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反思

时间:2024-08-26 11:55:23 好文 我要投稿

课改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改的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改的反思

课改的反思1

  一 、认真钻研教材,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系统。大到对教育的目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不管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都称为教育观念。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构筑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

  二、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重头戏,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改的着重点是抓好转变教师观念,变革学习方式,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境,着力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根据课改新观念,实验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年进行了探讨。主要有:

  1、转化师生角色,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变重传授为重发展。

  3、变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

  4、变一刀切教育为差异教育。

  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其方法是:

  1、合作交流式学习。

  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条件。一方面,师生合作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指导,教师根据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参考、建议、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第二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在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全面的和最优秀的,但是合作小组表现的结果都是最优秀的,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

  2、自我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自我探究式学习表现在:教师只是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工具等都由学生自己来探究解决,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方案搜集起来提供给大家。分析、质疑、论证。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改的反思2

  随着课改的全面进行,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两年来对地理教学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要求老师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地图是地理课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理试题真可谓"无图不成题"。学习地理,一定要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最终得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地理教学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讲课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精神。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第一,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和合作性。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堂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定课题,诸如此堂课重点讲述的内容、采用的方法、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时间以及授课的时间安排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定。可以认为,凡是与地理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学生说了算,让学生乐于完成自己选择的一切,教师只帮助学生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识。事实上,地理课程中的某些教学内容并非一个学生能独立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帮助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多设计些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作业,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不必局限于单独完成,也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学思想。

  第二,大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的系统学习。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构成了一个"图像体系"。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课后布置作业要科学合理。传统的地理作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设计些开放性的地理作业。作业的内容、答题的形式以及问题的答案均是开放或半开放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作业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作业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多给学生布置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操作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完成作业。

  总之,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新课改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课改的反思3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总结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

  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

  3、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语文学习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命题指导思想和立意方面的调整是毋庸置疑的。但试卷结构、内容和形式方面就值得商榷了。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信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 “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课改的反思4

  我从教之初,恰好赶上了课改,从20xx上踏上小学讲台,至今已十年有余。对于小学课堂的变化,有诸多感受。这次我校对课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我对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课改就是构建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知识。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二、课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思、多做。

  三、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不可搞“一刀切”。

  程度不同的`学生我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只要在课堂上他们能各自“学有所得”就好,不一定每个人考试都要得A。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周,我会不定时的让各班课代表自己布置英语作业,其实学生最知道他们哪部分掌握得不够好。

  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学习的动力尤为重要。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拿伟大的理想激励他们,只能对一小部分学生起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作业跟他一节课或者一天的表现挂钩,把学生分组,他的表现不只代表他自己,还代表他整个组,表现好了加分,差了减分,下午放学时课代表会把计分名单一起带来办公室。这样一来,他们会为了整个组少写点作业而努力。

  六、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面一定要广。

  新授课,齐读、分组读不必说。

  听写时,每次一个组一个学生到黑板写,其余在下面,然后,再每组一个学习差不多的学生到黑板上写,时间允许可以多叫几组。他们每对一个单词,会为他们组得一分。每次结束时,由组长来阅,并辅导修改,其他学生则与搭档交换。试卷讲评时,每组分一题,组长读题,提问,不但回答要回答出答案,还要回答出原因,因为组长会问“Why”?这样,一张试卷讲完,一个班里的学生几乎能提问一遍。

  实在有的组没机会回答,会在下一节课时先提问他们,组内的学生回答问题,第一个学生是组长点名,往下是“onebyone”,若他们组的题目问题较少不能每个人都回答一次,那么下次再提问时,那个没来得及提问的同学要第一个来答,老师忘记没关系,组内成员会提醒他,到时他不想站起来都不行。

  课改,如一缕清凉的风,吹走了传统课堂沉闷的空气,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改的反思5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象《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改的反思6

  12月9日上午,xx镇中心校在东xx小学举行了课改交流听评课活动,中心校刘校长对近两年以来xx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做了简要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对照中心校的要求,现将我校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经验与优点:

