词人李清照想起这位英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歌。(展示课件李清照《夏日绝句 》)

  生 (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 课后的作业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就是《项羽——真正的英雄》或者《刘邦——真正的英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到这里。下课。

  生 老师再见。

《鸿门宴》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培养把握、归纳文言现象的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5、培养实事求是的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6、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归纳文言现象的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的方法。

  3、客观评价文中人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文言翻译能力和归纳文言现象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平台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看一首诗。(课件显示《垓下歌》)大家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众:项羽。

  师:写于什么时候呢?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呢?

  生众:战败自刎前。

  生1:项羽自大。

  生2:项羽战败,感慨“天不助我”。

  师:对,自命不凡的项羽面对残兵败将,宝马爱姬,发出英雄气短,天不助我的慨叹。究其原因,是他麻痹大意,决策错误,鸿门宴上纵虎归山,酿成千古遗恨。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了结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传文学名篇《鸿门宴》。

 二、相关知识

  师:现在请同学来简单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生1: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好,简单而明了。再请同学来介绍历史背景。

  生1:发生在秦末,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想借机杀死刘邦。

  生2:刘、项合力攻打秦国,并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后来,扬言要同刘邦开战。他听从谋士的建议,在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是楚汉相争的开端。

  师:说得不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失败已经预示了他未来的悲剧结局。

  三、疏通文句,归纳语法现象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课文,疏通文意,联系语境推测陌生字词的意思,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然后再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释疑,并合作归纳出文中的语法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最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等一下由其他同学来解答。(学生开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时间到,学生质疑。)

  师:现在是提问时间,各组可派一代表提出你们的问题。

  生1:第一段“军霸上”的“军”是什么意思?

  生众:驻扎,名词用做动词。

  师:对,“军”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生1:“因善遇之”的“因”和“遇”是什么意思?

  生众:因此;招待。

  生2:“因”是趁着。

  师:对,“因”应该解释为趁着。整句的意思是“趁着他来好好招待他”。

  生3:“若入前为寿”怎么解释?“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是跟从吗?

  生4:翻译成“你上前去给他祝寿”,“寿”是名词用作动词;“从”是使动用法,使……跟从。

  生2:“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中的“辞”和“细谨”是什么意思?

  生5:讲究;细枝末节。

  生6:“谁为大王为此计”里两个“为”。

  生众:替;制定。

  师:不错,还有吗?

  生众:“何辞为”的“为”。

  师:这里它是做句末语气词,呢。

  生7:“臣请入”的“请”是请求吗?

  生8:不是,是谦敬副词,请允许我……

  生9:“吾得兄事之”“兄”怎么解释?

  生众:名词做状语,相对待兄长一样。

  师:对。文中相同用法的字还有哪些?

  生众:翼,夜。

  师:很好。还有疑问吗?

  (终生摇头。)

  四、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师:我们已经将文章的疑难字词解决了,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宴会中,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事件当中各个主要人物是怎么表现的。先请同学配合课件显示的图片讲述故事的发展。大家认真听,指正错误。

  生1:刘邦破秦,他的属下曹无伤去向项羽告密说刘邦要独据关中,项羽大怒,谋臣范增献计铲除刘邦。项营内也出叛徒,项伯夜访张良,告知此事。刘邦和他约为儿女亲家。

  生2:……(沉默)

  生3:第二天刘邦带人到项羽处巧言请罪,项羽设下鸿门宴。宴会上项庄舞剑,要借机刺杀刘邦。自始至终项羽都似旁观者,对范增的暗示,项庄的行为,都熟视无睹;对擅自闯入的樊哙不仅不加责备,还赞赏有加,赐肉赐酒;最终刘邦逃脱,回去后杀死曹无伤。

  师:是否有补充?

  (众生摇头。)

  师:虽然讲得很简单,却也将主要的情节描述出来了,但是还没能描述出宴会的紧张气氛。作者将人物放于一个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中,通过人物各具特点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现在就请大家来试做分析。

  生1:我来说项羽。我认为项羽直率豁达,有君子之度。他不会耍计谋,对刘邦谢罪的说辞深信不疑,并且原谅了他,打消了杀他的念头;还将告密者告诉刘邦。

  师: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他的宽宏大量,但是这种时候宽宏大量十分合适?

  生2:这正是项羽的致命伤。他太自大了,太轻信了,也太轻敌了。可以说是有勇无谋。刘邦假惺惺的谢罪,正好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轻易的原谅无异于纵虎归山;而供出曹无伤则是自断内线。失败是必然的。相比之下刘邦就显得圆滑机警,能屈能伸。

  生3:我觉得项羽很豪爽。他对擅自闯入的樊哙赞赏有加,赐肉赐酒,可见他也是豪爽勇敢者。

  生4:项羽太优柔寡断了。如果在鸿门宴上他能听从谋士之言,也许结局会截然不同。他的刚愎自用,他的冷眼旁观,使得刘邦逃脱,也使自己内部发生分裂。就象王安石说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师:是的,范增摔玉,破口大骂,足见项羽正渐失民心。

  生5:项羽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从《垓下歌》可以看出来。

  生6: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他善于打仗,却缺少心计,心无城府,面对多谋机变的刘邦,他只有失败。

