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14 09:15:37 好文 我要投稿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精选]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1

  教学目的: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精选]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出人物形象,明确是非。

  2、难点: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因为朋友而和父母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

  生1:有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回来后妈妈很不高兴,她说跑到同学家,同学的妈妈会不喜欢的。

  生2:小学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得了红眼病,老师要我们远离他,爸爸妈妈也是三番五次的告诉我千万不要和他在一起玩,但我看见他很孤单,还是和他在一起玩。

  师:后来怎么样?

  生:结果我也被传染了,爸爸妈妈也染上了红眼病。

  师:曹进同学是一个很重情意的学生,但我们知道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朋友得了这种疾病的时候,曹进最好和朋友隔离一下,但你可以在朋友病好以后告诉他,在他生病期间,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为他祝福,为他祈祷。这样既可以不让你和家人染上红眼病又可以保住你们的友谊。赞同老师这种做法的同学举手。

  (全班举手)

  师:我们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自己的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我”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朋友而和父母之间发生分歧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出故事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

  师:谁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的内容讲给我们听。

  生:爸爸从非洲给我带回一个价值昂贵的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羚羊木雕,我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妈妈和爸爸知道后很生气,逼我去把雕要回来,我心里非常难过,万般无奈,我只得去把那只木雕要了回来。

  师:概括的很全面。课文涉及6个人物,分别是谁?

  生齐答:有“我”、妈妈、爸爸、万芳、奶奶、万芳的妈妈。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我自愿报名当文中的妈妈。

  (学生踊跃报名,最后决定:郑华婷——故事的叙述者、常梦琦——“我”、王舒婷——万芳、老师——妈妈、曾程——爸爸、李竹君——奶奶、张小莉——万芳妈妈)

  朗读者上台分角色朗读,其它同学思考文章的脉络是怎样的?

  师:评价一下朗读者的水平,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夸奖我哦!

  (生笑)

  生:我还是认为老师读的好。

  师:好在哪里?

  生1:老师读出了妈妈严厉的语气。

  生2:我觉得常梦琦读的也很好,因为他把文中的“我”那种伤心、矛盾的心理读出来了。

  师:好,我们现在理顺一下文章的脉络,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师:请每一小组的同学选代表回答文章的脉络。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是妈妈和爸爸在询问木雕的下落,第十七自然段到二十三自然段是“我”在回忆真挚的友情,第二十四到二十五自然段是写奶奶出面干涉,第二十六自然段是写“我”伤心的要回木雕。

  师:李冰清同学的这一组把握的很准确。课文劈头就是从妈妈的追问写起的,把矛盾冲突的小高潮摆在读者面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写能够吸引读者兴趣。

  师:是的,这种颠倒正常的写作顺序就是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插进一个内容就是插叙,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会使文章有起伏波折之感,更加生动感人。

  师:作者为了让文章更加生动,除了写法上的特别之外,在人物形象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来看在人物的描写上作者用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各找一例分析一下。

  (小组之间讨论后回答)

  生1: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比如第四段的“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中的“盯’字就是通过描写妈妈的神态来反应妈妈的严厉。

  生2:我们找的是第二段中的“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这句中的“怦怦”写出了我害怕、惊恐的心理。

  生3:我们这一组找的是语言描写,特别是妈妈的语言,比如第十一段中“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语气非常的坚定,不容许有推脱之意。

  师:你觉得如果要读出这种语气,应该重点突出哪些字?

  生3:我觉得应该将“现在”重音读出来,从而突出妈妈的急切要回木雕的心情。

  师:你能不能给我们示范一下。

  生3读。

  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从刚才我们分析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来看,爸爸妈妈是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的,羚羊木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这还有一个题外话。你们知道当年支援亚非拉的事吗?