  1、高年级教师能根据教育中心印发的导学案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注意分层教学,利用导学案有效指导教学。

  2、中高年级语文学科第一课时生字生词教学已形成常态化。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准字音,用恰当的方法识记字形,通过查工具书进行扩词、理解词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组建设、小组评价初见成效。学校制定小组评价细则,各班每周评出周冠军小组,班会表彰发奖品,并把优胜小组成员写在黑板上。每月评出月冠军小组,月初周一升旗开会时进行表彰,颁发奖品、奖状,优胜小组长发表获奖感言、经验。人人都是小组的一员,都为小组的发展,小组的荣誉着想。

  4、班级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创建。各班教室门前的走廊墙上制作了新版面,编制了班名、班训、班风、班主任寄语等,以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问题与困惑:

  1、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语言更完整,表达的更清楚,敢说,会说?

  2、如何采取措施长久保持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热情,不会冷淡?

  3、如何使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思路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思路是:

  1、从低年级就注重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条理性,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每一节课抓起,从每一次课堂发言训练,从每一次班级活动培养。另外,利用每天早读5分钟的时间即兴演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朗诵一首诗,讲一个故事,猜一个谜语等等,内容不限,但必须人人参与。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科,选取不同教法学法,创设情境,注意导学,注重激励,激发兴趣,正面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预习时间一定要有保证,如数学预习可安排在前天晚上,语文预习可安排在早读时间。另外,预习内容要明确,有针对性,有问题导向。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落实,第二天任课老师上课前一定要检查或抽查,以便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课改的反思7

  课改以来,我听了很多老师们的课,虽然学科不同,但是每位老师都认真落实了126策略,积极的运用四段六部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以见成效,通过多次的听评课学习,觉得课改改的好,改的对,通过三个多月的课改,我们的学生发生了变化——好习惯逐渐养成,老师们也发生了变化——思想更新、理念转变,我们的学校更发生了大的'变化——洋溢着浓厚的课改气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也给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老师一定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任务,精心设计达标题,学生一定要进行严谨预习,课堂上才能自信的展示。

  2、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不要形式化,(就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合作学习要把握好时机,要体现实效性和高效性。

  3、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价值,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难易适中。

  4、学生展示要自信干练,学会大胆质疑,勇于挑战,讲解问题声音要清晰流利,语言规范标准。

  5、学生要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养成良好的习惯。

  6、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及时正确引导,点拨,评价。

  当然,以上几点老师们都已经做到了,正在不断努力,进一步追求精彩的高效课堂。

课改的反思8

  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有效的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育的改革,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样,任何先进的教育理论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其理论的可行性,促进教育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

  回顾一年来,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是比较认真的积极参与高效课堂的改革,从先前的迷茫到现在流畅的操作流程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其间为高校课堂的认真贯彻执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小组建设与优化小组,导学案的设计与优化,学科的集智备课,导学案的批改和教师的个备与补备情况,课改示范教学与公开课教学以及校际的教研活动,无不渗透着全体教师的心血,是高效课堂唤醒了教师的精神,激起了教师的斗志,凝聚了教师的向心力,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任何形式的课堂,其根本出发点都应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效课堂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做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导学案的编制方面还要做得更细致,把握更准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要融进教师自己的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问题化、情境化、层次化。自研课上要体现出教师的方法指导,不能放羊式,也不能圈养式,教师应分层次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应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学生无目的的做或者干脆就是抄。对于展示课,教师也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展示题目,这些题目不能只为了所谓的课堂的“活”,而应在“活”的课堂形式下,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甚至教师也要写出详细的展示课的教案或者说是预案。