  师:的确,项羽是个英雄。但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他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鸿门宴一失足,酿成千古遗恨。我们不能简单的断定其性格是好是坏,也不能单凭是否成就帝业来评价他的是非功过,而要联系他的处境,他的成绩来客观的评价。项羽虽没成就帝业,但他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臣。我们可以来看看几位诗人对他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题乌江亭》《乌江亭》《咏项羽》)

  师:英雄已逝,是非功过自由人评说。时间关系,我们只能上到这里,若还有其他看法,我们可以课后交流。

  五、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选择一个或多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结合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行分析评论,写一篇人物评论。再有是将在课堂上没完成的语法归纳作好。

《鸿门宴》教学实录3

  第一课时——起始课

  师:伟大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彪炳史册的伟大的史学巨著。章学诚在论及读《史记》时说:‘‘一部《史记》读《项羽本纪》,一篇《项羽本纪》读《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无疑是反映刘项集团矛盾斗争最集中、最尖锐、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最精彩、最生动、最鲜明也最耐人寻味的经典篇章。为了更好学习这篇课文,这里我将上次布置的作业与习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一、生字题。(师介绍三种方法)

  (屏显生字)飨鲰玦跽姬彘卮哙瞋眦跽啖俎

  一种为以形推义法。

  如:目:瞋眦

  足:跪跽

  食:飨馔馐

  飧:古时一日两餐,一顿叫朝食,二顿叫飧。

  飨:鬼神享用的祭品。飨客为款待、犒劳之意。

  馐:美味的食品,进献食品。

  馔:陈设或准备的食物。

  二种为以音推音法。

  如会Kuei荟萃

  Kuai哙脍

  三种为归类法

  如古人酒器有:厄杯杓樽豆爵觥觞觚

  二、否定句题(屏显例句,师讲解规律)

  1、急击勿失!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4、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不、毋、未、莫”的否定句,前面有代词宾语,那么出现宾语前置,即规律为“代词宾语往前移”。出现“弗、勿、非、无”否定语的否定句,宾语不前置,如上列数句。

  三、司马迁生平概括题

  (1)家出龙门——二十壮游——入仕供职——李陵之祸——忍辱著书——冤死狱中

  (2)青年漫游广采博收子承父志编撰《史记》入狱受刑发愤著书

  四、简介史记及《鸿门宴》故事背景

  (1)评价史家之绝唱究天人之际

  无韵之《离骚》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2)体例五体结构——体大思精八《书》

  上自黄帝十《表》

  下汉武帝人物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130篇

  太初(3000)年三十《世家》52万字

  (3)故事背景七十《列传》

  [钜鹿一战破釜沉舟]

  立楚(怀王)反秦——南北合击攻破咸阳退兵灞上

  五、阅读思考题;师要求学生就以下选题中任选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

  1)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为什么大怒?后又听刘邦一番说辞,为什么又默然不应?

  2)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刘邦为什么会转危为安?

  3)课外阅读“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联系本文就项羽谈谈自己的感受?

  4)假如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

  5)从鸿门宴中刘项两个军事集团人物的表现、作为、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

  导语一同学们前不久收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老师讲《大风歌》没有?还记不记得其中的片首歌?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首歌(师生同唱);

  望华车,市井夺未央。

  尘沙起,鸿门巧对王,

  纳贤良,无畏治天下,

  三章法,垓下定汉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安得猛士守故乡。

  师;同学们,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邦进长安而不先入为主退居霸上,应该说是礼让在先,为什么项羽反而不领情,却一反常态的“大怒”?

  生;内奸左司马曹无伤告密刘邦”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

  师;对!刘邦欲王关中是项羽动怒的导火线,它触怒了项羽敏感的神经,按怀王之约,刘邦先进长安应该称王,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在项羽看来却是大逆不道的,为什么?大家还可以从项羽的角度想想。

  生2项羽是个火爆性子,曹无伤告密,范增火上浇油。

  生3项羽力量大,人强马壮40万,刘邦斗不过,只10万人只好退居霸上,以避锋芒。

  师:对!同学们谈到了刘项军事力量对比和项羽个性特征原因,还谈到了矛盾的焦点问题,昨天还是同一战壕并肩作战反秦的战友,现在突然兄弟反目、同室操戈,兄弟相残要PK火并,关键在于一个要维权,一个要践踏游戏规则要毁约,刘项都想抢摘胜利果实,桃子到底该由谁摘?自然,身为超级军事集团的军事统帅,政治领袖,被各路反秦义军尊为盟军总司令、军神、战神的项羽,听说刘邦想吃独食,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哼!翅膀长硬了,不听号令要擅自为王,乃至志在天子当皇帝,我项羽功劳最大,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打得秦军满地找牙,消灭了章邯军团,我力量最强,40万大军泰山压顶,你刘邦敢太岁头上动土,且不是鸡蛋碰石头,我项羽是好惹的,你刘邦不见棺材不掉泪,自古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比比谁的拳头硬,走着瞧,有你好果子吃。本文这一部分写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我们说,政治的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这里故事一开端,由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利益冲突即将演化为一场一触即发你死我活的战争,大有剑拔弩张、战云密布、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导语二正当刘邦集团处于灭顶之灾时,没想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特定的场合,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于有意无意中履行着一项特别的任务,而且起到了特异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刘邦是如何化敌为友做好转化工作的”这个问题阅读第二部分。

  师:我们刚才讲了,在这个特定场合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是谁?

