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

时间:2024-10-14 09:11:3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春天到来的脚步了吗?我们的校园里是否已经弥漫着淡淡的春天的气息了呢?

  生(齐):是的,校园的花开了。

  生(齐):树叶抽出了很多绿叶。

  师: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有没有喜欢其他季节的?

  生1:我喜欢夏天,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

  生2:我喜欢春天,春天生机勃勃。

  生3: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堆雪人。

  师:我也喜欢冬天呢,那洁白的雪花啊,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下来,感觉世界都安静极了,雪停以后,可以堆雪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章《雪》。看看鲁迅对雪又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师: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不少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谁愿意来?

  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

  生: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我们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

  师:同学们的了解非常详细全面。我相信,这堂课同学们肯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作者的感情。能有自己的收获。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请大家看银幕:

  (投影显示下列生字生词,抽学生读生字词,解释词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

  明确: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

  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凛冽(lǐnli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弥漫

  明确: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消释:消融,溶化。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因为我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不会去预习课文。如果老师课堂不加强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就很差)

  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一,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二,雪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说明。

  生:写的是南方的雪。

  生:也有北方的雪。

  师:你们能说说这两个地方的雪分别有什么特点吗?我们先说南方的雪,

  生:滋润美艳。

  师:哦,很好,找到了书上的一个词,那你能说说滋润美艳体现在哪些地方吗?(师肯定学生通过书上的词来回答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定不要脱离文本)

  生:如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陷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还有冷绿的杂草。写出下雪天的时候各种花很美。

  师:那作者是怎么写出花的美艳的呢?

  生:从颜色上来写,有血红。白中陷青,深黄,冷绿。

  师:很好,很会分析,除了滋润美艳外还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有些迟疑,没有同学举手,我感觉要适当的作些提醒了。因为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同时也缺少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

  师:我们把第一段来读一读吧,好吗?看有没有同学能发现点什么。(通过阅读,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生:我觉得还很有生机,从蝴蝶和蜜蜂可以看出来。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

  你们觉得还有其它特点吗?

  (学生很困惑,他们觉得已经概括的很全面了)

  生:很有趣,大家都来堆雪人。

  师:哦,雪让人们觉得很有趣。你们觉得堆的雪人好看吗?

  (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作者写这个片断的原因。)

  生:好看,从......可以看出来的。

  师:是不是大家每天都来看呢?

  生:不是。第二天就很少有人看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融化了,不美了。

  师:那你们知道南方的`雪还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南方的雪很美,但是不能保持长久。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对南方雪的特点分析了太全面了。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北方雪的特点。

  生:北方的雪如粉,如沙,不粘连的。

  生:北方的雪不像南方的雪那样怕阳光。我从这句看出来的......

  生:作者说北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死掉的雨。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如果我们把北方的雪看成是一个人,你会怎么样评价这个人呢?

  生:很孤独。很坚强。

  生:宁死不屈,因为他是雨死后的精魂。

  师:同学们都说了南方的和北方雪的特点,你们认为作者喜欢哪里的雪?

  (这个问题一抛开,同学们就蠢蠢欲动,很想发言的样子。其实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深刻,我认为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的。)

  生:我觉得他喜欢南方的雪,因为他把北方的雪写的很美。而且很有生机。

  生:我认为他喜欢北方的雪,北方的雪很坚强。

  生:我认为他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写南方的雪用的篇幅多。

  生:我认为他喜欢北方的雪,因为鲁迅也是一个不妥协的人,和北方的雪相似。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从他们的争论判断出,学生对课文的主旨并不了解。我考虑要补充介绍一些当时的写作背景了。)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很好。这样吧,我们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吧。

  师: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师:同学们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有什么启示吗?

  (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认为作者喜欢北方雪的学生明显多了。)

  师:其实,书上有一个词给我们有一个提示,可是我们的同学都忽略了。

  生:是“但是”这个词,说明作者喜欢更喜欢北方的雪。

  师:大家认为是吗?“但是”这个词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转折。

  生:作者从南方雪转到北方的雪,作者是更喜欢北方雪独立不妥协的特点的。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写北方雪的这部分内容吧。体会北方雪的特点。你们觉得要用什么语气读?

  生:我认为应该是激昂的语气。因为北方的雪是独立的,不妥协的。就像是在战争时代不怕牺牲的战士一样。

  (学生理解了内容以后的朗读指导。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师:写雪的文章及古诗文很多很多,你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课外还可以去读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去收集有关写雪的文章及古诗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论语》语文教学实录03-13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11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实录12-18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03-13

两杯水语文教学实录03-13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经典)03-14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03-12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03-13

《荷花》教学实录03-0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春天到来的脚步了吗?我们的校园里是否已经弥漫着淡淡的春天的气息了呢?

