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春半

时间:2024-05-29 00:30:31 好文 我要投稿

(经典)谒金门·春半

  谒金门·春半 篇1

  谒金门·春半

  朱淑真①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②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③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④远。

  【注释】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断肠词》传世。生于仕宦之家,相传因对婚烟不满抑郁而终。②阑干:栏杆。③与:比不上,还不如。④芳草:喻指词人思念之人。

  (1)请结合上片,谈谈你对“十二阑干闲倚遍”中“闲”字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谒金门春半》是南宋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写闺中春愁的小词。上片写仲春时节,眼前景色,触目生愁。虽“十二栏干倚遍”,也无法排遣春愁。下片写闺中人在这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不禁愁绪万端,感到还不如成双成对的鸟儿,因此不愿再看见满院落花和断肠芳草。通篇哀婉细腻,愁思无限。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关键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理解诗句意思,然后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意思是: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词句写出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

  (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词的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这可谓是词人的“一愁”。“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莺燕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单身只影,这是“二愁”。“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意思是: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此句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词人愁怨的根源: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这正是词作中表现出的“三愁”。分点简洁概括即可。

  答案:

  (1)“闲”,“悠闲”之意,暮春时节,词人悠闲地倚栏赏景,看似是轻松之态,实际上表现了词人精神得不到寄托、愁怀难遣、百无聊赖的心境。

  (2)暮春时节,见满院落花而惜春伤怀、叹年华易逝;“莺莺燕燕”成双成对而自己形单影只,触发孤寂之愁;因所思之人在远方,而引发对离人的思念之愁。

  参考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谒金门·春半 篇2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古诗简介

  《谒金门·春半》是南宋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写闺中春愁的小词。上片写仲春时节,眼前景色,触目生愁。虽“十二栏干倚遍”,也无法排遣春愁。下片写闺中人在这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不禁愁绪万端,感到还不如成双成对的鸟儿,因此不愿再看见满院落花和断肠芳草。通篇哀婉细腻,愁思无限。

  翻译/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而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诗·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仅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很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写道:“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造语虽异,立意却同。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己的思妇形象。这与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词意相同,但朱淑真写得隐晦,而晏、李说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处”,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李清照思念丈夫为人情所不能非议,故他们没有顾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则被视为非法,故难以明言。

  谒金门·春半 篇3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这首《谒金门·春半》是女词人伤春怀远的名作。

  上片开端,首言春天已经度过一半,既简洁明确地交代了时令,又贴切自然地紧扣了题目,并具体而深隽地标示着词人写景抒情的意象中心。本来,“春已半”该是春正浓的时候,作为对生命意识和时令节序最为敏感的词人,面对满眼春光,自然会触目生情,而此刻词人且进而“情无限”,这就一下子把人引领到一个热切、悃愊、幽远、清空的审美境界。“情”有喜怒哀乐忧惧恨等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此情”是什么情,何以“无限”地绵延深邃?扣人心扉,引人遐想。接着,词人以一个动态的行为刻画和一个静态的心理描绘,形象鲜明地生发、伸展着“触目此情无限”的艺术意象:女词人身虽“闲”而心却烦,竟走到楼台的最高处,从这头到那边把一道道的“栏(阑)干”都“倚遍”。“十二”,极言其多,未必是确数。“栏干”是楼台上的栏干。早在上古时期就有“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的传说(《史记·武帝纪》),“十二楼”以及由此衍化成的“十二栏杆”,遂为中国古文化中的特定词语,它先指神仙居处,如“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后借为女子闺阁的代称,如宋词中“十二楼中双翠凤,缈缈歌声,记得江南弄”(晏几道)。倚栏而叹或凭栏远眺,是古代诗客词人或志士征夫寄兴抒情的典型表现,如词中有“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李璟)、“天如水,画栏十二,少个人同倚”(苏过)等的名句。朱淑真这里巧借成语,驾轻就熟,很快地将词人凄婉、惆怅之态鲜明生动地凸现于纸面。“愁来天不管”──从心理的变异上极言愁之深、愁之广和愁之郁结难解,以至连“天”(封建时代精神领域中最高权威的象征)在内什么都不管不问了,潜台词是什么圣经贤传、什么妇德女诫、什么清规习俗,我都不再顾念了!

  下片,词人别出心裁,一反愁人眼中景物萧索的思维定势,竟正面描叙着“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在这里,词人用常得奇,用人们最熟悉的语汇“风和日暖”来再现人间最美好的春色,人们不难想象:此时此地,和风习习、暖日融融,百花竞放,万紫千红,到处呈现出盎然生机,到处焕发着谐美情趣,再冠以一个“好是”,则诱发着人们的热烈向往。然而,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抒情主人公因别有幽恨在心头,故觉得满眼春光非已有!词人无可奈何地叹惜道:自己在可人春色中却“输与莺莺燕燕”!“输与”是输给了,即“比不上”、“斗不过”、“竟不如”之意。说自己作为一个才情丰华的.青年妇女(前人记载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绘事”──《蕙风词话》),虽为万物之灵长,竟比不上莺莺燕燕们自由、欢乐。言下之意是命运被人拘钳,生活失去欢欣,这是造物者的最大失误啊!前人大都传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渚山堂词话》),故尔于抑郁中或别有所恋(如其诗云“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芳草”喻指词人心目中热切思念的亲人。如是,亦人之常情,无可非议。或是夫君远宦异地引起词人的悲切思念(如《蕙风词话》所云)。总之,此词熔铸了独具意蕴的形象,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情愫,使词从倚红偎翠的俗态中升华了品位,因而成为后人青睐的佳作。

  谒金门·春半 篇4

  《谒金门·春半》原文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栏干倚遍,

  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谒金门·春半》注释

  ⑴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月》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⑵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⑶输与:比不上、不如。

  ⑷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谒金门·春半》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谒金门·春半】相关文章:

谒金门·春半05-28

谒金门·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谒金门·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1篇[热]03-17

谒金门原文及赏析05-28

谒金门·花过雨原文及赏析12-18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赏析12-17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谒金门·五月雨》原文及赏析02-27

谒南海神庙原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