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的故事

时间:2024-03-17 17:37:3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打工者的故事

打工者的故事1

  初尝打工滋味

打工者的故事

  1985年,四川省合江县尧坝乡的周崇贤初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去了贵阳。在此之前,他的三姐在贵阳马王庙粮店的面条厂打工,每月有五六十块工资。在三姐的努力下,他也进了面条厂。

  然而面厂生意不好,经常没活干,没有活干就没工资发。那时周崇贤连菜都吃不起。上班的第二个月,他和三姐两人加起来只有十多块钱的生活费,为了咬牙挺到发工资,姐弟俩没有吃饱过一餐。

  值得庆幸的是,周崇贤是在面条厂做工,不用为米饭担心,靠山吃山,他们每天不是吃面条就是吃面团,了不起的“菜”就是一袋盐!为了活命,姐弟俩互相鼓励,你一块我一块,狠狠地往嘴里塞,有时候咽着咽着眼泪就出来了……长期的营养不良让周崇贤一天到晚都头昏眼花心发慌,随时都想呕吐,手软脚颤四肢没力。

  1987年春的一天,周崇贤在街头的广告栏里看到民盟贵阳自修大学的招生启事。他很想读书,可那需要一笔钱,那笔钱之于他,承受起来非常吃力。可他心中的学习情结解之不开,一咬牙,还是报了名。

  因为是夜校,晚上7点半上课,到9点半下课。那时候,周崇贤特别喜欢上写作课,讲写作课的是贵阳师范大学的简发祥教授。他努力做笔记,认真思考老师的提问。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农村娃,日后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打工作家。要知道,当时的他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那时没当地户口不能参加成人自考)。

  可惜,书还没读完,面条厂却垮了。没法子,周崇贤只得忙着找工作。不久,他在城外一个钢材仓库里当起了搬运工。每天一大早,他便早早地到了仓库,坐在火炉边等活儿。活儿是计件的,主要是装货卸货,按多少钱一吨计。那是力气活,简单,但很苦。

  1987年10月,周崇贤又上了贵阳文联办的文学创作培训班,可是,为期半年的自修大学辅导学习还没结束,他只得两边跑,要是不巧碰上两边都上课,他一狠心,便把自修大学那边的课放弃了。在他心目中,文联这边的课重要多了。那时,早已成名的叶辛和刚刚走红的何士光,都来给他们上课。

  不久之后,仓库又进了“关系户”,周崇贤因为没有“背景”被扫地出门。周崇贤再次失业。无奈,为了生活,他只好跟老乡去贵阳久安矿区拉煤。

  由于人小力气不支,加上没经验,周崇贤跟不上别的工友,结果拖着煤往外爬的时候,他很快就掉队了。四周阴森森的没有人,忽明忽暗的灯光使隧道更加幽深可怕。周崇贤吓环了,大声呼喊熟人的名字,可任他怎样叫,隧道里却只有他的回声。他一着急,下坡时没撑住煤船,煤船往下猛冲,他一个前扑摔下去,挂在煤船上的电石灯晃了几下,熄了。四周漆黑一团,他感到自己就像掉入了绝望的深渊!

  惊魂不定的第一天终于成为过去。可是周崇贤实在受不了那恐怖的煤窖,结果只干了7天就逃回贵阳。他无法在那阴森森的'隧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时至今日,周崇贤的双膝上还残留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黑点——那是扎在皮肉里的煤渣,这些煤渣已经永久地留在周崇贤的身体里,成为难以磨灭的印记。

  疼痛中的写作

  贵阳显然已经没有周崇贤的容身之所了,他决定到到四川西昌学木匠。也就是这年夏天,他写出了第一篇小说处女作。他投给了《凉山文学》。不久,《凉山文学》的编辑按稿子后边留下的地址找到他住的地方,可惜当时他出工去了,编辑从邻居那儿得知他还只是一个“大娃娃”、一个浪迹他乡的小木匠,很高兴,一连为他发了两篇短篇小说和一篇中篇小说。从此,他再也无法放下文学。

  1990年2月2日,周崇贤带着他的梦想和希望到了广东珠江三角洲一个偏远小镇——顺德市均安镇。他要投靠他的三姐,三姐和三姐夫分别在均安的一家鞋厂和磁性材料厂里打工。

  最后,周崇贤找到一个私人开的铸造厂,听说一个月有三百来块钱。他的工作是用沙打模,然后倒进铁水浇铸一些笨重的器件。一天下来灰头垢脸腰酸背痛,躺在河边四面透风的宿舍里动弹不得。此后不久,在姐夫的努力下,周崇贤终于进了顺德均安磁性材料厂。但是到材料厂,干的也不是轻松的活。他一天到晚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在液压机前做各种形状的磁铁毛坯。活很脏,特别是夏天,车间里热得像蒸笼,一丝风也没有,汗水顺着脸往下淌,把一张脸搞得“五彩缤纷”。吹风扇时灰尘四起,一天下来,满身满脸全是黑的,只有两颗眼珠黑白分明。而冬天更难受,每天用冷水洗毛毡,一双手上开满口子缠满胶布,一年四季都洗不干净。