  生5:项伯。

  师:他的特殊身份是啥?

  生6:项羽的叔父。

  师:对!伯、仲、叔、季。季即排行老四,四叔。还有呢?

  生:语塞。

  师:注意他和张良的关系。他来作什么,请一个同学口译这断文言。(一生译)

  师:注意这里的几个词,“是”,古文中为近指代词,古文中常用有“是、此、兹、斯四个词,常译“这、这个、这些并这里”,这译“到”。“去”是“离开”非今“往”,这译作“逃离”。“毋”是定词,常用有“不、毋、非、莫(未)”,常译为“不、没有”,这里译“不’。我们看,项羽欲击刘邦,项伯连夜告密,事到如此,面对这天外横祸,突来的事变,张良和刘邦各有什么不同的反映,请一位同学读读张良和刘邦的话。

  (一生朗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读得通顺,字句清楚,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但未读出二人特有的心理和语气。我们说和项伯有生死之交的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士、智囊,为帝王之师,他讲道义、重感情,跟刘邦最铁,他性格谦和、沉稳,处事周全、委婉,这里应读出他既事感意外的吃惊,又要读出他处变不惊的性格,而至于刘邦呢?既紧张又焦灼,还要显示他对张良的信赖和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的君子之风。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再读一下。

  (生自读,师范读)

  师:注意古人表询问的话常用“如何、何如、若何、奈何”,刘邦这里的“为之奈何”和后文的“且为之奈何”是他的惯用语,他对张良的话言听计从,而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智囊之一张良的话,对刘邦来说常常是“一拨就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原文,体会作为公关第一高手的刘邦是怎样施展他的攻关绝技,化敌为友,变被动为主动的?

  (生自读原文,抽生回答)

  生1:拉关系。称兄道弟。

  生8:套近乎,结为儿女亲家。

  师:对!他的攻关绝技一是称兄道弟,二是结为亲家,三是忽悠项伯,这里请同学将他回答张良的话和他对项伯的话对比起来读一遍。

  (生选读课文)

  师:读出来了吧?好一个刘邦,本来是进长安一贪财二好色,迷恋秦宫奢丽的享受,后经樊哙、张良劝说才理性克服欲望,封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现在却假戏真作,一番话说得是那样沉恳真挚,说得是那样滴水不漏,说得是那样肝胆相照。无怪乎人说“世之有三绝”,即文人的笔锋,武士的刀锋,辩士的舌锋,有时也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他能说得变假为真,说得人点头称是,说得人回心转意,说得人赴汤蹈火,刘邦的一番绝妙表演、公关言辞正是如此。项伯所起到了旁人无法代替的糊涂虫、传声筒的“特异作用”,请同学们自读这一段。

  (生自读项伯应诺和夜劝项羽的话)

  导语三:前面写刘邦厚结项伯,紧接着故事情节进步发展,写刘邦不是伸着脖子等你杀头,而是亲自参加鸿门峰会,低姿言和。这可不是一般的峰会,能来参加火药味十足的会议,看来刘邦还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不仅如此,作为具有领袖气质、王者风范的刘邦还能伸能曲、能谋善断、能言善辨。下面我们看刘邦在鸿门宴上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师:请同学们先看刘邦见面是怎样说的?

  (生读刘邦语)

  师:再看项羽是怎样回答的?

  (生读项羽语)

  师:从对比中看出二人各有什么不同的性格?

  生9:项羽爽直,刘邦狡猾。

  师:对!刘邦出语谦卑,一个“将军”,自称“臣”,叙旧情,推责任,給足项羽面子,满足项羽虚荣心,刘邦一见面,就逞三寸不烂之舌,一番话,甜蜜蜜,情切切,披肝沥胆,灌迷魂汤,谣言三遍成真理,谣言三遍有人信,使项羽心悦诚服,肝火全消。项羽的话,军机大事,视作儿戏,冲口而出,口无遮拦。二人一精明一糊涂。下面看范增举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为什么铁石心肠默然不应?

  生5前面项伯为其求情,他允诺,一诺千金。

  生10他心里认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生11范增一语道破天机,“君王为人不忍。”

  师:对!前面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这还了得,反了!项羽怒火冲天,拍案而起,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目中无人,骄横之态脱纸而出。现在刘邦登门谢罪,一番话有情有理,他尽弃前嫌,抛弃陈见,“义”字当头,五不主义,一不追究,二不询问,三不商量,四不听谋士范增的话,五不采用范增的措施,他患了病,患的是政治的斗争幼稚病,他认为,杀同兄者不仁,杀同道者不义。战场上他果决英勇,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勇冠天下,雄气十足,这里昏庸态十足。正应了后人的评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在项庄舞剑、情势危若累卵、刘邦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作为“导演”兼“舞台调度”的张良随机应变,召来刘邦卫队长樊哙,于是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上演了樊哙闯帐惊心动魄的一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描写后再进行口译。

