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3 21:17:38 好文 我要投稿

《池上》教学实录

《池上》教学实录1

  古诗《池上》讲述了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

《池上》教学实录

  一问:文中的“偷”应指偷家里的还是别人家的?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会去真偷人家的东西的。

  生:不应该是偷别人家的,否则诗人就是在表扬偷窃行为了。这个“偷”应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绝对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脸上看不出紧张和害怕吗?

  生:另外,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不算“偷”。

  二问:既然是自己家种的,家里的孩子要的话应该是“拿”,为什么诗人用“偷”这个字呢?

  生:肯定是背着父母干的,说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生: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三问:小娃为什么要去“偷采白莲”呢?

  生:也许他父母舍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练习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是父母担心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禁止他撑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是莲蓬还没有成熟,明说父母不给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调皮,就想去玩一下,当然不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四问: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吗?

  生:有疏忽,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浮萍竟然会暴露他的行踪。

  生:浮萍一道开,是有些疏忽,他毕竟是个小娃,显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个性,很有趣味。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小娃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优势,他还真聪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不就打一顿嘛!

  五问:你有过类似“偷”的事情和乐趣吗?

  …… ……

  围绕这五问,让学生逐一探究,从而得知童年是有趣而难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乐趣,童年的一天天,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画。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

  一读:自学古诗。让学生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如“蓬头”)、或揣摩诗句(如“草映身”)、或联系已知(如“借问”曾在《清明》一诗中接触过),主动投入学习。

  二读:理解。让学生纷纷登台宣讲自己的“自学所得”,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三看图,纠错。

  师:老师发现这幅图有几处与诗句不符合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揣摩,看谁能最快发现。(一石激起前层浪,学生听到书上竟然有错,积极性空前高涨。)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中的稚子头发应该是蓬乱的样子,可是图上的小孩的头发竟然是一丝不乱,非常整齐!大错呀!

  生:“侧坐莓苔草映身”讲小孩子是侧着身子坐着,可是图上的小孩竟然正坐着,矛盾呀!

  生:还有一处,“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说的是很远的地方就招手示意莫大声,担心会把鱼儿吓跑的,可是图上小孩与路人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在教学中,碰到了书本上有错误的'题目或错误答案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进行更正或否定,而是要灵活地进行处理“将错就错”就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善于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向成熟。)

  四、揣摩动作“招手”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是让行人不要叫喊了?是让行人走开?还是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做摆手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那个小孩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

  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五、内化古诗。

  这样有趣的教学,你是否也有过呢?在教学中,如果能敏锐的发现一个点,顺势而导,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兴趣上来了,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就能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

  课前多投入,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样的情境中来吧!

《池上》教学实录2

  一、以旧引新,把握基调。

  师:(多媒体出示《村居》)小朋友,这首可以唱的诗你们还记得吗?

  生唱:“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人在干什么?

  生: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小孩放学很早,在草地上快乐地放风筝。

  师:对。这里的“纸鸢”就是风筝。这是一首以春天里的儿童为描写对象的诗。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描写儿童的诗。

  白居易有一天来到荷塘边,无意中看到了塘里发生的一件事,就把它写了下来,题为《池上》。(板书:池上)

  齐读诗题

  师:“池上”是什么意思?

  生1:我觉得“池上”就是池塘上的意思。

  生2:是荷花塘上。

  师:对,“池上”就是池塘上,这里指的是荷塘之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练读,查字典正音。

  师:白居易在荷塘边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将诗句读通顺。不清楚的字音可查字典。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几名学生试读)

  师: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音吗?

  生:“撑、艇、藏、踪、萍”都是后鼻音,“莲”的声母是边音“l”。

  师: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些字。

  (生读略)

  师:咱们把生字带进诗中再读一读。

  3。 师范读,生感受平仄。

  师:老师也想和你们比试一下!(师带手势范读)

  师: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区别?你看懂老师的手势了吗?