  生:不知道。

  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帮他们建工厂、学校、医院、体育馆……甚至还无偿地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1900多公里的铁路。那时许多人员被派到了非洲,一干就是几年,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永远留在了非洲。听老师给大家读一则回忆录。

  (老师读回忆录,回忆录内容在此省略)

  师:听了这段回忆录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原来木雕如此珍贵。

  师:木雕是珍贵的,可毕竟已经送出去了。那到底该不该要回来呢?请大家讨论后展开辩论。

  生1:我认为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作主。二是万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诚帮助过我。三是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四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五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她说了七点,比较全面,而且条理性很强。谁能像她一样继续说?不必举手,直接站起来说。

  生2:(主动站出来)我赞成羚羊木雕要回:一,这木雕是父母亲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太珍贵了。二是父母送给了你,并没有让你送给别人。三是如果不要回来,不是伤害父母的感情吗?

  生3:我认为不应要回,因为万芳为“我”作出很大的牺牲,是“我”的.好朋友,送木雕,更送的是友情,友情是无价的,父母是重财轻义,可以说是对孩子的“精神虐杀”

  生4:“不能这么说,爸爸送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木雕,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给你的珍贵礼物送给别人,难道不是对父母的精神虐杀吗?”

  生5:可是父母毕竟送给我啦,我就有权处置。

  生6:根据法律,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行为是无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张。

  生7: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既说给,又说没有允许我拿去送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生8:那你也应该经过父母的同意。

  生9:我觉得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友情,把自己感受强加给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

  生10:那你尊重了父母的感情吗?他们可是生了你,养了你啊!

  (课堂辩论很激烈)

  师:大家辩论的很激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羚羊木雕毕竟已经送出去了,下面我们再讨论,这件事怎样处理才好呢?──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可以提高你接人待物的能力哟。

  生1:去他家说明情况。估计万方会主动奉还的。

  生2:告诉他父母。她妈妈不是责怪万芳“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生3:我先了解万芳最喜欢什么,然后买来送过去,再说明情况……

  师:哇!你很有公关才能啊!你将来可以做公关部长的。

  生4:我不去要,想办法让他主动送回来……

  师:哇,你的办法更高明!怎么让他主动送回来呢?

  生4:我给她讲一个故事,就是这个羚羊木雕的来历,用爸爸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感染她……

  师:哎哟,你好会心理战哟!将来会成心理专家的。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其实也告诉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有些矛盾、分歧也是可以避免的,就羚羊木雕这件事你觉得怎样来避免?

  生:我觉得,今后办什么事,应当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父母毕竟比我们经验多,更会处理各种事情……

  生:如果爸爸在送我那只木雕的时候告诉我木雕的来历,或是给我讲一讲在非洲的故事,或许我就不会这样做了。

  师:这样看来,避免家庭的矛盾很简单,只需要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商量就行了。这或许也是作者张之路要告诉我们最终答案。《羚羊木雕》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有一天,“我”在枕边发现了一封信,原来是爸爸写给“我”的,信上会写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爸爸的口吻给文中的“我”写一封信,作为今天的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一课在思想上有争议。作者的主观意图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但我在查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文中的爸爸就是当时援助非洲的一个代表,让我对羚羊木雕的珍贵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重新的解读,不是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孩子的感情,恰恰是孩子重朋友之小义,轻父母人伦之大义,伤害了父母的感情。这样有争议的课文宜于组织辩论和讨论。所以我上这一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辩论,让同学们在辩论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语言能力。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2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朗读两遍,将不认识的字查好字典。

  2、将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将由我来为大家上这堂课,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来点掌声,算是对我的鼓励。

  生:(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不过做我的学生可有一个要求,课堂上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能做得到吗?

  生:能!(响亮地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投射出问题来)你从《羚羊木雕》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从标题中读到的信息是,羚羊木雕是个物品。

  师:羚羊木雕是个物品?你说呢?(指着旁边的同学)

  生2:我读到的信息是,羚羊木雕是个贵重的物品。

  师:对比一下,两个同学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贵重”两个字。

  师:这就对了,羚羊木雕是个贵重的物品。请同学们仔细查找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处提到“贵重”两个字?

  生:(学生在逐段查找)第2自然段,“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给我的。”第13自然段,“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第24自然段,“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第34自然段,“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师:为什么课文中要三番五次地传递“贵重”这个信息呢?

