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

时间:2024-03-13 18:12:38 好文 我要投稿

【优】祖国山川颂

祖国山川颂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扞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扞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扞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祖国山川颂2

  在具体的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且必须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在备课中明确何处主何处次,以便针对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在有主有次的.处理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更多的组参与到课堂中来;还使教学重点明确,要点突出。此点很关键。把握好此点方可能指挥若定,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

  当然,这种授课方式常常是任凭你如何节省时间,时间还往往还是不够。因为学生太多,想法当然也不会少。所以课堂讨论结束后一定要收一下各组预习讨论后的修改稿,然后在第二天给予适当表扬。让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持续燃烧。当然这也是深入学情,防止只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此环节当然也不能忽视,资料《祖国山川颂课后反思》。否则,课堂其乐融融,考试成绩惶惶。

  另外,高帽子不好,人人爱戴,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时时处处的对学生表扬鼓励。

祖国山川颂3

  “祖国的山河对我们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所唱的每一首歌,它们总是发出同样响亮又热情的回响。”——著名现在作家黄药眠在他的代表作《祖国山川颂》中这样诠释祖国与一个赤子的心有灵犀。

  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热土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祖国是什么?她是时间的年轮,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用热血和热泪编成的史诗。史诗上记载着盛唐的繁荣;记载着南宋的腐败;记载着虎门的耻辱;还记载着建国之后的雄风。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然而,这个民族在流尽了钟乳石一样的眼泪后,凭借她的坚韧与执着,岿然不动,屹立在古老的东方,我被她的自强不息震慑了!

  祖国是什么?祖国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的摇篮。她用甘甜的乳汁悉心哺育我们,给了我们黑眼睛、黄皮肤,让我们学会在黑夜中摸索前行,寻找那一线光明;她用慈爱的`目光凝视我们,赐予我们勤劳、智慧,让我们变得像黄土般坚韧厚重。她教会我们在成功中收获经验,在失望中播撒希望,在山重水复时找到柳暗花明。祖国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

  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哈尔滨晶莹的冰雕,是江南别致柔情的小桥流水;她有夏的热情奔放,也有冬的含蓄纯洁;她是雨后的七色彩虹,是戈壁滩上的丝路花雨;她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妩媚,也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美。祖国是风景,我就是那个欣赏风景的人。

  祖国啊,这位拥有56个儿女的母亲,领着亿万子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不停息的奋斗、进取。冰天雪地无法让她放弃,地崩山摧无法使她倒下。世界已经意识到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正在崛起,一个坚韧不屈的灵魂正在成熟,她正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速度,更高、更强、更快地努力发展。

  祖国,我的母亲,我要用最淳朴的语言和最崇高的爱表达我对您深深的敬意!祝福我的祖国有一个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祖国山川颂4

  在教学中我反复实践,感觉以小组为单位的预习探讨方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故而,我尝试着在不同的课文中灵活运用此法。

  《祖国山川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加之,《祖国山川颂》以全景式的铺陈方式来歌颂祖国,篇幅较长,内容又多有相似处,易给学生文章内容空乏的感觉。同时教材又要求采用“文本研习”式学习。故而,在预习中,采用在作者经历渲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完成预习。故设计了上面的“预习要求”从同学们课堂发言和交上来的书面材料看,学生们真是尽情展现才华呀。预习效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超出预期。真是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平台,他们总会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总会不断给你别样的惊喜。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原设计是各组发表各组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后来发现,这样做一方面会影响各组之间的切磋机会;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同学觉得别的小组的`发言与自己无关,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再者,也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学内容的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取每一个精彩片段,以提出这一处的小组的发言为蓝本,其他小组补充或扩充。这样既有预习中的“预设”,更有学习中的“生成”。

祖国山川颂5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面对着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我想起了它的发展历程。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以后它又逐渐发展,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形成了茫若无涯、浩浩荡荡的大江。

  ……

  还有黄果树的瀑布。

  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近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水冲到潭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浸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

  小溪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崖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

  9. 作者叙述扬子江的“发展的历程”意图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通过扬子江的历程叙述,表现了中华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内在原因,那就是勇往直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精神。

  10. 描写瀑布的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顺序? 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答:

  参考答案:作者描写瀑布,总体上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

  11. 作者“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为什么“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

  答:

  参考答案:因为小溪是故乡的,小溪在作者心中代表了故乡。小溪周围的人、景又是作者时时牵挂的。

  12. 结尾两段,群山和流水各有什么象征意义?流水化作羽云瞭望故乡,有什么含义?