  生1: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师:这是诗歌的节奏。

  生2:老师读得很美。

  生3:向上扬的手势表示“平”,向下的手势表示“仄”。

  生4: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

  师:对,“平音”要读得?

  生:长一些。

  师:“仄音”要读得?

  生:短一些。

  师:加上手势咱们一起来试试!

  (师生共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4。初步理解词义。

  师:你们在读这首古诗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1:我不知道“白莲”、“浮萍”是什么?

  生2:我知道,“白莲”是白色的荷花,“浮萍”是水里的一种植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在河里看见过。

  师:“白莲”就是白色的荷花。今天老师把“浮萍”带过来了,你们看——

  (出示PPT1)

  师:谁来说说“浮萍”的样子?

  生3:“浮萍”是椭圆形的。

  生4:“浮萍”长得很小,很多,把水面都铺满了。

  师:是啊,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真多啊!

  生5:老师,什么是“不解”?

  师:谁知道?

  生6:我查了字典,“不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的意思。

  师:很好,不懂查字典,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生7:我不懂“小艇”是什么意思?

  生8:“小艇”就是小舟。

  师:对,小舟就是小船。这里的“小艇指的是一种木制的狭长的小船”。

  生9:什么是“踪迹”呢?

  师:谁见过“踪迹”?

  生10:我见过!下雨后,人从湿地上走过留下的脚印。

  师:对,这就是“踪迹”。

  生11:我见过小鸡从雪地上走过留下的“踪迹”。

  师:小鸡留下的脚印就是——

  生齐:踪迹!

  师:见过天上飞行的飞机吗?

  生12:老师,飞机从天上飞过,后面会留下一道白烟,这是飞机的“踪迹”。

  师:说得好!看来“踪迹”不仅仅是走过留下的.脚印。

  生13:我看见蜗牛从地上爬过留下的粘粘的痕迹,这也是“踪迹”。

  生14:蚂蚁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有了这种气味,它就不会迷路了,这是蚂蚁的“踪迹”。

  师:你们说得真精彩!这些都是——

  生齐:踪迹!

  师:理解了这些词义,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读出一些新的东西?

  (生摇头晃脑地齐读)

  三、品诗解句,入情入境。

  前两句——

  师:读到这里,你们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大胆的小娃娃。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从插图里看出来的。还有,诗里写的是“小娃撑小艇”,一个小娃娃敢一个人撑小艇,胆子真大!

  生2:老师,我坐过小艇!

  师:坐在上面什么感觉?

  生2:摇摇晃晃的,很害怕!

  师:谁会“撑”小艇?

  生纷纷举手:我会!

  师:你来示范一下。

  (一生做划船状)

  师:这是“划”,“撑”是什么样?

  (指名做“撑”的动作)

  师:对,“撑”就是用竹篙抵住河床,使船前进。一起撑一撑小艇吧!

  (众生做动作)

  师:娃娃很——

  生齐:小!

  师:小艇很——

  生齐:小!

  师:而这个小娃娃却敢一个人撑着小艇,敢冒险。可见他人小——

  生齐:胆不小!

  师(对生1): 一个撑着小艇的大胆的小娃娃,很有趣!请你想像着他胆大的样子读一读。

  (指名读、男生读)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小娃?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快乐的小娃。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他快乐的?

  生3:我是从“偷采白莲回”里读出来的。

  师:你们觉得这句诗里哪个字最有意思?

  生:“偷”。

  (板书:偷 —— 采)

  师: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心情怎样?

  生4:有一天中午,爸爸睡着了,妈妈让我偷偷地给他扎了一个辫子。

  师:看得出你当时得意、开心的样儿!

  生5:妈妈不让我吃冰激凌,我就偷偷地在外面买了一个。

  师:味道怎么样?

  生5:好极了!

  生6:……

  师:小娃娃也背着大人去荷塘偷采白莲,他心里?

  生:很开心,很快乐!

  师:这里“偷采白莲”的“偷”和我们平时说的“偷东西”的“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对生3):你能学学小娃“偷采白莲”的快乐样儿吗?

