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的反思

时间:2024-11-23 22:55:08 好文 我要投稿

给予树的反思13篇(通用)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予树的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予树的反思13篇(通用)

  给予树的反思 篇1

  本篇课文,我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我把两课时的内容融在了一节课里,就像姬燕老师所说的课堂容量大,是一节很完整的语文课。但正因为如此,哪一点都想接触,可又难把每一点都体会透彻。

  在这堂课中既有《铃儿响叮当》的情境导入,又有字词的识记、课文朗读检查,还有课文的整体感知,更有人物的解读,在最后还有情感的升华。但是对于三年级三班的学生来说,这几点要想在一堂课上全部掌握却很难。本节课我的生字实际环节就用了将近10多分钟,检查课文朗读又用去将近10分钟,加上课前的情境导入、课文链接,那品读课文时间就只有10分钟左右了。因此在品读课文时我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学生自主品读的时间少了,我说的.多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少了。

  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设计我修改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那个脉络,分享初步阅读感受。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悟中体会金吉亚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另外要有金吉娅的爱延伸到文中的母爱、手足之爱。还可以展开想象,联想陌生的小女孩的生活境遇、愿望卡上的内容、收到礼物后的来信等,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给予树的反思 篇2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三个重点字词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做了点滴的探索。

  精彩之处

  1、感受愿望,激发同情心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如愿以偿”一词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偿’?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宽裕”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体会:“金吉娅是谁?她的好朋友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个词语知道的?”为了更深刻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理解金吉娅对小女孩的仁爱与体贴。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同龄孩子的生活需求,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再次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再解题目,强化课文主题

  当圣诞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激动极了,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在此环节让学代表小女孩写一写对金吉娅的感谢。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堂课上我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朗读上形式不够多样,比较单一,只是采用齐读、男女读。其次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还需不但改进,让自主阅读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给予树的反思 篇3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给予树的反思 篇4

  《给予树》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事物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这一主题,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给予树》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情而舒缓的,通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学习课文,我们被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金吉娅深深感动着。我选择了“金吉娅”这一人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她的言和行、从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美好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实现读与写最基本的结合。

  新课伊始,我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圣诞节的美景和孩子们收到礼物的欣喜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师生赛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同时我也通过朗读把一些情感的处理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问题①写谁?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紧紧地抓住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试画出能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句子,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从金吉娅的语言、动作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从妈妈的思想变化体会金吉娅的特点是课文的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给钱让孩子买礼物前、金吉娅只买了便宜的棒棒糖、听了解释,紧紧地拥抱金吉娅时妈妈心情的词语,然后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妈妈担心、生气、高兴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明白妈妈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了哥哥姐姐(棒棒糖),妈妈更高兴的是,金吉娅还送给我们(仁爱和善良),妈妈最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此时再要求学生帮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就有“瓜熟蒂落”之感啦!

  《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本课书的教学,我力求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营造浓浓的语文味,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合,美中不足的是还是显得粗糙,“教”的味道犹存,这是以后要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给予树的反思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它承载着识字学词、训练语言、积累语感、习得读法、陶冶情操等教育任务,因此,本设计力图追求阅读课的教学意义,注重识字、写字教学,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在对内容的理解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语言的训练中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了解西方过圣诞节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

  ____树。

  学生齐读。

  同学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树,见过这种树吗?补充板书“给予”。

  指导学生读准“给予”一词。

  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想象一下,“给予树”什么样?会有什么用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边读边想,画出不懂的地方。

  3、学习生字新词:

  ⑴投影打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⑵在认读“圣诞节”一词时,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

  ⑶在认读“沉默不语”时,让学生找出书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⑷在认读“援助”一词时,投影打出有关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教师直接做出解释:“援助中心”就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⑸在学习“如愿以偿”、“仁爱”、“体贴”等词语时,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指导学生读好。

  设计意图:不识字不能读通课文,而“读通”课文是阅读学习的根本,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因此,从新课导入时就开始学认生字新词,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在不同阶段将一些词语随文而学,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有机、多变地让学生读相关的课文,把课文读通、读熟,在整体感知中培养语感。

  二、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

  ⑴读通课文,把不易读准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 )到来之前,( )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 ),送给了一个( )的女孩。金吉娅是个( )的孩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通全文的过程中,解题审题、学习字词、了解层次、粗知大意、整体感知,为深读课文打好基础,应是第一教时──初读课文阶段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而“粗知大意”,也未必只有“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这一种方式,本教案采取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既训练了思维,又训练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1、在田字格中书写12个生字。

  2、练习组词:

  予( )买( )即( )

