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

时间:2024-11-23 14:04:19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读书的方法

  关于读书的方法 篇1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小语文教学方法论。

关于读书的方法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内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他举例《项羽本纪》,是历史故事;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所以选择语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须要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语言兼顾。从语文教学来说,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着重在内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课、历史课、社会课等课又有何区别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说,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句,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

  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语,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从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词呢?“感悟”一词,《辞海》上的解释:“受到感动而醒悟。”也就是说,有所感触之后有所领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达到第三种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动,同时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还以《飞夺泸定桥》的第三段来讲,只有理解了夺桥时的危急情况,才能被红军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动,从而才能领悟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在情感上感受红军的伟大。所以理解和感悟应统一起来,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关于读书的方法 篇2

  1、 学者先要会疑。——朱熹

  2、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 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5、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歌德

  6、每天读上五小时的书,人很快就会变得渊博起来。——塞缪尔·约翰逊

  7、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梁实秋

  8、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区思想才行。——茅盾

  9、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

  10、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11、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关于读书的方法 篇3

  有人不禁要问,读书用眼看就是了,怎么还要有方法?其实,读书方法大有讲究。在这里举个例子给大家听。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几千项发明,这与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早年的爱迪生很穷,少年时代打工糊口,工作之余,常去图书馆借书,而且阅读速度极快,几天就要借还一大迭书。图书馆人员很奇怪,就问他:“你是怎样看书的”,他说:“我是把图书馆的书挨着个借下来翻着看的”。图书馆人员就告诉他,读书要有选择,也要有好的方法。以后爱迪生按照图书馆人员的指导,正确地读了好多书,从而为他今后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讲到方法,首先要处理好读书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读书要有个数量要求,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同时,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图书出版的门类、内容越来越多,出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多读是十分重要的。常人说博览群书方能成才,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读书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囫囵吞枣、浮光掠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读书要讲究质量,特别对那些质量高、知识含量大、值得品味的书要认真读,加以理解和领会,有的句篇或内容恐怕还应背诵。

  上面谈了读书方法的基本要求。但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主要是看这些图书与我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今后发展的关系是否密切。如关系较远的`书,可以大致浏览即可,以此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这种读书方法称它为粗读;另一种称为深读,就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作深入的了解;第三种是精读,在理解重点内容之后,把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认识,并把该记的都记住,该体会的都体会出来,还可以进行联想、质疑,写出心得体会。这样,你读书的收获就会大得多。

  当然,好的读书方法不只是上述三种,还有概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等五步阅读法;将书中的知识归纳成一个个框架,在读书中随时将合适的内容放进去的“框架读书法”;以及把几种观点相近或相反的书籍进行对照阅读的“比较读书法”;一边读书一边对书上的内容提出疑问的“质疑读书法”等等,你不妨都可以试试。此外,你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到那时,你也把你的读书方法向大家介绍,好吗?

  关于读书的方法 篇4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类的心灵。

  2、一个学者首先要有志向。今天就这样溜溜球,只是知识还没做过一件事就看到了,遇到的事就随便打,这是不会站的。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

  4、整个过去的灵魂都在这本书里。

  5、这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精神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垂死的老人对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是将要休息的哨兵对前来接替他的哨兵的命令。赫尔岑的科学论文

  6、宜人的环境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所不可缺少的。

  7、知识的世界,是人类实践的文章。

  8、不受苦难的人不认识,不认识的人也不认识。

  9、我是一个笨手笨脚的学生,不是一个十足的天才,全靠勤奋。

  10、和有勇气的人一起工作,读而不言。

  11、人们似乎每天都在接受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创造自己的`命运。

  12、读书不看书,视如好友;读你读过的东西,就像读老朋友一样。(清)左宗棠

  13、阅读,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人类的思维与古今各国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14、现在看兔子和养狗还不晚;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战国方略

  15、坏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的人更加无知。

  16、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

  关于读书的方法 篇5

  读书法:

  推荐理由:其他的书教你如何读一本书,这本书教你如何融汇贯通。

  学会提问:

  推荐理由: 如果你学习时提不出问题?其实你真的,没怎么思考?学得不好,会提出基础问题,学的好了说不定能提出革命性问题。你提不出问题,你可能没在思考。

  如何阅读一本书:

  有些内容如果你常读书,你自己都能悟出来。可是如果不读书,就算看了也没用。

  这样学习最聪明:

  推荐理由:这种类型的书市面上很多。推荐这一本是因为我觉得他讲清楚了学习学校生活和人生的关系。学校生活只是一场游戏,无法忽视的'游戏。

  诚然,学习是神圣的,但学业不是,成绩更不是了。

  了解规则,获取更高的成绩,也很有趣对不对?

  世界记忆冠军系列:

  我是从这本书了解到思维导的。很有趣。

  怎样做研究:

  这本书有一个理念我记得十分清楚,看书一定要记清楚书名和作者。

  提了很多小窍门,小建议。

  读书好方法经验: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关于读书的方法 篇6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2、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1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1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关于读书的方法 篇7

 

  1、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4、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7、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8、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9、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10、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11、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5、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

  1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7、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8、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19、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读书的方法】相关文章:

读书的方法11-15

最佳的读书方法有哪些方法11-19

读书的好方法11-17

常用的读书方法03-13

高效读书的方法03-30

优秀读书方法10-11

正确读书的方法11-06

最快的读书方法11-19

通读的读书好方法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