  (生做动作——悄悄地采莲。)

  师:让我们跟着小娃一起去偷一偷、乐一乐吧!

  配乐诵读前两行诗句。

  (自由读、齐读)

  后两句——

  师:小娃“偷采白莲”回去了,大人会不会发现这件事?

  生1:不会发现。

  师:你是从诗中的哪句话里看出来的?

  生1:我是从“浮萍一道开”里看出来的。

  师:你能将“浮萍一道开”用动作表演出来吗?

  (生做动作)

  指名分角色合作表演(小艇、浮萍)

  [小艇驶来时,冲开满池的浮萍,水面波动,浮萍向两边漾去,会出现一道长长的痕迹。]

  师:闭上眼睛想像 “浮萍一道开”的样子读一读。

  生齐读:浮萍一道开——

  师:“浮萍一道开”就是小艇驶过留下的——

  生:踪迹。

  师:大人看到“浮萍一道开”,看到小艇驶过留下的踪迹,怎么会不知道小娃来

  过荷塘了呢?小娃娃有没有想到要“藏踪迹”呢?

  生2:没有。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2:因为诗中说小娃“不解藏踪迹”啊,“不解”就是“不懂得”。

  师:是啊,这就是小娃娃,他还不懂得要“藏踪迹”呀!这只是他童年的

  生:一场游戏。

  齐读“不解藏踪迹”,读出小娃的天真。

  拓展想象——

  师:白居易在池塘边偷看(板书:偷——看)到了这一幕,他脸上会是什么表

  情?

  生1:笑。

  生2:生气。

  师:刚才那位同学趁爸爸睡着给他扎小辫时,一旁的妈妈是什么表情?

  生:笑!

  师:那么白居易在池塘边偷看这天真、大胆、快乐的小娃偷采白莲时,脸上的

  表情?

  生3:一定也是在笑!

  师:他的笑有没有被小娃娃发现?

  生:没有。

  师:这是什么笑?

  生:偷笑!

  (师板书:偷——笑)

  师:做个“偷笑”的动作。

  (众生掩着嘴笑)

  师:小娃娃偷采白莲偷到了乐趣,在一旁偷看的白居易也偷到了乐趣,让我们也和这一老一少一起偷着乐一乐吧!

  (配乐,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四、 且吟且唱,回归整体。

  师:喜欢这个小娃娃吗?

  生:喜欢!

  师: 王老师和你们一样喜欢他,喜欢这首诗,所以为这首诗谱上了曲,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感受这份快乐吧!下课。

《池上》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字词难关,已经熟读成诵了,真了不起!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诵读>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艇。

  师:小艇是什么呀?

  生:是小船。

  生:我看到这个下小娃娃偷偷采了一朵白莲花。

  生:我看到水池里有许多浮萍。

  师:浮萍是怎样的?

  生: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

  师: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师稍做停顿>

  生:会把浮萍冲开。<双手一划,做冲开状>

  师:就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路。浮萍一道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文字外的画面一下子却想象不到,老师应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内涵。

  师:你们还能想象到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状态>

  师:我们回头看看课题,在夏天,池上会有什么?

  生:<恍然大悟>有荷花,开得很漂亮的荷花!

  生:还有荷叶,很多很多的荷叶。

  师: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是描写夏天池塘景色的,谁记得?

  生:是<<江南>>。

  <生齐背>

  师:莲叶何田田就是形容荷叶茂盛的样子的。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荷花池的景色?

  生:圆圆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小伞。

  师:密密的荷叶间有什么?

  生:有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还有花骨朵。

  师:一朵朵能不能换一个词?想想荷花下面的茎。

  <生沉默。>

  师:这里用一枝枝更合适,因为荷花的茎上没有叶子,直直地挺立着,显得细长细长的,所以人们喜欢用亭亭玉立来形容荷花的美丽。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美一些?

  生:密密的荷叶间挺立着漂亮的荷花,亭亭玉立,真美丽呀!