  一天傍晚,周崇贤避过门卫混进了三姐打工的鞋厂,无意间看到三姐和工友们在煮半生不熟的大蕉吃,那是广东人喂猪的东西呵!周崇贤的心颤抖了,回去之后,他彻夜未眠,满含着热泪写下了曾在打工群落中影响深远的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

  周崇贤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他的作品,思考当下的打工生活。几十个人的大宿舍里随时都吵吵闹闹,他放下蚊帐,伏在床上看书写作,有几次太投入了,伏的时间太长,双腿竟麻木得半天不能动弹。有时宿舍里实在太吵,他便跑出厂门,钻进那半人高的鱼草丛中,将书稿铺在膝盖上写作,草丛里的小虫子特别多,一个劲往身上爬,没多会儿浑身就痒得不行,有时一边写一边抓。有一次遇上下雨没跑赢,连人带书和稿纸全都湿透了。

  躲草丛里不行,就又回到宿舍,找几块砖头叠起来,伏在床沿上写。由于床架太低,一会儿腰就痛得要命,而且人来人往,没法静下来。周崇贤苦恼了好久,终于发现一个好地方——饭堂,那儿有很多桌凳,比宿舍和草丛中好多了,唯一的缺点就是蚊子太多,而且广东的长脚蚊子很厉害,一叮一个包,且又痒又痛。那阵子,他几乎天天“挂彩”。

  就在周崇贤潜心创作之时,女友却变心了。一纸短信宣告了他们爱情的终结。周崇贤没想到自己累死累活换来的竟是这样一个结果。他心里苦,只有一头扎入写作之中,让文字给流血的心疗伤。

  1991年6月,《佛山文艺》终于发表了周崇贤的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小说发表后,不少打工仔打工妹夜里加班回来还抢着读,读得热泪盈眶。那是一个充满挣扎的小说,接近呐喊乃至呼嚎的声音饱含打工人的热泪,评论家将它列为“打工文学”代表作之一。因为这篇小说传达了一种精神——也就是打工精神。

打工者的故事2

  一位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1元钱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开了。但他又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取笔了,希望对方不要介意。最后他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

  几年过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经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来并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感悟】

  给予陷入困境的人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应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有决心去摆脱困难,证明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弱者。

打工者的故事3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说:“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感悟】

  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打工者的故事4

  江西以南、渝水以北,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水北镇。它隶属于江西省新余市,素有“渝北第一镇”之称。4月18日,《工人日报》记者来到这座小镇里寻找创业故事。

  熊冬兵是土生土长的水北人,19xx年,初中毕业的他只身一人去了广东深圳。因为没有任何手艺和学历,他只能去工地做泥工、当小工。“每天就干一些繁重的体力活儿,年纪越来越大,体力也逐渐难以承受。”熊冬兵告诉记者, 19xx年,他来到宜春丰城市学习汽修,学满3年后便留在了当地的一家汽修厂打工。

  20xx年的一个下午,熊冬兵正在汽修厂给客户修车,突然感到一股巨大的疼痛感从右手食指传遍全身,定下神来才发现右手食指已经被机器轧断。回过神来后,他仍坚持做着手中的活儿,无暇顾及断掉的手指,甚至都没有包扎一下。直到手里的工作全部完成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医院。因为没有及时手术,他的右手手指只剩下半截。这成了熊冬兵命运的转折点,他决定凭借在外学到的手艺,回乡创业。

  回乡后,熊冬兵用自己仅有的积蓄开了一间汽修小作坊,小作坊越做越大,20xx年,小作坊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家小公司,熊冬兵趁热打铁,开展了汽车贸易业务。20xx年,公司发展步入正轨,业务不断拓展,内部管理体系也日益完善。如今,熊冬兵已从一名打工仔成为主营业务破亿元、旗下设有8个子公司的新余市聚宏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和熊冬兵一样,同样结束在外漂泊回乡创业的还有同一个镇的刘细根。“回乡创业主要考虑到一方面家里投资条件好,另一方面自己的根在那里,不想在外面漂着了。”刘细根告诉记者。

  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刘细根像个北方汉子。上个世纪90年代,20岁出头的他在学了三年木工技艺后,便和同乡人一起去厦门打工了。“在外面打工那段时间,过得真是很辛苦。”刘细根告诉记者,他的工作主要是做沙发,每个月工资只有300元,但是那段经历给了他很多磨练,手艺也越来越精湛。他不仅把做家居用品的技艺练得娴熟,也从老板那里学到了不少管理经验。