  答:

  参考答案:小溪象征了祖国的儿女;“它将冲击着涯岸流向大海”象征了成长发展追逐理想的过程;“静静的群山”目送“水波远去”写出了祖国对自己儿女的期待与美好祝愿;流水“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则写出了祖国儿女对祖国的依恋。

  13. 祖国的山川我们天天看到,但许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其中之美,作者却能感受到,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要感受到祖国山川之美,必须观察仔细,富于联想,热爱生活,饱含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

  大自然的季节的变换,促使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虫鸣了。我知道又一代昆虫,正在以我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和充满着生机啊!它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因此,草比花更能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和遐思。

  繁盛的花木掩着古墓荒坟,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在循环不已。

  夏天的清晨,农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的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里满满地汲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的鲜红的双颊。

  这是多么纯朴的劳动者的美啊!

  秋天,到处是红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树叶。

  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

  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枝树梢,发出金色的微笑。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里。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明早起来一看,它早已无影无踪,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

  5.选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格?试举例说明。

  答:

  6.为什么“草比花更能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和遐思”?

  答:

  7.“繁盛的花木掩着古墓荒坟,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

  参考答案:

  5.比喻、拟人、排比。举例略。

  6.草比花最先感受到春的气息,并且是有春的足迹就有草的生长。

  7.人世可以有变迁,但春天永远循环不已,并且充满着生命力。

祖国山川颂6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词语积累:

  字音:

  湖泊 莽苍 广阔无垠 烧灼 盎然 铿锵 苍苔 汲水 涟漪 澄澈 飞流急湍 混浊 龙湫

  字形:

  层峦叠嶂 翠锦斑斓 林阴道 蹒跚 晨曦 冈峦 万卉争荣

  词义:

  企盼 云蒸霞蔚 震耳欲聋(辨析:振聋发聩)

  课前思考:

  本文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

  这些内容围绕什么中心写?

  教授新课:

  一、导入专题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法国大作者雨果说:“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我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倾诉了拳拳报国之情。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二、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祖国山川颂7

  我去年也是在新年之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教学这篇文章的,当时因为担着班主任一职,事务繁杂,备课有些按部就班,没花很大的心思,教学效果不佳,祖国山川颂课后反思。新的一届学生,自己又不再担任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备课,我希望自己每堂课都有亮点,每次都能让学生感到它的耀眼。学生在新年之后,心理期待是比较高的,我不想让他们在第一堂课上有失落感。

  在小组式的教学方法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欣赏自己喜欢的,又学习自己不会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读写分析概括表达能力,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

  从老师角度,课堂有了活力,同时教师的'精当点播提高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多角度的展示是教师更深入明白了学情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因材施教。毕竟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学生。

祖国山川颂8

  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一篇散文,是抒情散文。《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的作者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说,抒情散文不好写,最容易滥抒情,空抒情。

  这篇《祖国山川颂》在抒情上走了一步险棋,因为他是全面全景式来描写祖国山川的,容易走上空抒情、滥抒情的路上去,实际上已经有人在网上评价说,这篇“有佳句而无佳篇”,这篇文章在选入课本时也是“有改动”,课下注释说明了。

  我反复读了后,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是很有自己的特点的:

  特点1、它是全景式铺陈描写祖国山川。这种用散文来写很是创新的,你看下面的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只写了长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那是用诗形式来写的。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大胆性。没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格是无法写的,也写不出来。而作者黄药眠是作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在祖国各处做过新闻,宣传工作,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将近80高龄了。还是有这个资格和能力的。

  特点2、它的写景控制的很好。不是毫无方向和毫无控制的。

  语言美是不要多说的,谁读都会看出来的,但是写景要控制而且要控制的到位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做到的了。

  写景要有特点,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景物的特点有很多,不能都写,总得有选择吧,所以写景应该由作者的感情来控制和指挥。这篇文章的写景就是有选择的,特点也是有选择的。

  这篇文章是热爱祖国的,但作者的热爱的感情角度是与众不同的,它主要是通过描写景物的新生和景物已经呈现的勃勃生机来抒发爱国的。所以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要围绕这个感情特点来写。比如写四季的景和扬子江的景都是围绕新生来描写的。