  生(齐):是的,校园的花开了。

  生(齐):树叶抽出了很多绿叶。

  师: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有没有喜欢其他季节的?

  生1:我喜欢夏天,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

  生2:我喜欢春天,春天生机勃勃。

  生3: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堆雪人。

  师:我也喜欢冬天呢,那洁白的雪花啊,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下来,感觉世界都安静极了,雪停以后,可以堆雪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章《雪》。看看鲁迅对雪又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师: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不少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谁愿意来?

  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

  生: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我们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

  师:同学们的了解非常详细全面。我相信,这堂课同学们肯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作者的感情。能有自己的收获。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请大家看银幕:

  (投影显示下列生字生词,抽学生读生字词,解释词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

  明确: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

  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凛冽(lǐnli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弥漫

  明确: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消释:消融,溶化。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因为我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不会去预习课文。如果老师课堂不加强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就很差)

  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一,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二,雪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说明。

  生:写的是南方的雪。

  生:也有北方的雪。

  师:你们能说说这两个地方的雪分别有什么特点吗?我们先说南方的雪,

  生:滋润美艳。

  师:哦,很好,找到了书上的一个词,那你能说说滋润美艳体现在哪些地方吗?(师肯定学生通过书上的词来回答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定不要脱离文本)

  生:如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陷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还有冷绿的杂草。写出下雪天的时候各种花很美。

  师:那作者是怎么写出花的美艳的呢?

  生:从颜色上来写,有血红。白中陷青,深黄,冷绿。

  师:很好,很会分析,除了滋润美艳外还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有些迟疑,没有同学举手,我感觉要适当的作些提醒了。因为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同时也缺少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

  师:我们把第一段来读一读吧,好吗?看有没有同学能发现点什么。(通过阅读,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生:我觉得还很有生机,从蝴蝶和蜜蜂可以看出来。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

  你们觉得还有其它特点吗?

  (学生很困惑,他们觉得已经概括的很全面了)

  生:很有趣,大家都来堆雪人。

  师:哦,雪让人们觉得很有趣。你们觉得堆的雪人好看吗?

  (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作者写这个片断的原因。)

  生:好看,从......可以看出来的。

  师:是不是大家每天都来看呢?

  生:不是。第二天就很少有人看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融化了,不美了。

  师:那你们知道南方的`雪还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南方的雪很美,但是不能保持长久。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对南方雪的特点分析了太全面了。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北方雪的特点。

  生:北方的雪如粉,如沙,不粘连的。

  生:北方的雪不像南方的雪那样怕阳光。我从这句看出来的......

  生:作者说北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死掉的雨。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如果我们把北方的雪看成是一个人,你会怎么样评价这个人呢?

  生:很孤独。很坚强。

  生:宁死不屈,因为他是雨死后的精魂。

  师:同学们都说了南方的和北方雪的特点,你们认为作者喜欢哪里的雪?

  (这个问题一抛开,同学们就蠢蠢欲动,很想发言的样子。其实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深刻,我认为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的。)

  生:我觉得他喜欢南方的雪,因为他把北方的雪写的很美。而且很有生机。

  生:我认为他喜欢北方的雪,北方的雪很坚强。

  生:我认为他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写南方的雪用的篇幅多。

  生:我认为他喜欢北方的雪,因为鲁迅也是一个不妥协的人,和北方的雪相似。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从他们的争论判断出,学生对课文的主旨并不了解。我考虑要补充介绍一些当时的写作背景了。)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很好。这样吧,我们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吧。

  师: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师:同学们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有什么启示吗?

  (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认为作者喜欢北方雪的学生明显多了。)

  师:其实,书上有一个词给我们有一个提示,可是我们的同学都忽略了。

  生:是“但是”这个词,说明作者喜欢更喜欢北方的雪。

  师:大家认为是吗?“但是”这个词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转折。

  生:作者从南方雪转到北方的雪,作者是更喜欢北方雪独立不妥协的特点的。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写北方雪的这部分内容吧。体会北方雪的特点。你们觉得要用什么语气读?

  生:我认为应该是激昂的语气。因为北方的雪是独立的,不妥协的。就像是在战争时代不怕牺牲的战士一样。

  (学生理解了内容以后的朗读指导。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师:写雪的文章及古诗文很多很多,你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课外还可以去读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去收集有关写雪的文章及古诗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论语》语文教学实录03-13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11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实录12-18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03-13

两杯水语文教学实录03-13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经典)03-14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03-12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03-13

《荷花》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