  19xx年春天,刘细根决定返乡创业。他一手创办的名顺石雕厂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本地人。“要尽量把人留在家里,让他们在家里就能工作,可以照顾家人,又免受漂泊之苦。” 刘细根告诉记者。

  刘细根每年都会给镇上的养老院和孤儿院捐资,熊冬兵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衣食无忧了,也要反哺家乡,让更多人富裕起来。”

  20xx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像熊冬兵和刘细根一样的人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商会有组织性地反哺家乡,扶持着家乡的孤寡贫困者,同时也留住了家乡的年轻人,让每一个小家庭更加圆满。

打工者的故事5

  1987年,19岁的远勤山怀里揣着从亲友处筹借的几千元钱踏入商海。听说卖摩托可以赚钱,尽管没有经验也没有门路,年轻的他还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他自己先到江苏南京买了一辆摩托,然后骑到山西运城卖掉,虽然一路上餐风露宿需要两三天时间,但每次都能赚几百元钱。反复几次有了些积累之后,远勤山开始组织青壮后生一起去“倒车”,慢慢地钱赚得多了,倒车的经历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摩托车知识,他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诚实守信为他赢得了信誉,也赢得了财源。修理铺变成了销售公司,善于动脑、喜欢琢磨的他很快以市场拓展快、经营有方赢得了众多名牌摩托生产厂家的信赖,并成为这些厂在山西的总代理,短短几年时间,他的企业就由当初的经营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总资产不足10万元发展为集摩托车批发、零售、储运、配件供应和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总资产达到了一亿元,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谈起那些日子,远勤山说:“那一段时间最辛苦,也最快乐。”不过,到了“钱能生钱”的时候,能吃苦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和把握机遇的能力。1997年,远勤山组建了山西通达集团,正像这个企业的名字一样,远勤山的事业从此开始步入了快行线,汽车销售、房地产开发、对外贸易以摩托车生产制造等,集团的业务范围迅速扩大,成为拥有21个成员企业、18个分心司、12个办事机构、16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管理总资产近2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山西通达集团在20xx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第30位,远勤山也成了当地一颗耀眼的企业家新星,先后获得了“山西省优秀青年管理工作者”、“山西省再就业功臣”、“优秀企业厂长经理”等一系列荣誉。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就取得如此佳绩,足以让许多同龄人“仰而观之”,但正像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一样,远勤山井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说:“我要在更大的舞台上跳舞,要在实现自身价值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由打工者到创业者,不仅是职业上的变换,而且是身份的改变,不是表面的变化,而是本质的跃升。因此,每一个立志创业的打工者都应当有“男儿志在四方”的勇气,更要有立足长远,求发展,求成功的智慧。要借鉴别人的经验,要汲取别人的教训,掌握打工的技巧,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打工者的故事6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普通打工者陈伟以不愿服输的韧劲和实干的创业头脑为这句话书写了自己的注脚。

  10年前的陈伟走在上海街头,是最不起眼的打工者。10年后,仍旧貌不惊人的他发展了20家擦鞋连锁店。从农村到大城市,从工地建筑工、餐厅杂工、房产中介业务员最终到老板,本文只呈现陈伟创业过程中最可圈可点的创业部分。

  就是这样的平凡创业故事,让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书城最畅销的总是励志类书籍,正如陈伟,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是一本《绝不放弃》的书给了他继续的力量。——采访手记1首次做老板兵败北京“创业,要有热情,有智慧,靠拼搏,靠机会,还要谨防陷阱,保持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是我在北京的经验教训。”

  在北京成立自己的`广告公司时,陈伟曾做过工地建筑工、餐厅杂工、房产中介业务员。

  他的公司曾做《精品购物》的房地产信息代理,他每天工作到凌晨3点,第一个月纯利6000元,第二个月是1万多。一个朋友见势把自己的广告公司交给陈伟管理。到了第四个月,一家新的公司在朝阳剧院三楼成立,陈伟感觉自己真的像个老板了。

  好景不长。新公司成立半月不到,父亲重玻陈伟扔下公司跑回四川,一个月后,老爸救过来了,钱也花光了,回到北京时,公司面临倒闭。

  他蒙头大睡了一个星期,一个老板出资60万元,与他一起成立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干了两年,公司回报投资老板580万元。但陈伟却感觉生意已经做不下去了,这个行业竞争激烈,不够规范。有关部门整顿市场,陈伟重新一无所有,被迫离开北京。