  生: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一阵阵香味。

  生:蜻蜓和蝴蝶被吸引住了,停在花瓣上,舍不得离开。

  <生自由发言>

  反思:这是一次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景象,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说话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但不知这个弯是否拐得太大了。

  师:嗯,我仿佛也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做陶醉状>那莲蓬清香嫩滑,味道香甜,这么热的天,要是能吃上一个,该多爽哪!

  生:老师,莲蓬是什么呀?能吃吗?

  师:当然可以吃啰,那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是长在荷花花瓣中间的那种圆锥形的果实。花瓣落了之后,莲蓬中间的莲子就慢慢成熟了。

  生:哦,我明白了,那小娃娃偷采白莲是要摘莲蓬吃呀!

  师:对呀,是不是很可爱?

  生:老师,你为什么说他可爱?是不是说他偷采白莲很可爱?

  师:为什么他偷采白莲还说他可爱呢?

  生:因为他是贪吃才去偷采白莲的。

  师:这种偷不可恶吗?

  生:不可恶。

  师: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可不能偷东西呀!虽说是偷采白莲,可这也不太好吧?

  生:就是不可恶,我觉得很可爱。

  <生笑>

  师:这种偷是很多小孩都会做的一种恶作剧和顽皮之事,算不上偷东西。大人见了也不会生气的。你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做过。我没洗手,就偷菜吃。

  生:妈妈买了生日蛋糕,说要等到吃晚饭后才能吃,可还没等到吃晚饭,我就偷吃了。

  师:女生爱美,偷偷用妈妈的口红;男孩顽皮,趁大人不主意,偷吃零食。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事?

  <生大笑,议论纷纷>

  师:因此,诗人在这里用偷,是要表达对小娃娃的———

  生:对小娃娃的喜爱。

  师:对,在诗人的眼中,小娃娃纯真可爱,天真无邪。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小娃娃的可爱?

  生: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小娃娃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早就发现他了。

  师:是呀,小娃娃哪里知道,小船冲开的一道水路就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之事。说不定诗人早就看在眼里,正站在一旁乐呢!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从道的角度巧妙地教育了学生,做到了文道结合,却不着痕迹。但是,这里有两处不妥:一是偷采白莲为何,课后有学生提出,也有可能是喜欢白莲,所以要偷采白莲。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二是说小娃娃很可爱,这种观点经老师的口说出,学生就会先入为主,而不会多加思索。应让学生自己感悟,或许有不同的见解,或许对可爱的理解会更透彻。

  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觉得很有童趣,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生:不,老师,应该是念出了这首诗。

  师:对,是随口吟出这首<<池上>>

  <师生一同吟诵>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再一次想象画面。

  <师读>

  生:老师,我脑中就像放电影一样,好象真的看到了小娃娃偷采白莲回,不过,不是一个小娃,而是两三个。

  师:这是极有可能的,这样更让人觉得有趣了。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脑中的电影说给大家听一听?看看这偷采白莲图会有几种版本?最好有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表演>

《池上》教学实录4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多媒体出示荷塘及荷花图片)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情不自禁一起吟诵)

  有的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又让我们想起《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相机介绍“采莲”: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反思:古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堂学习的一首古诗上,所以我由古诗《小池》和《江南》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们的孩子不太了解“采莲”等极具地域特点的活动,所以我在这里相机介绍“采莲”的含义,为古诗中“偷采白莲回”做下铺垫。】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3、出示古诗,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生: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草》,我想给大家背背。

  【此时再也没有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不多,所以我就大屏幕出示了作者资料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资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这里作者的资料介绍并没有给古诗的理解带来多大帮助,但我想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资料补充和渗透,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长久的好处和效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个别读。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古诗中红字显示),读一读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后鼻音)读准。

  (2)看看它们的字形,你又发现了什么?(都是形声字。提示:从字形上你能猜出大概意思吗?)