  (生默读后抽人口译樊哙语)

  师:“樊哙闯帐”一段,几个动词,“其盾以撞,卫士扑地”,“披帷而立”;几笔神态,“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就把一个狗肉将军、赳赳武夫粗直、勇武、威猛的形象活画在人们面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见其人,呼之欲出。项羽本能地作出反映:按剑而跽,又问又赏,真是惺惺惜惺惺,英雄惜壮士。所以说,樊哙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说出最适当的话、做出最适当的事的人。我们听他的.一番慷慨昂的讲演,义正辞严,掷地有声,有情有理有高度有水平,说得项羽理亏心虚,使项庄舞剑欲杀刘邦的紧张气氛化解于无形之中。刚才听了同学们的翻译,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注意几个词句的含义。一个是“举”,“举”这里的含义为“全”,如“举国欢腾”、“举世皆闻”,可译为“完’,一个是“胜”,为“尽”。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盗’,多为本义,指“偷盗”,不是“强盗”,如成语“鸡鸣狗盗”,古时称“贼”为强盗。这里指“强盗”为宜。“窃’’,不是我们现代汉语意义的“窃取”、“偷盗”、“盗取”之意,在这里为表谦副词,译为“私下”。还有一个否定句:“项王未有以应”,否定副词“未”表示“不、没有”的意思,如果这里换“不、毋、未、莫”,都可以,否定表意不变。“若属且为之虏”句中的“属”,我们知道常用的一人称代词为“吾、我、余、予”一人称,二人称词为“乃、尔、若、而”、“汝、女”,编成易记口决为:“吾、我、余、予一人称,二人称词常用“汝”和“女”,还有“乃、尔”和“若、而”,三人称常用“之”和“其”。一二人称后配“属、辈、侪、曹”表示复数,不译作“你们”,译为“一班、一伙、一批”。这是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同学们,上面学习了《鸿门宴》一文的高潮部分,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交欢、杯筹交错、卿卿我我的宴会,这是一次刘项、政治的斗争推向顶峰的既充满阴谋又暗藏杀机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一波三折,三起三落,终以刘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而获胜。故事自然进入结局,写刘邦逃走和项羽一方的反映。这部分内容我提一个问题供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小组汇总大家意见推荐一个同学明天语文课上交流发言,请大家精心准备,我提的问题是:

  范增听说刘邦逃走为什么大怒,对刘邦所送玉斗拔剑撞而破之发出激愤之语?

  第三课时-----总结课

  师:上节课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各小组准备充分,现在我们请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表意见。掌声有请。(各小组同学代表上讲台发言)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很不错,都言之有理,各有侧重,这也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下面我将同学们的意见作一个归纳,我认为项羽尊为亚父、作为项羽集团的核心谋士范增听说刘邦逃走有三气:

  一气项羽昏庸糊涂。项羽对刘邦受贿欣然接受,对刘邦逃走不问不究,麻木不仁,泰然处之,真是竖子不足与谋!

  二气痛失良机。本来刘邦送死上门,自投罗网,鸿门宴杀刘邦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却让煮熟的鸭子飞了,一场精心预谋化为泡影而痛失良机。

  三气养虎为患。秦朝暴虐,天下英雄揭竿而起,斩木为兵,项羽巨鹿之战,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秦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秦帝国的统治而为大家尊为西楚霸王,可一统天下,这时的主要矛盾已由反秦而演变为楚汉之争,刘项对决。刘邦要成就他的帝业,项羽要实现他的霸业。刘邦以仁义蒙住项羽的双眼,以巧言迷惑项羽的理智,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刘邦逃走,这无异于纵虎归山,留下心腹大患,正如范增所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集团的丧钟已敲响,“若属且为之虏矣!”

  下面我们继续探讨鸿门宴上为什么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而告终?先请同学们将鸿门宴上刘项两大军事集团,也就是刘项团队列一简表。

  师:接着请同学们课堂上完成两道作业。(屏显)

  练习1在鸿门宴的斗争中,刘邦为什么取得胜利,而项羽却遭到失败?就下面提纲内词语填空,从所列三方面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1、领导者本身看刘邦;申时(度)势多(谋)善(断)

  项羽;自大无(谋)洁(名)钓(誉)

  2、从干部问题看刘邦;用人不(疑)知人(善)任

  项羽;用人不(专)不(为)所用

  3、从内部团结看刘邦;上下(一)心同(心)同德

  项羽;上下(分)心离(心)离(得)

  练习2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语法位置、词类和意义,试加以比较。

  王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公欲王关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公军在霸上

  军沛公军霜上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籍肖何尽收秦王相府图籍文书目樊头发上指,目雌尽裂

  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范增数目项主

  道会天大雨,道而不通

  沛公等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教学实录4

  关于背景介绍(略)

  师:本节课是一堂听读课。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教师放录音,约十五分钟)

  师:下面我们开始读。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比如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等;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重点朗读前四段,特别是第三、四两段,最好能熟读成诵。(教师巡视几圈后,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师:(询问几位同学读的情况)好。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一下第三、四两段。注意朗读的时候能体现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也请在座的同学评论一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水平。