  生3:因为这个物品的贵重,才能显现出问题的复杂。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那我将“贵重”二字改为“普通”“平常”二字,好不好呢?

  生4:不好,如果是个普通、平常的物品,是可以随便送人的,就不会引起“我”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存在“我”与万芳间的矛盾。贵重的物品是不能随便送人的,才会引出下面的故事来。

  师:思维不错!同学们真的在积极思考。作者就是通过传递“羚羊木雕是个贵重物品”这个信息,引出文章中的几个冲突,冲突中的几个人物也随之入场。找找看,课文中到底出场了几个人物?

  生:“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共六个人物。

  师:六个人物,自然就要讲到人物描写的技巧。(投射出思考问题)。人物描写的重点,①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细节、语言。②人物描写重在个性。

  师:人物描写重在“个性”两个字。(老师再三强调这两个字。)请问谁是语文科代表?请站到讲台边来。

  生5:我!(语文科代表很大方地走向讲台)

  师:我们能否合作搞一个片断活动?

  生5:行!

  师:科代表很不错,挺大方的。我交给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请看题。(投射出问题来)──请同学们仔细琢磨1~15个自然段,父母与“我”间的冲突,能否通过对话将人物的个性表演出来。

  师:科代表,你的任务是──请帮我挑选出三个人物出来,一个表演爸爸,一个表演妈妈,还有一个就是“我”。在活动中尽量能突出人物的个性。

  生5:A 同学做爸爸,B 同学做妈妈,这个“我”就让我自己做吧!

  师:好,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再次去阅读课文1~15自然段,仔细感觉人物的个性。

  师:(2分钟后,提醒同学),爸爸有一个很明显的细节,注意到了吗?

  生:抽烟!

  师:对,表演爸爸的同学可以拿支笔来替代烟。(同学在下面笑了起来。)同学们,给我们的勇敢者掌声鼓励!

  (一阵热烈的掌声,表演开始。)

  妈妈:“那只羚羊哪儿去啦?”(突然询问)

  “我”:(停顿了一下)(小声)“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我把它收起来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怀疑目光)

  妈妈:“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十分严厉)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声音发抖)

  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一个搭手的动作)

  “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抬起头迎着妈妈的目光)

  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语气坚定)“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不!!!”(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说着。)“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我”:“您已经给我了。”

  爸爸:“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表演完毕,一阵热烈地掌声。)

  师:三个同学的表演是不是很精彩?(同学们个个非常兴奋。)他们有没有表演出人物的个性来?

  生6:两个女同学表演非常到位,那个爸爸好像差一点,就是“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这个部分表演出来了,“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好像还不是很够。

  师:同学们是否也有同感?

  生:“是!”、“还行!”“有点!”(说法不一)

  师:透过这段描写,我们来分析一下,爸爸妈妈的个性。(投射出问题来)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的?

  生7:我认为文中的父母有点过分,不应该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应该尊重孩子。

  师:是哟,人是应该相互尊重的,就这一点来看,父母是有点过分。还有其它的看法吗?

  生8:我认为文中的父母做得对,那么贵重的东西,也不与父母商量一下就自作主张,轻易送给别人,父母逼着“我”去要回来,并没有错。

  师:也对哟,小孩子毕竟小,有些事情确实不应该自作主张,应该事前与父母商量一下才对。还有没有其它的想法。

  生9:我认为文中父母的态度不对,特别是妈妈,一步一步地紧逼着“我”,根本不允许我解释。如果妈妈的态度随和一点,多次与“我”沟通,“我”也不会那么地伤心、绝望。

  师:做父母的,也很难,但确实要经常与子女沟通。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呢?

  生10:文中的父母,为人一般,平时只看重是钱,很少想到情。为了一个贵重的木雕,却逼得“我”去伤害一个最好的朋友。

  师:评价得很好。(走到一个学生的身边),这位同学,请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你喜欢你的父母吗?为什么?

  生11:喜欢,因为我的父母从来不逼着我去做我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他们很讲民主。

  师:(老师来到另一个同学身边)你的父母呢?