  (“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这种船很轻便。)

  (“萍”是草字头,下面还有一个三点水,说明它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这三个字是本课较难并且很有特点的字,学生巧妙抓住字形,很好地掌握了生字并理解了字义。】

  (3)对浮萍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看,这就是浮萍。(出示浮萍图片)

  3、生字检测“生字魔方转转转”

  大屏幕上的魔方随机转动,出现生字(偷、艇、撑、解、藏、浮萍),指名组词并领读。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生字毕竟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想利用魔方游戏,一来可以巩固生字,二来也可以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但实际课堂中此处花费了不少时间,造成课堂的前松后紧。在此处过多停留,反而弱化了古诗的吟诵效果。课后议课时,大家提到:古诗课中的生字怎么处理更恰当?我个人认为不能忽视生字教学,毕竟是吟诵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合理把握教学时间。】

  (2)齐读古诗。师生合作读。

  【用教师的读引领学生的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本环节中想让学生借助注释“艇、浮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理解的意思。低年级的古诗课,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大致理解意思就可以,不需要一字一句地去解读。所以我再上古诗课,不会让学生单纯地去借助注释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而是让学生多读,说说自己大概感受到的就可以了。】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池的荷花非常美丽。

  生: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偷偷地划着一个小船,出来偷采莲蓬了。

  ……

  3、相机品读:偷

  (1)在我们的印象中,“偷”是不光彩的,人人都讨厌。这里的“偷”又该怎么理解呢?

  老师摘录了“偷”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

  (出示:一是偷盗;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时间),)

  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一个?

  生:瞒着别人、悄悄地。

  (2)你有没有小时候偷偷瞒着大人做一些事,即使被大人发现了也不会责怪你?

  学生交流自己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

  【此处我巧妙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做过的恶作剧,意在让学生和诗中的小孩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3)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他怕别人发现,所以很紧张。

  生2:我觉得小娃会很高兴、很快乐,因为他有莲子吃了。

  (4)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生:很可爱。

  生:很调皮。

  ……

  【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4、这个小孩偷采莲蓬,真的没有被发现吗?

  5、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6、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个别读,齐读。

  7.猜诗人: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猜,他是谁?

  (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这小孩好玩,可爱。白居易太喜欢这个孩子了。看着这个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看到这个孩子在笑,白居易也被逗笑了。)

  8.悟情感:

  (1)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

  (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的留恋。)

  (2)(板书“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情、这份趣来读一读。

  生个别读、齐读整首诗。

  【通过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在读中理解,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童年是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古代的儿童和你们一样,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除了读书之外,也有许多充满情趣的事情。

  瞧,春天去放风筝——(生背)《村居》

  夏天,可以去捕鸣蝉——(生背)《所见》

  秋天,当然要去逮蟋蟀了——(生读)《夜书所见》

  冬天,还可以玩冰雪呢——(生读)《稚子弄冰》

  自己读读,你喜欢哪句诗中的孩童?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后,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佳作将在分享园中展出。

  【课标要求低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后补充的这四首关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儿童生活的古诗中,《村居》《所见》是一年级学过的,意在巩固。而《夜书所见》《稚子弄冰》是新拓展补充的,意在通过的不同古诗,增加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语言积累。】

《池上》教学实录5

  师: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字词难关,已经熟读成诵了,真了不起!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诵读>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艇.

  师:小艇是什么呀?

  生:是小船.

  生:我看到这个下小娃娃偷偷采了一朵白莲花.

  生:我看到水池里有许多浮萍.

  师:浮萍是怎样的?

  生: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

  师: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师稍做停顿>

  生:会把浮萍冲开.<双手一划,做冲开状>

  师:就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路.浮萍一道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文字外的画面一下子却想象不到,老师应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内涵.

  师:你们还能想象到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状态>

  师:我们回头看看课题,在夏天,池上会有什么?

  生:<恍然大悟>有荷花,开得很漂亮的荷花!

  生:还有荷叶,很多很多的荷叶.

  师: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是描写夏天池塘景色的,谁记得?

  生:是<<江南>>.

  <生齐背>

  师:莲叶何田田就是形容荷叶茂盛的样子的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荷花池的景色?

  生:圆圆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小伞.