  特点3、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所以不是空抒情和滥抒情。

  作者经历新旧社会(1903——1987)。写这篇文章时是1980年左右,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作者黄药眠以深邃的历史学家眼光看到了祖国的大好前景。所以黄药眠老人看到的祖国的一切都是新生的,都是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的。文中处处透露出对祖国新生的赞美。比如对四季的描写;对扬子江的描写。

  所以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孙绍振教授说审美和审智结合的散文才是高水平的。我觉着在这一点上黄药眠和孙绍振是相通的,因为这两人都是美学家。

  所以他以美学家的语言,用理性来控制,用片段式的结构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感情。

  这篇文章也有缺点的:主题有些游离,不够集中比如8910的对祖国语言的描写。有些段落经不起文学性的推敲。比如45节的描写顺序上不够严谨和合理。片段式的结构是不是最好的结构。

  二、自己对课文的设计

  (一)预设学生水平.

  长处: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适应了长课文的学习,初中课文比较短。

  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思维能力较强

  朗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懂得轻重缓急的技巧

  短处:

  估计在对审美上的理解上还欠缺。不懂什么是美,如何审美。而高中的语文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二)、设计学习目标

  1、掌握写景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去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情如何控制景物、景如何符合情)

  根据: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讲了

  2、会通过朗读来欣赏美景的描写来体会作者饱满的爱国感情。

  根据:朗读需要技巧,但朗读更不需要技巧。以情来带动语言,也就是说最好的朗读是用情的自言自语。

  高一的学生除了个别的有朗读水平外,大部分还是需要训练的。特别是遇到写景的好的散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来训练学生的朗读。

  3、设计学习方法

  还原法,替换法,诵读法,分层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还原法:还原法既是一种欣赏艺术的理论也是一种实用的操作方法。就是根据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想象还原形象的生活原型是什么。就是把现实生活情况还原出来,说白了就是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还原回来之后,找出生活原生态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矛盾和统一性,然后看作者是如何从原生态塑造成艺术形象的。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作者自己的独创之处。如果生活和艺术之间矛盾大,差别大更好,更能看出作者的.塑造水平之高。

  替换法:就是把原来的作者用的词语或句式用他们的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来替换,看看那种写的好,有比较才有鉴别。

  还原法和替换法不一定只是欣赏作者写的如何好,有时还能检验作者写的败笔之处。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样能锻炼学生的鉴赏、批评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也都锻炼了。所以还原法替换法这两种方法运用的很广泛,锻炼学生的能力很广泛。

  分层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个好理解,不再多说,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实施。

  自学辅导法: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和理论,也是一种具体操作方法。

  这个方法我正在参加子课题研究教学。

  诵读法前面讲过。

  (三)、设计学习课时

  两课时

  (四)、设计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字词整理学习:自己整理出自己不熟悉或没掌握的字词,可以分类整理。比如四字词语,二字词语,常用成语。容易读错的字词音(高考必考题3分)容易写错的字(高考作文考察5分)

  这个作业全部要做,字要工整规范,上阅卷的要求。

  内容理解和主题推测。

  (1)至少读3遍,知道写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情。当然不同的文体要求侧重不同。

  这点全部都做。

  (2)找出疑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不同的疑问

  总体的要求就是:三读一查一疑问。

  2、新课导入:

  学生看到黄药眠的名字会联想到黄药师,老师顺势可以从这里进入课文。

  黄药师居住的天地是桃花岛,桃花岛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但那是武侠小说中虚构的地方。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国山川都是和桃花岛一样美丽,令人神往的。就让我们走进现实中的桃花岛,现实中的祖国山川。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美和作者饱满的爱国之情。

  2、整体感知。

  结合课前的预习,对课文做一个整体的理解从内容上和感情上。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比如写了祖国的那些景物?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在课前读的时候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

  师生总结。不过多追究,不啰唆。

  3、局部探究和欣赏。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老师找出文中关键的段落,带领学生重锤敲打,运用教学方法,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

  老师一定要发挥老师本人的研究文本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依赖教参。不唯书不唯上。切实找出能体现本文特点的段落。

  比如本文,我认为能体现作者感情特点的重点部分是对四季及晨昏的描写,还有对扬子江的描写。这两大部分占据了课文的2/3以上的篇幅。

  这两部分再比较,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特点的是对扬子江的描写。

  所以这节课研究这些段落就是第段。

  这个段落的教学过程是:

  一、学生自读三遍以上。

  二、老师范读或朗读水平较好的两位或多位学生读,比较谁朗读的好。最好老师范读,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景中,引起下面学习的兴趣。

  找出读的好和不好的地方,引出要想读的好,就要深入去体会作者描写的内容和感情,引出下一步的理解教学。

  三、理解作者感情的特点

  问:原文可否用下面的句子替换?