  生12:(笑一笑)还好,我的父母肯定也不会允许我将贵重的物品随意送人的。

  师:(指着另一个同学),你父母送过贵重的东西给你吗?

  生13:送过,那是去年,爸爸去旅游回来,送给我一个用核桃雕刻的小工艺品,手工非常精巧,我非常喜欢!

  师:同学们普遍认为,文中的父母为人不怎么样。其实文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同学们没注意到,她只是偶然出了一下场,但他对父母的评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想到吗?

  生:奶奶!

  师:奶奶在整个文章中,只蜻蜓点水地晃了两下,仔细到文中去找一找。

  生:24个自然段,“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师:你从这两句中,能否看出“我”父母的为人?

  生14:奶奶在家中没有地位,父母肯定不喜欢奶奶。说明“我”父母平时不孝敬老人。

  师:好,还有吗?

  生15:奶奶平时看不怪“我”父母的为人,因为父母过分看重钱财,不讲情义。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1~15个自然段,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时,对父母进行了正面描写,同时还借助奶奶的眼来对父母进行侧面描写,我们完全可以看清父母的为人。过分重钱,不重情,上不孝敬老人,下不尊重子女。

  师:下面我们围绕着奶奶的出场,进行一个小小的扩展思维活动。(投射出问题来)奶奶有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请充分发挥想象,为奶奶设计“想说的话”。

  生16:父母正在逼着“我”去要回羚羊木雕,“我”痛苦地哭喊时,奶奶站在门口,奶奶会说:“不要这样硬逼着孩子吗,要与孩子好好做工作,让孩子思想通了时,再去找万芳,效果会好一点。”

  师:嗯,奶奶不忍心看到父母逼“我”,从这个同学的想象中,我们明白到,奶奶也认为,“我不应该送这么贵重的东西给万芳。你呢?(走到另一个同学的身边,请他答题。)

  生17:我想象着奶奶会走到“我”身边,这么说:“孙女,你出来一下,奶奶有事请你帮忙。”然后把“我”带到另一个地方,“孙女,那个木雕,是很贵重的哟,爸爸付出了很多的劳动才攒够钱买的,你说是不是应该珍惜爸爸的劳动?如果不是因为爸爸爱你,他会送这么贵重的物品给你吗?你先把心静下来,仔细想想。”

  师:不错,你想象中的奶奶态度随和,很会做思想工作。(走到另一个同学身边)你怎么想象?

  生18:我想象中的奶奶会这样做,她会悄悄来到爸爸身边,“儿子,你出来一下,我有件事要你帮忙。”(把儿子支出去)然后会说:“做孩子的思想,千万不要心急,得慢慢来,先最好不要逼着她现在就去万芳处要回来,给孩子一个思考空间,一边与孩子沟通,一边想一个万全之策。”

  师:很不错,三个同学为奶奶设计的出场,都非常独特。那我问同学,奶奶会不会做妈妈的工作?

  生19:不会的,因为妈妈正在火头上,气还很大,再说,妈妈不是奶奶生的,本身的婆媳关系也不好,如果奶奶此时去找妈妈,肯定会火上浇油的。爸爸则不同,爸爸是奶奶生,他当然要给奶奶一点面子。

  (下面的同学听了之后,都笑了出来。)

  师:分析得很精彩,同学们,能有这么丰富的想象,真了不起。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想象,只要同学们愿意大胆的去思考。父母逼“我”立即去要回木雕真是有点过火。让我们继续思考,万芳该不该得这个木雕?