  矛( )卖( )既( )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两个泡泡。

  4、家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写字是识字的一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课上动笔写一写,不但是巩固识字的手段,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组词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及时抓住本课中出现的形近字让学生加以比较,体现了温故知新、重视训练、夯实基础的思想。默读思考的作业设计,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通读全文

  师: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里缺少亲人的关爱,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这爱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

  指名5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前,设计“激情导入、通读全文”的环节,既是与前面的学习进行有机衔接,又能起到创设情境、激起情感的作用,为进一步展开理解课文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铺垫。

  二、披文入境,体会情感

  1、教师引读:

  在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

  (课件打出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指名学生读。

  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呢?她“内心的难过”还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引导学生阅读后文金吉娅的自述。)

  2、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如果你是妈妈会怎么想?

  (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家里并不宽裕”来体会。体会“分享”与“分”的不同。板书“分享”。)

  3、引导想像:

  师:让我们跟随着金吉娅一起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那张牵动人心的小卡片……

  (音乐声起,课件打出根据课文内容写成的小卡片,指名学生读一读。)

  看了这张卡片,金吉娅会想到什么呢?请你默读课文,读后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

  重点体会以下两层意思:

  ⑴小女孩太可怜了。

  ⑵只有20美元,买了洋娃娃哥哥姐姐的圣诞礼物怎么办?

  学生发言中教师指导朗读。

  4、观察书上的插图:

  当金吉娅把洋娃娃和那张卡片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她又会和工作人员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演一演?

  (教师扮演工作人员,相机向“金吉娅”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么漂亮的洋娃娃,花掉了多少钱?你家一定很有钱吧?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帮助学生理解金吉娅善良、纯洁的爱心。)

  5、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名学生读。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板书: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你怎样理解“如愿以偿”?想象一下,那个得到圣诞礼物的小女孩会怎样想?你能替她说两句感激的话吗?

  如果你们就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当得知这一切,你们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互动,进行口语交际。

  师:在这个圣诞节,你认为除了棒棒糖,大家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多次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这其间,既有想象力的培养,又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既有分析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有高尚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水乳交融。

  三、深入解读,适度拓展

  1、师:课文读到这里,谈一谈你怎样理解“给予树”的含义?它到底“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爱心

  2、从下列口语练习中选择一条,练习复述:

  ⑴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明天你打算怎样对你的同学说起这件发生在你家里的事?

  ⑵如果你是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到家里,在与家人聊起这件事时,你又会怎么说呢?

  ⑶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就遇到热心的邻居,“听说昨天你的女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说给我听听吗?”你该怎么说?

  ⑷如果你就是那个得到礼物的小女孩,你又会怎样对别人提起这件事呢?

  3、师小结:

  一棵给予树,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有形的礼物,更是无形的爱心和美好的品德(勾画板书,画出心形图案。),让我们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记住小金吉娅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结尾处设计的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进一步挖掘“给予树”的内涵,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激起学生向善的情感和爱心。另外,课文中有很多凝练、优美的语言,应让学生吸收、内化,因而设计了口语练习,意在挖掘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人人参与,从不同角度练习表达、积累语言,体现语文学习的本体目的。同时,这一设计也力图起到进一步理解深化主题的作用。因为文章写的是金吉娅的爱心,而这爱心却与金吉娅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不无关系。细细品味,母子之爱,手足之爱溢于字里行间,更衬托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的可贵。因而站在家人的角度讲述金吉娅的故事,为金吉娅的行为感到骄傲,也在情理之中。

  【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分享爱心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既突出了理解的重难点,又体现了本课情感的目标。心形简笔画,暗示了课文的主题,意在以鲜明的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特别建议】

  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本设计突出体现了在情境创设中激起情感,在情感的不断升华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练习表达。因而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课件,除本课需掌握的生字新词以及相关的重点语句要做成演示文稿之外,愿望卡的制作和圣诞音乐的插入都应提前做好准备。教学中做到使用适时、适度、自然、流畅,与语言学习整合起来,成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本教案多处设计运用语言练习表达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地给予恰当地评价,既激励学生勇于表达,又要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给予树》反思1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们身边的金吉娅吗

  《给予树》反思2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的反思 篇6

  为了准备学校的青年教师赛教课,今天我上了人教版第五册31课《给予树》。昨天下午布置作业,要求孩子们预习这一课,所以今天的语文课,我把一篇精讲课文用一个课时讲完了。

  先说说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本节课按我们的一般讲法,需要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这节课上,把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揉在一起,前10分钟放在了字词的教学上,后面开始品读课文,重点是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在三四段重点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上什么呢?”“金吉娅又会在卡片上给小女孩写上哪些话呢?”让学生感受金吉娅的爱心,并且让孩子们给这棵给予树起名字,通过朗读最后一段,再次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重点。

  课到这应该就算上完了,我没有因此结课,而是拓展一篇同为《给予树》的文章让孩子们阅读,通过视频音乐和我的朗读,让孩子们感受,从中感受这棵大树的伟大,它的不断付出,交流自己的感受!