  师:密密的荷叶间有什么?

  生:有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还有花骨朵.

  师:一朵朵能不能换一个词?想想荷花下面的茎.

  <生沉默.>

  师:这里用一枝枝更合适,因为荷花的茎上没有叶子,直直地挺立着,显得细长细长的,所以人们喜欢用亭亭玉立来形容荷花的美丽.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美一些?

  生:密密的荷叶间挺立着漂亮的荷花,亭亭玉立,真美丽呀!

  生: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一阵阵香味.

  生:蜻蜓和蝴蝶被吸引住了,停在花瓣上,舍不得离开.

  <生自由发言>

  反思:这是一次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景象,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说话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但不知这个弯是否拐得太大了.

  师:嗯,我仿佛也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做陶醉状>那莲蓬清香嫩滑,味道香甜,这么热的天,要是能吃上一个,该多爽哪!

  生:老师,莲蓬是什么呀?能吃吗?

  师:当然可以吃啰,那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是长在荷花花瓣中间的那种圆锥形的果实.花瓣落了之后,莲蓬中间的莲子就慢慢成熟了.

  生:哦,我明白了,那小娃娃偷采白莲是要摘莲蓬吃呀!

  师:对呀,是不是很可爱?

  生:老师,你为什么说他可爱?是不是说他偷采白莲很可爱?

  师:为什么他偷采白莲还说他可爱呢?

  生:因为他是贪吃才去偷采白莲的

  师:这种偷不可恶吗?

  生:不可恶.

  师: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可不能偷东西呀!虽说是偷采白莲,可这也不太好吧?

  生:就是不可恶,我觉得很可爱.

  <生笑>

  师:这种偷是很多小孩都会做的一种恶作剧和顽皮之事,算不上偷东西.大人见了也不会生气的.你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做过.我没洗手,就偷菜吃.

  生:妈妈买了生日蛋糕,说要等到吃晚饭后才能吃,可还没等到吃晚饭,我就偷吃了.

  师:女生爱美,偷偷用妈妈的口红;男孩顽皮,趁大人不主意,偷吃零食.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事?

  <生大笑,议论纷纷>

  师:因此,诗人在这里用偷,是要表达对小娃娃的---

  生:对小娃娃的喜爱.

  师:对,在诗人的眼中,小娃娃纯真可爱,天真无邪.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小娃娃的可爱?

  生: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小娃娃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早就发现他了.

  师:是呀,小娃娃哪里知道,小船冲开的一道水路就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之事.说不定诗人早就看在眼里,正站在一旁乐呢!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从道的角度巧妙地教育了学生,做到了文道结合,却不着痕迹.但是,这里有两处不妥:一是偷采白莲为何,课后有学生提出,也有可能是喜欢白莲,所以要偷采白莲.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二是说小娃娃很可爱,这种观点经老师的口说出,学生就会先入为主,而不会多加思索.应让学生自己感悟,或许有不同的见解,或许对可爱的理解会更透彻.

  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觉得很有童趣,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生:不,老师,应该是念出了这首诗.

  师:对,是随口吟出这首<<池上>>

  <师生一同吟诵>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再一次想象画面.

  <师读>

  生:老师,我脑中就像放电影一样,好象真的看到了小娃娃偷采白莲回,不过,不是一个小娃,而是两三个.

  师:这是极有可能的,这样更让人觉得有趣了.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脑中的电影说给大家听一听?看看这偷采白莲图会有几种版本?最好有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表演><略>

  反思:此处教学留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团结协作,互相启发的活动过程中,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放电影,编故事,既强调文本阅读中的共性,又诊视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和阅读感受.

  这是百花园中的古诗,旨在激励学生自主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但是,在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因此,教学时间比原定时间延长.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品,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吟诗炼字,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凭着对教材的挖掘和教学的敏感,抠出偷这个关键字,引发可爱和放电影,编故事的话题,笔者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

【《池上》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池上》教学实录与反思03-13

池上的作文11-23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3

《检阅》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