  生:“该!”“不该!”(下面的同学说法不一。)

  师:挺热烈的,请说“该”的同学举手,(一、二、三、共41个)

  请说“不该“的同学举手,(一、二、共21个),先请这个说“不该”的同学谈谈看法。

  生20:我认为万芳不应该要别人那么贵重的物品,那是人家爸爸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换来的,“我”应该好好珍藏父母对自己的深爱。

  师:爸爸送给自己的贵重的东西是要好好珍藏的,珍藏好了这个贵重的礼品,就是珍惜了父母的一片深爱。那我问你,万芳事前知不知这个木雕很贵重,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21:并不知道,我们仔细读30~34个自然段,就会明白,是“我”在父母逼迫之下,去找万芳要回木雕的时候,万芳才知道了物品的贵重。我也认为,不应该随便要别人家贵重的东西,除非别人家的父母同意。

  师:几个同学都认为,别人家的贵重物品是不能要的,因为它是父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换来的,就是要送给好朋友也得事前与父母好好沟通,父母同意了,才能接受别人的贵重礼品。下面我们请那些说万芳“该”得这个贵重物品的同学,谈谈你们的想法。(老师走到前排,点到一个同学)

  生22:我认为万芳“该”得这个贵重的物品。我的依据是16~23个自然段。“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发生在上星期一体育课上的“换裤”一事,足可以说明万芳的'仗义。有一个这么仗义的好朋友,就是送她最贵重的物品,我也心甘情愿。因为友情比物品珍贵。

  师:因为友情比物品珍贵,这就是同学们说“该”的重要依据。刚才这个同学提到发生在上星期一体育课上的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事?下面我要请你(指着我身边的同学),站起来,不能看书,将文中的这件事,用你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来。

  生23:上星期一的体育课上,“我”的运动裤,被划破,不敢回家,怕被父母骂,万芳一直旁边陪我伤心,给我出主意,一个劲地安慰“我”,最后我们交换了裤子,万芳则穿着“我”破运动裤回家,被她妈妈罚站了一个小时,至今她还穿着那条破裤。万芳真是一个仗义的好朋友,我也认为她该得那个贵重的礼物。

  师:概述得非常好,语言表达很清晰,很干脆。请同学们朗读17个自然段,你能否从这个自然段中发现什么?

  生:齐读17个自然段。

  师:(走到一个同学身边,示意旁边的同学回答)

  生24:我发现了,“上幼儿园时候我们就在一起”──说明我们从小就是好朋友;“人一点也不自私”──说明万芳是一个很大方的朋友,我们相处很好;“形影不离”──说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师管我们叫‘合二而一’”──连老师都知道我们的友情很好,再一次从侧面说明我们俩的友情。

  师:分析得非常全面,其实这个自然段借助于正面、侧面的描写,就是要传递一个这样的信息,万芳确实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一般的朋友,“我”是绝对不会把这么贵重的物品送给她的,就是因为万芳与“我”的关系非同一般,“我”才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她的。

  师:说万芳“该”得这个贵重的物品,没有错,因为“我”看重的是友情,友情比物品更珍贵;说“不该”的同学也是对的,父母送给自己的贵重的东西是要好好珍藏的,珍藏好了这个贵重的礼品,就是珍藏了父母的一片深爱。文章利用了插叙的写法,17~23个自然段,插叙了“我”与万芳之间的故事,其作用就是要让读者知道,“我”与万芳之间的友情,非同一般,如果没有这一段,也就不能更好地突出“我”被伤害的程度。

  师:(投射出问题来)你喜欢文中的万芳吗?说出你的理由。

  生25 :我喜欢万芳,她不仅仗义,还通情达理,36自然段,写到万芳得知这个木雕非常贵重时,她虽然非常痛苦,还是将木雕归还了“我”,最后万芳跑过来,把小藏刀塞到“我”手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咱俩还是好朋友。”假如我是万芳,我肯定会与文中的“我”绝交的。

  师: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反悔”,当然非常痛苦。看34自然段“万芳看了我一眼”,这一眼里包含了什么?

  生:(同学们纷纷在下面回答),“痛苦”、“难过”、“气愤”、“愤怒”、“内疚”、“惭愧”、“绝望”……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我们闭上眼睛感觉一下,这一眼里蕴含的丰富情感,假如我就是万芳,也会有这么多的情感表露。当万芳得知这个贵重物品时,一瞬间表现出不冷静,也在情理之中。(我要旁边的同学再谈谈)你是不是也喜欢万芳?