  生甲:(略)

  生乙:(略)

  生丙:评论(略)

  师:总结(略)

  师:本文篇幅较长,但语言用的基本上是古白话,因此较为浅显,课堂上我们就不串讲了。课下请同学们认真梳理字、词、句,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双音词以及成语,用特殊标志标出来。同时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二、三,下节课检查。

  师:这节课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第二是分析一下项羽这个形象。好,先找5位同学说说作业。(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生甲:通假字有:距通拒、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郤通隙、奉通捧。

  生乙:异义词有:山东、非常、河北、河南;双音词有婚姻、出入、竖子、吾属。

  生丙:活用词有:军、王、善、活、兄、近、籍、从、目、翼、止、邢、道、间。(活用情况解说略)

  生丁:成语有: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生戊:“思考和练习”二、三(略)。

  师:作总结(略)。

  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生:复述(略)。

  师: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略)。

  师:这篇文章虽然是史传文,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够反映项羽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语句,并用准确精练的词语在旁边评点。(教师巡视指导)

  师:(视学生完成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项羽这个形象。哪一位同学先说?

  生甲:项羽是一个年轻气盛、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的人物。

  师:很好,请你具体说一说。

  生甲:比如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就勃然大怒,一心想消灭刘邦。等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又洋洋得意(“料你刘邦也不敢”),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

  生乙:项羽还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面。

  师:请解释一下。

  生乙:这集中表现在宴会上,范增多次示“玉块”,他都置之不理,觉得刘邦已谢罪,不必再追究了;还有他听说刘邦逃走,也仍然泰然处之。

  生丙:项羽还有妄自尊大的一面。宴会上的座次就表现出了这一点。

  生丁:……

  生戊:……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从不同角度评论了项羽的思想性格特征,这说明同学们朗读课文起了作用,分析人物动了脑筋。关于另一个人物刘邦,请同学们课下讨论。

  师:(上课前发下作文纸)上一节课我们集中分析了项羽的性格特征,对这个人物的定位和把握已经有了眉目。这一节课我们就写一篇人物评论,副标题是: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板书)。也就是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要求不少于600字,35~40分钟。最后拿出一点时间,找两位同学起来读一读,再简单讲评。(写作时间略)

  师:(学生读作文略)刚才,两位同学的评论都比较准确,思路开阔,并且持之有据,分析能自圆其说,还是很不错的。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评论,我们可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也可以评论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还可以评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等等。角度很多,但都必须做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板书这8个字并简单解释)。通过这次作文练习,同学们可以有个大体认识了,今后在写文学评论的时候,就不会再感到陌生了。

  师:课后作业是背诵下面三首诗,领会三首诗的作者对项羽的不同态度和感情。也可以跳出课文,站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上,写一篇人物评论,题目是“另眼看项羽”,写在周记本上。

  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附:

  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

  项羽,是司马迁成功刻画的一个“失败英雄”的形象。虽然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英勇让人自叹弗如,垓下之围时自刎乌江的悲壮令人荡气回肠,但是他在鸿门宴上刚愎自用性格的表露无遗,却暗示了他最终的失败。

  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那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项羽的轻敌自大、优柔寡断,更是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入木三分。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首先,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动作并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击破沛公军”,充分体现了其纠纠武夫的直率性格。可是当他听到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又立即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并且告诉刘邦“此曹无伤言”,以至后来樊哙闯帐,礼遇有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其沽名钓誉、寡谋轻信,在虚伪的“仁义”幌子下轻易妥协的软弱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视若无睹。到樊哙闯帐,怒目而视,他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生彘肩,赐坐。这又充分展现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

  其次,出色的细节描写。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古人言:骄兵必败。果然,鸿门宴上刘邦的一席谎言,竟使得他洋洋得意,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

  此外,鲜明的对比描写。一方面表现在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司马迁用传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波澜起伏的鸿门宴,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西楚霸王。

  本课教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评价文言文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整个教学显得非常“实”。35-40分钟写600字,要求是否偏高?

《鸿门宴》教学实录5

  师:同学们,大家好!让我们一同先来读两首诗,好吗?

  生(学生显得很兴奋):好的!

  (PPT: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师:那我们一起来连读两遍。

  (学生齐读诗歌两遍。)

  师:很好,第二遍明显比第一遍要好,充满了情感,说明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那么通过这两首诗,你们读到了些什么呢?

  生: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可是“时不利”、“骓不逝”,最终“奈若何”无可奈何的结局。

  生:两首诗中都使用到了“兮”字,可能是一种诗歌的形式要求吧。

  生:刘邦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师:说的真好,“兮”字是“楚辞体”诗歌所特有的标志,等我们学习了必修三屈原的《离骚》之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的。伟大的英雄最终没有成功的确是一种历史的遗憾,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项羽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吗?那好吧,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鸿门宴》中,一探究竟吧。

  (PPT出示课题及作者:《鸿门宴》 司马迁)

  师:什么是“鸿门宴”呢?

  生:在鸿门开的一场宴会。

  师:好的,既然是一场宴会,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它分为几个部分?