  路边擦鞋找到创业灵感

  “有了北京的经历,我想做实业,但我没有资本,只能做竞争不大的行业。擦鞋就适合我。

  20xx年初从北京南下广州时,陈伟的身上剩下几百块钱。

  在广州,他就睡在农林东路的街头,做化妆品推销。每天晚上,他都在珠江边上推销,一走就是几小时,十多公里。

打工者的故事7

  古人说:“三十而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十来岁是人生最易施展才能的黄金年龄。但是,如今众多用人单位却将招聘打工者的年龄控制在30岁以内,除了技术和经验型的职业外,这些“黄金年龄”的打工者常常在求职过程中被拒之门外。广州某调查公司最近以“我为什么不招30岁以上的打工者”为题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认为30岁以上的大龄打工者缺乏工作激情、创造力和一技之长,仅会“按部就班上下班”和“踏踏实实干活”。在此,我们就以大龄打工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一番探讨。

  眼望青春花开花谢

  张兵今年31岁,1995年出来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这些年来,因为没有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张兵打工挣来的`钱仅够养家糊口。前不久,张兵被工作了10年之久的皮具厂辞退了。刚失业的那段时间里,张兵满以为自己凭这么多年在皮具厂的工作经验,一定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失业的那一段时间里,张兵为找工作几乎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工作却一直没找到。张兵被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年龄过大且没有一技之长。坐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张兵感到一阵阵的难过,他不知道,像他这样一没有积蓄,二没一技之长,年龄又偏大的打工者出路在哪里?

  后生可畏,思想压力大

  34岁的刘明在广州打工已经13年了,一直在某鞋业公司当宿舍管理员。从刚开始的几百元工资到现在两千元工资,尽管工资涨了好几倍,但因为物价也在涨,且一家大小都靠刘明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他们家一直不太宽裕。最近,公司新招了一批大学生,他们生龙活虎,干劲十足,这让已过而立之年的刘明感到了不小的压力。这段时间,刘明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么问题,一家老小的生活就堪忧了。不仅如此,刘明还特别担心自己失业。那样的话,不仅养不了家,而且就这样一文不名地回到老家,肯定会遭人笑话。刘明一想到这些,就烦躁不安。

打工者的故事8

  缪晨伟,来自江苏省海安县农村家庭的孩子,19岁考上了无锡一所高校。20xx年大学毕业,当时非常迷茫,由于不是重点高校,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困难,国有企业进不去,上规模的私营企业要求也非常高。怀揣着从小的城市梦想,他决定留在无锡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成人职业培训单位,虽然跟他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为了生计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慢慢地熟悉了解这份工作,喜欢上这份工作,在他的踏实勤奋的努力下,取得了好的业绩,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当时,公司正处迅速的成长和扩张时期,急需忠实可靠肯干的员工。

  20xx年,缪晨伟受公司委派,赴浙江嘉兴协助另一名同事,成立分公司。经过一年的时间,分公司经营增长稳定,持续盈利。他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次受到公司高层的肯定和赞赏。

  20xx年,总公司高层决定让缪晨伟来淮安成立分公司。他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实现人生理想,只身一人,带着自己两年多积累和总公司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踏上他的创业征程。

  缪晨传来到淮安首要任务是选址,经过对市区的写字楼进行调研,最终选择了新亚国际大厦,这里增理位置优越,淮安人都熟悉的地方。但是租金高、物业费高,还是毛坯房,装修费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选址后,他立马联系装修队,为了节约成本,他也跟着装修队一起干点,曾经有两个晚上没睡觉,经常干到半夜才回去。在装修的同时,边办理公司成立证照。20xx年5月,公司的营业执照办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瘦了一圈,这只是刚刚开始。

  缪晨伟认为:一个人是干不出来事情的',必须组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业务。在他再三请求下,总部调派了3名精兵强将加入他的团队,后来通过招聘,筛选需要的人才,至20xx年底,他的团体稳定在10人左右;20xx年达到15人。

  团队组建完成后,立即展开了淮安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竞争对手,制订宣传方案,突出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背后还有总公司的支持,业务很快开展起来。成立初期,团队成员经常放弃休息,主动加班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两年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人员、办公成本及以固定资产投入也不断增加,20xx年底单位仍处成本回收阶段;20xx年初,实现了扭亏为盈;到20xx年中期略有盈余。随着公司的发展,团体越来越大,能力也在不断磨炼和成长,员工的收也越来越高,并为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逢年过节还发放福利。

  缪晨伟一路走来,从打工者向创业者脱变,一方面是自己付出了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赶上了好的机遇。在市、区人社部门的指导、关心下,他的淮安上元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享受了诸多创业初次创业补贴、营业房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还被市人社局评选为创业典型。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淮安人民造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打工者的故事9

  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人们千里迢迢来跟他学武。

  人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

  人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超过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开始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低一些为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感悟】

  工作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打工者的故事】相关文章: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5-14

神鸟的故事04-03

我家的故事04-11

家风的故事04-12

成长的故事09-13

鲸鱼的故事09-15

感觉的故事09-17

岳飞的故事12-18

春天的故事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