  生26:我也喜欢万芳,她性格非常开朗,如18自然段“她跳起来拍着屁股”,就这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她性格的豪爽。最后不仅还回了木雕,还把友谊的见证──小藏刀送给了“我”,为了不让“我”误解,还留下一句让“我”更加惭愧的话,“咱俩还是好朋友……”,这样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好朋友去哪里找?

  师:同学们的讲得真好,平时我们要多关心身边的同学,用心去感受同学间的友情。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投射出问题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是怎么理解“这能全怪我吗?”这句话的?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

  师:不错,你们将它变成陈述句。

  生:这不能全怪我。

  师:“我”有没有责任?

  生27:没有,是父母硬逼着“我”的。

  师:哦,应该全怪父母?

  生28:父母应负主要责任,他们要不逼“我”,“我”就不会伤害好朋友;“我”也要负责任,为什么不与父母好好沟通呢?

  师:唉,唉,有道理。你说呢?(叫到一个女同学)

  生29:我认为“我”要负主要责任。如果文中的“我“要静下心来,与父母悉心讲述”我”与万芳的友谊,父母也许会被感动,不会再逼着“我”去要回木雕。怪“我”没与父母做好思想工作。

  师:都有道理,由于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说法自然不一。下面我们将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将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尴尬的发生?

  生30:平时,我们应该多与父母交流,千万不要自作主张,作重大决策时,应主动与父母商量,因为我们毕竟是未成年人。

  师:多与父母交流,多与父母商量。不管怎样,父母总不是害自己的孩子。(请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你说说看?

  生31:父母不应该将孩子管得太紧,特别不能强逼着孩子去做某一件事。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爱好。应该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如果文中的父母不是硬逼着“我”,“我”肯定在冷静下来之后,会想出一个两全齐美之策。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父母应给孩子一点自由,不能让孩子永远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你还有什么看法?(走到后边的同学身边。)

  生32:我认为文中的父母如果在送羚羊木雕之时,就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贵重的物品,“我”肯定会非常激动,父母能将这么珍贵的礼物送给“我”,证明父母特别爱“我”,“我”一定要好好珍藏这份礼物,珍藏这份爱。就不会有后面的尴尬发生。平常生活中,父母要学会借助每一个细节来示爱。

  师:哦,这句话说得好极,“平常生活中,父母要学会借助每一个细节来示爱。”本来“我”的父母非常爱“我”,将全家人认为非常名贵的物品,送给了“我”,可见父母对“我”的爱,然而,“我”的父母则没有及时抓住这一个环节,向自己的孩子示爱,导致后面的尴尬发生。如果能及时示爱,孩子还不知是如何感激自己的父母的呢?太遗憾了!

  师:下课了,给同学们留下一道思考题,今晚自修将其写在日记本上。平常,你遇到过伤心事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师:最后,让我们翻到课后124页,用框框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这堂课。……齐读!

  生:“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师:希望同学们学会尊重父母,学会珍惜友谊!下课!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3

  生:朗读,解决字词障碍。

  师:好,读到这里。大家请看大屏幕,(字词练习,见课件)。

  生:回答问题。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被迫对朋友反悔,心里难过极了。

  师: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6个。

  师: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生:不同。

  师: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现不同人物特点。

  生:好。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分配角色: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旁白,共7人)

  生:朗读。

  师:大家说,哪位同学读得最像?(要求见大屏幕)

  生:我,妈妈等。

  师: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研究几道问题。(见课件)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题。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我,我又送给别人,可以吗?

  生:可以,因为它已经属于我了。

  生:不可以,太贵重。

  生:可以,情谊无价。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这样做合适吗?

  生:不合适。应该先和父母商量。

  师:你们认为,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才好呢?下面,请大家分组排练一段小短剧,要求以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准备并表演。

  师:大家表演的很好,那么,在生活中,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今天的作业,请大家把他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03-13

羚羊木雕作文12-02

羚羊木雕反思03-23

羚羊木雕反思经典15篇03-23

(优秀)《背影》课堂实录03-04

《灯光》课堂实录(优秀)03-13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优秀)03-14

《三峡》课堂实录[优秀]03-13

写木雕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