  投影老师还原改写后的内容:

  最先是小泉,逐渐才变成细流,最后是溪涧,他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清溪,一时它又是瀑布,一时它是湖泊,一时它又是险滩。最后它容纳了支流,形成了大江。

  师:原文和改后的替换文都是写了扬子江的成长壮大的过程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替换呢?也就是改写好后的内容少了什么?

  让学生分别读这两部分内容,会发现少了作者的感情。少了感情就不是抒情文了。课题是“颂”。是是一种老文体了,是讴歌是赞颂,明显是抒情的。没了修饰语就没有“颂”了。

  那么再朗读的时候,感情就应放在这些修饰的词语上。那么这些词语如何更好的体现作者的感情的呢?老师要引导学生分别分析。

  1、滴沥用什么语调读?细?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读出什么语气语调?为什么溪涧前面的修饰语多去掉影响感情的抒发吗?(跳跃是动态,喜悦是情感,白色是颜色浪花是形状四个角度来修饰感情饱满)

  自己感情的读读,

  2、它在成长,它在变幻。在结构上的作用?(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语序能否调换?换成“它在变幻,它在成长”。

  3、一时后面的修饰语如何读出各自的语气语调?

  萦回澄澈,要读出曲折,明亮的特点;沸腾咆哮素气云浮,要读出咆哮气势美,云浮迷蒙的感觉;波平如镜的波平要拖腔读,静静要轻读;飞流急湍要读出急,奔腾要读出不怕艰难的气势。

  一时后面的四句话能否变换顺序?(一静一动,清溪对瀑布,湖泊对险滩)

  4、“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这句话如何有感情地读?带有自豪感

  清的和浊的说明有大度,能容纳。

  茫若无涯和浩浩荡荡说明扬子江的气势终于修成正果,成为大江了

  5、如果配乐朗诵:你选哪一首为什么?(如果学生没听过这些音乐可以先放出来听再选)你认为还有没有合适的音乐来配。学生配乐朗诵。

  1、《我们的大中国》

  2、《黄河大合唱》

  3、《我的中国心》

  4、《我爱你,中国》

  问:仿写,

  我曾躺在扬子江边的大堤上,静听江涛拍岸的声音。

  仿写

  我曾————————————————————

  问:为什么作者写扬子江的生长和生机勃勃的气势的特点呢?不写扬子江其他的特点呢?这就涉及到背景。

  介绍背景:作者介绍,写作年代介绍。

  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23.

  过度下一节和的内容问:下节课让学生分组按照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来学习自选的内容,体会写景的特点和作者饱满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

  学生自己分组理解欣赏,老师指导。

  总结:读美的散文就是一次寻找美,欣赏美,探究美的过程。我们要逐步掌握审美的方法。预习下一美课《长江三峡》。继续我们的审美之旅

祖国山川颂9

  教材于我而言没有新旧之说,第一次走上高中语文课堂,每一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只不过由于个人阅读喜好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尽管当前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对教材真正的解读还是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当前语文教学很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艺术课从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所以在自己教这篇文章时,一直很注重语言的分析。值得记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很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自习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齐读,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课开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解读大致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这次的效果已经比前面第一次朗读好的多,理解内容之后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语言分析比较到位。如对“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的解读。短短的几句话,既有比喻如“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的运用,又有“桥孔”的静和“桥上人打着伞走过”的动以及“红棉树开花”的'静到“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的动所形成的对比,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3、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很明了。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间的空白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作者对每一事物描写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本文的结构“片段式”的特点。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对“祖国山川颂”这题目的解读不到位。上课时,我只提到了这是一种问题,而没有从它的来源和演变说起,给学生造成很懵懂的状态。“颂”应是来源于《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采取赞美、歌颂为主。写法上多用铺叙手段。在上课时先讲解语言美再归纳结构特点,中间有点杂乱。后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祖国山川颂】相关文章:

祖国山川颂03-13

(通用)祖国山川颂03-13

祖国山川颂9篇[必备]03-13

祖国颂作文07-26

祖国颂作文(合集)12-12

祖国颂作文【热】07-01

祖国颂作文[汇编15篇]11-03

【荐】祖国颂作文10篇12-22

山川融秋作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