  在课改初期,教师这样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反馈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简单的梳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回顾,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题目,明确哪些内容自己真正掌握,哪些内容掌握的还不够熟练,真正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由于导学案上的达标测评题目一般量都比较少,教师在课外也要精心筛选一些补充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训练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要结合每次月考大作文章,做好文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斗志。抓“考”,更要抓“评”、抓“奖”;“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过去一阶段学的情况,“评”、“奖”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下一阶段的斗志,就像烧锅做饭一样,要不停地加柴火,火势才能猛,饭才做的快、做的熟,因此,我认为抓住“评”与“奖”比抓“考”更重要。

  课改任重道远,需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我们相信,在领导的重视和执着的追求与正确的引导下,教师课改的激情一定会汇成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共同推进课改这只大船搏浪远航。

课改的反思9

  最近一段时间听课较多,随着课改的推进,现在班级已经形成主动学习的风气,并且取得一些效果:

  1、在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这种自信心也逐渐感染着周围的同学。

  2、学生逐渐养成了遇到问题时,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找同学进行探讨,班级形成了较浓的学习气氛。

  3、在实施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创新的精神。

  当然,改革过程中并不是一路凯歌,这个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

  1、课堂驾驭上: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缺乏,有时上课较容易受学生情绪影响而打乱教学计划,比如学生“不愿动”时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调皮的学生上课捣乱时如何引导学生?或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时不能收放自如。这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以期改善。

  2、时间把握上。如果一节课采用的形式多样,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就可能会造成时间上的不足而耽误了这节课的预定内容,影响教学进度。这就有一个过程与结果的矛盾,重视哪一个呢?照新课标要求应重前者,但是该掌握的没掌握到也不行吧?

  3、学生的参与面有限。学生在展示时往往希望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尤其能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但班级有部分学生惧于走上讲台,因此课堂上活跃着的往往总是那么一部分人,部分学生参与不到其中。

  “实践+反思=成长”,我们正在课程改革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课改的反思10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

  我这一期有幸进行课改班教学,我班有12生,但在教学中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能积极举手发言(发言积极的同学一堂课可以发言7、8次,甚至上10次),而大多数同学却没有发言,致使课堂成了极少数人的课堂。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感觉他们有一些茫然;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实际上,在多数课 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课后我经过反思,发现我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有些课当时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就成了大家所说的穿新鞋做老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通过翻阅资料得到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现在,新课改理念着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求我们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有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有资料指出: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这样从各方面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让课改起到真正的作用。

课改的反思11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回顾一下通过一年多以来,学习新课改后在英语教学工作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如何教学音标

  《新目标英语》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

  我认为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其次,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对学习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如何教学词汇

  《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靠讲解和机械操练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当前乡镇中、小学英语脱节,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想应做好下列几点:

  1、重示范。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以新引旧。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如:pen——pencil——pencilbox,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等等。

  4、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unit3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带全家照来学校,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单词与句型。

  三、如何设计好课堂任务

  《新目标英语》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1、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教授八年级上册unit5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某同学生日要举行一个晚会,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你是接受还是拒绝,用英语又如何表示?

  2、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跨入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3、要注意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四、如何组织阅读教学

  《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细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五、语法教学也要引起重视

  《新目标英语》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新教材图文并茂、交际性强。如八年级(上)中的unit6重点是讲授形容词的比较级,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语法规则。但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要不要教学语法?

  我认为应该教学语法,应该重视语法教学。当然,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语法教学中去,而是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语法在语言中起的是调节性的作用,但是这一功能必不可少。事实上,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氛围。而在课堂中学到的毕竟有限,如果让他们掌握了规律,那么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通过思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学生们自然也就能自如地运用。

  六、如何进行听力教学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目标英语》设计了大量的听说材料,而现在这些听力材料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1、首先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说”是表达,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接着进行听写训练。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的结合起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同时注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改的反思12

  新《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淡化了音乐知识结构体系,强调音乐实践、创造。他还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定位,为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奠定了基础。新《课标》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内容,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领域,新《课标》通过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和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相联系,密切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和时代的关系,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是音乐本质特征的体现,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1、音乐与社会生活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充分揭示音乐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便成为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利益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为这一学习领域的主旨。在设计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2、音乐与姐妹艺术之间所涵盖的内容使什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都可以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课型。