  总结这节课优缺点并存:

  首先,缺点就在于想把两节课的内容揉在一起,所以在下课铃声想起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由于时间的关系,欣赏完这篇文章后,没有及时的让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其次,优点恰恰也是由于链接了一篇拓展阅读,所以整个过程和思路显得比较紧凑。使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很好的延伸。

  给予树的反思 篇7

  《给予树》描写了在圣诞节前夜,一位叫金吉娅的小朋友,用妈妈给她的为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钱为一位不知名的女孩买了个洋娃娃,完成了女孩在“给予树”上留下的心愿。而金吉娅的母亲由不知情到了解,到最后是激动万分。在文章的学习中,只要学生能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所感悟,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小朋友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发明、展示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是学生健康生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逾越它。

  给予树的反思 篇8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给予树的反思 篇9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给予树的反思 篇10

  转眼已是xxxx年了。那时候既期盼又害怕的成长课,现在都成了“曾经”。两轮成长课下来,不论是我自己的感受还是听课老师、领导对我的评价都能看到我在成长,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不怕一开始课上不好,就怕自己没有进步。记得有次谈话中,某位老师这样和我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其实自己是很有感受的。当时我还不太懂,但是一学期锻炼下来,我慢慢品味出了其中的道理。

  有句话说:没有差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上课其实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堂课形式多样,环环紧扣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试问学生还会走神还会开小差做小动作,还会有时间讲话吗?我们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表达,你的课设计得不好,讲解得不吸引人,他们就不买你的账,这对老师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所以作为新教师我更加感觉要努力再努力。

  第一轮成长课我上的是《风筝》第一课时,由于是第一次正式上课,所以在教案设计上都很常规化,力求完成教学任务,把握住课堂。整堂课上下来,虽然对教案都比较熟悉,教学内容也都完成了,但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首先,我的语速相对比较快,所以导致学生在后面做作业环节的时间有点偏多;其次,与学生的交流不够,不太会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太会从学生的回答中抓重点,不太会引导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设计方面,对于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划分还有点模糊,对教参的理解也不是很准确,导致在教学时很多地方都不扎实。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之后,在第二轮成长课安排表出来之后,我从选课环节就开始一步步注意了。选什么样的课很重要,因为只有老师自己也喜欢那篇课文,那你上起来才会有激情才能把你的喜欢传染给学生,如果连自己都不感兴趣,那怎么去调动学生的情绪呢?翻开第八单元的课文目录,第一眼印入我眼帘的就是《给予树》,读了之后发现更是喜欢这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在阅读了教参及相关资料后,我决定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感谢我的师傅,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她很大的功劳。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师徒俩已经很有默契了,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们的指导方法,就是我设计好教案,师傅拿着我的教案先去上一遍给我听,感觉有不对的地方直接修改,然后我再在师傅修改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的教案进行试教、磨课。我们发现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比一遍遍的讲解效果更好。在我第一次设计《给予树》教案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给予”的理解上,让学生先从自己的身边找找有哪些给予,由此引入课文,去文中找找有哪些给予,最后再提升高度来理解给予。显然,对于第一课时而言,我的设计有点不太合理,一下子把整篇课文的精华都灌输给学生,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师傅认真地对我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并且告诉我,上课要做到“一课一得”,一节课能抓住一个点,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错了。

  经过修改后的教案,遵循第一课时的原则,把字词放在首位,接着借助填空梳理课文内容,然后重点学习课文第四段,从中感悟出小女孩金吉娅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一步步理解什么是给予树,最后是字词的书写指导。与第一遍教案相比,很明显,它更具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特点,内容充实,脉络也更清晰了。无论是在试教还是最后正式上课,整个流程都很流畅。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在那以后的每堂课上,我都提醒自己放慢语速,这次也一样,我自己能感觉到,别人也感觉到整个的速度慢下来了,但还需要努力。除此之外,现在的我更能学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了,与学生的交流自然也加强了。但还是有不足的,比如:我对于课时内容的划分还不太熟悉,仍然需要师傅指点把关;在字词的教学上还可以再深入再扎实一点;教学中的朗读也需要多加强,指导要再具体有效;另外,对于文本的解析也需要再全面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真正自己能独当一面,还需要好好磨炼,但是努力并不会白费,终有一天它会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赠给你。告诉自己:努力,再努力!