  生:三个部分,宴会前的准备——宴会中的情况——宴会后的结果。

  师:非常好,我们就按照他的思路来,把文章也分为三个部分去学习。我们先来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宴会前——幕后活动。

  师: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大体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

  (PPT: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二、品文意,理解形象;

  三、析手法,鉴赏评价;

  四、积材料,提升写作。)

  师: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一起学习吧,我们先来读文章的第一、二段。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朗读方式,个人读,齐读还是其他方式?

  生:先齐读,然后再让读得好的同学再读一遍。

  师:好的,那我们就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文章的第一、二段,再由班里两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各读一段。)

  (PPT:读准并积累这些字音

  飨(xiǎng)士卒 说(shuì)项羽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师:刚才读的过程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有问题,大家也发生了争执,“毋内诸侯”中的“内”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这两个字都是通假字,那到底该怎么读能呢?

  (学生争执,各种读法都有。)

  师:“内”通“纳”,“纳”是本字,而“内”是借字,在这里只是临时借用,所以通假字必须读本字,这里应该读nà;同理“蚤”通“早”,也必须读zǎo,大家明白了吧。

  师:既然读已经没有问题了,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借助课下的注释,疏通文意,将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可以同桌互相讨论,或者随时向我提问,也可以写到黑板上来我们大家一起商量。

  (学生有的自主学习,有的同桌交流,有的上黑板写出不懂或者翻译不通的文句;教师或倾听或给予适当的暗示。)

  (学生写在黑板上的问题:沛公欲王关中。皆为龙虎,成五采。\急击勿失。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也。为之奈何?\项伯杀人,臣活之。吾得兄事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师:好了,黑板上的问题可真不少啊!有人能帮我解决一些吗?我最多只讲解五个,你们可要把握机会啊,热烈欢迎,谁先来?

  生:“沛公欲王关中”是说:沛公也就是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这里的“王”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是称王的意思。

  师:谢谢,请坐。老师补充一点“王”作动词时,应该读wàng。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刚才这位同学的翻译践行了我们文言直译的要领,将单音节的字译成了双音节的词,特别是实词,必须这样。非常好,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就可以解决“急击勿失”了,谁来试试?

  生: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机会。

  师:太棒了,就是这样。

  生:“具告以事”可以调整成“以事具告”,把这件事全都告诉了他。

  师:非常好,这是一个倒装句,具体地说是介宾短语后置了,需要还原回来放在动词的前面,同时这个句子还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完整的翻译是:(项伯)把这件事全都告诉了(张良)。所以我们在翻译文言时,可以通过“增、删、留、换、调”的方法,使我们所要翻译的句子变得更加通顺。

  生:“毋从俱死也”这里“从”后面省略了“之”字,代指的是刘邦,项伯对张良说:你不要跟他一起死。

  生:“皆为龙虎,成五采”这个句子里的“采”字,是不是应该通假成“彩”呢?可是书上没有说明。

  师:太好了,说明你们在认真地思考,的确如你所说,这个字可以通假为“彩”。因为从汉字造字开始,凡是有“彡”,读shān ,它就表示须毛和画饰的花纹,都是外在的能够看得到的。比如:人的“须”,我们的“形”体,衣服的色“彩”,老虎的花纹“彪”,表彰的“彰”等等。大家在初中学过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的“章”就通“彰”,需要加三撇,是花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采”字就通“彩”,五颜六色。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都露出了豁然开朗的笑容。)

  师:那剩下的`句子我来提示大家吧,“为之奈何?”中的“为”是介词“对”,“之”是代词,代这件事,“奈何”是“怎样、如何”的意思。大家一起说。

  生(齐说):对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师:很好么,就是这样的,那我们继续。“项伯杀人,臣活之。”表面上看:项伯杀了人,我活着。这两个句子之间就没有关系了,那这两个句子之间怎样才能有关系呢?

  生:我使他活,我救了他。

  师:这就对了,这就是“使动用法”,主语“臣”使得宾语“之”具备了谓语“活”的状态,所以这两个句子之间便有了关系,同时也使得项伯和张良之间产生了关系?

  生: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

  师:那项伯应该怎么办呢?

  生:涌泉相报,以死相报。

  师:很好,我们继续看“吾得兄事之”,这里首先注意“得”是需要、必须的意思;其次“兄”是这里的关键,是名词活用做状语,像……一样,像兄长一样;最后“事”作动词对待、侍奉的意思。这句话还是大家一起说吧。

  生:我必须像兄长一样地侍奉他。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首先从句式上看是什么句式?

  生:“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成:……是……的模式。

  师:很好,“所以”也是一个较为固定的结构,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的原因;另一种是,用来干……的人或物。“非常”是一个古今异义,这里的意思是:意外的变故,今天我们通常把这个词当副词使用,用来表示程度。好了,我们大家一起来翻译这最后一个句子吧!

  生: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孰与君少长?”这个句子该怎样译呢?

  师:对,这个句子也变形了,它的基本形式你们很熟悉,我提示一下初中时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怎么译的?

  生: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呢?

  师:那这个句子就应该是?

  生(齐说):你与项伯孰长孰少?你和项伯比谁大谁小呢?

  师:很好,还有吗?