  例如下面的案例即是一个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范例。通过“踢踏”这样一个舞蹈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合作精神。这里,舞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在音乐本身的体验和音乐能力的形式内容框架中,派生出多种音乐教学个案设计,使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课改的反思13

  在轰轰烈烈地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的改革呈现出勃勃生机,异彩纷呈。多年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忽左忽右的问题得到了较为科学的均衡。但是,就一线教师的实践来说,课程改革生成并存在了一些新的不和谐。

  一、“研究性学习”的“浮夸”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很多学校,我们所常见到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往往是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成果展示。展示让人感觉不真实,其研究的广度、深度一看就是脱离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拓展和辐射,不可以视为大学生的高深专题研究。目前一些学校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一味的想出成果,采取调动家长、教师协助方式,让学生搞“课题研究”大运作。我不是反对搞“大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的适宜土壤是校内外空间、课内外结合。而事实,近年来在“安全第一”、“封闭式管理”的影响下,有哪些学校真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谓的“成果”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成分?

  二、“自主学习”的“歪曲”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现实的课堂上,特别是各级示范课,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教师尽量不使用“暗线”来操作,注重寻找“课堂生成”火花来点燃学习热情。

  然而,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自主学习”理解成“自学”。学生朗读第一段,找问题,教师领着学习了一段,总结方法,然后就学生照此方法自学下边的。教师也不点拨、指导,好像教师指导多了就违背的课程改革的理念。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等相对而言的。它应该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三、“创新思维”的“盲目”

  社会发展要求公民要具备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或创造潜力。”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存在一些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现象。

  在课堂上,教师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教风是课程改革的成就之一。但是,遇到思维性的问题就全盘鼓励的现象普遍存在,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无论话语有破绽、有问题,还是不合逻辑、有悖情理的“瞎编”,教师的评价都是“很好!”“你真聪明!”。这种激励,不仅是歪曲了文本的知识的内涵,而且误导了“人文性”的发展方向。创新思维培养并不是过分的放开,而是要引道学生尊重客观,尊重科学,有根据地、合理地进行创新想象。

  四、“知识建构”的“左倾”

  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本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不断更新和超越自我,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使自身的创造力、潜能和特长等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与发展。

  在这场以发展创造力为主攻方向的教学改革中,知识本位教学观得到批判,但是矫枉过正的现象不容忽视。“在自我发展中建构知识”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不一定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前人修好的桥就在眼前,为什么不直接过去?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闭眼睛作秀,约定成俗的概念也要在过程中故意让学生来“建构创造”。仿佛,我们面对的不是小学生而是科学家,该讲得不敢讲,怕被说成是剥夺了学生的知识建构权力。于是,在公开课的准备上,教师是挖空心思地布阵,千方百计地转弯设计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方法答案的线路。特别是一些经典美文也不敢精读精讲,怕违反了“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原则。

  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忽视了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肢解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这曾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端,但课程改革是扬弃与发展,不是全盘否定。离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刻意地追求研究性、创造性是对课程改革中新概念的理解偏误。

课改的反思14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应该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感到了问题重重。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感到教学时间之紧张。

  其实,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探究教学不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另外,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三、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目标非常明显,我们以“超纲”、“不考”为理由,不允许不确定的知识点进入课堂。

  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的,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中。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于不确定性情境产生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无法一一答复时,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讨论、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四、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尤其是在目标上的不同:

  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二是目标内容更为全面,不仅有学科知识、还有科学过程、方法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三是将三大目标统一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构建。

  要朝着“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毫无顾虑地、大胆地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问题是肯定会有的,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就一定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课改的反思15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孙大伟,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上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

【课改的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改反思03-14

初中课改工作反思03-09

语文课改反思7篇(优选)03-14

语文课改反思7篇【热门】03-15

语文课改反思汇总[7篇]03-14

语文课改反思集合7篇06-03

课改研讨会发言06-11

说课的反思12-17

篮球课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