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论语》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论语》后感4篇(优选)
读《论语》后感 篇1
在学校教科室举办的以“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月”活动的号召下,校园里形成了一股读书热潮,在这种的浓郁书香氛围里,我们组选择了以论语为主题的读书计划,我选择了《论语是用来养心》的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受,就像作者在封面上写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古今、中西,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都能随手拈来,运用于掌,悉数汇入对《论语》的阐释中,汇为香气,养身且养心。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及其弟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记得上学时,背诵着课文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懵懂着背着论语里的句子,似懂非懂。而作者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叙事写理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拉近了我们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他的许多独到的见解,让人感受到阳光的力量,突然间心里明亮了许多;他的养心论语,没有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细腻、规矩,但却大气、真实。《论语是用来养心》分了学者的人间情怀。学而、构建一个理想国。为政、道德赛场外的裁判。八佾、和仁德比邻而居。里仁、灯塔上的瞭望者。公冶长、桃李灼灼璨其华。雍也共六大章,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论语》中一些语句的含义及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与历史典故。
在“学者的人间情怀。学而”中,作者把孔子的情怀与为人解读的深刻、透彻。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吧。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强大;书中还提到,为学是为了悟道,体仁,明德,终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学的宗旨和归宿。学什么?首先在孝,懂孝才能知礼,知礼才能达人,有仁在而天下守份,社会才能安如磐石。这几句话就道出了论语的精神精髓,说的真好,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就要不断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我想无论是孔子他老人家还是作者所想表达的意义就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智慧,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现代人建立真正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就该像孔子那样,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理念,做一个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读《论语》后感 篇2
这个寒假,为了提高我自身的素质,特地看了《论语》一书,其中的道理可谓让我受益匪浅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对话的问答体著作。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是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各个方面。《论语》这本书虽然像记录一样用简单的.文字记载那些教条式的名言懿行,但却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他自己的体系。
《论语》的首章就是“学而第一”。孔子所倡导的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态度,直到今天乃至将来,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最出名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这些都是修身养性,使自身达到所谓“君子”的标准。
这第二章,也就是“为政第二。”孔子对于政治是抱有积极态度的。他不但经常鼓励弟子们“学而优则仕”,自己也希望在治理国家上能一展抱负。关于为政之道,孔子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推崇仁政,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赢得人心,来规范广大老百姓的思想与行为。尽管如此,虽然孔子最终未能在政治上一展才华,但他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影响着从古至今无数的当权者。
……
孔子的教育我是说不完的,只有自己看。最后用三句话形容《论语》:开卷有益让光芒四射的智慧炫起来。品味传统经典文化,启发生命智慧视野,提升个人精神品质。启发生命中更宽阔的智慧视野,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古为今用。
读《论语》后感 篇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说英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个单词时进行短语句子扩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说,发散学生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发式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的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读《论语》后感 篇4
在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过去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读《论语》后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后感01-27
读《青鸟》后感11-14
读《穷人》后感11-02
读《匆匆》后感11-09
读《麻雀》后感09-01
树读的后感03-11
读《童年》后感03-11
读《青鸟》后感(经典)02-29
《雷雨读》后感03-15
读《活着》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