  (学生默然)

  师:好的,既然大家没有什么问题了,那我们就一起进入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吧!

  (PPT:了解相关背景:

  前209年 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 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12月陈涉死。

  前207年 8月秦二世为赵高所弑,子婴为王。

  前206年 10月子婴降刘邦,12月会与鸿门。

  前203年 9月刘邦、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 12月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师:《史记》最擅长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塑造,故事一开始就紧张的让人喘不过气起来。拥有四十万军队的项羽与仅仅只有十万人马的沛公,可谓实力相差悬殊。再加之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的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将沛公置于命悬一线的境地。项羽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会怎样做呢?

  (板书:无伤告密)

  生: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坦率勇猛,凭借着自己占有的绝对优势,又是楚王后裔,不会把沛公放在眼里,骄傲自大。

  师:为了坚定项羽灭掉沛公的决心,亚父范增又是怎样献计的?提示大家,你的分析必须紧扣文本,一定要有理有据。

  (板书:范增献计)

  生:沛公由一个“贪财货、好美姬”的市井小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志不在小”的领袖,范增于是提醒项王小心,或者说是警醒他,千万不可大意。

  生:古人非常迷信,范增故意说“龙虎之气,成五采”,目的还是想要引起项羽的高度重视,千万不可小视刘邦。

  生:“急击勿失”的言外之意就是抓住目前最有利的形式,趁自己的实力远远超过沛公的时候将其消灭,避免后患无穷。

  生:可见范增对沛公的了解是很深入的,也可以看出范增绝不是等闲之辈。

  师:太好了,你们有理有据地还原了那个紧张的场景,所以说在曹无伤和范增两人的“合力”之下,沛公必死无疑了,可是为什么他最终还能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呢?关键的转机又在哪里?又是谁改变了这一切的呢?

  生:项伯和张良。

  师:那他们两个人又做了些什么呢?

  生:项伯告密。“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因为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所以项伯要借此机会来报恩。

  (板书:项伯告密)

  师:可以看出项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讲义气,重感情,不忘旧恩的人。

  师:那张良是怎样做的呢?

  生:“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可见张良也是一个讲义气,对沛公忠心耿耿的人。

  师:沛公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十分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呀!可见他是一个十分懦弱,没有主见的一个人。

  师:请坐,这样的分析我个人觉得有些片面,我有点不同的理解,老师先补充一点东西,刘邦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就是说,我出谋划策比不上张良;保护国家,安抚百姓,发放军饷,有充足的补给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打仗一定胜利,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少有的人才,我能用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到天下。这样看来刘邦绝对不是一个懦弱,没有主见的人,而是一个很有主见,知人善用的人。这样写刘邦很可能有太史公个人的情感取向。所以,这也提示我们大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全面的看待,动态的去评价,千万不敢以偏概全。

  生:刘邦很圆滑,当他得知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时,立刻让张良“要项伯”,“吾得兄事之”好好地恭恭敬敬地“卮酒为寿”招待人家;然后又“约为婚姻”,很自然的就成功地拉拢了项伯,这种情况下项伯就肯定会替刘邦说话的。

  生:我接着他刚才的话说,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肯定在项羽的面前是有分量的,这种情况下项伯必定会替刘邦说话,就像课文中所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又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所以听完这些话后项羽也就很自然的答应了。

  生:我觉得刘邦很聪明,很巧妙地利用好了项伯这颗棋子为自己服务,帮助自己化险为夷,走出了困境。

  生:我觉得刘邦很狡猾(学生们笑),他明明有称王的想法,文中说“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虽然是鲰生说的,但这何尝又不是刘邦最真实的想法呢?后来又能够利用项伯帮自己,不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吗?

  师:还有吗?说出你们的想法,太精彩了!

  生:我想说说项羽,前面“大怒”,当他听完项伯的话之后就立刻“许诺”,这也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吧,这也预示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

  (板书:刘邦订策)

  师: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的确如此,所以很多评论家都说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社会悲剧,这也是无法改变的。另外,老师再告诉大家,《史记》还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曹无伤和项伯等等,不同身份的角色都形成对比,从而突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你们看是这样的吗?

  生:是。

  师:时间好快啊,因为《史记》太精彩了!真不愧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无法领略到它所有的魅力。仅仅一个开篇就如此的精彩,后面的两部分一定更加扣人心弦,希望大家能按照刚才我们学习的方法,自己先探究一下后面的内容吧。好的,下课!

《鸿门宴》教学实录6

  师:今天我们玩一把穿越,邀请两位大家都熟悉的小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邦和项羽。让我先出示他们的毕业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

  (学生大声朗读)《垓下歌》是典型的一曲英雄末路,壮士悲叹的心声。乌骓马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走投无路的英雄啊,只有对红颜知己流泪:虞姬虞姬我可怎么安排你啊?另一边传来了洋洋自得的吟诵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是刘邦,一个出生低微的小小的亭长。为何一个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贵族会败给无赖成性的小人物。曾经有一次机会放在我的面前。(学生马上接下去,我没有好好珍惜……)这次绝佳的机会就是鸿门宴,两位大哥级的人物在鸿门宴来个亲密接触,感受其中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气氛。