  给予树的反思 篇11

  本课课文比较长,又是从妈妈的视角展开的,为了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金吉娅——一个八岁女孩善良、仁爱的美好心灵,教学中我抓住三个点展开训练:

  1、抓住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课文主要讲述了金吉娅在圣诞节给家人买了棒棒糖,给陌生小女孩买的却是洋娃娃。课堂上就可以抓住金吉娅送礼物的强烈反差,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2、抓住重点词语,精选理解点:课堂上抓住最能体现金吉娅矛盾心情的重点词语“沉默不语”进行训练。从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体验理解它的表面意思,到联系上下文透过该词体会金吉娅的内心,再通过对比朗读、想象着朗读等策略,来感悟她对家人的爱。这样爱着家人却只给他们买棒棒糖,究竟是为什么?这使得前面的疑问显得更有价值。

  3、抓住重点句子,挖掘动情点:课堂上抓住“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有许多礼物了,可是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言为心声,这是一个八岁女孩的真情流露,它展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抓住这个动情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什么都没有”入手,理解金吉娅要送洋娃娃的原因。透过金吉娅的这一语言,去触摸她关爱他人的那颗善良的心灵,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做到入境动情。反反复复地读,层层深入地悟,引领孩子去体会金吉娅关爱他人的品质,在阅读中愉悦了学习者和听课者的身心。

  不足之处:在关注学生这一方面有些欠缺,太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学生说了什么很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很好地评价与反馈,对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的不够,课堂踊跃思考的气氛不够浓。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听说读写思结合,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其实可以将“收到了娃娃的陌生小女孩会怎么想,怎么说”修改成: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再简要地点拨一下这段话可以写些什么?比如对洋娃娃的喜爱,对金吉娅的感谢,对未来的希望,对金吉娅的祝福……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这样就更好了。

  给予树的反思 篇12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课堂展示,听课的老师比上课的学生多一半,给予我的却是收获良多!对于《给予树》的教学,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抓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层层推进,引导孩子进入文本,逐步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主要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

  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一)初品“给予”。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

  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三)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上完此课,总觉得这节课的内涵不够丰厚。尽管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体验,暴露了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以至挤占了语文训练的时间。尤其对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读”的落实不够扎实。整堂课问多读少,学生对文本虽有体验,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体验。情感由文本生发,但却没有回归文本。

  可能不足还有很多,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通过这一次课,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没有注意起来的问题被及时地发现,这为我的前进扫去了障碍。 相信在名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给予树的反思 篇13

  准备这节《给予树》前,我又重新研读了课标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力求使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科学简约,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教学效果突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尽量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所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自主质疑,个性化地理解,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的教学中,我从金吉娅入手直奔重点段,抓住一个关键词“沉默不语”,一个重点句,深刻体会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这是我尝试对教材大胆取舍,从中选取了能体现金吉娅美好品质的三个关键点,引导学生上下联系,通过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课文一开始,我抓住金吉娅给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礼物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这也是触摸人物心灵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三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思维有了方向,思维也就更加活跃,思考也会更加深入,理解也自然就更加深刻、富有个性了。随后抓重点词“沉默不语”——精选训练点,在训练中促进发展,实现个性阅读。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又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透过神情想象了人物内心,体会了情感。从词入手,引导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读出词语背后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课标要求。最后运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情朗读,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这节课的教学,我还有很多不足,如抓重点句“可是……什么都没有。”的理解时,我意在挖掘学生的动情点,在体验中受到熏。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学生只是停留在文字浅层次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抓住这一动情点,还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想象内心,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入手的.同时,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了金吉娅要送洋娃娃的原因,触摸到了她善良的心灵。

  语文课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当前小学语文研究的重点话题。我在以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结合,既不孤零零的训练语言,也不是脱离语言去凭空感悟,进行情感教育,而是真正让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美、理的。在课堂上,我要有意识地营造有情有趣的教学氛围,如课前的游戏激趣,课中的创境激情,课后的写话释情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情趣盎然、充满自信。让学生在情趣中,不知不觉地享受了学习语文的幸福和快乐,在趣与情的完美结合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语文素养。

【给予树的反思】相关文章:

给予树的反思08-26

给予树课文03-09

给予树教学实录03-13

给予树课文(共14篇)03-09

去年的树反思04-02

去年的树听课反思03-04

去年的树课后反思03-11

给予的作文07-19

行道树课堂反思07-16