  师:按照好莱坞的标准,《鸿门宴》是一部紧张刺激、场面火暴的动作大片,这里有哪些人物登台亮相,请按阵营分类。(马上有学生分出两大阵营并用了VS表示:刘邦VS项羽,张良VS范增,樊哙VS项庄,无伤VS项伯。)

  师:当这两位大人物还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愤青的时候,他们都遇见了当时的大人物秦始皇出巡的场面,说了很相似但本质上非常不同的话出示两句话(出示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此矣)。

  师:这两句话你认为分别是谁说的?体现各自怎样的性格?(学生讨论)

  生:彼可取而代之是项羽说的,说明项羽是一个很直接,很霸气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皇帝也不怕。

  生:大丈夫当如此矣是刘邦讲的,性格隐藏很深,有自己的远大的理想,有抱负,能干大事。

  师:你们更欣赏哪一种性格?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是个小舞台,但由于人物性格的差异,演出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剧目。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当三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明显感受到参与的热情。)

  师:10分钟后,出示研讨成果,须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生:我们认为最会演戏的是刘邦这无赖流氓。(教师预料学生会用这种词汇评介并“恶毒”攻击刘邦。)

  师:那无赖的刘邦是怎样炼成的九五至尊的皇帝?所有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生:刘邦善于用人,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生:他能真正的挖掘手下的潜能,虚心请教。

  生:他运气好,心理素质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师:这些就是一位领导很重要的素质,领导不见得有多么聪明,但他头脑是清醒的。用人是大度的。当然这些只是比较抽象的品质概括,我们要从具体的言行来论证。我们从刘邦怎样称呼他人这个看来很简单的细节来考查刘邦的性格和演技,这种性格是在困境中展现的,当时出了怎么状况?

  生:项羽得到刘邦军中的曹无伤的告密,将袭击刘邦。

  师:刘项军队实力是无法比较的,再加上有人火上浇油,谁?

  生:亚夫范增,

  师:注意其中山东这个词。是个……

  生:古今异义词。

  师:范增是第一谋士,说刘邦是有天子的架势。说到刘邦时其中有个词用的很隐晦,但很刺激项羽,哪一个?

  生:妇女无所幸中的幸。因为幸是帝王的专用词,意思刘邦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帝王,当然项羽很不高兴。

  师:所以后果很严重,我要把你给灭了,刘邦运气不错,幸亏有……

  生: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特地来告诉张良,让他逃命。

  师:救命之恩课文中怎么说的。

  生: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使动用法。项伯还是很讲义气的。注意刘邦怎样称呼他人,这里大有学问。

  生:他称项伯为兄,自作多情敬酒攀亲,结为婚姻,成为亲家,假戏真唱,唱功迷人。(其中有两生居然扮刘项二人心拥抱敬酒故做亲热状,太投入了吧。)

  师:这就是刘邦的水平,化敌为友,不,化敌为亲,高,实在高。这就是水平。

  师:注意刘邦有句口头禅?就四个字,这里出现了两次?

  生:为之奈何?

  生:怎么办?

  师:你怎么看为之奈何?

  生:很窝囊,无能。

  生:胆小软弱。

  师:是真正的软弱无能。

  生:不,我看是智慧,用众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不是很好吗?领导不是万能的。

  师:但没有领导是万万不能的`。他怎样称呼张良的?

  生:刘邦在危难前,放下主子的架子,称张良这部下为“君”。

  师:称张良为君,有几次?找出并朗读体会,刘邦怎么说前加上你认为合适的修饰词?注意你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生:可以握住张良的手,目光凝视着张良,表现自己的真诚,发自内心,恳请对方帮助。

  师:这样的想象是可以的。果然在张良的帮助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形势得到了好转。

  师:根据约定,第二天早上见项羽,怎样在英雄无敌的楚霸王前表现自己,也是个难题,我们看刘邦怎样来解题的?注意称呼的词语?

  生:这刘邦在项羽面前装成了弱势群体,两次称自己是“臣”,很低调,显示项羽的神威。生:四次称项为“将军”。

  师:打住,项羽在“将军”和“大王”两个称呼中更在乎哪一个?

  生:我们认为项羽勇猛、尚武、豪爽,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国际争端”,过分的迷信武力,且自己也能举鼎拔山,参加奥运会准拿金牌。他可能比较喜欢“将军”这个称呼。战神啊!

  生:刘邦无非是摸准心事投其所好迎合项羽这种沽名钓誉的心态,好面子的特点。

  师:不可沽名学霸王。

  生:比如还要借口上厕所(生笑)自己逃命,留下张良入虎口,称张良为“公”。

  师:公和君比较有何区别?

  生:在危机关头称呼张良“公”,表示一种尊重和感谢。

  生:有一种庄重的色彩,对张良的看重。要张良收拾残局。

  师:归纳,一次呼项伯兄,两次称张良公,三次称张良君。三次称自己臣,四次称项羽将军。总而言之,刘邦是用自己的心机和谋略,当然还有出色的演技,最终在鸿门宴上死里逃生,成就帝王霸业。那谁是演技最糟糕的演员呢?下节课见。

【《鸿门宴》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鸿门宴》教学实录02-28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3

《检阅》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